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A层 基础必会】考点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如图所示,是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展示水球的实验,由此可知 ( )A.水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u>fC.fD.u>2f2.(2022·上海中考)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 ( )A.放大的虚像 B.正立的虚像C.放大的实像 D.缩小的实像3.如图所示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此现象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仙女图放在平凸透镜的 (选填“一倍焦距内”“焦点”或“一倍焦距外”)处,空杯时不成像。倒上酒后,上方的液体可以看成是 透镜,在它和下方平凸透镜的共同作用下,对光的会聚能力比空杯时 (选填“变弱”或“变强”),于是就看到了一个 、放大的“七仙女”像。 4.(2024·泰安期末)如图甲所示是生物课上小明用放大镜贴着七星瓢虫观察的情况,在将放大镜逐渐远离瓢虫时,小明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发生了变化,如图乙。像的变化情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考点二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焦距5.把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 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0 cm B.15 cmC.10 cm D.5 cm6. (2023·淄博期中)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B.一定小于8 cmC.一定大于20 cmD.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易错点 不能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动态分析7.(2022·威海质检)如图是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下列做法中光屏上一定不能得到清晰的像的是 ( )A.透镜不动,光屏与物体的位置对调B.光屏和物体不动,适当移动透镜到某一位置C.透镜不动,物体离透镜远些,光屏离透镜近些D.透镜不动,物体和光屏都离透镜远些【B层 能力提升】8.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红旗图案放在凸透镜之前,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红旗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可能是图中的 ( )9.(多选)如图所示,凸透镜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甲、乙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则 ( )A.甲处可能成的是虚像B.乙处像可能是放大的C.P点位置在乙的右侧D.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右10.(2024·淄博张店区期末)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水透镜的主光轴上;当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像未画),现保持光屏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改变透镜中水的多少,需将蜡烛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 )A.第二次成像可能是放大的B.蜡烛移动的距离s>12 cmC.一定是从透镜里抽水D.两次成像时,透镜焦距可能相差11 cm11. (实践应用)某同学在家用一个玻璃球做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墙上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墙面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12.(迁移应用)如图为一段物理创新实验视频的截图:图甲为原图,图乙为隔着空茶杯看此图片,图丙为隔着装满水的茶杯看此图片,茶杯到图片的距离相同,产生图丙情形是因为光发生折射形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若要使此像缩小一些,应将茶杯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此图片。 【C层 素养培优】13.(思维拓展)(多选)某同学利用光具座、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物距u、像距v得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当u=10 cm时,成倒立、等大的像B.当u=1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C.当u=2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D.当u=25 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14.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轴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它的像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它的像在C点。则凸透镜位于 ( )A.A的左侧 B.AB之间C.BC之间 D.C的右侧答案【A层 基础必会】考点一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如图所示,是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展示水球的实验,由此可知 (D)A.水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u>fC.fD.u>2f2.(2022·上海中考)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 (D)A.放大的虚像 B.正立的虚像C.放大的实像 D.缩小的实像3.如图所示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此现象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仙女图放在平凸透镜的 焦点 (选填“一倍焦距内”“焦点”或“一倍焦距外”)处,空杯时不成像。倒上酒后,上方的液体可以看成是 凹 透镜,在它和下方平凸透镜的共同作用下,对光的会聚能力比空杯时 变弱 (选填“变弱”或“变强”),于是就看到了一个 正立 、放大的“七仙女”像。 4.(2024·泰安期末)如图甲所示是生物课上小明用放大镜贴着七星瓢虫观察的情况,在将放大镜逐渐远离瓢虫时,小明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发生了变化,如图乙。像的变化情况排序正确的是 (D)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考点二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焦距5.把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 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A.30 cm B.15 cmC.10 cm D.5 cm6. (2023·淄博期中)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A.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B.一定小于8 cmC.一定大于20 cmD.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易错点 不能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动态分析7.(2022·威海质检)如图是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下列做法中光屏上一定不能得到清晰的像的是 (D)A.透镜不动,光屏与物体的位置对调B.光屏和物体不动,适当移动透镜到某一位置C.透镜不动,物体离透镜远些,光屏离透镜近些D.透镜不动,物体和光屏都离透镜远些【B层 能力提升】8.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红旗图案放在凸透镜之前,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红旗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可能是图中的 (B)9.(多选)如图所示,凸透镜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甲、乙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则 (B、C、D)A.甲处可能成的是虚像B.乙处像可能是放大的C.P点位置在乙的右侧D.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右10.(2024·淄博张店区期末)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水透镜的主光轴上;当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像未画),现保持光屏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改变透镜中水的多少,需将蜡烛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C)A.第二次成像可能是放大的B.蜡烛移动的距离s>12 cmC.一定是从透镜里抽水D.两次成像时,透镜焦距可能相差11 cm11. (实践应用)某同学在家用一个玻璃球做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墙上的像是 实 (选填“实”或“虚”)像,墙面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到玻璃球球心的距离。 12.(迁移应用)如图为一段物理创新实验视频的截图:图甲为原图,图乙为隔着空茶杯看此图片,图丙为隔着装满水的茶杯看此图片,茶杯到图片的距离相同,产生图丙情形是因为光发生折射形成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若要使此像缩小一些,应将茶杯适当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此图片。 【C层 素养培优】13.(思维拓展)(多选)某同学利用光具座、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物距u、像距v得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B、D)A.当u=10 cm时,成倒立、等大的像B.当u=1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C.当u=2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D.当u=25 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点思路】当u=v=2f时,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可确定凸透镜的焦距。14.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轴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它的像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它的像在C点。则凸透镜位于 (A)A.A的左侧 B.AB之间C.BC之间 D.C的右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