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阅读(期末专项培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阅读(期末专项培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
1.阅读理解
天净沙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鹏,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你分析一下两组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对比阅读。
[甲]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乙]秋夜将晓①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②东入海,
五千仞岳③上摩天④
遗民⑤泪尽胡尘⑥里,
南望王师⑦又一年。
①将晓:天将要亮。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④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1)甲诗和乙诗都是表达    的诗篇。
(2)甲诗是陆游在    (什么时候)写给    (谁的),诗中诗人临终前的遗憾“   ”;诗人的遗愿是“   ,   。”
(3)乙诗前两句描绘了    ,这首诗中表达对统治者批评的诗句是“   ,   。”
(4)下列对甲诗乙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悲”字表现出诗人去世前悲凉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
B.甲诗的“元知万事空”表现了诗人生无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为下文的“但悲”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不怕死,只是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C.乙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乙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之情。
3.古诗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地点、时间、季节、环境。
B.颔联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尾联“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2)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自然景物?
   
(3)判断下列诗句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对的画“√”,错的画“×”。
明月松间照(静态描写)    
清泉石上流(动态描写)    
竹喧归浣女(静态描写)    
莲动下渔舟(动态描写)    
4.阅读《长相思》和《乡愁》,完成练习。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 愁(余光中)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1)《长相思》和《乡愁》都是有关思乡的作品,《长相思》的体裁是    ,词牌名是    。《乡愁》的体裁是    。
(2)《长相思》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行军的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了气候    。这首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3)下列对《长相思》和《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相思》中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长相思》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爱国之情。
C.《乡愁》一诗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4)朗读这两首诗词应该用    的语气。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诗题很长,下面的读法停顿最合理的是哪一项?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D.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理解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A.悲伤哀痛的愁怨之情
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D.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3)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泪尽”可以换成“泪洒”吗?请说明理由。
   
6.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写古诗。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姑苏城外寒山寺。    。
(2)日积月累,默写填空。
①   粥    饭,   ;    ,恒念物力维艰。
②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   ,   。
③   。东方 点儿 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    ,飘着    。
7.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水生植物名。果实俗称菱角,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并:一起,一并。④或:有的人。
(1)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B.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C.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D.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2)“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并非不想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人,是想要清热解毒。
B.我并非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C.我非常想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吧。
D.我并非不知道,一起吃壳的人,将要清热解毒。
(3)填空。
小常:我们平时理解小古文的时候常用组词法或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这里的“短”可以怎么理解呢?
小熟:我认为“短”的意思是    。
小常: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理解小古文的方法。这篇小古文很有意思,面对别人“北方是否有菱”的询问,北人答:“   ”(填原句),你觉得他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小熟:我觉得北人存在的问题是    。
小常:我想用《论语》中的话来劝劝北人,我想说:“   。”
8.文言文阅读。
曾国藩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B.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在《古人谈读书》中朱熹提到读书有“三到”:   、   、   。曾国藩对于读书也有独到的见解,请你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完成信息图。
(3)“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以此猜测“河伯观海”也应该指的是    的人。
(4)曾国藩作为读书大师,向我们介绍了读书的“三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你认为读书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写下自己的看法吧!
盖学生读书,第一要    ,第二要    ,第三要    。
9.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望梅止渴
①魏武①行役,失汲道②,三军皆漏。操寻思少顷,乃令曰:“前有大棒林,饶③子,甘酸可以解漏。”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
注释:①魏武:曹操。 ②汲道:取得水的道路。 ③饶:多。
(1)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①三军皆渴    
②操寻思少顷   
(2)把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3)曹操的行为可以用    来形容。(填序号)
A.诡计多端
B.饥不择食
C.急中生智
D.言不由衷
(4)“望梅止渴”后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它的近义词是    。
10.附加题:古文阅读。
岳柱八岁指瑕
元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①》图,柱指母腕②上金钏③,诘④之曰:“金钏可易⑤酒,何用剪发为⑥ 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⑦ 矣。
(选自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注释】①陶母剪发: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②腕:手腕。③钏(chuàn):镯子。④诘(jié):追问。⑤易:交易,交换。⑥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⑦理:道理或奥妙之处。
(1)下面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岳柱八岁指瑕(瑕疵)
B.柱指母腕上金钏(用手指指着)
C.何大惊异(害怕)
D.观此可以知画理矣(知道)
(2)文中画线句是一个    (疑问 反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   。
(3)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①《陶母剪发》画的是陶母剪掉头发换酒的故事。    
②何澄画技很拙劣,连八岁的小孩子都能看出他画作中的问题。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要符合常理,不能凭空想象。    
(4)文中的岳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1.
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①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②不知读书,故③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④于禽兽何异?
[注释:①营:建造。②惟:只。③故;所以。④则:那么。]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B.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C.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D.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2)下列对“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给自己休息。
B.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经营巢穴给自己休息。
C.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
D.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经营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
(3)飞禽走兽不如人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2.阅读感悟。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译文)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及生子    
恐坠   
复益爱之    
(2)“而人遂得而取之矣”中的“之”指的是    。
(3)你想对文中的翠鸟说什么?
   
13.古文阅读
曹冲称象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①,咸莫能出其理②。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③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①群下:手下群臣。②咸莫能出其理: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③校:同“较”,比较。
(1)联系上下文,为下面几个同音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横线里填上序号。
智    
致    
置    
至    
①安放 ②达到 ③智力 ④送给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三国志》就是《三国演义》,是西晋陈寿所著。    
2)“则校可知矣”中的“校”同“较”,是“比较”的意思。    
(3)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写一写你的理由。
   
14.围绕古诗文名篇阅读主题,班级开展了“学贵有疑 且学且思”学习活动。请你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1)读好短文。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积累字词。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
①不敢以一得自足   
②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3)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读懂短文。曾国藩说读书要做到三点,他是这样说,平时也是这样做的。根据方框的提示用原文来回答。
曾国藩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 → 他做到了    
曾国藩曾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 → 他做到了    
(5)学以致用。文中的哪些读书观点对你有启发?请你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15.读古文,完成练习。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①学。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假借④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⑤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⑥。录毕,走⑦送之,不敢稍逾约⑧。以是⑨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嗜:喜爱。②无从:没有办法。③致:得到。④假借:借。⑤计日:计算日子。⑥弗之怠:不懈怠,这里指不放松抄写。⑦走:跑。⑧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⑨以是:因此。
(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余幼时即嗜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没有钱买书读,文中“我”的解决方法是    、   。可见,“我”是一个    的人。
16.阅读小古文,完成任务。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③士人④家借而读之,或因⑤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里:乡里、邻里。 ④士人:此指读书人。⑤因:趁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抄录未毕   
惟读书是务    
(2)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17.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选文的“余”是    。(填人名)
(2)短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意思是:   。
(3)写两句《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
①   
②   
(4)班级准备开展读书分享会,需要你配上一句打动人的宣传标语。(不可与本试卷出现的名言警句雷同)
   
期末专项培优 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阅读理解
天净沙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鹏,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C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你分析一下两组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这首元曲前半部分景色苍凉,后半部分景色明丽。 
【考点】写景咏物;诗文词句理解;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1)C;
(2)这首元曲前半部分景色苍凉,后半部分景色明丽。
【分析】《天净沙 秋》是元代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 的秋景图。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这篇散曲用笔精深,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颇有词的意境。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述的季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明确本曲描写的季节,然后逐个分析选项中诗句描写的季节,最后做出判断即可。从题目可知,这首曲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A.选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B.从“荷花”这个词中可知,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C.选自杜牧的《山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D.从“白雪”中可知,这是描写的冬天的景色。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元曲前半部分景色苍凉,后半部分景色明丽。
故答案为:
(1)C;
(2)这首元曲前半部分景色苍凉,后半部分景色明丽。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对比阅读。
[甲]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乙]秋夜将晓①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②东入海,
五千仞岳③上摩天④
遗民⑤泪尽胡尘⑥里,
南望王师⑦又一年。
①将晓:天将要亮。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④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1)甲诗和乙诗都是表达  爱国情怀 的诗篇。
(2)甲诗是陆游在  临终前 (什么时候)写给  儿子 (谁的),诗中诗人临终前的遗憾“ 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人的遗愿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3)乙诗前两句描绘了  祖国壮丽的山河 ,这首诗中表达对统治者批评的诗句是“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望王师又一年 。”
(4)下列对甲诗乙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中的“悲”字表现出诗人去世前悲凉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
B.甲诗的“元知万事空”表现了诗人生无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为下文的“但悲”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不怕死,只是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C.乙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乙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之情。
【考点】其它类别诗歌;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诗歌语言赏析.
【答案】(1)爱国情怀;
(2)临终前 儿子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祖国壮丽的山河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4)B。
【分析】《示儿》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参考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解答】(1)本题考查主旨情感。《示儿》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故甲乙两诗均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篇。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此时陆游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故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诗人临终前的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诗人的遗愿。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这两句诗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甲诗中的“悲”字表达了作者自己未能亲眼见证祖国统一的遗憾,并不是诗人对死亡的恐惧。
B.“元知万事空”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奇伟壮丽的山河。
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这是诗人在表达对南宋朝廷不满与失望,不是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故选B。
故答案为:
(1)爱国情怀;
(2)临终前 儿子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祖国壮丽的山河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4)B。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3.古诗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交代了地点、时间、季节、环境。
B.颔联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尾联“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2)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自然景物?
 空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叶。 
(3)判断下列诗句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对的画“√”,错的画“×”。
明月松间照(静态描写)  √ 
清泉石上流(动态描写)  √ 
竹喧归浣女(静态描写)  × 
莲动下渔舟(动态描写)  √ 
【考点】写景咏物;写作手法;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
【答案】(1)D;
(2)空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叶。
(3)√√×√。
【分析】参考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理解。A、B、C正确。“春芳歇“指春天的花草消失散尽。这首诗根据题目“山居秋暝”可知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因此“春色怡人”的说法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阅读诗句,其中属于自然景物的有“空山”“明月”“松”“清泉”“石”“竹”“莲”。需要注意的是,“浣女”和“渔舟”不属于自然景物。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第1句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景物,所以这句属于静态描写。第2句清泉属于动态景物,所以这句属于动态描写。第3句“归浣女”属于动态描写。第4句莲叶、渔舟是动态的景物,这句属于动态描写。
故答案为:
(1)D;
(2)空山、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莲叶。
(3)√√×√。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4.阅读《长相思》和《乡愁》,完成练习。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 愁(余光中)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1)《长相思》和《乡愁》都是有关思乡的作品,《长相思》的体裁是  词 ,词牌名是  长相思 。《乡愁》的体裁是  现代诗 。
(2)《长相思》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行军的  艰辛 ,叠用两个“一更”,突出了气候  恶劣 。这首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下列对《长相思》和《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长相思》中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长相思》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爱国之情。
C.《乡愁》一诗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4)朗读这两首诗词应该用  C 的语气。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考点】羁旅思乡;文学常识;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朗读.
【答案】(1)词 长相思 现代诗;
(2)艰辛 恶劣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B;
(4)C。
【分析】《长相思》译文: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通过船票、邮票、坟墓等意象,寄予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作品体裁。完成此类题目,需要平时的学习积累作答。结合学习过的课文与知识积累可知,《长相思》和《乡愁》都是有关思乡的作品,《长相思》的体裁是词,词牌名是长相思。《乡愁》的体裁是现代诗。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叠用两个“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突出了行军的艰辛。“风一更,雪一更”体现了塞外狂风骤雪的荒寒景象,叠用两个“一更”,突出了气候的恶劣。这首词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最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一句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辨析作答。A.根据《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意思可知,这是诗人与将士们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由此可知本题理解正确。B.《长相思》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由此可知本题理解错误,并没有体现出词人浓郁的爱国之情。C.《乡愁》这首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还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由此可知本题理解正确。
故选B。
(4)本题考查了朗读。通过朗读这两首诗词可知,这两首诗词都是与思乡有关,都抒发着作者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故在朗读时要用缓慢、忧伤的语气。故选C。
故答案为:
(1)词 长相思 现代诗;
(2)艰辛 恶劣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B;
(4)C。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诗题很长,下面的读法停顿最合理的是哪一项? A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D.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理解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C 
A.悲伤哀痛的愁怨之情
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D.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3)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泪尽”可以换成“泪洒”吗?请说明理由。
 不能换。因为“泪尽”是指眼泪流干,体现北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被迫离开家乡,十分悲痛与无奈,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考点】古诗词;诗歌情感主旨;诗歌朗读;开放探究.
【答案】(1)A;
(2)C;
(3)不能换。因为“泪尽”是指眼泪流干,体现北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被迫离开家乡,十分悲痛与无奈,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分析】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其二》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解答】(1)考查诗句停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是“在秋天天将要亮的时候,我走出篱笆的门口,感到了一阵凉风,有感而发。”所以停顿最合理的是A项。
(2)考查诗歌感情。陆游毕生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失地,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所以选择C。
(3)考查诗歌用词的准确性。不能换。因为“泪尽”是指眼泪流干,体现北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被迫离开家乡,十分悲痛与无奈,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故答案为:
(1)A;
(2)C;
(3)不能换。因为“泪尽”是指眼泪流干,体现北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被迫离开家乡,十分悲痛与无奈,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做到会背会写会理解,内化于心。
6.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写古诗。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2)日积月累,默写填空。
① 一 粥  一 饭, 当思来处不易 ;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③ 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 点儿 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  微微的红晕 ,飘着  红紫红紫的彩云 。
【考点】古诗词;名言警句;古诗文默写;现代诗文默写.
【答案】(1)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2)①一 一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②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③春天最美是黎明 微微的红晕 红紫红紫的彩云。
【分析】考查古诗文的默写和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常见题型分类及解答要领如下:①依据课文上下句默写。试题为考生准备好上句或下句,由学生接句,这是古诗默写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回答这类试题,关键的要领是注意书写中不要出现错别字。②理解性默写。试题为考生提供诗文的意思,要求考生根据意思的提示填写出相应的语句。回答这种试题,一方面要注意书写中不出现错别字,还要注意对诗文的意思进行准确把握。
【解答】(1)考查古诗默写。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考查日积月累。①选自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出自《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③选自《四季之美》,原句是: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白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故答案为:
(1)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2)①一 一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②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③春天最美是黎明 微微的红晕 红紫红紫的彩云。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做到会背会写会理解,内化于心。
7.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水生植物名。果实俗称菱角,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并:一起,一并。④或:有的人。
(1)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A.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B.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C.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D.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
(2)“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我并非不想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人,是想要清热解毒。
B.我并非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C.我非常想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吧。
D.我并非不知道,一起吃壳的人,将要清热解毒。
(3)填空。
小常:我们平时理解小古文的时候常用组词法或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这里的“短”可以怎么理解呢?
小熟:我认为“短”的意思是  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
小常: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理解小古文的方法。这篇小古文很有意思,面对别人“北方是否有菱”的询问,北人答:“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填原句),你觉得他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小熟:我觉得北人存在的问题是  不懂装懂 。
小常:我想用《论语》中的话来劝劝北人,我想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考点】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字词解释.
【答案】(1)B;
(2)B;
(3)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地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解答】(1)考查了文言文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的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根据句意划分停顿为: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故选B。
(2)考查了句子翻译。“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的意思是: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故选B。
(3)考查了字词解释、内容理解和拓展延伸。
“其人自护所短”的意思是: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通过使用组词法或联系上下文可知,“短”的意思是: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面对别人“北方是否有菱”的询问,北人答:“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我觉得他的问题是:不懂装懂。我想用《论语》中的话来劝劝北人,我想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故答案为:
(1)B;
(2)B;
(3)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点评】高年级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8.文言文阅读。
曾国藩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A.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B.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在《古人谈读书》中朱熹提到读书有“三到”: 心到 、 眼到 、 口到 。曾国藩对于读书也有独到的见解,请你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完成信息图。
(3)“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坐井观天 。以此猜测“河伯观海”也应该指的是  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的人。
(4)曾国藩作为读书大师,向我们介绍了读书的“三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你认为读书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写下自己的看法吧!
盖学生读书,第一要  制订阅读计划 ,第二要  抓住主要内容 ,第三要  保证阅读质量 。
【考点】文言断句;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形象分析;成语.
【答案】(1)B;
(2)心到 眼到 口到 有识 有恒 不甘为下流 无不成之事;
(3)坐井观天 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4)制订阅读计划 抓住主要内容 保证阅读质量。
【分析】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解答】(1)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根据句子的意思断句即可。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意思是:有志向,那么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根据句意可知,停顿正确的是: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故选:B。
(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朱熹提到读书有“三到”是:心到、眼到、口到。根据“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分析概括:《曾国藩谈读书》有独到的见解是:有志、有识、有恒,不甘为下流、知学问无尽、无不成之事。
(3)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结合文言文内容,由“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可知,“井蛙之窥天”说的是一个人有点儿心得就自满自足,形容人眼界狭小,如同井底之蛙,而与井底之蛙这个故事有关的成语是“坐井观天”。“河伯观海”源自一个寓言故事——河伯原本很自大,认为自己是世间最伟大的存在。当看到大海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从而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不应盲目自大。综上可知,“井蛙之窥天”“河伯之观海”指的都是一个人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4)考查开放探究。结合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完成。
我认为读书还应该注意第一要制订阅读计划、第二要抓住主要内容、第三要保证阅读质量。
故答案为:
(1)B;
(2)心到 眼到 口到 有识 有恒 不甘为下流 无不成之事;
(3)坐井观天 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4)制订阅读计划 抓住主要内容 保证阅读质量。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9.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望梅止渴
①魏武①行役,失汲道②,三军皆漏。操寻思少顷,乃令曰:“前有大棒林,饶③子,甘酸可以解漏。”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
注释:①魏武:曹操。 ②汲道:取得水的道路。 ③饶:多。
(1)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①三军皆渴  都 
②操寻思少顷 一会儿 
(2)把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林,结了很多梅子,那些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3)曹操的行为可以用  C 来形容。(填序号)
A.诡计多端
B.饥不择食
C.急中生智
D.言不由衷
(4)“望梅止渴”后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它的近义词是  画饼充饥 。
【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近义词;字词解释.
【答案】(1)①都;②一会儿;
(2)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林,结了很多梅子,那些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3)C;
(4)画饼充饥。
【分析】参考译文:有一次,魏武帝曹操带领军队行军,迷失了取水的道路,全军都感到非常口渴。曹操思考片刻后,下令说:“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林,结了很多梅子,那些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到这句话,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借助这个机会,他们终于赶到了前面的水源地。世人说:魏武帝曹操足智多谋,这不是随意的评论啊!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三军皆渴 的皆:在这个句子中,“皆”表示全部、所有的意思。所以“三军皆渴”意思是整个军队都感到口渴。②操寻思少顷 的少顷:在这里,“少顷”指的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即一会儿。所以“操寻思少顷”意思是曹操思考了一会儿。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可以翻译为: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林,结了很多梅子,那些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面对全军口渴的紧急情况时,曹操迅速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提到前面有梅林来激发士兵们的口水分泌,从而暂时缓解他们的口渴。这体现了他在紧急情况下的聪明才智,因此用“急中生智”来形容最为恰当。
(4)本题考查近义词,“望梅止渴”原本是曹操用来激励士兵的故事,后来引申为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而“画饼充饥”也有类似的意思,指的是通过想象来满足实际的需求,两者都表达了用虚幻的东西来填补实际的空缺。因此,“画饼充饥”是“望梅止渴”的近义词。
故答案为:
(1)①都;②一会儿;
(2)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林,结了很多梅子,那些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3)C;
(4)画饼充饥。
【点评】内容理解答题技巧:①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②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③对于段落的理解,要理清段落结构,理解段落中句子的内在联系;④对于篇章的理解,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⑤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10.附加题:古文阅读。
岳柱八岁指瑕
元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①》图,柱指母腕②上金钏③,诘④之曰:“金钏可易⑤酒,何用剪发为⑥ 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⑦ 矣。
(选自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注释】①陶母剪发: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②腕:手腕。③钏(chuàn):镯子。④诘(jié):追问。⑤易:交易,交换。⑥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⑦理:道理或奥妙之处。
(1)下面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岳柱八岁指瑕(瑕疵)
B.柱指母腕上金钏(用手指指着)
C.何大惊异(害怕)
D.观此可以知画理矣(知道)
(2)文中画线句是一个  反问 (疑问 反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 金镯子可以换酒,何必剪掉头发 。
(3)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①《陶母剪发》画的是陶母剪掉头发换酒的故事。  √ 
②何澄画技很拙劣,连八岁的小孩子都能看出他画作中的问题。  ×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要符合常理,不能凭空想象。  √ 
(4)文中的岳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岳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考点】内容理解;形象分析;句式判断;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答案】(1)C;
(2)反问 金镯子可以换酒,何必剪掉头发;
(3)①√;
②×;
③√;
(4)岳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分析】参考译文:元朝有个叫岳柱的人,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画家何澄画的画《陶母剪发》,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他一看就可以知道画中的道理。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A、B、D正确。C.有误,何大惊异(惊讶)。
(2)考查句式判断、句子翻译。结合译文: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可知是反问句。
(3)考查内容理解。①③正确。②有误,何澄画画不符合常理。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八岁的岳柱看到画上的陶母 戴着金手镯,认为陶母如果有金手镯,就可以用金手镯换酒,不必剪发,说明何澄画的画不合常理,可见岳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他发现问题后敢于提出疑问,说明他是一个敢于质疑 的孩子。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C;
(2)反问 金镯子可以换酒,何必剪掉头发;
(3)①√;
②×;
③√;
(4)岳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点评】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1.
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①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②不知读书,故③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④于禽兽何异?
[注释:①营:建造。②惟:只。③故;所以。④则:那么。]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A.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B.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C.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D.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2)下列对“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给自己休息。
B.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经营巢穴给自己休息。
C.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
D.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经营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
(3)飞禽走兽不如人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考点】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D;
(2)C;
(3)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分析】《读书》参考译文:
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解答】(1)考查文言断句。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根据句意进行停顿,即: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故选D。
(2)考查句子翻译。知:知道。食:吃。营:建造。为:作为。故“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译为:飞禽走兽,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由“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可知,飞禽走兽不如人的原因是是不知读书。
故答案为:
(1)D;
(2)C;
(3)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2.阅读感悟。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译文)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及生子  到了……时候 
恐坠 落,掉下 
复益爱之  更加 
(2)“而人遂得而取之矣”中的“之”指的是  小翠鸟 。
(3)你想对文中的翠鸟说什么?
 爱也要讲究方法,过犹不及,过分溺爱可能弄巧成拙。 
【考点】字词解释;拓展延伸.
【答案】(1)到了..时候 落,掉下 更加;
(2)小翠鸟;
(3)爱也要讲究方法,过犹不及,过分溺爱可能弄巧成拙。
【分析】参考译文:
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解答】(1)考查字词的理解。句意为: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及:到了..时候。
句意为: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坠:落,掉下。
句意为:翠鸟更加喜爱它了。益:更加。
(2)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而人遂得而取之矣”的意思是: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之:小翠鸟。
(3)考查拓展延伸。这篇古文通过讲述翠鸟生宝宝后,担心宝宝从巢里摔下来,将巢做得越来越低。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父母一定不要溺爱、娇惯子女,否则是害了他们。同时,做事情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
故答案为:
(1)到了……时候 落,掉下 更加;
(2)小翠鸟;
(3)爱也要讲究方法,过犹不及,过分溺爱可能弄巧成拙。
【点评】平时学习中要背会古诗文,还要懂得字词的意思。多积累文言字词,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3.古文阅读
曹冲称象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①,咸莫能出其理②。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③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①群下:手下群臣。②咸莫能出其理: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③校:同“较”,比较。
(1)联系上下文,为下面几个同音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横线里填上序号。
智  ③ 
致  ④ 
置  ① 
至  ② 
①安放 ②达到 ③智力 ④送给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三国志》就是《三国演义》,是西晋陈寿所著。  × 
2)“则校可知矣”中的“校”同“较”,是“比较”的意思。  √ 
(3)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写一写你的理由。
 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曹冲利用石头和船解决了称象的难题,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考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形象分析;文学常识.
【答案】(1)③;
④;
①;
②;
(2)1)×;
2)√;
(3)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曹冲利用石头和船解决了称象的难题,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分析】《曹冲称象》参考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智意所及: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智:智力。故选③。
时孙权曾致巨象: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致:送。故选④。
置象大船之上:把象放到大船上。置:安放。故选①。
而刻其水痕所至: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至:达到。故选②。
(2)1)考查文学常识。《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原题说法错误。
2)考查字词解释。则校可知矣: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校:同“较”,比较。原题说法正确。
(3)考查内容理解。短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
故答案为:
(1)③;
④;
①;
②;
(2)1)×;
2)√;
(3)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曹冲利用石头和船解决了称象的难题,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4.围绕古诗文名篇阅读主题,班级开展了“学贵有疑 且学且思”学习活动。请你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1)读好短文。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D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积累字词。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
①不敢以一得自足 满足 
②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绝对、一定 
(3)疏通文意。结合注释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4)读懂短文。曾国藩说读书要做到三点,他是这样说,平时也是这样做的。根据方框的提示用原文来回答。
曾国藩虽极忙,也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 → 他做到了  有恒 
曾国藩曾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 → 他做到了  有志 
(5)学以致用。文中的哪些读书观点对你有启发?请你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文中讲的读书要有见识对我很有启发。不能因为自己有一点心得体会就知足,就骄傲自满,不知道天高地厚。像井底之蛙那样见识短浅。有见识,就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考点】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字词解释.
【答案】(1)D;
(2)满足 绝对、一定;
(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4)有恒 有志;
(5)文中讲的读书要有见识对我很有启发。不能因为自己有一点心得体会就知足,就骄傲自满,不知道天高地厚。像井底之蛙那样见识短浅。有见识,就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分析】参考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故应为: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应为: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不敢以一得自足”的意思是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足:满足。
②“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断:必然、一定。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盖”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士人”指泛指知识阶层。“志”指“志向”。“识”指“见识”。“恒”指恒心。故“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意思是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短文中曾国藩讲了三个读书的要点。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结合给出的关键信息“坚持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可知,学习要坚持,他做到了有恒。根据给出的关键信息“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可知,学习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他做到了有志。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短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即可,答案不唯一。如:文中说的读书要有恒心,对我很有启发。我之前读书都坚持不了太久,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没什么大的进步。以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每天读书半小时,我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要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放松懈怠,即使一百里路走完了九十里,眼看就要成功了,也只是相当于走了一半,更应该小心谨慎、持之以恒,直到最终取得成功。
故答案为:
(1)D;
(2)满足 绝对、一定;
(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4)有恒 有志;
(5)文中讲的读书要有见识对我很有启发。不能因为自己有一点心得体会就知足,就骄傲自满,不知道天高地厚。像井底之蛙那样见识短浅。有见识,就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完成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15.读古文,完成练习。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①学。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假借④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⑤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⑥。录毕,走⑦送之,不敢稍逾约⑧。以是⑨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嗜:喜爱。②无从:没有办法。③致:得到。④假借:借。⑤计日:计算日子。⑥弗之怠:不懈怠,这里指不放松抄写。⑦走:跑。⑧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⑨以是:因此。
(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余幼时即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没有钱买书读,文中“我”的解决方法是  假借于藏书之家 、 手自笔录 。可见,“我”是一个  刻苦学习,诚实守信 的人。
【考点】文言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形象分析.
【答案】(1)余/幼时/即嗜学。
(2)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刻苦学习,诚实守信。
【分析】《宋濂嗜学》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解答】(1)考查文言断句。余幼时即嗜学: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结合释义进行停顿,即:余/幼时/即嗜学。
(2)考查句子翻译。以是:因此。因得:于是能。假余:借给自己。故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为: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考查内容理解。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文中的“我”解决方法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通过读短文可知,文中的“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为了能够学习,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同时,他能按照约定时间按时还书,也是一个诚实守信,遵守约定的人。
故答案为:
(1)余/幼时/即嗜学。
(2)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刻苦学习,诚实守信。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6.阅读小古文,完成任务。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③士人④家借而读之,或因⑤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里:乡里、邻里。 ④士人:此指读书人。⑤因:趁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抄录未毕 完成。 
惟读书是务  只。 
(2)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C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D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考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
【答案】(1)完成 只;
(2)C;
(3)D。
【分析】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
“抄录未毕”的意思是:还没有抄完。毕:完成。
“惟读书是务”的意思是:只是致力读书。惟:只。
(2)考查字词解释。
A、B、D正确;
C.有误,“使学为诗”的意思是:让他学习写诗。为:写。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联系上下文理解,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欧阳修刻苦攻读。
故选:D。
故答案为:
(1)完成 只;
(2)C;
(3)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7.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选文的“余”是  朱熹 。(填人名)
(2)短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意思是: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
(3)写两句《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
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班级准备开展读书分享会,需要你配上一句打动人的宣传标语。(不可与本试卷出现的名言警句雷同)
 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考点】句子翻译;名言警句;宣传标语;字词解释.
【答案】(1)朱熹;
(2)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分析】《古人谈读书(节选)》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余:我。选文的“余”是朱熹。
(2)考查句子翻译。急:要紧,重要。岂:难道。乎:吗。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为: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考查名言警句。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考查宣传标语。结合主题“读书分享会”拟写宣传标语。示例: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故答案为:
(1)朱熹;
(2)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