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生物试题(I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如图一为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示意图,图二是玉米植株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然条件下,豌豆的传粉方式是自花传粉B. 若用玉米做杂交实验,不需要操作①C. 图一中红花是母本,白花是父本D. 玉米和豌豆都是雌雄同株植物,它们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2. 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发现F 的高茎∶矮茎=3∶1,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假说”内容B. F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中的“演绎”内容C. F 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现象的本质D. 推断将F 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该过程属于“验证”3.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隐性性状是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而显性性状是杂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B. 孟德尔揭示的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C. 桃园中一株桃树的绝大多数花瓣呈粉色,少数花瓣呈红色,这种现象叫作性状分离D. 表型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之相关的基因组成即是基因型,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4.某学习小组将若干黄色小球(标记D)和绿色小球(标记d)放入甲、乙两个小桶,两小桶中黄色小球∶绿色小球均为2∶1,进行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多次抓取并记录甲、乙组合,其中Dd的组合约占2/9B. 每次抓取小球前需摇匀小桶,并在每次抓取后将小球放回桶中C. 从甲小桶中随机抓取一小球并记录,可模拟配子的产生过程D. 甲小桶中的小球总数量可以和乙小桶不同5. 菜心起源于中国,享有“蔬菜之冠”的美誉。菜心的花是两性花,花色是菜心的重要性状,对提高种子纯度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用乳白花菜心和黄花菜心杂交,F1均为黄花。F1与亲本乳白花杂交,后代乳白花:黄花=491:501,F1与亲本黄花杂交,后代绝大多数是黄花,但出现极少量的乳白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花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菜心花色不同是因为叶绿体中色素含量不同C. 黄花为隐性性状,乳白花为显性性状D. 出现极少量乳白花可能是F1去雄不彻底导致的6. 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纯合黄色圆粒品种与纯合绿色皱粒品种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1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不同基因型受精卵的过程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 若自然条件下将F2中黄色圆粒豌豆混合种植,后代出现绿色皱粒豌豆的概率为1/36C. 从F2的黄色皱粒豌豆植株中任取两株,则这两株豌豆基因型不同的概率为5/9D. F1产生的雄配子总数与雌配子总数相等是F2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7.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B.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D.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中,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自变量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8. 某同学利用塑料片、曲别针、扭扭棒、牙签、橡皮泥、铁丝等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下列操作或分析错误的是( )A. 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B. 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是因为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的形状和直径相同C. 在构建的不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A和T的数量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D. 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两条链方向相反9. 科学家发现了单链DNA的一种四螺旋结构,一般存在于人体快速分裂的活细胞(如癌细胞)中。形成该结构的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G-四联体螺旋结构”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 该结构中富含G-C碱基对C. 该结构中(A+G)/(T+C)的值与双链DNA中不一定相等D. 该“G-四联体螺旋结构”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10. 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 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C. 基因的遗传效应主要是指基因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D. DNA的转录过程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实质是基因的表达11. 翻译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反密码子第1位碱基常为次黄嘌呤(I),与密码子第3位碱基A、U、C皆可配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RNA分子内部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 反密码子为5′-CAU-3′的tRNA可转运多种氨基酸C. mRNA的每个密码子都能结合相应的tRNAD. 碱基I与密码子中碱基配对的特点,有利于保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12. Rous肉瘤病毒是诱发癌症的一类RNA病毒,如图表示其致病原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宿主细胞内,需要宿主细胞提供逆转录酶B. 过程②的目的是形成双链DNA,其中酶A是一种RNA聚合酶C. Rous肉瘤病毒致癌的过程中,宿主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D. 过程③是以+DNA为模板合成大量Rous肉瘤病毒+RNA的过程13. 下列关于基因的表达和性状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或蛋白质分子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 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没有性别差异C. 即使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也有可能发生可遗传性状的改变D. 某些基因在各种分化后的细胞中都能表达14. 下列过程中未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黑色家鼠和白化家鼠杂交,F1全为黑鼠,F2中黑鼠∶淡黄鼠∶白鼠=9∶3∶4B. 表型正常的双亲生下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C. 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F1的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42∶42∶8∶8D. 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15. 如图是某基因编码区部分碱基序列,在体内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组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AUG(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CAU CAC:组氨酸 CCU:脯氨酸AAG:赖氨酸 UCC:丝氨酸UAA(终止密码子)A. 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左侧是5′端,右侧是3′端B. 若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变长C. 若在①链1号碱基前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不变D. 碱基序列不同的mRNA翻译得到的肽链不可能相同16. 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二倍体生物有以下几种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丁中基因a的出现最可能与基因重组有关B. 乙中基因a不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C. 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 甲中基因a最可能来源于染色体的互换17. 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某克氏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性染色体组成见图。Xg1和Xg2为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导致该患儿染色体异常最可能的原因是( )A.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性染色体不分离B.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性染色体不分离C.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性染色体不分离D.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性染色体不分离18. 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 - 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B. 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C. 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 - 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D. 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19. 图甲是人的5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图乙是某人初级卵母细胞中这两对染色体联会示意图,已知这两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互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女子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断裂的5号染色体与8号染色体错误连接B. ②是发生变异的5号染色体,利用显微镜不一定能观察到它所有的变异C. 在仅考虑5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的情况下,该女子形成的卵细胞有4种类型D. 该女子与正常人婚后生下猫叫综合征患儿,参与受精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能是②和④20. 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B. 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C. 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D. 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35/3621. 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近期,我国在山东发现了五个三叶虫属的消化系统,时代均属寒武纪苗岭世。这些新标本保存较好,多数属种保存了头部消化系统,为了解三叶虫消化系统尤其是头部消化系统的结构提供了新信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等特征B. 三叶虫消化系统化石的发现能为研究三叶虫的进化历程提供直接的证据C. 比较DNA分子和相关蛋白质分子的差异可揭示不同三叶虫亲缘关系的远近D. 比较解剖学发现三叶虫和其他软体动物形态差别大,说明它们没有共同的祖先22. “拟势”是某些动物受惊扰或袭击时,显示异常的姿态或色泽,威吓其他动物的一种现象,它是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较为主动的防御行为。如玉米大蚕蛾遇到天敌时会展开前翅,露出后翅一对猫头鹰眼形的花纹以警示天敌。而某些蜘蛛、甲虫等昆虫在受到惊吓或袭击时,会静伏不动或跌落地面呈现“死亡”状态,借以躲避天敌,这种现象称为“拟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拟势”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C. 具有“拟势”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产生后代,说明定向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 研究不同生物适应性特征,应以个体为单位23. 遗传漂变是一种由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如图表示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 500的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个种群中,N为2 500的种群更容易发生遗传漂变B. 遗传漂变可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C. 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D. 若群体随机交配至第125代,则N为2 50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为0.37524. 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B. 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C. 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D. 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25. 某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一次较长时间的徒步游学后其脚掌磨出了水疱,但过几天后水疱自行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疱的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渗入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B.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 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其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D. 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之间存在动态联系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漏选得1分,错选得0分。)26. 玉米粒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玉米粒的形状由基因B/b控制,现用纯种黄色饱满玉米和白色皱缩玉米杂交,F1全部表现为黄色饱满。F1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饱满66%:黄色皱缩9%:白色饱满9%:白色皱缩16%。不考虑致死、其他变异等情况,下列对上述两对性状遗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 F1测交后代表型之比可能为4:1:1:4D. 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27. 果蝇(2n=8)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存在“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如图是“逆反”减数分裂过程(MⅠ、MⅡ分别表示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逆反”减数分裂的MⅠ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B. “逆反”减数分裂的MⅡ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 “逆反”减数分裂的MⅡ过程中核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都发生减半D. MⅡ过程重组染色体高概率地进入卵细胞有利于提高子代的变异率28. DNA复制时,一条新子链可以进行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只能先合成新链片段即冈崎片段(如图所示)。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DNA新链或冈崎片段的合成,需先借助引物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在引物的末端上聚合脱氧核苷酸。当DNA整条单链合成完毕或冈崎片段相连后,DNA聚合酶再把RNA引物水解掉,换上相应的DNA片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引物酶属于RNA聚合酶B. DNA复制时,一条新子链按5'→3'方向进行,而另一条链复制方向相反,按3'→5'方向进行C. DNA聚合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不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D. 对DNA进行标记时,标记物应在胸腺嘧啶上29.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X染色体失活中心(XIC)调控X染色体的失活过程,随机只允许一条X染色体保持活性,其余的X染色体高度浓缩化后失活形成巴氏小体。由于原始生殖细胞中XIC区域的基因会关闭,使得失活的X染色体恢复到活性状态,因此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若观察到某胎儿的细胞中出现巴氏小体,则该胎儿性别为雌性B. 若原始生殖细胞中XIC区域基因正常表达,则X染色体无法恢复活性C. 失活的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基因不能表达,原因主要是翻译过程受阻D. 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自父方,也可来自母方30. 某动物毛色具有灰色(A)和黑色(a)、短尾(E)和长尾(e)两对相对性状,若该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经过自由交配多代后,相关基因频率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A基因 E基因第1代 100% 12%第7代 67% 48%第10代 61% 86%A. 控制该动物毛色和尾型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 种群繁殖过程中毛色基因发生了突变,但尾型基因未发生突变C. 该动物种群繁殖过程中长尾基因频率下降与自然选择有关D. 可推测该种群中灰色杂合子和短尾杂合子的频率会持续增大三、非选择题(共35分。)31. (每空2分,共12分。)在蜂群中,雌蜂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蜂将发育成工蜂。研究发现,DNMT3蛋白是核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经过过程①(虚线框中碱基序列)合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为CUUGCCAGC,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相比过程②,过程①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 ____。在细胞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2)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基因转录的启动子序列上,则会影响RNA聚合酶与该序列的识别与结合,进而抑制基因的表达。据图可知,DNA甲基化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3)已知注射DNMT3 siRNA(小干扰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蜂王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的,请设计实验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实验思路:取多只生理状况相似的雌蜂幼虫,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用花粉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实验预期结果:____组幼虫发育成蜂王,另一组幼虫发育成工蜂。32. (除特殊注明外,每空2分,共12分。)某雌雄异株的植物(2n=24),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有高茎和矮茎(由基因A、a控制)、抗病和感病(由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用高茎感病植株和矮茎抗病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抗病。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抗病∶高茎感病∶矮茎抗病∶矮茎感病=7∶1∶3∶1(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欲对该植物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需测定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2)根据正、反交实验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符合遗传基本规律,且上述杂交结果是由某种花粉不育导致的,则可推测是含______基因的花粉不育,F2高茎抗病植株中双杂合个体占______。(4)科研人员将某外源抗虫基因M导入该植物某雄株中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虫性状。为了确定基因M所在的染色体,通过最简单的杂交实验,测定后代的抗虫性。①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②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③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33. (除特殊注明外,每空2分,共11分。)马铃薯野生种是二倍体,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块茎繁殖,块茎繁殖易积累病毒。普通栽培种为四倍体,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2+2”“3+1”“2+1+1”等类型。(1)用种子繁殖是实现马铃薯育种优化的重要途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人员为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需先纯化父本和母本,再让其杂交,从而获得表现一致的杂交种。①四倍体栽培种比野生种杂交育种难度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研究发现,二倍体马铃薯传粉时,花柱中的S - RNase是一种毒性蛋白,过多时会引起花粉管生长停滞,其他植株花粉产生的SLF蛋白能识别并降解S - RNase,推测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自交不亲和的特性,野生种无法获得__________,限制了野生种杂交育种进程。自交不亲和是马铃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维持马铃薯__________多样性的一种策略。(3)研究人员发现一株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杂合植株,并确定该性状受显性基因A控制,A蛋白可广泛识别并降解多种类型的S - RNase;该杂合植株的自交后代只出现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接近1:1,而不是1:2,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A 5.D6.B 7.D 8.C 9.C 10.A11.D 12.C 13.B 14.B 15.C16.A 17.A 18.D 19.C 20.B21.D 22.B 23.B 24.A 25.C二、不定项选择题26.AD 27.AD 28.BC 29.BD 30.AC三、非选择题31.(1)细胞核 T-A 一个 mRNA 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2)不会(3)注射 DNMT3 siRNA B32.(1)13(2)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F1均为高茎抗病(3)a和b 3/7(4)①雌雄植株均有抗虫和不抗虫个体 ②雌性全不抗虫,雄性全抗虫 ③抗虫植株和不抗虫植株的比例在雌雄中无差异33. (1)种子繁殖可产生基因重组,出现新性状,有利于育种优化(2)①四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 ②自花花粉产生的SLF蛋白不能降解自身的S-RNase 纯合子 基因(3)基因型为aa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致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