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元代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文人化的艺术建构,将离别之情升华为兼具文学深度与美学品格的诗意表达,成为中国戏曲“雅”特质的生动注脚。《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首在以诗化语言重构自然景物,赋予其文人式的情感隐喻。王实甫笔下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端正好》),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的秋景意境,将文人化用典提升文化厚度,却绝非简单摹写自然,而是通过文人特有的诗意想象,将枫林红叶幻化为“离人泪”的具象载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拟人化手法,打破自然规律的桎梏,让秋霜红叶承载起离人悲怆的心理投射。这种“以景写情”的写意手法,是戏曲意象“主观心境视觉化”的典型表现,使自然景物超越物理存在,成为文人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外显符号。戏曲唱词文人审美下的诗意语言,则进一步夯实了“雅” 的品格。崔莺莺“晓来谁染霜林醉”的诘问,以“无理而妙”的修辞策略,将物理现象与心理情感强行勾连,语言凝练而意蕴丰美;“柳丝长玉骢难系”(《滚绣球》)则以通感手法,将视觉上的柳丝绵长与心理上的离愁难舍交织、使民间“折柳送别”的习俗升华为富有张力的上文学意象。这种熔铸诗词精华与民间口语于一炉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文人对典雅文学的追求,又赋予戏曲唱词以灵动的艺术感染力。文人精神的深度介入,更让《长亭送别》超越了单纯的爱情叙事。崔莺莺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朝天子》)的鄙弃,借科举功名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暗合元代文人“以曲喻世”的创作传统。她更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快活三》)的直白宣言,将个体对爱情的坚守升华为对功名至上价值观的文人式反叛,使戏曲突破了儿女情长的局限,承载起文人对封建仕途文化的深刻反思。剧中“长亭”作为送别文化的符号,不仅定位了空间场景,更唤起“十里长亭霜满天”的历史联想,使个体离愁与人类共通的离别情感相联结。这种“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自觉,正是戏曲“雅”特质的深层内涵——在个人情感的抒写中,寄寓文人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深刻思考。(取材于叶长海、吴文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长亭送别》在展现文人雅趣的同时,亦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俗”的一面。王实甫善于提炼市井语言,使唱词充满生活气息。崔莺莺唱“车儿、马儿,不由熬熬煎煎的气”(《叨叨令》),没有堆砌辞藻,只是把离别时面对车马的烦躁直白道来,这种用日常物象诉说愁绪的方式,让深闺小姐的离愁别绪瞬间有了烟火气——原来再高贵的小姐,离别时也会像寻常女子般抱怨路途的磨人。红娘的唱词更是市井语言的典范:“老夫人谎到天来大”(《赖婚》),一个“谎到天来大”俚语,活脱脱勾画出老夫人背信弃义的虚伪嘴脸,与市井百姓的语言习惯高度契合。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的“贵浅不贵深”,戏曲语言需“雅俗同欢,智愚共赏”。除了市井语言的鲜活,戏曲之“俗”更在情感宣泄的直白泼辣,崔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便是明证。这句唱词打破文人含蓄,直面元代婚姻现实——不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却以“停妻再娶”的直白诘问,将市井间“贵易妻”的集体焦虑搬上舞台。这句唱词打破才子佳人戏的温婉套路,让深闺离愁多了世俗凛冽。当她在长亭直言“我只怕你”,台下观众看见的不只是戏中情,更是现实中女子对“负心汉”的警惕。这种不粉饰的宣泄,正是戏曲“俗”的力量:以直白语言剖开婚姻真实,让舞台深情连着市井烟火。剧中莺莺的叮嘱,超越小儿女情长,直指元代社会动荡下的婚姻伦理焦虑。战乱频发、迁徙频繁导致“妻离子散”屡见不鲜,“停妻再娶”的担忧实质是对婚姻稳定的强烈诉求。当舞台上的离愁别绪与台下百姓“被弃”“漂泊”的现实遭遇相呼应,戏曲便以个体叙事唤醒集体共鸣——不说宏大道理,只抓“老百姓心里的事”,却让元代社会的伦理困境与生存艰辛,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清晰可触。这种对民间伦理的深切观照,正是戏曲“俗”的力量:于日常细节中见时代肌理,在个人悲欢里显众生疾苦。(取材于黄天骥、郑传寅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以景写情”的手法使景物超越物理层面,成为民间情感的载体。B.“柳丝长玉骢难系”用通感交织视觉与心理感受,升华民间送别习俗。C.崔莺莺对“蜗角虚名”的鄙弃,直接表达出了元代文人对科举的批判。D.借“离合”写“兴亡”是“雅”的内涵,寄寓文人对个人悲欢的思考。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莺莺“车儿、马儿”的唱词,用日常物象诉说愁绪,让离愁别绪充满烟火气。B.红娘“谎到天来大”的俚语,契合市井语言习惯,勾勒出老夫人的虚伪形象。C.崔莺莺“停妻再娶”的唱词,突破才子佳人戏的含蓄风格,直指元代婚姻现实。D.剧中对民间伦理的观照,通过文人化抒情手法揭示元代社会妻离子散的现实。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以诗意想象赋予情感隐喻,体现戏曲“雅”的审美。B.崔莺莺的叮嘱以市井语言传递出婚姻焦虑的俗趣,体现李渔“雅俗同欢”的观点。C.“长亭”在材料一中承载文人历史联想,在材料二中勾连个体离愁与时代困境。D.王实甫戏曲语言熔铸诗词与民间口语,既有文人的典雅又有生活气息与感染力。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中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寄寓宇宙哲思,属文人审美主导的诗意表达。B.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我真傻,真的”的口语化自语,直抒丧子之痛,属市井情感的直白宣泄。C.蒲松龄《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细节描写,以文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物象情感隐喻。D.《红楼梦》中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葬花词与刘姥姥“食量大如牛”酒令,构成雅俗相映的艺术张力。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赏析《窦娥冤。滚绣球》唱段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戏曲唱词雅俗共赏性的。【正宫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教战守策[1]夫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2]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卷甲而藏之为王者之盛节。数十年之后,甲兵钝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劳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署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筋骸冲犯,肌肤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署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署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取材于苏轼《进策·策别》)注释:【1】策:向皇帝陈述政见、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2】先王:指古代夏商周时期的帝王。【3】钝眊(mào):精力衰颓,眼睛昏花。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民田猎以讲武 致:招致,聚集B.卒有盗贼之警 卒:士兵,军队C.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 狃:习惯,习以为常D.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蹈:前往,奔赴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故民之从之也轻B.则相与恐惧讹言 相与枕藉乎舟中C.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D.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夜缒而出,见秦伯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如果至今还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那么此后必将产生不可阻止的后果。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因此小小的安禄山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乱,各地的百姓就像野兽飞鸟一样逃窜。C.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士大夫们也不曾谈论军备,认为这是招惹事端,扰乱民心,苗头不可以助长。D.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所不能预知的情况是,他们索取钱财有时迟缓有时急迫,但只要索取就不能不给。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下国家之患。B.百姓习惯了安乐而不讲习武事,致使安史之乱产生了本不应有的巨大破坏力。C.作者将王公贵人比喻成安定太平的社会,而用农夫小民喻指动荡混乱的社会。D.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推断,认为宋朝和西夏、辽国的战争不可避免。10.苏轼在第三段中说“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将国家形势比成人的躯体。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对此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咏怀古迹(其三)①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②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③省④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⑤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76),杜甫时客居夔州。古迹,指昭君村。②紫台:指帝王所居之处。③画图:传说汉元帝按图像召幸宫人,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而被丑化,后汉元帝令王昭君远嫁匈奴时才知她美貌绝伦。④省:约略。⑤琵琶:传说王昭君曾于匈奴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描绘三峡山势雄奇生动、气象雄伟,仿佛迎接昭君的出场。B.“一去”句写昭君被迫离开汉宫,远嫁匈奴,画面苍凉而又感人。C.“画图”句写昭君的美丽容颜只有从画师的绘画中才能看得出来。D.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出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意象色彩明丽,构建了一幅意境阔大、情调幽婉的图画。B.颈联含对比和联想手法,以理性的质问和悲戚的联想表达感伤。C.本诗符合七律以首尾两联不对仗、中间两联对仗为常格的要求。D.本诗用语凝练有力,节奏鲜明,一反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特点。13.清人李子德评价本诗:“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描绘出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2)《阿房宫赋》中“,”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悲恨相续”,揭示了六朝以骄奢始、以悲恨终的规律。(4)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苟以天下之大,,”,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五、整本书阅读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你认为《红楼梦》中哪个形象属于这类人物 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的多样性。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前情提要】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之后,外祖母怜惜她“无人依傍教育”,要将她接到自己身边教养。林黛玉遂辞别父亲,随老师贾雨村乘舟来到京都。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了外祖母(贾母)、两位舅母(邢王二夫人),见过了李纨、凤姐、三春姐妹等人。……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 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迟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邢夫人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①。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②,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③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④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馀陈设,自不必细说。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本房内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注】①万几宸翰之宝:这是皇帝印章上的文字。万几,万机,就是万事,形容皇帝政务繁多。宸翰,皇帝的笔迹。宝,皇帝的印玺。②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此画隐寓上朝陛见君王之意。③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形容座中人和堂上客的衣饰华贵:佩带的珠玉如日月般光彩照人,衣服的图饰如烟霞般绚丽夺目。④世教弟:世,即世交,指两代以上的交谊;教弟,同辈年龄较大者对较小者的谦称。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便宜:方便B.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外道:见外C.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 打谅:打听D.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内帏:内室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去拜见两位母舅,但因不同的原因都没有见到。作者对贾赦、贾政的出场进行了虚写处理。B.林黛玉去到贾政处先后换了三个地方才见到王夫人,可见贾府的等级森严,亦可见她寄人篱下受到冷落。C.林黛玉与众人相见时并未见到宝玉——他去庙里还愿了,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集中笔墨写宝黛二人的初会。D.王夫人称宝玉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从人物出场的角度来说,这正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8.本回开头处写到林黛玉将入贾府时暗中提醒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能体现她这种心理的情节,并加以分析。19.本回中有脂砚斋批语云:“以下写宁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请结合这条批语及文中相关内容,分析画线语段的作用。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材料,完成小题。①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②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内也需要保持公共理性,它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③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具备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④通过这样的践行,使我们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画线处两个分句可以互换位置。B.第②句中的加点词可换为“自言自语”。C.第③句画线部分的前面可以加“只有”。D.第④句中的两个分句都没有语病问题。21.不改变原意,对②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②句的前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七、作文22.微写作。 《鸿门宴》中人物个性鲜明。清人郭嵩焘曾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张良)如龙,樊哙如虎……”请从刘邦、项羽、范增三人中任选一个,仿照郭嵩焘的形式,写出比喻,并解释如此比喻的理由。要求:比喻合理,言之有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23.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请结合自己学校的某处建筑,介绍它的特点及用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明;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24.请以“这是天空中最灿烂的一颗星”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25.作文。《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虽然逝去但业绩长存,这就叫作不朽。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发?请以“做人的目标”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26.完成作文。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中,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让别人眼中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世界充满了趣味。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奇特幻想。请以“我的奇特幻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参考答案【答案】1.B 2.D 3.C 4.C 5.从雅的层面来说:①文人化的用典:“盗跖、颜渊”化用《庄子》《论语》典故。②文人审美的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仗句式。③文人精神的介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将个体冤屈升华为对“天道公平”的追问。从俗的层面来说:①市井俗语的使用:“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是元代市井常用语。②直白泼辣的情感宣泄:“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采用第二人称呼的直白表达。③深切关照民间伦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符合“善恶有报”的期待。【答案】6.B 7.B 8.D 9.C 10.①以人的躯体喻指国家形势,总结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王公贵人谨慎地安养自己但却常被疾病折磨,农夫小民长久地勤苦劳作而却未曾有任何疾病。②在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结论:善养身体的人,要经常锻炼四肢,习惯于冷热变化,身体才能结实健壮。③阐明军备之事不能被废弃的道理:太平时期也要居安思危,要教民习武,让他们直面战斗之事。参考译文:当下百姓的隐患,在于只注重眼前的安全而不虑及将来的危险,已习惯于安逸享乐而难以忍受辛劳磨炼。这种隐患带来的祸害不会在当今体现出来,但在将来一定会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至今还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那么此后必将产生不可阻止的后果。先前的时候,古代帝王深知军备不能被废弃的道理,因此虽然天下太平无事,他们也不敢忘记讲习兵事。秋冬季的空闲时间,他们聚集百姓打猎以此讲论作战。然而到了后代,却采用迁腐儒生的建议,把主动放弃军备、收拾武器然后存放起来,当成圣明君主的高尚品节。几十年以后,铠甲残破兵器锈钝,人民也一天天地安于悠闲安乐,如果突然间传来盗贼进犯的警报。百姓们就都会心生恐惧,散播谣言,不抵抗就四下逃窜了。唐朝开元、天宝的时候,天下难道不是治理得很好吗?只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满足于太平无事的安乐,他们的刚强意志和英勇气概,都在这种生活中消散损耗、精力衰退。因此小小的安禄山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乱,各地的百姓就像野兽飞鸟一样逃窜。天下四分五裂,唐王朝也就因为先前安于佚乐而不讲习武事而衰落。我试着分析、阐明军备之事不能被废弃的道理:国家的形势,就像是人的身躯。王公贵人用来安养他们身躯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周全哪!但是平时他们却常常被多种疾病折磨。至于从事耕种、劳作的平民百姓,成年累月地勤苦劳作,但却未从说有什么疾病。这是什么原因呢?风雨霜露、寒暑冷热的变化,这是疾病产生的根源。这些平民百姓,烈日炎炎的酷暑还要努力耕作,凜冽隆冬也要暴露在天寒地冻中,他们的筋骨被霜露所侵袭,肌肤被风雨所包裹,但他们不在意霜露,忽视风雨,因此寒暑的变化不能成为他们的危害。如今王公贵人们,在楼房中居住,出门就乘坐车子,遇风就裹上皮衣,下雨就撑开雨伞。凡是可以用来预防可能致疾的工具,没有不完备周全的。惧怕风雨霜露过于严重,安养自己的身躯过于周谨,稍有不如意,寒暑就会侵入体内导致疾病。因此真正善于安养身体的人,使身体既能适应舒适的生活又能承受艰苦的劳动,常常踱步疾走活动躯体,让他的四肢习惯于寒暑冷热的变化,这样才能使身体结实健壮而有力量,即便进入恶劣艰险的环境也不会受到伤害。百姓对待突如其来的盗贼之变也是这样。如今国家安定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也变得骄奢懒惰而又柔弱怯懦,就像妇女小孩成天不敢走出闺门。一谈起打仗的事情,他们就缩起脖子而两腿发抖;一听见谈及盗贼之事,他们就捂住耳朵而不愿听。士大夫们也不曾谈论军备,认为这是招惹事端,扰乱民心,苗头不可以助长。这不也是畏惧盗贼之变过于严重而安养自己过于周谨了吗?况且天下本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蠢的人看见国家当下安然无恙,就天真地认为灾变没有发生的可能,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贡奉西夏和辽国的财物,每年以百万两银子计。我们贡奉财物的能力有限度,但敌人索取财物的要求却没有满足,这样的形势必定会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们开始先打,就是从他们开始先打;不在西边的西夏发生,就在北边的辽国发生。我们所不能预知的情况,只是战争开始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总归战争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天下避免不了打仗,而用兵又不采取逐步训练的方式,让老百姓长期处在安乐无事的环境中,突然有一天要他们挺身而出奔赴战场,那么它所产生的祸患一定很难预料。所以说:当今天下的百姓,只知道眼下的安全而不懂得将来的危险,只能够安逸享乐而受不了辛劳磨炼,这就是臣所说的当今天下的最大隐患。【答案】11.C 12.C 13.①对王昭君寄予深厚的同情。颔联中“朔漠”“青冢”“黄昏”等意象营造出苍凉的意境,烘托了昭君命运的悲惨;“去”和“留”对比,书写了昭君离开故国,孤冢留于荒漠的命运之悲,寄托了诗人的同情之心。②借昭君之事抒己怀才不遇。“画图”一句借写昭君因元帝昏庸,只识图画,而葬身塞外不得归,来抒发诗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③寄托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环佩”一句写出昭君虽骨留塞外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故乡,既写昭君怀念故土,又写诗人远离故乡、漂泊流寓之时思乡的苦闷。14.【答案】 莫春者风乎舞雩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5.【答案】王熙凤是一个令人爱又令人恨的矛盾人物。在贾府,无论是家中的大小事务,她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尽显其圆滑周到的性格。在宁国府协理期间,她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家本领和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令众人佩服。但她贪婪狠毒,利用职权,每月克扣丫头的月钱后放高利贷。无论是贾府内部还是外部,她都能巧妙地抓住赚钱的机会。她曾弄权铁槛寺,一次性获得白银三千两,害死了两条人命。【答案】16.C 17.B 18.①贾赦派人来传话时,林黛玉赶忙站起来听,在细节处礼数周全,可见她进贾府后一举一动都小心在意。②邢夫人留她吃饭时,她婉拒的一番话极为得体,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体现了她聪明懂礼、善于言辞,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③在王夫人处,她揣度室中座椅位次,对让座几番推让,最后才挨着王夫人坐下来。可见她聪明心细,礼节周到,时时处处留心在意。 19.①写出了贾府的权势地位。荣禧堂的匾额为皇上御笔亲题,堂上悬挂对联为郡王手书。从堂上所悬书画内容可见贾家的身份地位荣耀,且往来之人皆为权贵。②塑造了人物形象。这段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看的,可见林黛玉出身、见识不凡,也可体现她细心的特点。③交代了小说的典型环境。为后面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答案】20.C 21.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22.【答案】示例:刘邦如狐,狡黠善变,周旋于乱世风云。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咄咄逼人,他以谦卑之态俯首低眉,巧妙麻痹对方,借如厕之机脱身而去,更留张良善后,尽显机敏。狐性多诈,善隐忍周旋,恰似刘邦示弱避祸、随机应变的权谋之术。23.【答案】示例:校园主楼采用传统歇山顶设计,飞檐翘角如鸟展翼,檐下斗拱层叠,既承重又具装饰性。楼体以灰瓦白墙为主,搭配朱红廊柱,庄重典雅。内部采用木质格栅分隔空间,既通透又静谧。飞檐的灵动减轻了建筑的厚重感,斗拱的秩序美呼应学术的严谨,格栅的虚实相生营造出沉静氛围,传递沉静求知的理念,使建筑焕发现代教育活力。24.【答案】示例一:这是天空中最灿烂的一颗星,悬在夜幕的褶皱里,独自守望。像奶奶未讲完的故事,在风中轻轻摇晃。银辉漫过山峦,流淌成河,每一缕光都是她未曾说出口的叮咛。我站在时间的此岸,仰望,它便落进眼底,凝成永不坠落的黎明。示例二:这是天空中最灿烂的一颗星,像母亲温柔的眼睛,在深夜里为我点亮归程。它不说话,却把思念说尽,它不移动,却把牵挂延伸。这是天空中最灿烂的一颗星,像少年未寄出的信,在云层间闪烁不停。风一吹,就落下光的碎银,夜再深,也守着爱的约定。这是天空中最灿烂的一颗星,是时光长河里不灭的印记,是万千星河中最温柔的叮咛。抒情文字创作:①确定情感基调,如温暖、思念或敬畏;②通过具体描写展现星辰的灿烂,如“穿透夜空的银辉”③可加入个人体验,如回忆某个观星的夜晚;④适当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强感染力。注意全文要围绕“最灿烂”这一核心意象展开。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