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艺术家眼中的动物》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涵盖雕塑、岩画、中国画、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动物形象,体现艺术多样性。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动物形象的变形、夸张等处理,展现动物特征,寄托美好愿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渗透热爱动物和大自然的教育。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和喜爱,乐于观察和模仿。他们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能通过直观图像感知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上节课后,学生对动物有更多了解,会喜欢动物题材艺术作品。但他们描述作品特征的能力有限,缺乏深入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有创作愿望,但缺乏经验和技巧,难以抓住动物特征和融入个人感受。教师需提供素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欣赏能力。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通过观察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动物形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准确识别和欣赏艺术作品中独特的色彩搭配和运用。2.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中线条的表现力,如刚劲、柔和、流畅等,提高学生对线条的审美识别能力。艺术表现1. 让学生熟练运用画笔、颜料等工具,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勾勒轮廓、填充色彩等,准确表现动物的外形。2. 指导学生运用泥塑等材料,塑造出具有一定立体感和动态感的动物形象,提升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创意实践1. 鼓励学生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动物艺术作品。2. 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作品中。文化理解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对动物形象的描绘方式,理解动物形象在不同文化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2. 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能够准确识别雕塑、油画、中国画、儿童画等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动物形象,并详细描述其在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的特点。2. 深入理解艺术家在创作动物题材作品时的创作意图,包括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动物的特征和情感。3. 清晰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独特的表现形式,如雕塑的立体感、油画的色彩质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等。难点1. 学生能够将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所学的色彩运用、线条表现、造型设计等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2. 在创作中准确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进行表现,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3. 将个人对动物的情感和独特的创意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内涵的动物艺术作品。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动物题材艺术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谈话导入 回顾交流(1) 教师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提及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动物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中对动物外形、习性等方面的了解,提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动物是哪一种,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教师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比如在博物馆看到的动物雕塑、在画册里看到的动物绘画等,描述这些动物形象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如雕塑的逼真质感、绘画的生动色彩等。(3)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如在公园看到的动物雕像、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画形象等,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并给予肯定和回应。(4) 展示一些常见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图片,如卡通动物、传统绘画中的动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动物艺术表现形式。(5)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对比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提问学生发现了哪些不同之处,如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可能颜色更鲜艳、造型更夸张等。(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艺术作品中动物与现实动物不同之处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7)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艺术作品中动物形象的独特性。(8) 提出问题: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动物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动物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2.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3. 观察图片,思考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现实动物的不同。4.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任务 参与度:☆☆☆表达能力:☆☆☆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导入,联系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对比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欣赏交流艺术作品 活动一:欣赏拉斯科洞窟岩画 作品展示与介绍(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拉斯科洞窟岩画的高清图片,向学生介绍岩画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如岩画发现于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距今已有约1.7万年的历史。(2) 详细讲解岩画的艺术价值,强调它是人类早期艺术的珍贵遗产,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岩画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岩画中的动物形象,重点关注动物的姿态,如奔跑、跳跃、站立等,提问学生从动物的姿态中能感受到什么,如动物的活力、敏捷等。(4) 让学生观察岩画中动物的线条表现,描述线条的特点,如粗犷、简洁、流畅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线条是如何表现动物的形态和特征的。(5) 分析岩画中色彩的运用,虽然岩画的色彩比较单一,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所营造的氛围,如暗淡的色彩可能给人一种神秘、古老的感觉。(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岩画中动物形象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7)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8) 提出问题:艺术家创作这幅岩画时可能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活动二:欣赏铜奔马(马踏飞燕) 作品展示与介绍(1) 展示铜奔马的图片,介绍铜奔马的出土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如它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2) 详细讲解铜奔马的艺术特点,强调它的独特造型,如马的奔跑姿态、燕子的飞行姿态等,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动态美和艺术魅力。(3) 引导学生观察铜奔马的动态,分析马的身体曲线和四肢的动作,提问学生从马的动态中能感受到怎样的力量和速度,如马的矫健、敏捷等。(4) 让学生观察铜奔马的造型设计,描述马和燕子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等,思考艺术家是如何通过造型设计展现马的速度和轻盈的。(5) 分析铜奔马的线条表现,如马的轮廓线条、燕子的翅膀线条等,引导学生感受线条的流畅和刚劲,体会线条在表现动物形态和动态中的作用。(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铜奔马的欣赏感受,讨论艺术家是如何通过雕塑语言表现马的力量和速度的。(7)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8) 提出问题:铜奔马为什么被视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让学生思考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活动三:欣赏《五牛图》 作品展示与介绍(1) 展示《五牛图》的图片,介绍作者韩滉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如韩滉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他创作《五牛图》是为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2) 详细讲解《五牛图》的艺术特色,强调它的写实风格和细腻的笔触,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牛的生动形象和真实质感。(3) 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五头牛,分别描述每头牛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提问学生从牛的姿态和表情中能体会到牛的哪些性格特点,如憨厚、勤劳、温顺等。(4) 让学生观察画中牛的线条表现,如牛的轮廓线条、毛发线条等,分析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体会线条在表现牛的形态和质感中的作用。(5) 分析《五牛图》的色彩运用,虽然画面色彩比较淡雅,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搭配和层次,如牛的毛色、背景的色彩等,体会色彩所营造的氛围。(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五牛图》的欣赏感受,讨论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画笔表现牛的憨厚和勤劳的。(7)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8) 提出问题:《五牛图》除了艺术价值,还有哪些文化意义?让学生思考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1. 认真观察艺术作品,描述作品中动物的姿态、线条、色彩等特点。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和理解。3. 选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4. 发挥想象,思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文化意义。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动物作品,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家表现动物的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入探讨 作品对比分析(1) 教师再次展示拉斯科洞窟岩画、铜奔马和《五牛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这三幅作品,让学生观察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动物时的差异,如岩画的粗犷、铜奔马的动态、《五牛图》的写实等。(2) 提出问题:艺术家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是如何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来表现动物的?让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分析艺术家的表现手法。(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动物手法的看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色彩的冷暖、线条的刚柔、造型的夸张与写实等。(4)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动物的独特之处。(5) 提出问题:艺术家为什么能把动物表现得这么生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成功的原因,如对动物的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技艺等。(6) 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深入探讨艺术家成功的因素,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发言。(7)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深入思考。(8) 总结艺术家在创作时运用的夸张、变形、简洁等艺术手段,强调这些手法对表现动物特征和情感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参考。 1. 对比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分析艺术家表现动物的手法。2. 参与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艺术家成功的原因。3. 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4. 理解艺术家运用的艺术手段,为创作做准备。评价任务 分析能力:☆☆☆讨论参与度:☆☆☆总结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艺术家表现动物的手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成功的原因,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意义。学生作品欣赏 作品展示与介绍(1) 教师展示一些学生的动物画作或手工作品,如绘画、泥塑、手工剪纸等,向学生介绍每件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初衷。(2) 邀请每件作品的作者简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如选择的动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想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3) 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观察作品的色彩运用、线条表现、造型设计等方面的特点,提问学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如创意、童趣、情感等。(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些学生作品的欣赏感受,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5)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6)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同学的作品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其他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7) 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其他同学作品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将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8)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性。 1. 欣赏同学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路。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对同学作品的欣赏感受。3. 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4. 思考从同学作品中可以学到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经验。评价任务 欣赏能力:☆☆☆讨论参与度:☆☆☆学习借鉴能力:☆☆☆设计意图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贴近性和可行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实践作业与展评 布置作业(1) 教师明确布置实践作业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眼中的动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也可以是想象中的动物。强调要画出动物的形态、表情和动作,以及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2) 详细讲解绘画的技巧和创意建议,如如何构图,让动物在画面中占据合适的位置;如何运用色彩,表现动物的特点和氛围;如何运用线条,勾勒动物的轮廓和细节等。(3) 展示一些不同构图、色彩和线条运用的绘画示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绘画技巧和创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物的特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表现,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使作品更有内涵。(5)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和尝试解决。(6) 当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台上,鼓励学生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7)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欣赏展示的作品,倾听作者的介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从作品的创意、色彩、造型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优点和建议。(8)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表扬作品的优点和独特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 认真听取教师的作业要求和建议,开始进行创作。2. 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3. 参与互相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建议。4. 听取教师的总结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评价任务 创作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通过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他人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业设计书面作业1. 完成一篇短文:“我画中的动物故事”,详细介绍自己画作的灵感来源,如生活中看到的动物场景、读过的动物故事等;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想要通过画作表达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等。2. 准备一个“动物小百科”文件夹,收集不同动物的图片、资料,如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以及自己创作的动物画作,持续丰富文件夹内容,加深对动物的了解。3.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动物艺术作品,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分析作品的色彩运用、线条表现、造型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实践作业1. 用不同的材料,如彩纸、黏土、废旧物品等,制作一个动物手工作品,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将动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2. 与家人一起合作,创作一幅以动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共同讨论创作思路和分工,增进亲子关系,同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 观察身边的动物,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动物的瞬间动态和表情,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板书设计艺术家眼中的动物观察:细致入微地观察动物的外形与习性艺术家表现动物的方法:感受:融入个人情感与想象表现: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语言简洁、夸张艺术作品中动物的表现:生动、细腻形态各异、情感丰富实践作业:画出你眼中的动物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谈话导入、作品欣赏、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2. 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动物作品,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3. 学生作品欣赏环节,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亲切,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在实践作业中表现出较高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描述艺术作品的特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丰富,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2.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问题设置不够具体或引导不够充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设计讨论问题和引导方式。3.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指导还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的作品效果不够理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