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理观念: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凸透镜成像实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教师准备: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发光二极管制成的发光物体、光屏。
学生实验: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5 cm和10 cm若干个)、发光二极管制成的发光物体、光屏。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蝴蝶杯”倒入酒后显示杯底蝴蝶。 教师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 今天我们学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完本节后你会找到答案。 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设计 过渡: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 教师:我们首先来认识物距(u)和像距(v) 。 课件展示图片,分别指出物距、像距,并说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虚实、大小可能与物距有关, 我们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发光物体、凸透镜、光屏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 请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改变物距大小,观察不同物距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通过复习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为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依据,避免学生乱猜想 正确认识物距和像距,为实验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教师:猜想说距离的远近不好描述,我们可以给它找一个标准,即以透镜的焦距为标准,如:当u>2f时,称之为远,当2f>u>f时,称为近,当u2f、u=2f、f4.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物异侧。 5.f2f;u>2f时,fu。 请同学们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表格。 讨论交流: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u>f时成倒立像,uf时成实像,u2f时成缩小像,u<2f时成放大像,所以2f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4.变化规律: (1)u>f时,物体逐渐靠近凸透镜,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大小怎么变化 u>f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u2f,照相机;f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小实验:(1)在白纸上画两个相同方向的箭头;(2)放一个空玻璃杯在白纸上箭头前方;(3)往玻璃杯中慢慢倒入水,先倒一半刚好能覆盖住下面的箭头;(4)继续倒入水,上面的箭头也被水淹没。我们通过上述实验看到什么现象 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1.本节课创设物理情境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2.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到交流与合作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动手操作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够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