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临渭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就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将来的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是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应是自觉的,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的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但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来,其结构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建筑师想保留壮丽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术将中国大殿轮廓约略模仿出来。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不适应中国的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强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到“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中轴线概念被明确提出。梁思成还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盛赞:“一根长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摘编自公众号“北京中轴线”)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南北朝佛教雕刻和唐宋寺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B. 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造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承担起将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发扬光大的责任。
C. 只要增强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我们就能提炼旧建筑中的中国质素,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D. “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精神的抬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传统习惯和趣味可以在建筑上呈现出来,我们要创造适合自己的建筑,而不是削足适履、东施效颦地去迎合模仿欧美建筑。
B. 北京中轴线以恢宏的规模、严谨的布局彰显了中国古代都城营造的独特美学价值,并对近现代城市发展规划持续发挥影响。
C. 在古代,中轴线的规划,是“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为封建皇权服务。
D. 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是中国建筑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中关于中国建筑发展主张的一项是( )
A. 王澍教授设计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整个建筑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随处可见,木构、青石砖等传统元素也被使用。
B. 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
C. 上海石库门建筑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规范指标,但里、弄、坊的布局充满了老上海特色,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D. 天都城是一处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小区,内有按照1:3比例缩放设计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并且有“巴黎式花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
5.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痴李老三
韦名
城不大,如一大铁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城里人戏称为锅城。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城志载曰:“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
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热热闹闹。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
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同情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戏里李老三《柴房会》身兼三角,一会儿是声音洪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儿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台下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
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驻足听戏。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
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
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
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花子,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
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犬马报还。
……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女人走了。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送走了女人,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
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声听,还有得看。
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鼾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莫用手一拂,老三翻身下床)
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
……
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
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吭声,径直入场。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
戏开演了,“为生计,走四方……”,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场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
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
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
……
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戏痴李老三走了。他是伴着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地走的。
戏还在唱。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戏痴李老三”,有揭示主人公性格特点的作用,同时“戏痴”二字又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开头描写锅城的地理形势,介绍锅城人喜爱演戏、看戏的民间风俗,这些环境描写为李老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C. 李老三在妻子去世时一直为她撑着红伞,他相信妻子就藏在红伞下,在戏院看戏时仍带着红伞,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他有迷信思想。
D. 李老三夫妇热爱潮剧《柴房会》,妻子是演此戏时离开了人间,李老三是看此戏时离开了人间,他们之间的爱情与对潮剧的热爱相互交融。
7. 关于文中李老三在大戏院看《柴房会》这一事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老三带着红伞和黑戏包早早入场,并且把它们放在旁边的座位上,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B. 李老三进场时面对服务员的询问只是笑笑没吭声,表明他沉浸在即将看到《柴房会》的激动情绪中,无暇回答。
C. 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聆听,右手抚着旁边座位的红伞黑包,说明他很专注于演出,同时也心系妻子。
D. 李老三在戏曲声中离去,陪伴他的是与戏曲相关的红伞、黑包里的老妇人像,这些细节进一步丰满了他重情重义、痴迷于戏的形象。
8. 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把戏里角色李老三与戏外戏痴李老三对照着写?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范雎用于秦B而收韩C商鞅用于秦D而收魏E昭王未得F韩魏之心G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窃怪天下之诸侯”中“窃”,指私下,谦辞,与《谏逐客书》中“窃以为过矣”的“窃”用法相同。
B.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中的“咎”,指责怪,与成语“难辞其咎”的“咎”意思不同。
C.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中的“困”,指困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共其乏困”的“困”用法相同。
D.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中的“摈”,指排斥,和成语“摈斥异己”用法相同。
12. 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 均为史论文章,均隐含对北宋积弱局面批判,体现忧患意识。
C. 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 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14. 比较苏洵《六国论》和苏辙《六国论》的观点态度,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寄身山寺时所作。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词人骑驴缓行。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季节是初春,同时交代词人居住的山中环境。
B. 良辰美景引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闻说”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引出洊亭之游。
C. 下片中“僧床”“素幔”表明词人寄身山寺的境况,也突出其生活清寂素雅。
D. “悲急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容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呜咽悲鸣。
16. 这首词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都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时,但两者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杜牧《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之情。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来告诫唐太宗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基础与运用(20分)
(一)课本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18.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句式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大王来何操?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不吾知也!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夜缒而出
C. 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D.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二)(4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像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蛐蛐》)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洁干净而颇具情味,请结合文段,具体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找。到处找遍了,没有”所蕴含的情味。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21. 根据下面的肖像描写判断红楼人物。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2)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
(3)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
(4)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
22. 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说说其人物性格。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增广贤文》中曾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当下的事,努力把现在活成最美的时光。”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临渭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D 4. ①运用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将“宫殿式”新建筑对清代宫衙与西洋古典派的模仿比作写文章堆砌文字,抄袭章句;说明此类建筑生搬硬套、不伦不类的特点,不符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不适应中国的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②通过比喻论证,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宫殿式”新建筑的批判态度,突出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实现真正的中国精神复兴的观点。
5. ①中国建筑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的不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②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③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北京近现代的城市建设与一些建筑的改造、复建传承了中轴思想文化精髓,是中国精神复兴的体现。④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体现中国质素,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创造宏大的轴线建筑群,充分考虑传统习惯和趣味,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形成了独特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③增强文化韵味。
9. ①互衬,戏外李老三痴迷戏曲衬托戏中李老三表演精彩,戏中李三善良高义衬托戏外李老三有情有义;②双线交织,既丰富小情节内容,又凸显小说歌颂情义的主题;③揭示人物性格的成因,戏中李老三影响着戏外李老三个性品格的形成;④戏中李老三寄寓着戏外李老三的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C 12. A
13. (1)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挡它,韩国、魏国在后面偷袭它,这是危险的方法。
(2)韩、魏是其它诸侯国的屏障,却使得秦国能够在它们中间进出,这难道是懂得(明了)天下的形势吗?
14. 苏洵《六国论》强调“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辙《六国论》强调韩、魏地理位置关键作用,主张六国应摒弃短视,联合抗秦以形成天下之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渔家傲》上片通过写词人探奇览胜、醉心春色,抒发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下片通过写词人梦断松声、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词人虽身居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
②《桂枝香》上片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片写词人在金陵之所想,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兴亡更迭的感慨、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 用之如泥沙 ③.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④.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⑤.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语言基础与运用(20分)
(一)课本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D
(二)(4分)
【20题答案】
【答案】①一个“找”字,单独成句,再现了成名的愤怒和焦急的心理。
②“到处找遍了”,文字增多,语气放缓,可以想见成名寻找儿子时间之漫长和范围之广泛。
③“没有”二字,表现了成名寻子不得后的失望和无奈。
④言简而味长,生动再现了成名寻子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21题答案】
【答案】 ①. 王熙凤 ②. 贾宝玉 ③. 林黛玉 ④. 贾探春
【22题答案】
【答案】我喜欢林黛玉。黛玉敏感孤傲,多愁善感,才情卓绝,心思细腻。她自尊自爱,对爱情执着纯粹,既有寄人篱下的忧郁,也有不随流俗的高洁。
(我喜欢薛宝钗。宝钗稳重周全,处事圆融,顾全大局。 理性务实,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体现传统价值观。 藏愚守拙,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展现出独特的韧性与担当。/我喜欢史湘云。湘云天真烂漫,豪爽不羁,有着男儿般的洒脱。她不拘小节,常常直言快语,毫无城府,总能带来轻松愉悦的氛围。她热爱生活,尽管身世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