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物理观念:深入理解密度概念,掌握固体和液体密度测量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量筒的使用,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学会等量代换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和密度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养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的方法。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盐水、小石块、毛巾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国王让工匠为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国王给了工匠一些黄金,工匠也很快为国王做好了。金灿灿的王冠戴在国王头上很合适,并且非常漂亮。可是国王总怀疑工匠少用了一些黄金,偷偷掺进了一些等重的白银。于是,他让人称了王冠的重量,不多不少,与给工匠的黄金质量不差毫厘,这就难了,怎样能既不损坏王冠,又能辨别王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 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怎样辨别王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 学生:测量王冠的密度。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了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测量液体的密度 教师: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 依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ρ=进行计算。 教师: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托盘天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 学生:用量筒。 指导学生自学:(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 是mL还是cm3 (2)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3)这个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回答问题。 (1)mL (2)100 mL (3)2 mL (4)仰视和俯视 学会使用量筒测量体积
教师点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教师:固体的体积应该如何测量呢 学生小组代表: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能够浸没物体,同时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水,记录量筒示数V1;②将物体放入量筒中,使物体浸没在水中,液面稳定后记录量筒示数V2;③物体的体积V=V2-V1。 学生实验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拓展:对于有一些物体,如不能沉底的物体,应该怎样测量其体积呢 教师播放视频“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学生了解量筒的使用及常见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归纳总结: 密度较小的固体:“助沉法”或“针压法”。 密度较大的物体:排水法。 易溶于水的固体:排沙法。 教师:同学们桌面有一杯盐水,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小组讨论实验步骤怎样设计 学生小组代表:①测定量筒的质量m1;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体积V1;③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④再根据公式ρ=计算盐水的密度ρ=。 教师:这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有没有问题 学生:量筒细长,放在托盘天平托盘上容易倾倒。 教师:如何改进实验 请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代表:①先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m;②向烧杯中倒入一部分盐水,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3;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示数为V2;④再根据公式ρ=计算盐水的密度ρ=。 教师:实验步骤中要将烧杯里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实际操作时能不能完全倒干净 学生:不能。 教师: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会使测得的盐水体积变小,计算出的盐水密度偏大。 教师:实验需要如何改进 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代表:①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4;②再把烧杯里面的盐水部分倒入量筒里,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③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5;④再根据公式ρ=计算盐水的密度ρ=。 教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探究点二 测量固体的密度 过渡:刚才我们测量了液体的密度,如何测量固体的密度呢 根据现有的器材,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小石块密度的方法。 学生小组代表:①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④利用公式ρ=计算小石块的密度ρ=。 练习使用量筒测体积,为测密度做铺垫 通过视频播放学生特殊物体体积的测量 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方案设计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方案一、二,通过误差分析,实验步骤的调整,自然过渡到方案三,优化的实验方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教师:如果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代表:先测体积会使小石块上沾有水,测量出的质量偏大,最后计算出的密度结果偏大。 学生实验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比测量盐水的密度简单,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
1.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2.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
(二)测量液体的密度
1.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倒入量筒部分盐水,读出量筒的示数V。
3.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4.ρ=。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
1.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将量筒中加入适量水,记下示数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沉没入量筒的水中,记下示数V2。
4.ρ=。
小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身边有天平(含砝码)、两只相同的烧杯、水,请你设计实验测量酱油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答案: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ρ=ρ水。
  本节课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