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安全,本质上是国家文化主权在技术浪潮中的存续性博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介入语言生态,语言的工具属性与文化属性发生裂变,如何在技术赋能中维系文化主体性,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命题。
语言作为文化的活态载体,其数字化过程绝非单纯技术转化,而是深层文化转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的双向转化机制。甲骨文数据平台通过三维建模还原殷商文字构形逻辑,借助知识图谱实现古今语义关联,使古老文字成为参与现代文明对话的活态符号,彰显了技术解译与文化阐释的深度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古汉语大语言模型限定《十三经》语料库,在算法中嵌入“文以载道”价值导向,平衡技术理性与文化传承,为 AI 时代的语言保护提供了范式。
网络空间的语言失序本质是伦理失范,需构建“法律规制——技术防护——文化认同”的立体治理框架。《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搭建了基本权利义务框架,但生成式 AI、深度伪造等技术带来的责任认定问题仍需细化。区块链技术实现网络信息溯源,青海“清朗”行动通过“内容指纹——行为轨迹—责任主体”监控体系精准打击非法信息;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将“和而不同”等中华思想术语融入多语种传播,在技术流通中构建文化认同,实现从技术输出到价值输出的升级。
从国家战略看,语言资源数字化是文化安全的重要防线。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语言资源库,集成 120多种语言和方言数据,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奠定基础。湖南博物院对马王堆汉墓文物的高清数字化采集与沉浸式展览,使古代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印证了技术赋能文化的良性循环。国际传播中,《论语》数字化工程与《黑神话:悟空》等数字产品,通过多模态交互与游戏叙事传播中华美学,展现技术叙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数字时代的语言保护需超越工具理性,坚守人文价值。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强调在算法设计中嵌入文化主体性,避免“数据殖民”导致的文化同质化。当 AI手语平台不仅实现无障碍沟通,更重构手语中的文化符号时,技术便成为守护语言多样性的赋能工具。这启示我们,唯有在技术创新中坚守文化根脉,才能筑牢信息时代的语言安全防线。
(摘编自李宇明《数字中文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
材料二:
在“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技术正成为语言传承与网络治理的核心驱动力,各地创新实践为“语脉相连”提供了生动样本。
福建泉州“闽南文化生态数字化工程”通过 AI技术分析南音唱词韵律,建立“声腔——语义——文化意象”数据库,实现千年古乐的数字化存档与传播。“南音AI虚拟歌姬”融合传统唱腔与短视频节奏,相关视频在B站播放量超百万次,让古老艺术触达年轻群体。但部分方言保护项目曾因过度依赖技术导致语音特色流失,最终通过“技术+人工”双审核机制,邀请老艺人参与语料校正,平衡了技术效率与文化本真性。
青岛在网络语境净化中探索“智能 +人文”治理模式,针对短视频平台方言低俗化问题,开发“方言文化智能识别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不当用语,同时接入文化专家库进行人文审核。某商家方言直播出现粗俗语时,系统自动预警并由专家团队指导规范表达,使平台方言内容合规率提升至92%,相关经验已在全国方言区推广。这种技术打底、人文增色的策略,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上海石库门数字文化 IP开发则展现了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全球视野。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将石库门转化为NFT数字藏品,附带沪语童谣、弄堂故事的语音导览,使建筑符号升华为文化叙事载体。藏品在海外区块链平台售罄,带动石库门街区年轻游客占比提升至68%,证明技术创新能激活文化认同,推动本土文化以全球化语言被理解。
这些实践表明,技术赋能语言传承与网络治理,需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正如青海“河湟文化数字工程”在开发方言输入法时同步推出“语言文化小课堂”,让技术工具承载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工具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在数字浪潮中守护好语言的根脉。
(摘编自王烁辰《人民时评: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甲骨文数据平台借助知识图谱实现古今语义关联,使殷商文字的构形逻辑完全契合现代语言使用习惯。
B. 青岛“方言文化智能识别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并过滤所有方言表达,确保网络语境纯净度。
C. 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将“和而不同”等中华思想术语融入多语种数字资源,在技术传播中构建文化认同。
D. 上海石库门NFT数字藏品的语音导览仅保留沪语童谣,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语言数字化若仅追求技术效率而忽视文化阐释,可能导致方言语音特色流失或语法逻辑断裂。
B. 生成式AI技术的伦理风险凸显了“数据伦理审查”机制的必要性,需将价值导向嵌入算法底层。
C. 上海石库门NFT藏品的成功证明,技术创新是激活文化认同的唯一路径,但需警惕符号化消费。
D. 青海“河湟文化数字工程”的实践表明,技术工具与文化教育结合可实现工具价值与文化价值统一。
3.材料一强调,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安全需构建“法律规制一技术防护一文化认同”的立体治理框架。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这一治理理念的是(______)
A. 某平台对用户发布的AI生成内容未进行来源标注,也未建立违规内容投诉渠道。
B. 某地在方言数字化保护中,仅采用语音识别技术建档,未邀请传承人参与语义校准。
C. 国际中文学习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学习数据溯源,但未融入中华价值理念。
D. 某短视频平台开发“网络谣言智能拦截系统”,但对少数民族语言内容存在算法偏见。
4.根据材料一,概括数字时代语言文化安全的核心战略路径有哪些?
5.某地方电视台计划打造“方言里的故乡”文化节目,结合材料一、二,提出三条创新方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 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巴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你往哪撞啊?往右赶!”军人生气地说,“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
一个四轮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
“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军人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军人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军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军人下了车,雪又把他和马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 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你这老魔鬼,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怀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被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 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马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有删改)
6.关于约纳向不同人倾诉苦恼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约纳对军人欲言又止,既因丧子之痛难以启齿,也体现出底层劳动者面对上层人物时的自卑与怯懦心理。
B. 年轻乘客打断约纳并辱骂“你这老魔鬼,快点赶!”,直接展现出年轻一代对底层苦难的麻木与粗暴态度。
C. 三次倾诉失败的情节重复出现,是为了凸显约纳不懂得察言观色,一味沉浸在自我痛苦中不知克制的性格。
D. 从对军人的试探、对年轻人的哀求到对扫院人的卑微请求,约纳的倾诉过程暗含着希望逐渐崩塌的心理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小说开篇描绘寒冷昏暗寂静的街头环境,营造压抑凄凉氛围,烘托约纳失子痛苦心境,暗示其孤独处境。
B. 小说情节简单围绕约纳倾诉苦恼展开,通过细腻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以小见大,内涵丰富。
C.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约纳向小母马倾诉看似荒诞,但契合人物当时的心理,深化主题。
D. 小说中的“车”作为封闭移动空间象征人生困境,上下车的乘客如过客,无人为约纳停留倾听苦恼。
8.鲁迅的《祝福》与契诃夫的《苦恼》均巧妙运用了“重复倾诉”的叙事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9.高尔基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具有“惊人的真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①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④,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⑤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百官清晨入朝,等待朝拜天子,谓之“待漏”。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huì):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shěng):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慆慆(tāo):长久不绝。⑤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不A独有B其德C亦皆务D于勤耳E况F夙兴夜寐G以事一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北阙,指位于宫殿北侧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场所,后渐演变为宫禁或朝廷的代称。
B. 泰,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遂散六国之从”的“散”用法相同。
C. 辟,开垦,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义不同。
D. 其,表假设,与《六国论》中“其势弱于秦”的“其”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天道运行依赖四时五行之吏,圣人治国依靠三公六卿分职,所以君主居上而臣下任劳,强调臣子勤于政务的重要性。
B. 朝廷沿袭旧制在丹凤门右侧设置宰臣待漏院,宰相清晨抵达待漏院时,天色未明,等待时其内心的思考至关重要。
C. 贤良的宰相待漏时心怀天下,思虑安定百姓、归附四夷等治国之事,履职后能使政风清平,享有高位厚禄理所应当。
D. 那些既无毁谤也无赞誉、随波逐流的宰相,虽然未能建立显著功绩,但因其谨慎自保的态度,所以仍有可取之处。
13.翻译下面句子。
①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14.同样是政论文,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在劝谏方式和劝谏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初出真①泛大江作
欧阳修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田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②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注】①真:一作“贞”,今江苏仪征。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途中。②“莼鲈”典出《晋书 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首联“去无穷”写舟行不止,“杳霭中”状江雾弥漫,共同渲染漫长孤寂的旅途氛围。
B. 颔联“迷向背”与“辨西东”形成矛盾,揭示诗人虽迷途仍努力寻找方向的复杂心境。
C. 颈联“云间雁”渐落田野、“水上枫”经霜愈红,暗含对贬谪后归隐田园的期许。
D. 尾联反用典故:张翰因秋风思归,诗人却“喜及秋风”,彰显逆境中的豁达超脱。
16.本诗如何通过时空转换推进情感表达?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人们常能清晰看到前人因短视行为导致的失败,但在现实中却往往选择性地忽视这些警示,最终导致自身乃至后来者陷入同样的困境。这正应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警世之语:“______,______。”
(2) 张孝祥在《念奴娇 过洞庭》中,以超凡的想象力将自然伟力化为己用:欲以江水为酒畅饮,便直言要“______”;欲引星斗为器细品,更宣称要“______”,尽显其吞吐天地的气魄。
(3) 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名篇佳句,描摹壮阔洞庭景色,比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诞生和文化起源的文学叙事。上古时代的神话不仅被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还被认为具有定形社会的规范性力量,能够树立道德的规范。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社会思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变迁,(甲)。但是,中国神话并没有消失,而是代代相传,神话仍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
(乙)。中国古代有“盛世修典”的传统,在国家强盛时期,政府组织或民间人士自发进行大量的典籍编纂活动,记载神话故事的典籍A。诸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渊鉴类函》等书,都保存下来大量的神话材料。
①早期国家通过“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而祭祀始祖,②并以炎帝、黄帝等为共同祖先,③这是持续讲述神话的制度保障。④《国语 鲁语上》云,有虞氏、夏后氏……等都以黄帝为始祖,⑤以颛顼帝为高祖。这些执掌天下的“大宗”奉炎帝、黄帝为始祖,其他“小宗”(诸侯国)也纷纷接受,华夏共同的始祖认同逐渐形成。
历代作家在文赋,诗词、小说、戏曲中加入神话元素,征引神话情节。而在民间,中国神话在民众的B中从未中断,对神话人物的崇拜至今尚存。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神话人物在时代精神召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古老神话人物与最新的航天科技成就紧密拥抱。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取自神话“夸父逐日”,带着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对太阳的追逐一飞冲天,而夸父本身就有的坚韧、进取的形象亦是中国航天精神的注脚。
神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源头。维护这些“元叙事”,创新叙事形式,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加点词中的“元”意义用法各有不同,请完成下列词语积累卡片。
“元”的义项 加点词 加点词释义
起初的,开始的 元叙事 ①______
②______ 元素 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22.某航空博览馆计划向观众介绍嫦娥号月球探测器,请你联系材料内容,向观众介绍该命名的内涵。不超过80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漓江文学奖得主刘楚昕在获奖感言中动情地说:“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这句话引发了广泛共鸣。现实中往往如此:有人身处“传奇”而不自知,只道是寻常;有人深陷困厄,步履维艰,不敢想象未来能成为“传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5.(1)C
(2)C
(3)A
(4)①技术与文化结合:在把中文变成数字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和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用高科技还原甲骨文,让现代人也能看懂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②法律、技术和教育三管齐下:既要制定法律来规范网络语言(比如禁止传播有害信息),也要用技术手段(比如追踪信息源头)来保障安全,还要通过传播中华优秀思想(比如“和而不同”)让大家对中文文化有认同感。
③保护语言资源并创新传播:要像建大数据库一样,收集保存好全国各地的语言和方言资料。同时,要用新潮的方式(比如做数字博物馆、游戏、动画)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④技术发展不忘文化根基:发展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时,要时刻想着保护我们文化的独特性,不能让它被外来文化淹没。技术应该是帮助我们守护文化多样性的工具(比如让手语翻译也能体现文化特色)。
(5)①用科技展示方言魅力:运用AI语音分析技术提取方言的独特韵律和发音特征(类似泉州分析南音)。结合三维动画或虚拟场景技术,生动呈现方言词汇背后的民俗场景、历史建筑或传统技艺(参考湖南博物院沉浸式展览),让方言承载的文化“看得见”。
②建立“技术+人文”双审核与互动机制:开发方言内容智能识别及导览系统,辅助内容管理(类似青岛系统识别不当用语)。邀请方言传承人、文化学者担任“方言守护人”,参与语料校正、内容把关和文化讲解(参考“技术+人工”双审核及老艺人参与),确保方言纯正与文化真实。
③打造跨媒介叙事与年轻化传播:制作融合方言故事、童谣的数字文化产品(如NFT数字藏品附带方言语音导览,参考上海石库门案例)。发起短视频平台挑战赛(如“方言里的家乡话”),吸引年轻人参与创作和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6~9.(1)C
(2)D
(3)①强化悲剧性: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之死,约纳多次诉说丧子之痛,均因无人倾听,凸显社会冷漠;
②深化人物形象:重复中展现人物执念与孤独,如祥林嫂的麻木、约纳的无助;
③对比手法:约纳向人倾诉失败,最终向马诉说,突出人类社会的冷漠,强化悲剧效果。
(4)①细节真实:如环境描写、人物动作,生动还原底层生活;
②心理真实:刻画约纳渴望倾诉却屡遭打击的痛苦,真实呈现小人物的孤独;
③人道主义关怀:通过约纳与马的互动,批判社会冷漠,呼吁关注底层人民的精神困境。
10~14.(1)CEG
(2)D
(3)D
(4)①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不稳固。
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 独自保全。
(5)①劝谏方式不同:《待漏院记》将贤相与奸相进行对比,委婉劝诫。《谏太宗十思疏》多运用比喻说理,直陈利弊,直言君主过失(或回答“条分缕析,劝谏周到而全面”,亦可给分)。 ②劝谏内容不同:《待漏院记》侧重于宰相职责伦理,强调勤政安民、斥佞荐贤等行为规范;《谏太宗十思疏》直指 帝王修身治国,提出“十思”纲领,包括谦逊纳谏、赏罚公正等自律要则。
参考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或许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灾害;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罢斥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15-16.(1)C
(2)①时间延展强化孤寂:从“日日去无穷”(白昼)到“夜江看斗”(深夜),表现漫长旅途中的孤寂迷茫;②空间转换折射心境:由苍茫江霭至山浦转帆,再到云雁霜枫,实现情感从困惑向欣赏秋景的过渡;③时空交汇升华豁达:尾联在秋风(时令)中遥想江南莼鲈(空间),将贬谪悲慨转化为超脱羁旅的豁达。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18~22.(1)A:浩如烟海
B:口口相传(口耳相传)
(2)①修改:将“通过”改为“出于”;
④修改:删去“……”或删去“等”
(3)甲:很多国家神话逐渐失传/消失;
乙:中国神话靠典籍来保存(中国神话保存在典籍中)
(4)①最初始的具有文化本源性的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 ②基本的/基础的。
(5)各位观众,嫦娥号取自神话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对月亮的向往,嫦娥作为月宫仙女的形象,象征着美丽、高洁,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
23.略
第 PAGE 页,共 NUMPAGES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