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22讲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标解读: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2.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局部),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认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所处的特定时空幻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经验,客观评价国共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功绩;【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反侵略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考情考向:年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2025 浙江卷1月 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和“卢沟桥事变”湖北卷 列强侵略中国 江苏卷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山东卷 全民族抗战 2024 新课标卷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日战争的兴起(主观题) 北京卷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浙江卷6月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2023 福建卷 局部抗战的宣传 重庆卷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广东卷 一二·九运动 2022 全国乙卷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浙江卷6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浙江卷1月 局部抗战:吉鸿昌 1.考查方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等是考查重点,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侵华罪行;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全民族抗战等2.考查方式:高考以客观题为主,借助史料分析中国各方力量(共产党、国民党、海外华侨)如何共御外侮。复习备考:1.结合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及国共十年对峙作为背景进行复习,了解日本侵华原因,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复习时关注命题关键词:民族意识觉醒、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攘外必先安内”、西安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南京大屠杀。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历史解释: 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1931.9.18——1945.9.2)1.“十四年抗战” 和“八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1)前六年(从1931.9.18至1937.7.7)是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2)后八年(从1937.7.7至1945.9.2)是全国性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全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2.“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1)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2)有助于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3)有助于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4)有利于全面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考点一:局部抗战材料一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二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三 经济大萧条将日本置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中…日本此时考虑的是创造属于自己的经济自足区。——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材料四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材料五 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一)日本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2)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称霸亚太”的大陆政策);(3)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4)有利时机:①中国:国共两党内战对峙,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②西方列强:忙于应付大萧条,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1)含义:“绥靖”一词的意思是“安抚、平息”。作为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一种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美国表示无疑干涉日本的行动;②1935年,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美国通过中立法;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表示不干涉,并没有封锁苏伊士运河;③1936年,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英法表示不干涉;④1938年,慕尼黑会议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3)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②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③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④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对敌。知识拓展: 绥靖政策(主义)(二)日本侵华进程和各方态度:梳理教材,完成下表考点一:局部抗战侵华进程 各方态度和局部抗战长城抗战问题思考: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日本侵华形势的发展特点?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炮轰沈阳,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开始。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行安内”方针;②民众抗日:东北人民坚持抗战;③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牵制大量日军。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 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爱国军人: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③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10月,国联(李顿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方案,牺牲中国利益。日本拒绝并退出国联。④进犯长城: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进犯⑤“华北事变”: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华北事变的影响:(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3)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1)时间上连续,空间上不断扩展;(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3)侵华程度上不断加剧。知识深化: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原因经过结果意义①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根本原因);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作用(重要原因);③蒋介石坚持“剿共”,张、杨反复劝说蒋介石的努力失败(直接原因);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个人因素)。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②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③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基础。材料一 西北居民一致主张如下(一)停止一切内战(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材料二 周又来见余妻...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 则余不但不进剿…… 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蒋介石日记手稿》材料三 苏联认为扣蒋行动“事实上促进国家之分裂,沦中国为外国侵略者之牺牲品”,但也支持和平解决事变。英美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力求维持蒋介石的统治,以免南京政府被亲日派控制,支持事变的和平解决。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日本图谋灭亡中国,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③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④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的推动。⑤美英苏等国际势力的影响。(2)意义: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②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材料一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历史纵横: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艾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民党政府抗日。——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重点探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①中共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波及范围广(全国);③斗争形式多样(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④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⑤抗日与反蒋相结合;⑥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⑦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2)意义: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②唤起了民众觉醒,促进了民众奋起与抗日救亡运动;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高考真题1.(2025·浙江卷1月)1926年底,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讨论升学、就业、婚姻等生活问题的文章。进入1930年代,他的言论“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的出发点了”,将中国的唯一出路寄托于人民大众。这一转变缘于( )A.个人主义式微,集体主义渐长B.生活问题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C.民族危机加深与国民党统治腐败D.政治上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局面加剧2.(2025·江苏卷)下图是《救国时报》1937年5月23日刊登的一幅画作。画中士兵手举抗日联军旗帜,头戴布琼尼军帽(曾是苏联红军战士的标配),与日寇英勇战斗。该画作意在表现( )A.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B.抗日联军后勤装备保障充足C.苏军进入东北支援中国抗战D.中国共产党收复失地的信念CD考点一:局部抗战1.1935年2月,《风云儿女》剧本刚刚完成,国民党便以“抗日反政府”的罪名开始搜捕田汉。1939年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却称《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流行的抗战歌曲”。此举旨在( )A.利用民间舆论左右国内政治走向B.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C.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思想文化革新D.推动革命政治斗争的形势2.下图为1933年《艺风》杂志刊登的漫画,左右分别为《东北义勇军》和《义勇军炮队》,当时作者汪佩虎年仅7岁。该漫画表明( )A.正面战场遏制日军侵略步伐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C.中国军民抵御外侮斗志高昂D.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广泛支持DC变式训练考点一:局部抗战考点二:全面抗战的开始(一)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1.过程: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即“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2.影响: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由此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为团结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2.背景:①根本: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主要:中共的倡导和积极推动;③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⑤国际社会的支持。历史解释: 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 就其狭义而言,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战略策略,主要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同盟军问题。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统一战线:①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④爱国统一战线。(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过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考点二:全面抗战的开始初步 形成 1935.8.11935.12.171936.12.正式建立 1937.7.81937.7.171937.8.22八一三事变后1937.9.223.特点: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庐山谈话)。中共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形成。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之后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5)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核心素养: 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家国情怀)材料 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示:(1)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形成新高潮,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2)凝聚了抗战力量,促进全民族抗战的形成;(3)是抗日战争的旗帜,保障了中国近代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项目 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不同点 背景群众范围合作方式组织形式中共地位影响相同点 重点探讨: 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族统一战线的比较。“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党内合作党外合作没有正式、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中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中共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叛变革命,失败。是团结抗战的保证,实现胜利。①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②受到国际因素影响;③中国共产党倡导。高考真题1.(2025·山东卷)发刊词是报刊宗旨的重要体现。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一份红色报刊发刊词的词汇摘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发动国民革命B.开展土地革命C.进行全民族抗战D.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2025·浙江卷1月)观察下图。报纸“号外”报道的事件标志着( )A.局部抗战开始B.华北事变发生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二战在亚洲的爆发CD考点二:全面抗战的开始警钟 号角 同胞 新的长城 团结国家危亡 民族觉醒 新中华 奋斗理想 民族独立 民权自由 民生幸福1.全面抗战前夕,黄新波创作的木刻版画《祖国的防卫》中,头戴棉帽的士兵、蜿蜒的长城图像传递出“祖国防卫”的时代需求,义勇军、长城以及祖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合,并逐渐成为具有大众化传播意义的抗战题材图像。据此推知,当时(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淞沪会战打破日军速胜论C.文艺汇演利于全面抗战D.抗日救亡情绪高涨2.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各省主管征求意见,并定于8月7日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云南方面代表龙云于8月9日抵达南京,表示:“滇省军队早经整理就绪,随时皆可为国家而效命也”,“大敌当前,必须举国上下一心,团结御侮”。龙云的这些言行表明( )A.地方军阀无条件服从抗战大局B.国民政府中央力量在西南强化C.中国抗战局势已发生根本逆转D.西南边疆与国家安全荣辱与共DD变式训练考点二:全面抗战的开始考点三:日本的侵华暴行侵华方式 地点(或方针) 侵略罪行制造屠杀 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以上殖民统治 政治侵略 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扶持下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经济掠夺 对占领区: 经济掠夺、垄断;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 占领区: 推行愚民政策和民族同化政策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长达五年半实施细菌战、731细菌部队、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 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南京以华制华“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扫荡”。重庆细菌战和毒气战“慰安妇”制度基本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以战养战奴化教育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座神社,奉明治天皇之谕而建。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士兵及军属,大多数是在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及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中阵亡的日军官兵, 包括 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也供奉在靖国神社内。2015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神社。2021年4月21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参拜神社,8月15日,前首相安倍晋三参拜神社。日本教科书这样说... ...关于南京大屠杀送审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时刻警惕,理性爱国。核心素养: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高考真题1.(2022·河北卷)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在占领区,日本将生铁、煤炭、食盐及交通业等划为“统制事业”,将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造纸等划为“自由事业”。凡属于“统制事业”的,转由“华北开发会社”“华中振兴会社”统一经营,凡属于“自由事业”的,允许私人自由经营。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旨在掠夺资源“以战养战”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D.从属于“以华制华”方针CB考点三:日本的侵华暴行变式训练思维导图: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22讲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讲义课标解读: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2.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局部),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认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所处的特定时空幻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经验,客观评价国共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功绩;【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反侵略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考情考向:年份 试卷 考点2025 浙江卷1月 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和“卢沟桥事变”湖北卷 列强侵略中国江苏卷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山东卷 全民族抗战2024 新课标卷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日战争的兴起(主观题)北京卷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浙江卷6月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 福建卷 局部抗战的宣传重庆卷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广东卷 一二·九运动2022 全国乙卷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浙江卷6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浙江卷1月 局部抗战:吉鸿昌考向分析:1.考查方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等是考查重点,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侵华罪行;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全民族抗战等2.考查方式:高考以客观题为主,借助史料分析中国各方力量(共产党、国民党、海外华侨)如何共御外侮。复习备考:1.结合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及国共十年对峙作为背景进行复习,了解日本侵华原因,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复习时关注命题关键词:民族意识觉醒、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攘外必先安内”、西安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南京大屠杀。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过程:历史解释: 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1931.9.18——1945.9.2)1.“十四年抗战” 和“八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1)前六年(从1931.9.18至1937.7.7)是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2)后八年(从1937.7.7至1945.9.2)是全国性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全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2.“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1)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2)有助于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3)有助于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4)有利于全面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考点一:局部抗战(一)日本侵华1.原因:材料一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二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三 经济大萧条将日本置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中…日本此时考虑的是创造属于自己的经济自足区。——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材料四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材料五 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归纳为:(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2)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称霸亚太”的大陆政策);(3)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4)有利时机:①中国:国共两党内战对峙,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②西方列强:忙于应付大萧条,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知识拓展: 绥靖政策(主义)(1)含义:“绥靖”一词的意思是“安抚、平息”。作为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一种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美国表示无疑干涉日本的行动;②1935年,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美国通过中立法;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表示不干涉,并没有封锁苏伊士运河;③1936年,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英法表示不干涉;④1938年,慕尼黑会议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3)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②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③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④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对敌。(二)日本侵华进程和各方态度:梳理教材,完成下表问题思考: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日本侵华形势的发展特点(1)时间上连续,空间上不断扩展;(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3)侵华程度上不断加剧。知识深化: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材料一 西北居民一致主张如下(一)停止一切内战(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材料二 周又来见余妻...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 则余不但不进剿…… 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蒋介石日记手稿》材料三 苏联认为扣蒋行动“事实上促进国家之分裂,沦中国为外国侵略者之牺牲品”,但也支持和平解决事变。英美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力求维持蒋介石的统治,以免南京政府被亲日派控制,支持事变的和平解决。提示:(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日本图谋灭亡中国,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③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④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的推动。⑤美英苏等国际势力的影响。(2)意义: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②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重点探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和意义。材料一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历史纵横: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艾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民党政府抗日。——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提示:(1)特点:①中共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波及范围广(全国);③斗争形式多样(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④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⑤抗日与反蒋相结合;⑥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⑦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2)意义: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②唤起了民众觉醒,促进了民众奋起与抗日救亡运动;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高考真题:1.(2025·浙江卷1月)1926年底,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讨论升学、就业、婚姻等生活问题的文章。进入1930年代,他的言论“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的出发点了”,将中国的唯一出路寄托于人民大众。这一转变缘于( )A.个人主义式微,集体主义渐长B.生活问题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C.民族危机加深与国民党统治腐败D.政治上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局面加剧正确答案:C。2.(2025·江苏卷)下图是《救国时报》1937年5月23日刊登的一幅画作。画中士兵手举抗日联军旗帜,头戴布琼尼军帽(曾是苏联红军战士的标配),与日寇英勇战斗。该画作意在表现( )A.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B.抗日联军后勤装备保障充足C.苏军进入东北支援中国抗战D.中国共产党收复失地的信念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1.1935年2月,《风云儿女》剧本刚刚完成,国民党便以“抗日反政府”的罪名开始搜捕田汉。1939年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却称《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流行的抗战歌曲”。此举旨在( )A.利用民间舆论左右国内政治走向B.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C.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思想文化革新D.推动革命政治斗争的形势正确答案:D。2.下图为1933年《艺风》杂志刊登的漫画,左右分别为《东北义勇军》和《义勇军炮队》,当时作者汪佩虎年仅7岁。该漫画表明( )A.正面战场遏制日军侵略步伐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C.中国军民抵御外侮斗志高昂D.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广泛支持正确答案:C。考点二:全面抗战的开始(一)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1.过程: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即“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2.影响: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由此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为团结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2.背景:①根本: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主要:中共的倡导和积极推动;③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⑤国际社会的支持。2.过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3.特点:(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5)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核心素养: 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家国情怀)材料 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示:(1)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形成新高潮,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2)凝聚了抗战力量,促进全民族抗战的形成;(3)是抗日战争的旗帜,保障了中国近代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重点探讨: 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族统一战线的比较。高考真题:1.(2025·山东卷)发刊词是报刊宗旨的重要体现。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一份红色报刊发刊词的词汇摘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警钟 号角 同胞 新的长城 团结 国家危亡 民族觉醒 新中华 奋斗 理想 民族独立 民权自由 民生幸福A.发动国民革命 B.开展土地革命C.进行全民族抗战 D.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确答案:C。2.(2025·浙江卷1月)观察下图。报纸“号外”报道的事件标志着( )A.局部抗战开始 B.华北事变发生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二战在亚洲的爆发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1.全面抗战前夕,黄新波创作的木刻版画《祖国的防卫》中,头戴棉帽的士兵、蜿蜒的长城图像传递出“祖国防卫”的时代需求,义勇军、长城以及祖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组合,并逐渐成为具有大众化传播意义的抗战题材图像。据此推知,当时(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淞沪会战打破日军速胜论C.文艺汇演利于全面抗战 D.抗日救亡情绪高涨正确答案:D。2.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各省主管征求意见,并定于8月7日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云南方面代表龙云于8月9日抵达南京,表示:“滇省军队早经整理就绪,随时皆可为国家而效命也”,“大敌当前,必须举国上下一心,团结御侮”。龙云的这些言行表明( )A.地方军阀无条件服从抗战大局 B.国民政府中央力量在西南强化C.中国抗战局势已发生根本逆转 D.西南边疆与国家安全荣辱与共正确答案:D。考点三:日本的侵华暴行基本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核心素养: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日本教科书这样说... ...关于南京大屠杀送审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座神社,奉明治天皇之谕而建。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士兵及军属,大多数是在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及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中阵亡的日军官兵, 包括 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也供奉在靖国神社内。2015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神社。2021年4月21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参拜神社,8月15日,前首相安倍晋三参拜神社。提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时刻警惕,理性爱国。高考真题:(2022·河北卷)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正确答案:C。变式训练:在占领区,日本将生铁、煤炭、食盐及交通业等划为“统制事业”,将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造纸等划为“自由事业”。凡属于“统制事业”的,转由“华北开发会社”“华中振兴会社”统一经营,凡属于“自由事业”的,允许私人自由经营。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旨在掠夺资源“以战养战”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D.从属于“以华制华”方针正确答案:B。思维导图: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讲义(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2讲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课件.pptx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第22讲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讲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