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一)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从格式可以看出,以上两则内容体裁不同,《宿建德江》是一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2)两则内容都写到 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宿建德江》表达了 的情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 的情感。2.阅读诗歌《春日》,完成问题。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下列对“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中“胜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天。B.盛大的日子。C.风和日丽的日子。D.胜利的日子。(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天气、事件和地点。B.“无边光景”写春日风光无边无际,诗人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富有哲理,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万紫千红”,春风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D.这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的哲理诗。形象鲜明,描写自然,读了只觉得春光满眼,完全把春日踏青和追慕孔道融合在一起,可见构思之巧妙。3.送二兄入蜀(唐)卢照邻关山①客子②路,花柳③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④怜无声。 [注释]①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②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③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④相顾:相看。(1)本诗诗题中的“ ”一词点明了二兄远行的目的地,第二句中“ ”则说明了出发的地点。“相顾怜无声”描绘了 的情景。(2)下面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本诗相似的一项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请你用“/”划出诗句的停顿。(每句划1处)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4.阅读诗歌,完成问题。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2)本诗采用“ ”的结构,先总写“ , ”,再分写长征中的五件事,全诗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出了长征途中的险山恶水,又展现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以直白的语言和豪迈的气势,写出长征虽然困难重重,但红军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B.“逶迤”“磅礴”与“细浪”“泥丸”形成对比,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形象。C.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两场战斗的时令。D.本诗以“开颜”收篇,既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又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4)颈联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认为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5.课内阅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词(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要求:写正确、规范的字,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2)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画“√”。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牌名 词题)。(3)用“/”标出下面两句词的朗读节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词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者由 联想到即将到来的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课内阅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 》。(2)“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 的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 。(3)写出总括全诗的诗句。 (4)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 ,赞扬了 。7.课内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文中画“_____”的句子,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物是 、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3)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是古诗的“炼字”艺术。就如从第一句中的“翻”字,我们可以看到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从第 句的 字,我们可以看到 。(4)这首诗景中寓情,透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作者 的心情。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若: 足: (2)伯牙和锺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广为流传,后来人们用“ ”这个词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我还知道描写美妙音乐的成语有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A.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法再弹。B.他已摔破琴,再无琴可弹了。C.他失去了知音,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了解自己,因此不再弹琴。9.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问题。书黄筌①画雀(节选)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③。乃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⑤乎?君子是以务⑥学而好问也。[注释]①黄筌:五代后蜀画家。②或:有人。③信然:确实如此。④审:精审细密。⑥大者:指更大的事。⑥务:致力。请借助注释读懂本文并完成以下练习:(1)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①下面三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验之信然 处士笑而然之B.乃知观物不审者 今乃掉尾而斗C.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好书画②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A.飞鸟/缩颈则展足B.②虽画师/且不能C.况其大/者乎(2)这篇文言文也与艺术有关,请摘录文中能体现艺术之美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摘录: 我的启发: 10.思辨性文本阅读(二),完成练习。慎行论(节选)《吕氏春秋 论》原文:行不可不孰(shú)。不孰,如赴深谿(xī),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孰,深,透。这里引申为深思熟虑,全面思谋。②谿,同“溪”,指山谷里的小河沟。③计,谋划。④行,行动。⑤则,那么。(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君子计行虑义 小人计行其利 (2)“行不可不孰。”用现代汉语改为肯定句: (3)“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写出句子的意思。 (4)多项选择:原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直接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假设论证(5)对比阅读,注意加点的字,试着解释句子的意思。①行不可不孰。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11.阅读与鉴赏。广陵散 嵇中散临刑东市①,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②尝③请学此散,吾靳固④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⑤亦寻⑥悔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东市:泛指刑场。②袁孝尼:袁准,字孝尼,魏晋人。③尝:曾经。④靳(jìn)固:吝啬。⑤文王:即司马昭。⑥寻:不久。(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请 以 为 师 不 许。 (2)选文写的是嵇中散在刑场上“ , ”后(用原文回答)慷慨赴死的场面,若包括“太学生”在内的整个刑场是“面”,那 就是着重描写的那个“点”。(3)“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结合古文内容想开去,若文王就在眼前,他们会说些什么,以期获得文王的支持?(仿照例句,注意不出现“说”字)【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4)以下题目与《广陵散》的拟题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开国大典B.军神C.芦花鞋D.穷人(5)阅读“资料链接”,结合注释等判断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资料链接】《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是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讲述的是刺客聂政的故事。全曲旋律激昂、慷慨,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正气。魏晋琴家嵇康因此酷爱《广陵散》,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场上,太学生为他请命,希望能赦免嵇康,让他做他们的老师。A.太学生们希望嵇康做自己的老师,其实是想用这种方法救嵇康。B.“吾靳固不与”中的“吾”指的是嵇中散,不是袁孝尼。C.嵇中散被杀很久之后,文王司马昭最终还是后悔了。D.嵇康因《广陵散》所体现的浩然正气而对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2.小古文阅读。陶侃①惜食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②?”人云:“行道所见,聊③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④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臣。②何为:干什么。③聊:随便。④执:抓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陶侃尝出游尝: ②汝既不田汝: 田: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翻译: (3)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读完短文,你认为陶侃是个怎样的人? 13.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书低一生赁①僧房②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选自《笑林广记》)注释:①赁:租用。 ②僧房:僧人居住的房舍,即寺院。(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童持《文选》 ②僧大诧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 (3)关于“书低”中的“低”字,僧的理解的是 ,而书生的意思是 。(4)文中的书生是一个 的人。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C.恃才傲物,眼高手低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14.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非梦与是梦昔有西陵①脚夫②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③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④乡试中式⑤,方赴鹿鸣宴⑥,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⑦也。注释:①西陵:地名。②脚夫:搬运工人的旧称。③伫想;凝思。④寒士: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⑤中式:科举考试合格。⑥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的宴会。⑦一:一样(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大致意思。①念无以偿 偿: ②方赴鹿鸣宴 赴: ③自啮其臂曰 啮: ④惟恐其非梦 恐: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读懂故事大意,完成下面的填空。①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为 、 。“惟恐其非梦”的人是 ,“惟恐其是梦”的人是 。②此则故事虽短小,却有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如“ ”“ ”。作者在短文里将两个人物都评价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惟恐其是梦”? 15.阅读鉴赏。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②(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③(jǐ),啖(dàn)粥而读。既仕④,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⑤(zhé)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chóng)肉⑥,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⑦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辄:总是。③给:供应。④既仕:考取功名做官后。⑤谪:贬官。⑥食不重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借指饮食节俭。⑦士:读书人。(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无依(依靠)B.或夜昏怠(有的人)C.辄以水沃面(洗)D.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3)联系选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后,我觉得范仲淹是一个 的人。(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可以在天下人忧伤之前先忧伤,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B.读书人可以在天下人哭泣之前先哭泣,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乐。C.读书人应当先比天下人都忧愁,然后再比天下人都快乐。D.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6.愚人失袋昔有愚人入京选①,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终将不得我物用。”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表带上,彼将何物开之。”【注释】①入京选:到京城去应选官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昔有愚人入京选 ②其人曰 ③或问其故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读了这个故事,你能想到哪个成语来评价愚人的看法? 17.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对牛弹琴公明仪①为牛弹清角②之操③,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④之声,孤犊⑤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⑥而听。——【东汉】牟融《理惑论》【注释】①公明仪:战国时期人,音乐家。②清角:曲调名。③操:琴曲。④虻:牛虻,喜吸食牲畜的血液。⑤孤犊:失群的小牛犊。⑥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公 明 仪 为 牛 弹 清 角 之 操(2)根据表格中提供的理解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理解方法 加点的字 加点字意思组词法。 不合其耳也 借助字典。故:①原因②事故,事情③故意,有意④因此⑤原来的 伏食如故 借助学过字的意思 即掉尾奋耳 (3)你认为公明仪弹琴,牛的两次反应为什么不一样?根本原因是什么? 18.文言文阅读。一轴鼠画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③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④,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⑤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释】①东安:地名。②邑令:县令。③旦:早晨。④物色:察看。⑤逮:等到。(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东安一士人善画 献之邑令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这句话的意思。 (3)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4)东安士人画的老鼠十分逼真,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5)由短文可知,作者写东安士人画技高超主要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我想到可用成语“ 、 ”来形容这幅画。19.阅读。怀素写字①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书不足,乃漆⑥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⑦。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③【挥洒】挥毫写字。④【名】命名、起名。⑤【庵】住所。⑥【漆】用漆涂。⑦【穿】破、透。 【资料一】怀素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喜爱写字,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 【资料二】怀素书法作品赏析(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结合资料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 。(3)欣赏【资料二】中怀素的书法作品,用合适的词语赞美这幅作品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 、 。20.文言文阅读。书黄筌画雀苏轼 黄筌①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②?君子是以务③学而好问也。【注释】①黄筌:五代时后蜀画院的宫廷画家。②况其大者乎:何况做大事的人呢?③务:致力。(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或曰 ②乃知观物不审者 (3)结合注释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读了这则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期末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一)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从格式可以看出,以上两则内容体裁不同,《宿建德江》是一首 诗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词 。(2)两则内容都写到 月夜 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宿建德江》表达了 孤寂 的情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 喜悦 的情感。【考点】写景咏物;文学常识;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诗 词;(2)月夜 孤寂 喜悦。【分析】《宿建德江》参考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参考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解答】(1)考查文学常识。《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五言绝句。《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2)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宿建德江》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写到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宿建德江》表达了孤寂的情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喜悦的情感。故答案为:(1)诗 词;(2)月夜 孤寂 喜悦。【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2.阅读诗歌《春日》,完成问题。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下列对“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中“胜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当天。B.盛大的日子。C.风和日丽的日子。D.胜利的日子。(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歌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天气、事件和地点。B.“无边光景”写春日风光无边无际,诗人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富有哲理,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万紫千红”,春风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D.这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的哲理诗。形象鲜明,描写自然,读了只觉得春光满眼,完全把春日踏青和追慕孔道融合在一起,可见构思之巧妙。【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语言赏析.【答案】(1)C;(2)C。【分析】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胜日寻芳泗水滨”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胜日”的意思是风和日丽的日子。故选C。(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富有哲理,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万紫千红”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故选C。故答案为:(1)C;(2)C。【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3.送二兄入蜀(唐)卢照邻关山①客子②路,花柳③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④怜无声。 [注释]①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②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③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④相顾:相看。(1)本诗诗题中的“ 入蜀 ”一词点明了二兄远行的目的地,第二句中“ 帝王城 ”则说明了出发的地点。“相顾怜无声”描绘了 兄弟离别时依依不舍 的情景。(2)下面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本诗相似的一项是 C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请你用“/”划出诗句的停顿。(每句划1处)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考点】送别抒情;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朗读.【答案】(1)入蜀 帝王城 兄弟离别时依依不舍(2)C(3)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分析】参考译文: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标题可知,二兄将要去往四川,即“入蜀”;从“花柳帝王城”可知,他们将从帝王城出发。“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的意思是: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描绘了兄弟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A.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B.传达出诗人去友人家时,见到美丽山村风光的清新愉悦之感。C.本句传达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情谊,以及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D.本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3)本题考查划分诗歌节奏。句意为: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故断句为: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点评】五言诗朗读节奏,大多为“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式。如果只断一处,可以采用“二三”式。但这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常常要结合诗歌含义划分。4.阅读诗歌,完成问题。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2)本诗采用“ 点面结合 ”的结构,先总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再分写长征中的五件事,全诗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出了长征途中的险山恶水,又展现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以直白的语言和豪迈的气势,写出长征虽然困难重重,但红军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B.“逶迤”“磅礴”与“细浪”“泥丸”形成对比,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形象。C.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两场战斗的时令。D.本诗以“开颜”收篇,既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又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4)颈联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认为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长征之路的艰险。 【考点】其它类别诗歌;诗歌内容概括;诗歌语言赏析.【答案】(1)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2)点面结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3)C;(4)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长征之路的艰险。【分析】《七律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解答】(1)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根据“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知,写了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2)考查了诗歌写作手法。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描述的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暖”和“寒”写的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这两场战斗给人的心里感受。故C不对。(4)考查了对词语的赏析。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义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合理即可。如: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长征之路的艰险。故答案为:(1)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2)点面结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3)C;(4)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长征之路的艰险。【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5.课内阅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词(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要求:写正确、规范的字,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2)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画“√”。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词牌名 (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题 (词牌名 词题)。(3)用“/”标出下面两句词的朗读节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词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者由 稻花香 联想到即将到来的 丰收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忧愁。 【考点】写景咏物;文言断句;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词牌名√词题√;(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稻花香 丰收;(5)《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忧愁。【分析】《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闲居江西之时,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写出答案,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了文学常识。“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3)考查了朗读节奏。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诵读,然后结合句子的结构、用词及所表达的感情进行断句。结合译文可知,应划分的朗读节奏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意思是稻花飘香,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作者由稻花香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5)考查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忧愁。故答案为:(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词牌名√词题√;(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稻花香 丰收;(5)《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忧愁。【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6.课内阅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 七律 长征 》。(2)“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 欣喜欢快 的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 惊险悲壮 。(3)写出总括全诗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 ,赞扬了 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考点】诗歌内容概括;诗歌形象意境.【答案】(1)七律 长征;(2)欣喜欢快 惊险悲壮;(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 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析】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七律 长征》。(2)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欣喜欢快的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3)考查了学生对诗歌中心句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因此这句是中心句。(4)考查了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歌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答案为:(1)七律 长征;(2)欣喜欢快 惊险悲壮;(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 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7.课内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朝代)著名文学家 苏轼 。(2)文中画“_____”的句子,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物是 云 、 雨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仿佛看到了 黑云翻滚、大雨倾盆 的画面。(3)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是古诗的“炼字”艺术。就如从第一句中的“翻”字,我们可以看到大片乌云快速翻滚蔓延的动态。从第 二 句的 跳 字,我们可以看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4)这首诗景中寓情,透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作者 闲适开朗、淡然豁达 的心情。【考点】写景咏物;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宋 苏轼;(2)风 雨 黑云翻滚、大雨倾盆;(3)二 跳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4)闲适开朗、淡然豁达。【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参考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课内的学习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2)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四句诗分别写了云、雨、风、水四种景物。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3)考查了诗歌理解。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诗人用“翻墨”写黑云的来势凶猛,用“跳珠”写雨的特点。闲适开朗、淡然豁达(4)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的心情。故答案为:(1)宋 苏轼;(2)风 雨 黑云翻滚、大雨倾盆;(3)二 跳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4)闲适开朗、淡然豁达。【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若: 好像。 足: 值得。 (2)伯牙和锺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广为流传,后来人们用“ 高山流水 ”这个词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我还知道描写美妙音乐的成语有 天籁之音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C 。A.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法再弹。B.他已摔破琴,再无琴可弹了。C.他失去了知音,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了解自己,因此不再弹琴。【考点】句子翻译.【答案】(1)好像。值得。(2)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3)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4)C。【分析】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解答】(1)考查了翻译词语。结合译文理解,若:好像。足:值得。(2)考查了由此故事衍生出的成语及含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描写美妙音乐的成语有:天籁之音。(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4)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他失去了知音,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了解自己,因此不再弹琴。故答案为:(1)好像。值得。(2)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3)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4)C。【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9.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问题。书黄筌①画雀(节选)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③。乃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⑤乎?君子是以务⑥学而好问也。[注释]①黄筌:五代后蜀画家。②或:有人。③信然:确实如此。④审:精审细密。⑥大者:指更大的事。⑥务:致力。请借助注释读懂本文并完成以下练习:(1)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①下面三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验之信然 处士笑而然之B.乃知观物不审者 今乃掉尾而斗C.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好书画②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C 。A.飞鸟/缩颈则展足B.②虽画师/且不能C.况其大/者乎(2)这篇文言文也与艺术有关,请摘录文中能体现艺术之美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摘录: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我的启发: 艺术创作需要细致观察,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严谨认真、实事求是,要多学习多请教,避免因观察不仔细而犯错。 【考点】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情感主旨.【答案】(1)①A;②C;(2)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艺术创作需要细致观察,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严谨认真、实事求是,要多学习多请教,避免因观察不仔细而犯错。【分析】参考译文:黄筌画飞鸟的时候,鸟的脖子和脚都伸展开来。有人说:“飞鸟缩脖子的时候就会伸出脚,缩脚的时候就会伸出脖子,没有两者都伸展的。”经过验证,(发现这话)确实是这样。于是才知道观察事物不仔细的人,即使是画师也做不好(画),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一定要努力学习并且喜欢向人请教。【解答】(1)①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字词含义的理解。A.一致,“验之信然”的“然”表示“这样”,是说经过验证是这样的情况;“处士笑而然之”的“然”也是“这样”的意思,表示处士认可牧童所说的话,这两个“然”意思相同。B.不一致,“乃知观物不审者”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今乃掉尾而斗”的“乃”是“却”的意思,二者不同。C.不一致,“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的“好”是“喜欢”的意思,“好书画”的“好”也是“喜欢”的意思,但这里问的是与艺术有关的内容。故选:A。②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朗读停顿。AB.正确;C.有误,“况其大者乎”,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况/其大者乎”,这里“况”表示“何况”,引出后面的内容,原句停顿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文中“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这句话体现了艺术之美,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黄筌所画飞鸟有其独特的姿态。从这篇文章整体来看,后面提到有人指出飞鸟正常不会颈足皆展,经过验证确实如此,由此启发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像黄筌这样即使是有名的画师也会有观察不细致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包括艺术创作时,都需要仔细观察,要明白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事物,如果观察不仔细也可能出错,同时要保持好学多问的态度,避免因主观臆断而产生失误,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或完成其他事情。故答案为:(1)①A;②C;(2)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艺术创作需要细致观察,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严谨认真、实事求是,要多学习多请教,避免因观察不仔细而犯错。【点评】诗歌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掌握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用法。例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状语从句”等,学生需要具备对这些句式的识别和理解能力。10.思辨性文本阅读(二),完成练习。慎行论(节选)《吕氏春秋 论》原文:行不可不孰(shú)。不孰,如赴深谿(xī),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孰,深,透。这里引申为深思熟虑,全面思谋。②谿,同“溪”,指山谷里的小河沟。③计,谋划。④行,行动。⑤则,那么。(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君子计行虑义 道义 小人计行其利 私利 (2)“行不可不孰。”用现代汉语改为肯定句: 行必孰。 (3)“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写出句子的意思。 如果有懂得不谋求私利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好处的人,就可以和他讲道理了。 (4)多项选择:原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B、C A.直接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假设论证(5)对比阅读,注意加点的字,试着解释句子的意思。①行不可不孰。 行动不能不深思熟虑。“孰”的意思是:深思熟虑。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孰”的意思是:什么。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孰”的意思是:什么。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论证方法;改写句子.【答案】(1)道义;私利。(2)行必孰。(3)如果有懂得不谋求私利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好处的人,就可以和他讲道理了。(4)B、C。(5)①行动不能不深思熟虑。“孰”的意思是:深思熟虑。②人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孰”的意思是:谁。③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孰”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参考译文:行动不能不深思熟虑。不深思熟虑,就如同奔赴深谷,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君子谋划行动时考虑的是道义,小人谋划行动时谋求的是私利,(只谋求私利)是不利的。如果有人懂得不谋求私利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好处,就可以和他讲道理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字词含义的理解。在“君子计行虑义”中,根据上下文及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定义,君子行事遵循道德准则,这里的“义”结合文意可知是道义、正义的意思,从“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的对比中可看出与小人所追求的“利”相对,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在“小人计行其利”里,与君子的“义”相对比,可知“利”是私利、利益的意思,因为文中强调小人行事只考虑对自己有好处的方面,从“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也能看出这里的“利”是一种狭隘的个人利益追求。(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转换能力。“行不可不孰”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这里“不可不”表肯定强调,改为肯定句就是把“不可不”去掉,得到“行必孰”,这是根据文言文句式转换的基本规则,保持原意不变,只改变句子的形式。(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从字词来看,“有……者”表示“有……的人”,“知”是知道、懂得,“不利之利”需要结合文意理解,这里指不谋求私利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则”是就,“可”是可以,“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意为和他,“言理”是讲道理。综合起来就是如果有懂得不谋求私利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好处的人,就可以和他讲道理了,是根据文言文翻译的方法,逐字理解并结合上下文连贯起来。(4)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文中使用了比喻论证,如“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把不深思熟虑行事比作奔赴深谷,形象地说明了不深思熟虑的后果,这是典型的比喻论证;还使用了对比论证,“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将君子和小人行事的出发点和考虑因素进行对比,突出二者的差异,所以答案是 B、C。是根据对不同论证方法特点的掌握和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得出的。(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理解。①“行不可不孰”中的“孰”结合上下文可知是深思熟虑的意思,从“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能看出强调行动要经过思考,不然会有严重后果。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孰”是“谁”的意思,这是常见用法,表示反问,意为任何人都可能犯错。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中的“孰”是“什么”的意思,这里表示一种递进的反问,强调对某种情况的不可容忍程度,是根据对不同语句中字词含义的积累和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来分析的。故答案为:(1)道义;私利。(2)行必孰。(3)如果有懂得不谋求私利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好处的人,就可以和他讲道理了。(4)B、C。(5)①行动不能不深思熟虑。“孰”的意思是:深思熟虑。②人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呢?“孰”的意思是:谁。③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孰”的意思是:什么。【点评】诗歌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掌握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用法。例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状语从句”等,学生需要具备对这些句式的识别和理解能力。11.阅读与鉴赏。广陵散 嵇中散临刑东市①,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②尝③请学此散,吾靳固④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⑤亦寻⑥悔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东市:泛指刑场。②袁孝尼:袁准,字孝尼,魏晋人。③尝:曾经。④靳(jìn)固:吝啬。⑤文王:即司马昭。⑥寻:不久。(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请 以 为 师 不 许。 请以为师/不许。 (2)选文写的是嵇中散在刑场上“ 神气不变 , 索琴弹之 ”后(用原文回答)慷慨赴死的场面,若包括“太学生”在内的整个刑场是“面”,那 嵇中散 就是着重描写的那个“点”。(3)“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结合古文内容想开去,若文王就在眼前,他们会说些什么,以期获得文王的支持?(仿照例句,注意不出现“说”字)【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4)以下题目与《广陵散》的拟题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开国大典B.军神C.芦花鞋D.穷人(5)阅读“资料链接”,结合注释等判断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资料链接】《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是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讲述的是刺客聂政的故事。全曲旋律激昂、慷慨,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正气。魏晋琴家嵇康因此酷爱《广陵散》,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场上,太学生为他请命,希望能赦免嵇康,让他做他们的老师。A.太学生们希望嵇康做自己的老师,其实是想用这种方法救嵇康。B.“吾靳固不与”中的“吾”指的是嵇中散,不是袁孝尼。C.嵇中散被杀很久之后,文王司马昭最终还是后悔了。D.嵇康因《广陵散》所体现的浩然正气而对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考点】文言断句;内容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句子仿写.【答案】(1)请以为师/不许。(2)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 嵇中散;(3)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4)C;(5)C。【分析】《广陵散》参考译文:中散大夫嵇康在法场处决时,神色完全没有变化。要来了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后说:“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曲子,我吝惜固执不肯传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要失传了!”当时,三千名太学生曾上书,请求拜他为师,朝廷不准许。嵇康被杀后,文王司马昭随即也后悔了。【解答】(1)考查文言断句。请以为师不许:请求拜他为师,朝廷不准许。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请以为师/不许。(2)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段可知,选文写的是嵇中散在刑场上神色不变,要来了琴,弹奏《广陵散》后,慷慨赴死的场面。若包括“太学生”在内的整个刑场是“面”,那嵇中散就是着重描写的那个“点”。(3)考查句子仿写。例句在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来表达,仿写时注意。示例: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4)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广陵散》是以贯穿文章的主要事物为题。A.《开国大典》是以主要事件为题。B.《军神》是以主要人物为题。C.《芦花鞋》是以贯穿文章的主要事物为题。D.《穷人》是以主要人物为题。结合分析可知,题目《芦花鞋》与《广陵散》的拟题方法相同,故选C。(5)考查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由“文王亦寻悔焉”可知,嵇康被杀后,文王司马昭随即也后悔了。故“嵇中散被杀很久之后”表述不当。故选C。故答案为:(1)请以为师/不许。(2)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 嵇中散;(3)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4)C;(5)C。【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2.小古文阅读。陶侃①惜食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②?”人云:“行道所见,聊③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④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臣。②何为:干什么。③聊:随便。④执:抓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陶侃尝出游尝: 曾经 ②汝既不田汝: 你 田: 名词作动词,种田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翻译: 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3)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语句回答) 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的效果是:“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4)读完短文,你认为陶侃是个怎样的人? 读完短文,我认为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人。他对于破坏农田的行为非常愤怒,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罚,从而促进了百姓对农业的重视,使得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 【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形象分析;字词解释.【答案】(1)①曾经;②你;名词作动词,种田;(2)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3)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的效果是:“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4)读完短文,我认为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人。他对于破坏农田的行为非常愤怒,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罚,从而促进了百姓对农业的重视,使得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分析】参考译文: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拿这些东西做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责问道:“你既然不种田,却随意毁坏别人的庄稼!”于是抓住他并用鞭子抽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尝: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曾经”,用于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在这句话中,表示陶侃曾经有一次外出游玩的经历。②汝:这是一个代词,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在这句话中,陶侃用“汝”来称呼那个拿着未熟稻穗的人。田:在这个句子中,“田”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种田”。陶侃责问那个人是否种田,意在指出对方不从事农业生产却随意毁坏庄稼的行为是不对的。(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可以翻译为:这句话是那个人对陶侃的提问的回答。他说自己在走路的时候看到了未熟的稻穗,觉得有趣就随手拔了一把,并没有其他的意图。(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陶侃对那个人的处罚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百姓更加勤勉于农业生产。大家因为害怕受到类似的惩罚,而更加珍惜粮食和农业生产,最终达到了家家户户生活富裕、物资充足的社会效果。(4)本题考查形象分析。通过对陶侃行为的观察,可以看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破坏农业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还通过实际行动教育了百姓,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故答案为:(1)①曾经;②你;名词作动词,种田;(2)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3)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的效果是:“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4)读完短文,我认为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人。他对于破坏农田的行为非常愤怒,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罚,从而促进了百姓对农业的重视,使得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点评】内容理解答题技巧:①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②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③对于段落的理解,要理清段落结构,理解段落中句子的内在联系;④对于篇章的理解,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⑤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13.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书低一生赁①僧房②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选自《笑林广记》)注释:①赁:租用。 ②僧房:僧人居住的房舍,即寺院。(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童持《文选》 拿着,握着 ②僧大诧曰 惊讶,觉得奇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 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 (3)关于“书低”中的“低”字,僧的理解的是 书的版本低劣,质量不高 ,而书生的意思是 书的高度不够,不适合用来做枕头 。(4)文中的书生是一个 B 的人。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C.恃才傲物,眼高手低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形象分析;字词解释.【答案】(1)①拿着,握着;②惊讶,觉得奇怪;(2)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3)书的版本低劣,质量不高书的高度不够,不适合用来做枕头。(4)B。【分析】参考译文:有一个书生,他每天都在僧房里读书,下午的时候就会让童子给他拿书来。他先让童子拿《文选》给他,他看了看说:“太低了。”然后又让童子拿《汉书》给他,他又说:“太低了。”最后让童子拿《史记》给他,他还是说:“太低了。”和尚对此感到非常惊讶,说:“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一本,就足以被称为博学多才了,你怎么都说它们低呢?”书生回答说:“我要睡觉,拿书来当枕头而已。”【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童持《文选》的持:这里的“持”字是指拿着、握着的意思。童子按照书生的要求拿来了《文选》这本书。②僧大诧曰 的诧:这里的“诧”字是指感到惊讶、觉得奇怪的意思。和尚对于书生评价这三本书都“低”感到非常不解和惊讶。(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这句话是和尚对书生说的话,表达了他对书生的质疑。和尚认为,《文选》《汉书》和《史记》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如果能精通其中任何一部,都可以被称为学问渊博的人。(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这个故事中,和尚以为书生所说的“低”是指书的内容或版本不够好,但实际上是书生想要用书来做枕头,觉得书的高度不够。(4)本题考查形象分析。从书生的行为来看,他并没有认真对待学习,而是把书当成枕头,这反映出他并不重视知识和学问,因此选择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故答案为:(1)①拿着,握着;②惊讶,觉得奇怪;(2)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3)书的版本低劣,质量不高书的高度不够,不适合用来做枕头。(4)B。【点评】内容理解答题技巧:①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②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③对于段落的理解,要理清段落结构,理解段落中句子的内在联系;④对于篇章的理解,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⑤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14.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非梦与是梦昔有西陵①脚夫②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③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④乡试中式⑤,方赴鹿鸣宴⑥,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⑦也。注释:①西陵:地名。②脚夫:搬运工人的旧称。③伫想;凝思。④寒士: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⑤中式:科举考试合格。⑥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的宴会。⑦一:一样(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大致意思。①念无以偿 偿: 赔偿 ②方赴鹿鸣宴 赴: 前往 ③自啮其臂曰 啮: 咬 ④惟恐其非梦 恐: 担心,害怕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读懂故事大意,完成下面的填空。①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为 脚夫 、 寒士 。“惟恐其非梦”的人是 脚夫 ,“惟恐其是梦”的人是 寒士 。②此则故事虽短小,却有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如“ 痴坐 ”“ 自啮其臂 ”。作者在短文里将两个人物都评价为 痴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惟恐其是梦”? 当我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的时候,我“惟恐其是梦”。 【考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拓展延伸.【答案】(1)①赔偿;②前往;③咬;④担心,害怕;(2)①脚夫 寒士 脚夫 寒士;②痴坐 自啮其臂 痴人;(3)当我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的时候,我“惟恐其是梦”。【分析】《非梦与是梦》参考译文: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是一样的。【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念无以偿:估计无从赔偿。偿:赔偿。②方赴鹿鸣宴:正在前往鹿鸣宴。赴:前往。③自啮其臂曰: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啮:咬。④惟恐其非梦:一个担心其不是梦。恐:担心,害怕。(2)考查内容理解。①阅读可知,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为脚夫、寒士。由“得是梦便好”可知,“惟恐其非梦”的人是脚夫。由“莫是梦否”可知,“惟恐其是梦”的人是寒士。②阅读短文可知,文章运用了很多动作描写,比如“痴坐”“自啮其臂”。由“其为痴人则一也”可知,作者在短文里将两个人物都评价为痴人。(3)考查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惟恐其是梦”。示例:当我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的时候,我“惟恐其是梦”。故答案为:(1)①赔偿;②前往;③咬;④担心,害怕;(2)①脚夫 寒士 脚夫 寒士;②痴坐 自啮其臂 痴人;(3)当我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的时候,我“惟恐其是梦”。【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5.阅读鉴赏。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②(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③(jǐ),啖(dàn)粥而读。既仕④,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⑤(zhé)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chóng)肉⑥,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⑦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辄:总是。③给:供应。④既仕:考取功名做官后。⑤谪:贬官。⑥食不重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借指饮食节俭。⑦士:读书人。(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家贫无依(依靠)B.或夜昏怠(有的人)C.辄以水沃面(洗)D.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3)联系选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后,我觉得范仲淹是一个 少有大志、忧国忧民 的人。(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读书人可以在天下人忧伤之前先忧伤,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B.读书人可以在天下人哭泣之前先哭泣,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乐。C.读书人应当先比天下人都忧愁,然后再比天下人都快乐。D.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考点】字词解释;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3)①为官时 ②慷慨论事,奋不顾身 ③刻苦自勉 少有大志、忧国忧民;(4)D。【分析】《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参考译文: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及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从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A.正确。家贫无依:家里贫困没有依靠。依:依靠。B.有误。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沉疲倦。或:有时。C.正确。辄以水沃面:就用凉水洗脸。沃:洗,D.正确。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妻子:妻子与孩子。故选B。(2)考查文言断句。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发奋读书。根据句意进行停顿,即: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3)考查内容理解。由“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可知,范仲淹为官时,慷慨论事,奋不顾身;由“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可知,范仲淹被贬时,仍刻苦自勉。本文写范仲淹年少时,树立远大志向;做官后,慷慨论事,奋不顾身;受贬时,刻苦自励,严格约束自己。由此我觉得范仲淹是一个少有大志、忧国忧民的人。(4)考查句子翻译。士:读书人。先:在……前面。后:在……后面。故“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为: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故选D。故答案为:(1)B;(2)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3)①为官时 ②慷慨论事,奋不顾身 ③刻苦自勉 少有大志、忧国忧民;(4)D。【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6.愚人失袋昔有愚人入京选①,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终将不得我物用。”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表带上,彼将何物开之。”【注释】①入京选:到京城去应选官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昔有愚人入京选 从前 ②其人曰 这个 ③或问其故 有的人 缘故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口袋呢? (3)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读了这个故事,你能想到哪个成语来评价愚人的看法? 因为他以为钥匙还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自作聪明。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成语.【答案】(1)①从前;②这个;③有的人 缘故;(2)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口袋呢?(3)因为他以为钥匙还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自作聪明。【分析】参考译文: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不慎皮口袋被贼偷去。这个愚人说:“没关系,贼偷了我的袋,但还是得不到袋中之物。”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口袋呢?”【解答】(1)考查字词的解释。①句意为: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昔:从前。②句意为:这个愚人说。其:这个。③句意为: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或:有的人。故:缘故。(2)考查句子翻译。“钥匙尚在我表带上,彼将何物开之”的意思是: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口袋呢?(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题的把握。从“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可知,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结合文段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故答案为:(1)①从前;②这个;③有的人 缘故;(2)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口袋呢?(3)因为他以为钥匙还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自作聪明。【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7.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对牛弹琴公明仪①为牛弹清角②之操③,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④之声,孤犊⑤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⑥而听。——【东汉】牟融《理惑论》【注释】①公明仪:战国时期人,音乐家。②清角:曲调名。③操:琴曲。④虻:牛虻,喜吸食牲畜的血液。⑤孤犊:失群的小牛犊。⑥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公 明 仪 为 牛 弹 清 角 之 操(2)根据表格中提供的理解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理解方法 加点的字 加点字意思组词法。 不合其耳也 适合 借助字典。故:①原因②事故,事情③故意,有意④因此⑤原来的 伏食如故 ⑤ 借助学过字的意思 即掉尾奋耳 摆动 (3)你认为公明仪弹琴,牛的两次反应为什么不一样?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听到的声音不同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考点】文言断句;内容理解;字词解释.【答案】(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2)适合 ⑤摆动;(3)因为听到的声音不同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分析】参考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高雅的曲子,牛依然像从前一样趴着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公明仪给牛弹奏高雅的曲子。故断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2)考查字词解释。“不合其耳也”的意思是: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合:适合。“伏食如故”的意思是:牛依然像从前一样趴着吃草。故:从前。故选⑤。“即掉尾奋耳”的意思是: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掉:摆动。(3)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可知答案。故答案为:(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2)适合 ⑤摆动;(3)因为听到的声音不同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8.文言文阅读。一轴鼠画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③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④,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⑤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释】①东安:地名。②邑令:县令。③旦:早晨。④物色:察看。⑤逮:等到。(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东安一士人善画 善于,擅长 献之邑令 代词,指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这句话的意思。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3)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4)东安士人画的老鼠十分逼真,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5)由短文可知,作者写东安士人画技高超主要运用了 侧面描写 的描写方法,我想到可用成语“ 惟妙惟肖 、 活灵活现 ”来形容这幅画。【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描写手法;成语.【答案】(1)善于,擅长;代词,指画;(2)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3)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4)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5)侧面描写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分析】《一轴鼠画》参考译文:东安有一个小吏擅长作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它的猫,结果都是这样。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就将这画珍藏了起来。【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东安一士人善画: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绘画。善:善于,擅长。献之邑令:献给县令。之:代词,指画。(2)考查句子翻译。初:最初。漫:随便。于:在。故“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译为: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3)考查内容理解。阅读可知,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即“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4)考查内容理解。阅读古文,由“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可知,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从此处可以看出文中画作的逼真。(5)考查成语、内容理解、描写手法。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所以作者在写东安士人画技高超运用了侧面描写。我想到可用成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来形容这幅画。故答案为:(1)善于,擅长;代词,指画;(2)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3)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4)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5)侧面描写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9.阅读。怀素写字①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书不足,乃漆⑥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⑦。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③【挥洒】挥毫写字。④【名】命名、起名。⑤【庵】住所。⑥【漆】用漆涂。⑦【穿】破、透。 【资料一】怀素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喜爱写字,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 【资料二】怀素书法作品赏析(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反复地书写,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2)结合资料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 学习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 。(3)欣赏【资料二】中怀素的书法作品,用合适的词语赞美这幅作品 飞鸟惊蛇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 颜真卿 、 王羲之 。【考点】句子翻译;情感主旨;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文学常识.【答案】(1)反复地书写,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2)学习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3)飞鸟惊蛇 颜真卿 王羲之。【分析】《怀素写字》参考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解答】(1)考查句子翻译。再三:一次又一次。皆:都。穿:通过,透过。故“书之再三,盘板皆穿”译为:反复地书写,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2)考查情感主旨。怀素为了练字没有纸就种芭蕉,没有钱,就制作木漆盘用来磨墨,木漆板用来写字。最后木盘被磨漏,木板被擦穿。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坚持不懈的道理。(3)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文学常识。怀素的草书作品具有独特的节律感,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笔画充满弹性和质感,可用词语“飞鸟惊蛇”来形容,“飞鸟惊蛇”形容草书自然流畅。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颜真卿、王羲之、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等。故答案为:(1)反复地书写,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2)学习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3)飞鸟惊蛇 颜真卿 王羲之。【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20.文言文阅读。书黄筌画雀苏轼 黄筌①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②?君子是以务③学而好问也。【注释】①黄筌:五代时后蜀画院的宫廷画家。②况其大者乎:何况做大事的人呢?③务:致力。(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或曰 有的人 ②乃知观物不审者 仔细 (3)结合注释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4)读了这则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答案】(1)①有的人;②仔细;(2)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3)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分析】参考译文: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解答】(1)考查字词的解释。①“或曰”的意思是:有人对他说。或:有的人。②“乃知观物不审者”的意思是: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审:仔细。(2)考查翻译句子。“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的意思是: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3)本题考查文章阅读启示。结合文中“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可知本文的道理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故答案为:(1)①有的人;②仔细;(2)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3)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尤其是这样的课外古文,更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先理解文意,再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来解决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