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留住春天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留住春天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留住春天》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留住春天》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一课。教材包含“欣赏与交流”和“表现与创意”两部分。“欣赏与交流”展示了不同风格表现春天的美术作品和古诗,“表现与创意”呈现学生创作作品,为学生创作提供灵感。通过学习,能提升学生绘画技巧和对春天的感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简单绘画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春天有一定感知。但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在绘画技巧和创意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理解能力有限。教学中需用生动方式引导,突破学生在主题选择、工具运用和创意表达上的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欣赏名作与学生作品,精准感受春天蕴含的自然与人文双重美。
2. 敏锐捕捉不同作品中春天的独特元素,提升对春天之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熟练选择合适的色彩和主题,生动表现自己心中的春天。
2. 灵活运用绘画技巧,将对春天的感受准确呈现在作品中。
创意实践
1. 大胆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方式,创意表现春天之美。
2. 独立构思作品,展现独特的春天景象和个人创意。
文化理解
1. 深刻加深对自然之美的认识,从春天中汲取蓬勃向上的力量。
2. 真切感受音乐、绘画、古诗中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精准学会选择绘画主题,如人物、花鸟、风景等,展现春天的生机。
2. 熟练掌握用色彩和形状准确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见闻和情感。
3. 深入理解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体会大自然的美不胜收。
难点
1. 自主选择独特的绘画主题和合适的工具,创意表现春天之美。
2. 巧妙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个人创意融入作品,避免千篇一律。
3. 深刻领悟不同作品中春天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升审美和创作水平。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美术工具及示范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歌曲导入 歌曲导入教学
(1) 教师提前精心挑选一系列关于春天的经典歌曲,如《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等,制作成歌曲串烧的形式,在课件上进行播放。播放时,将教室灯光调暗,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随着视频齐声跟唱,轻轻晃动身体,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感受音乐中表达的春天之美。
(2) 跟唱结束后,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说:“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在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它是那么的美丽动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手中的画笔,把这美丽的春天永远留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留住春天》。”
(3) 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和身边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回忆和想象。
(4)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心中的春天,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拓展,丰富学生对春天的认识。
(5) 展示一些春天的美丽图片,如盛开的花朵、嫩绿的树叶、飞舞的蝴蝶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同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如花朵的形状、颜色,树叶的纹理等。
(6) 再次强调春天的美好和珍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7)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伸展身体、转动手腕等,为接下来的绘画创作做好准备。
(8)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是否准备齐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1. 跟着课件上的歌曲串烧,齐声跟唱,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春天的美好。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自己心中的春天。
3. 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春天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细节。
4. 参与热身活动,为绘画创作做好准备。
评价任务 跟唱积极性:☆☆☆
交流主动性:☆☆☆
观察细致度:☆☆☆
设计意图 以歌曲串烧的形式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跟唱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为后续的学习和创作奠定基础。同时,展示春天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特征,拓宽他们的视野。
探究新知 活动一:名作赏析 《放纸鸢》赏析
(1)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放纸鸢》这幅作品,用清晰、洪亮的声音介绍作者和作品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画,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组织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引导:“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这幅画描绘了一群孩子在春天的田野里欢快地放纸鸢的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一幅人物主题画,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把孩子们的快乐和春天的气息都表现出来了。”
(3) 提出问题:“除了放风筝,你还想表现出哪些春日活动呢?比如去郊外野餐、在公园里赏花、和家人一起踏青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说出几种春日活动。
(4) 展示一组丰子恺的其他作品,如《春景》《杨柳岸》等,引导学生欣赏探究,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作品,你们能发现丰子恺画作有什么特点吗?可以从画面的风格、色彩的运用、人物的表情等方面去观察。”
(5)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丰子恺画作通常具有简洁、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他善于用简单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6) 再次强调《放纸鸢》这幅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加深对人物主题画的理解。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对《放纸鸢》这幅作品的感受和体会,分享自己喜欢的部分。
(8)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梨花小鸟》赏析
(1) 展示《梨花小鸟》这幅作品,教师介绍作者和作品名称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看看这幅画,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注意画面中的细节哦。”
(2)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引导:“这幅画描绘了几枝盛开的梨花上,停着几只可爱的小鸟,画面非常宁静、优美。这是一幅花鸟主题画,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把梨花的洁白和小鸟的灵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提出问题:“除了小鸟,你还想用什么动物表现春天之美呢?比如蝴蝶、蜜蜂、燕子等。”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和生活经验,拓展思维,说出几种能代表春天的动物。
(4) 展示一些其他表现花鸟的美术作品,如齐白石的《花鸟图》、徐悲鸿的《群鹅图》等,让学生对比欣赏,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作品,它们在表现花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可以从色彩、构图、笔触等方面去比较。”
(5)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表现花鸟的独特风格和技巧。
(6) 再次强调《梨花小鸟》这幅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加深对花鸟主题画的理解。
(7)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思考,让他们想象如果自己来画这幅画,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方式。
(8)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创意进行引导和启发。 《井冈山颂》赏析
(1) 展示《井冈山颂》这幅作品,教师介绍作者和作品名称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画,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可以从整体的景象、色彩的搭配等方面去观察。”
(2)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介绍:“这幅画描绘了井冈山春天的壮丽景色,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云雾缭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一幅风景主题画,画家通过宏大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出了井冈山的雄伟和春天的气息。”
(3) 提出问题:“猜一猜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进行创作的?是站在山顶俯瞰,还是站在山脚下仰望呢?”引出远景式构图,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提供思路。
(4) 展示一些不同角度拍摄的风景照片,让学生对比欣赏,了解不同角度构图的特点和效果。同时,教师用简单的图形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讲解远景式构图的原理和方法。
(5)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远景式构图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强调,让学生明白远景式构图可以表现出宏大的场景和深远的意境。
(6) 再次强调《井冈山颂》这幅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加深对风景主题画的理解。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如果自己要画一幅风景主题画,会选择什么地方作为描绘的对象,以及如何运用远景式构图。
(8)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活动二:探究创作主题 对比欣赏作品
(1) 教师在课件上依次出示人物类、动物类、风景类主题作品,如《放纸鸢》《梨花小鸟》《井冈山颂》等,引导学生对比欣赏。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作品,它们在主题、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呢?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创意、构图、色彩、情感等方面进行赏评。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主题作品的特点。
(3) 提出问题:“在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为什么喜欢它呢?可以从它的主题、表现手法、给你的感受等方面来说一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和原因,教师对学生的选择和理由进行点评和分析,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5) 再次展示这些作品,让学生重新观察,思考如果自己来创作这些主题的作品,会有哪些不同的创意和表现方式。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肯定和拓展。
(8)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主题作品的创作要点,如人物主题画要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动物主题画要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和活力,风景主题画要注意构图和色彩的搭配等,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指导。 活动三:合作探究环节 探究春天的色彩
(1)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限时三分钟,从自己的彩笔中找出适合春天的色彩。比一比哪组找得又快又准。”同时,为每个小组发放一张白纸,让他们将找到的色彩涂在白纸上。
(2)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情况,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醒学生要快速、准确地找出色彩。
(3) 三分钟时间到后,教师宣布停止。邀请各小组依次上台分享自己小组找到的色彩,展示他们涂在白纸上的颜色。
(4) 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和观察,对展示的色彩进行简单的点评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的搭配、给人的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5)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各小组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一些色彩搭配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6) 展示一些春天色彩搭配的优秀范例,如一幅春天的花园画,让学生观察其中色彩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
(7) 组织学生再次讨论,让他们思考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如何运用这些春天的色彩,如何让色彩更加协调和美观。
(8)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和启发,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色彩方面的指导。 活动四:教师示范环节 观看微课和现场示范
(1) 教师在课件上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课,微课内容包括绘画工具的介绍、创作步骤的演示等。播放前,教师提醒学生认真观看,思考微课中展示的创作步骤和技巧。
(2) 微课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观看微课,谁能总结一下绘画的创作步骤呢?”邀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出绘画的一般创作步骤,如构思主题、确定构图、选择色彩、进行绘制等。
(3) 教师对绘画工具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介绍,展示不同类型的画笔、颜料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同时,展示一些特殊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颜料、刮画纸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 教师进行现场示范,选择一个简单的主题,如“春天的花朵”。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画的速度要慢一点,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步骤。在示范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如如何构思画面、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花朵的形态和质感等。
(5)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示范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每一个步骤和技巧。
(6) 示范结束后,教师展示自己的示范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作品的效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画中的细节,如花朵的形状、颜色的渐变等,学习如何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7)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让他们用铅笔在纸上尝试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方形等,感受绘画的手感和线条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问题。
(8) 再次强调绘画的创作步骤和技巧,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尝试和运用,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信心和支持。 活动五:佳作欣赏 赏析优秀作品
(1) 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三幅优秀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鲜明、色彩鲜艳、创意独特。教师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些其他同学创作的优秀作品。大家要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作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 引导学生从主题、色彩、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问:“这幅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它是如何表现这个主题的?色彩的运用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赏析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4) 展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欣赏和交流。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情况,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在自己的创作中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作品的哪些方面,如何将这些优点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6)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借鉴思路进行肯定和拓展。
(7) 再次强调优秀作品的特点和创作要点,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主题明确、色彩协调、富有创意的作品。
(8)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如线条的流畅、色彩的均匀等,提高作品的质量。 1. 认真欣赏教师展示的作品,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 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
4. 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赏析结果,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评价任务 作品赏析能力:☆☆☆
主题选择创意:☆☆☆
色彩搭配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名作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表现春天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创作主题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主题,为创作做好准备。合作探究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教师示范环节,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绘画的创作步骤和技巧。佳作欣赏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创意实践 布置创作任务
(1) 教师明确提出创作内容和要求:“同学们,接下来就到了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请大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心中生机勃勃的春天。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主题,如人物、花鸟、风景等,运用你刚才学到的色彩和技巧,大胆地进行创作。注意作品要有明确的主题,色彩搭配要协调,要有一定的创意。”
(2) 在课件上循环播放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和轻柔的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创作氛围。
(3)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例如,当学生不知道如何构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考之前欣赏的作品,或者用简单的图形帮助他们确定画面的大致布局。
(4)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创作。如有的学生想用彩色铅笔表现细腻的质感,有的学生想用水彩颜料表现柔和的色彩,教师都给予支持和鼓励。
(5)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安全,如使用颜料时不要弄到衣服上,使用剪刀时要小心等。
(6) 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对于创作速度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创意;对于创作速度较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督促,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
(7) 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想法,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动力。
(8)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宣布创作时间结束,提醒学生整理好自己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1. 认真了解创作内容和要求,确定自己的绘画主题和创意。
2.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地进行创作。
3. 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4. 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安全,保持桌面整洁。
评价任务 创意表现:☆☆☆
主题明确:☆☆☆
色彩运用:☆☆☆
设计意图 教师明确创作内容和要求,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播放作品和音乐可以为学生提供灵感,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巡回指导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创作顺利进行。
展示与评价 开展画展活动
(1) 教师以“童心留春画展”的形式开展展示活动,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要举办一个盛大的‘童心留春画展’,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让我们一起欣赏每一位同学眼中的春天。”
(2)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眼里的春天。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介绍作品,如“大家好,我这幅画的主题是‘春天的花园’。我用了鲜艳的色彩来表现花朵的盛开,还画了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我想表达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然后邀请学生上台,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介绍。
(3) 引导学生从创意、构图、主题、色彩、情感等方面介绍自己的作品。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这幅作品的创意在哪里?是怎么想到这个主题的?构图上你是如何安排的?色彩的运用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幅画表达了你怎样的情感?”帮助学生全面地介绍自己的作品。
(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说说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是他评,邀请其他同学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对每一幅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5)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作品和意见,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避免使用过于批评和负面的语言。
(6) 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情感奖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奖项获得者,然后根据投票结果和教师的综合评价,确定最终的获奖者。
(7) 为获奖者颁发小奖品,如绘画工具、小贴纸等,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8) 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肯定,强调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1. 大胆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多个方面介绍自己眼里的春天。
2. 积极参与自评和他评,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 为自己心目中的奖项获得者投票。
4. 认真倾听教师的评价和总结,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评价任务 展示表达能力:☆☆☆
评价客观性:☆☆☆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童心留春画展”的形式展示作品,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评选奖项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作热情。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感受古诗中的春天
(1) 教师介绍春天在古诗中的表达:“同学们,春天不仅在画家的笔下是美丽的,在诗人的笔下同样充满了魅力。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眼中的春天。”
(2) 展示唐代杜甫描写春景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然后解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
(3) 又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展示四首通俗易懂的古诗,如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每展示一首诗,教师都先朗诵,然后简单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意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4) 鼓励学生齐声朗诵这四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语调,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春天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交流。
(6)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7)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用诗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8) 再次强调春天的美好和珍贵,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式去发现和表达春天之美,如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等,升华学生对春天的情感。 1. 了解春天在古诗中的表达,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 齐声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4. 思考诗人表达春天的方式,从中获得启发。
评价任务 古诗朗诵:☆☆☆
理解感悟:☆☆☆
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春天之美的表现方式,通过感受古诗之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在教学中融入跨学科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春天这一永恒主题所受到的赞美,升华学生对春天的情感。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将今天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进行完善,添加更多的细节和色彩。
2. 用文字描述你创作的作品,包括作品的主题、内容、表达的情感等。
3. 收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如油画棒画、水彩画、刮画等,再次创作一幅关于春天的作品。
2. 与家人一起去郊外感受春天的美景,并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根据照片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3. 为自己的作品制作一个小标签,写上作品的名称、创作时间、创作灵感等信息。
板书设计
留住春天
一、创作主题:
人物、花鸟、风景、植物等
二、色彩:
小组探究(绿、粉、黄等)
三、古诗中的春天
《绝句》《咏柳》《春晓》《春日》《游园不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歌曲导入、名作赏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表现出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术创作的浓厚兴趣。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3. 评价环节丰富多样,采用了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同时,评选奖项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作动力。
不足之处
1. 在示范环节,虽然详细讲解了绘画技巧,但可能过于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不够。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受到了技巧的限制,缺乏大胆的创意和突破。
2. 在评价环节,部分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依据,评价较为笼统和表面。这反映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 由于时间有限,在拓展延伸环节,对古诗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