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梅岭三章》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梅岭三章》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梅岭三章
导入新课
取义成仁
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史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临难忘身,见危致命。 ——柳宗元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导入新课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一生又酷爱文学,所以被誉为是“元帅诗人”。
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著名的《梅岭三章》。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作品收入《陈毅诗词选集》,代表作品《十年》后经项英等人集体修改,成为《新四军军歌》。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陈毅同志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直到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组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分析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抓住诗中的“意象”。如《梅岭三章》中,诗人以“泉台” “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旌 ( ) 阎 ( ) 烽 ( )
捷 ( ) 腥 ( ) 仁( )
jié
xīnɡ
rén
fēnɡ
yán
jīnɡ




血雨 风
取义成
整体感知——字音字形
多音字
( )(了解)
( ) (押解)
( ) (解数)
jiě
jiè

xiè
整体感知——字音字形
形近字
涯( )(无边无涯)
睚( )(睚眦必报)


捷( )(捷报)
睫( )(睫毛)
jié
jié
整体感知——字音字形
旧部:
旌旗:
捷报: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旗帜的总称。课文中借指军士。
胜利的消息。
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课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整体感知——词语解释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诗人怎样的革命精神?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指出处境的艰难
估计不能脱险,说明情况危急。
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
不久,随即。“旋围解”,指出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中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这段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作诗的缘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以诗明志的行为及其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今日慷慨赴死,心里想些什么呢?设问,总领全篇。
这里借指军士。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这里借代凶残的敌人。
2、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几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代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各位同志,各位战友。
“冥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借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畏牺牲、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dāng
当作。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的欢欣、豪迈之情。
借喻:战争。对应“百战多”“烽烟正十年”。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首
今天要被砍头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创业艰难。这次到阴间去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凶恶残暴的人。
第二首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我)死后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首
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层次结构
第一章: 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往昔,表达了作者创业未成、死而不已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 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忆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 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精读细研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
写出了广大士兵跟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
不屈的意志
必胜的信念
面对死亡威胁时,为何不说“牺牲”而说“断头”呢?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总领全篇,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悲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作者面对目前的险恶处境英勇无畏的精神。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表达了诗人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
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
表现出革命时间之久,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感。
不屈的意志
必胜的信念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眼悬国门”的典故】
春秋时期 ,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jué)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读到“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时,你还能想到哪句诗?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不同点:
首先,陈毅诗句中对革命生涯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家的气魄是陆游诗中没有的。
其次,陆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悲愤、悠长的遗恨和满腔希望的交织,陈毅诗中则没有如此浓重的悲、忧、恨。陈毅的诗表达的是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不好。“飞”表现捷报的多且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飘”则过于舒缓,没有这种效果。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
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表明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不屈的意志
必胜的信念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自由花”为虚构的花名,借喻革命成功,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革命征程是怎样的呢?结合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泉台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旌旗”借指军队,旌旗十万,指战争中牺牲的人员之多,也显示出正义力量之大。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之久。
旌旗十万
烽烟 十年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指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亦指战争的残酷。
血雨腥风
战争是残酷的,
牺牲是巨大的,
革命的征程是艰辛的。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悟读:领会革命精神
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第一首回首征程
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
表现了至死不渝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勉励战友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展望未来
表现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2、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1)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①设问。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②借代。如诗中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
③借喻。用“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容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2)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突发奇想,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并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等怪异形象。这样写比直接说定要革命到底”效果更好。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作者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展望未来,革命信念乐观坚定。全诗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课堂小结——概括主旨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面对险恶的环境诗人视死如归,誓与敌人战斗到底,他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民大众,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无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光芒,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烈烈火焰必将光耀千古。
感悟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志士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时刻都要记牢。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课堂小结
1、虚实结合,构思新颖
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章、第三章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巧用修辞,语言形象精练
诗中巧妙运用设问、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第一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三章中多次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取义成仁”引用《论语》《孟子》“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3.意象内涵丰富,富有表现力。
《梅岭三章》中有很多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陈毅同志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这些意象,有些是旧词新用,有些是引用典故,有些是运用借代,有些是新颖的比喻,比起直白的抒写,这样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也更为含蓄,符合诗歌抒情性的要求,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如“阎罗”,一提到它,读者立刻会想象出一个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的形象,作者用它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借助想象来抒发强烈感情,让人感到这样的丑类确实非“斩”不可。再如,遍种人间的“自由花”意象,让人想象到革命胜利之时,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美好情景,那是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也是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极富表现力。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4.“独语”的写作特点。
从诗前小序可知,这是“必死”背景下的诗作。作者在写诗时,“虑不得脱”,这是准备牺牲前最后留下的呼喊。诗歌冲口而出,情感喷薄而发,并不多考虑“谁读”,但从诗歌的意象中读者却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回顾征程
梅岭三章
勉励战友
展望未来
招旧部、斩阎罗
头悬国门、
诸君努力
取义成仁、
人间自由
视死如归
坚定乐观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积累拓展
积累拓展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阅读下面几首诗,体会诗人的理想信念和伟大人格。
人物素材积累
马毛姐,安徽无为人,1954年6月入党。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她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积累拓展
布置作业
(1)此去泉台召旧部 (    )
(2)南国峰烟正十年 (    )
(3)投生革命即为家 (    )
生—身
召—招
峰—烽
1.改正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梅岭三章》中,诗人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献身,预言反动派必败、革命必胜的诗句是      ,      。
不久、随即
边际
人间遍种自由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
2.解释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1)血雨腥风应有涯    。
(2)旋围解   。
3.填空。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话按现代汉语词序应为 。其中,“意”解释为       。
(2)“创业”的“业”指  。
(3)“泉台”指  。
(4)“阎罗”影射  。
(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今日断头意如何
考虑、想
革命大业
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反动势力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4.阅读《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回答问题。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