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杨万里①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②中间划洞开。苏峻③战场今草树,仲谋庙貌古尘埃。多情白鹭洲前水,月落潮生声自哀。【注】①杨万里:政治方面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②紫府:指孙权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故址上修筑的东吴第一军事要塞石头城。③苏峻:东晋初年率军直捣叛军老巢石头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异曲同工,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B.“削”字凸显了青山地势的险要,“划”字暗含着对孙权历史功绩的颂扬。C.“今草树”与“古尘埃”巧用对比,突出了不同历史人物身后境遇的差异。D.“洲前水”与首句照应,丰富了“万里长江”的画面,前后内容浑然一体。2.本诗“月落潮生声自哀”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均将“月”与“潮”相关联,请分析这两个诗句在写法及意境方面的不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田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番情满江树。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耆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的生成,人类的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里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4.有人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月下之情”:“步步思念,处处怅惘。”你认为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如此效果的?5.下列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名诗,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B.“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6.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思归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语言精妙,请结合节选诗句简要分析。8.《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句话,请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9.《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②,愿逐③月华④流照⑤君”中“逐”字用得极好,请品味其妙处。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文本一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周涛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儿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但是时间呢?谁感受到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有过一位诗人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还有一位也是诗人,曾经试图接近它,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时间是空的。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谁能画出它的肖像呢?在我们的想像力的铁路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它叫“日子”。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做“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漏、晷、钟、表……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住它而设的夹子和陷阱。人们以为捉住了它,紧密地把它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鼬鼠。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男女、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我们每每看到太阳饱满金红地升起,就把太阳想像为它的脸,心里流露出一个生命对它的崇拜和感激。然而也许人们总的来说是让它失望的,人们不珍惜生命,人们不仅挥霍而且极其藐视时间,把它给予的一生随便地混过去……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在您的忍耐和仁慈之下,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因为空虚,我们勾心斗角;因为无聊,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平生乐事。我们不珍惜生命,但我们却贪生怕死。这些,当然你都看见了。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肢、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闪电的一击,比一切猛兽凶猛。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在这寒冷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时光匕首面前,谁也没有能力躲闪。这位快捷的剑客,它的暗杀从来没有落空过。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对美妙幸福的事,它吝啬着。对辛酸痛苦屈辱的事,它挥霍放纵着。它就是这样生性荒诞无稽、常常捉弄人。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既不关心也不评判,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在一切之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同时它又有细致灵巧的手指,猫的无声脚步……悄然移行。我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再现!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在时间的尽头,在幽暗的内脏,在呈现着虚无假象的背面,在意识的深不可测的井底,那神秘的、那玄妙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文本二周涛散文的特点,可一言以蔽之曰:把散文当诗写。换句话说,其语言如诗一般节奏鲜明、简洁精练,具有音乐的美感;其情感无论含蓄还是直率,都较之于一般散文更强烈而直接。这种长时间以来归属于诗歌的艺术特征被周涛巧妙地调用于散文创作中,构成了他的写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周涛说:“我不擅长纤细的描写,更不擅长叙事,我对一部重大作品的构架才能也很差,我缺乏小说才干。我的思想方法较为接近于诗……我的‘这一套’是经过写诗的多年练习逐步形成的,我十分感谢诗对我的养育。”这明显是周涛对散文写作的一番诚实的自审与判别。他的散文的气质,首先在于他那博大雄浑的气度。他的一些散文,让人读罢颇为感动,沉缅于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回想一下,却记不住什么事情,那大抵是文章的气韵在起作用。而他的另一些散文,却重在对事物、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发现,这该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摘编自邵寅成《周涛散文有哪些特点》)10.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乍看松散,实则层次分明,它围绕“时间是什么”“我们怎么对待时间”“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展开,井然有序。B.作者以“柳枝拂动、树儿弯腰”写风之可见,以“尘埃浮动、地气上升”写空气之可睹,在与时间的对比中反衬出时间的无影无形。C.“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用“您”来称代时间,就把时间当成了人看待,强化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D.文中“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一句,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人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时间都无济于事。1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化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表达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B.文章把“漏、晷、钟、表”等古今计时工具比作捕兽的夹子和陷阱,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D.周涛构思、写作散文,就是把诗歌的艺术特征赋予散文,力争把散文写成诗歌,所以他的散文虽然不是诗,却颇有诗的特性。12.文本一以“捉不住的鼬鼠”为主标题,以“时间片论”为副标题,两者相得益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1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捉不住的鼬鼠》的诗性特色。三、文言小题14.阅读教材中的篇章(节选),按要求作答。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篇中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江”和“月”,但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差异?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论是诗歌、乐曲还是舞蹈,《春江花月夜》都是绝世之作。它不仅仅在这三个领域取得了_________的成就,也在思想情感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春江花月夜》正是声韵和谐的音乐美、富有动律的舞蹈美、“天人合一”的哲理美相结合________,体现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诗情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抒发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喟叹,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抒情写意性与写实描绘性的结合,”展现出高原淡雅、朦胧寥廓的意境。在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中,也______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交相辉映,静夜中,鸟儿扑翅飞去。( ),虽然论述方式、表现手法不同,但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传递的理念却________。因此,无论在阅读、聆听还是观赏中,都令人深深地体悟到三者共同的魅力,从诗篇联想到乐、舞、从乐、舞回味到诗篇。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举世瞩目 典型 塑造 薪火相传B.举世瞩目 典范 营造 一脉相传C.举世闻名 典范 塑造 薪火相传D.举世闻名 典型 营造 一脉相传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营造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B.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境界。C.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境界。D.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此,《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作品B.然而,《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作品C.诗、乐、舞作品《春江花月夜》D.综观《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作品18.下列诗句中,在诵读时音节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19.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江花月夜》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________,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①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②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③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④也不是急管繁弦⑤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A.①②③⑤④ B.①④②③⑤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20.下面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实指。B.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D.很多诗歌都写到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2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滟滟(yàn) 宛转(wǎn) 芳甸(diàn)B.汀上(dīnɡ) 纤尘(xiān) 青枫浦(pǔ)C.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biǎn)D.霰弹(xiàn) 碣石(jié) 捣衣砧(zhěn)五、名篇名句默写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春江花月夜》中,引发了作者思索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鲜花、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的句子是“ ”。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精妙之法编织 “月下之情”。以景衬情,春江潮水、皎皎明月、渺渺白云,皆为相思布景,明月徘徊似有情,江树摇情如含愁;虚实相生,眼前春江是实,梦中落花是虚,游子思妇相隔万里,虚实交织间怅惘愈浓。顶针手法环环相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将时间与思念无限延展;排比句式层层推进,从 “白云一片去悠悠” 到 “鱼龙潜跃水成文”,步步勾勒思念轨迹。月光似温柔使者,见证人间聚散,在诗人笔下,景、情、理相融,绘就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月下情思长卷。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1)写法:①前者直接点明“哀”,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哀伤;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绘,含蓄地表达对人生、宇宙的哲思。②前者写“声自哀”,侧重听觉;后者写月潮共生的景象,侧重视觉。(2)意境:①前者描绘的是月落时分潮水涌起的画面,后者展现的是明月随着潮水一同升起的景象。②前者的整体氛围是哀伤、凄凉的,后者的氛围是宏大壮美的。3.A4.①两个“可怜”,一个“愿”直接抒情。②用典故抒情,“鸿雁”“鱼龙”都不能传书。③月“裴回”,月“卷不去”“拂还来”,运用了拟人手法。(思念在卷起的竹帘边流过,在清冷的捣衣砧,上走过,在妆镜台前划过。)④缘景明情,“沉沉”叠音字,加重渲染了游子的孤独。⑤“春去欲尽”,通过时光描写归家无期。⑥“无限路”,通过路程描写距离无限遥远,天各一方。5.B6.C7.①拟人。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如“裴回”二字非常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②用典。诗人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之情。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不能传音讯,又该平添多少愁苦。③巧用动词。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这里用“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④互文。“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诗人以此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更加突出了思念情感的深度与广度。8.“徘徊”: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运用拟人手法,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9.“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10.D 11.A12.①正标题是喻体,副标题是本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印象:“捉不住”。②“鼬鼠”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时间的特点:灵活、具有伸缩性、速度快、无处不在、冷酷凶猛等。③正标题与副标题结合,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奇妙的比喻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3.①多处句式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②描写时间时句式简短,语言精练,富含哲理。③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④抒情方式含蓄与直接兼顾,表达情感强烈,令人深受感染。⑤思想深邃,对时间的本质和生命的可悲本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发现,富含哲理。14.(1)苏轼感慨人生无常,以及神仙不可求,长生不可得的悲观,话语中透露着强烈的虚无主义。(2)张若虚感叹人事易逝、自然永恒,表达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15.B 16.B 17.D18.A19.B20.A21.A22. (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3)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23. 景中藏情,心随境生《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借春江明月、白云江树,将思念与怅惘编织成一幅动人画卷。这让我领悟到,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亦如诗中这般,常与外界环境、独特手法紧密相连,我们在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也能通过外界的 “景”,抒发内心的 “情”,感受心随境生的奇妙。学习的旅程中,环境与情感总是相互交融。每当我走进安静的图书馆,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如同知识的堡垒,柔和的灯光洒在书页上,仿佛为文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此时,内心的浮躁便会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与专注。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着文字传递的情感与力量。就像诗人笔下的春江明月能勾起思念,图书馆的静谧氛围,也激发着我对学习的热爱与执着。而当遇到难题时,我会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听着树叶沙沙作响,看着阳光透过枝叶洒落斑驳的光影。此时,思绪仿佛也变得清晰起来,外界的宁静抚平了内心的焦虑,让我能够重新冷静思考,找到解题的思路。生活中的情感,同样会在特定的场景中被放大。记得一次班级的文艺汇演,舞台上闪烁的灯光、同学们精彩的表演,营造出热烈而欢快的氛围。当我们班级的节目登场时,大家齐心协力、全情投入,台下的欢呼声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集体荣誉感在心中升腾,我深刻感受到与同学们并肩奋斗的快乐,这种情感在热烈的场景烘托下,变得愈发浓烈。又或是在一场春雨过后,空气清新,泥土芬芳,漫步在湿润的小路上,看着含苞待放的花朵,内心会涌起一种对生命的赞叹与温柔。外界的景色,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寄托与抒发的载体。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借鉴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在写日记记录生活时,用比喻来描绘内心的感受,将喜悦比作绽放的花朵,把悲伤喻为阴沉的乌云;运用排比的句式,罗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就像诗人用顶针、排比勾勒思念,我们也能用这些手法,将生活中的情感细细描绘,让它们变得更加生动可感。《春江花月夜》的 “月下之情”,穿越千年,依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感受外界的 “景”,善用表达的 “法”,让情感在与环境的交融、在艺术手法的雕琢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 “情” 与 “景” 交织的美好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