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 教养来自哪里? 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 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新课导入孩子:我可以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可以无教养。9 论教养论教养“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点明议论的话题(论题),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从文章题目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文题解读知识卡片1: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论题多为词语,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或结尾,有的甚至要自己概括。1.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区分论题与论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2.明确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3.品味富有生活气息而又灵动亲切的语言。4.正确理解“教养”的内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学习目标任务一:整体感知 完成旁批论 教 养说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艺术上,多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等。文体知识说理散文预习交流作家名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文艺学家、文化史家。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从1938年起,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工作,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他关心青少年教育,这篇《论教养》选自他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书中有三十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第4段: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第11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第16段: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第17段: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第18段: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整合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寻找论点。2.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引入论题:① 。探究② 的本质探究优雅风度的本质先谈“无教养”的例子③④揭示优雅风度的基础⑤总结全文:揭示教养的本质是:⑥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真正的教养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批驳关于风度的错误观点列举优雅风度的表现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第一部分(1节):开门见山,引出论题—— 。第二部分(2—17):分析问题,论证论点。第一层(2—10):反面论述,列举“ ”的表现。第二层(11—12):正面论述,阐述“ ”的表现。第三层(13—17):探究“ ”的本质。第三部分(18):总结全文,重申论点——。教养无教养有教养优雅风度真正的教养是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3.根据结构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知识卡片2: 概括论证思路的方法(1)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归纳论述。理思路答题格式:首先,提出……的观点(论题 );然后从……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观点 )。 首先,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其次,把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有教养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再次,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文章论点: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1.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只在公众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对亲人却漠不关心,缺少体恤,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在做样子,有教养只是假象。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妻子儿女是弱者无须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恶的“真容”,所以一个人在家里的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本质。一个在家里没有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再读文章,边阅读边结合旁批读思结合,对于总结性批注可以找到文中相应内容来思考领悟,对于提问式的旁批进行回答。完成旁批2.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从生活中人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常见的“无教养”的现象入手,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易于被读者接受。②“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先抑后扬,通过两者的对比,更突出地论证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加深读者对“有教养”的表现的认识。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3. 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教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风度:强调的是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外在表现形式4. “优雅风度”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谈吐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有度,怎样打扮才合适,综合构成个人是否优雅有风度,这也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和附庸风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理解风度和优雅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许多场合要注意礼仪,行为得当,“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优雅的本质是“社会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作者认为,“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环境,再加以得体的言行举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一个人就能够成为有风度而又优雅的人。简言之,风度和优雅的底色就是教养,是心灵世界真善美的折射。文章就此展开的论述层层推进,解释了优雅和风度源于教养,教养的核心就是敬重、珍惜和爱,做有教养的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优雅风度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判断一个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基础有教养任务二:探究问题 品味语言论 教 养1.第1段与第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第1段的作用: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第2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探究问题总说与分说的关系2.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3.第10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4.第12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第15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的思考。6.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7.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但很少人能从中获益,其原因是这些书籍“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再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8.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品味亮点词语:(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品味语言“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3)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4)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5)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诚信守约。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参加各种活动都要守时,不论因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和善亲切。对人要和善亲切,彬彬有礼,不冷淡,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别人。要仁慈温柔,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尊重他人。听到他人的观点,即使不同意,也不喊叫“瞎说”“废话”“胡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在同别人谈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当众指责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随意表示否定态度。学完本文,结合作者的观点,说说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本文通过列举大量“有教养”和“无教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本课小结1.下列划横线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贸然 自吹自擂(léi)B.恪守(kè) 箴言(xián) 汤匙 忸怩作态(ní)C.妨碍(ài) 絮叨(xù) 贤达 疲惫不堪(kān)D.涵养(hán) 尴尬(gà) 汲取 稳重随和(hé)B随堂练习A.为了附庸风雅,有的男青年去染头发、戴耳钉、着异服,这些行为让一些老年人十分反感。B.在工作中,自吹自擂的“孔雀”式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的“摆拍”式干部,很难赢得民心。C.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D.眼下,达州中小学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A【解析】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意怎么样,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B.有教养的人,必定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从不妨碍别人。C.有教养的人要礼貌待人,不会自吹自擂。D.有教养的人,珍惜别人的时间;言而有信重承诺;表里如一且稳重随和。A【解析】“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表述有误,原文第④段“比方说,我确信,……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及他和亲人们的关系,并没有说不看他对别人怎么样。故选A。4.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16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它与第17段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作者说“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提出作者的观点,统领下文内容。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第16段提出观点: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第17段则具体从多方面举例论说怎样做到这一点。因为行为举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只有敬重社会,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才能有优雅的举止。(3)体味下列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①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②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结合选文谈一谈,应如何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示例: 要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必须对世界万物怀有一颗敬重之心,在与人的交往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不妨碍别人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文章结尾处总结说“只需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关于“教养”,除了“尊重”,你觉得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你的观点。作业布置论教养教养的来源教养的表现教养的核心教养的本质家庭、学校、自身反面举例、正面论证优雅风度尊重他人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 《论教养》同步检测(满分:50分 时间:50分钟)一、积累运用(2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馅。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tíng( )——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陌生(______) 疲惫(______) 雷tíng(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2分)(3)文中“彬彬有礼”的意思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有两处破折号,其作用是(2分)(______)A.表示补充说明。 B.表示插说。 C.表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 D.表示话题的转换。E.表示声音的延长。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B.上课时咱们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守纪律C.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D.这个盗贼虽然能随机应变,但也难以逃脱人民警察的火眼金睛。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B.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C.切忌不要互相妨碍,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D.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一般学习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________。哪一个妄人如果想抛弃这个过程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他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B.而一个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C.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没有一个过程,他难以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D.而一个人没有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不是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弱,而是没有一个过程5.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有教养的一项是( )(2分)A.端午节到了,小明到刚岀嫁的姑姑家接她回家过节,但又不知姑姑家该怎么走,于是见人就问:“喂,我姑姑家该怎么走 ”B.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鞋也没脱就往沙发上一躺,女儿见状,急忙端来热水,说:“妈妈,您累坏了,洗洗脚,去休息吧!”C.同学们都在认真做作业,小雷却无精打采地趴着,老师走过去轻轻地敲了敲桌子,提醒他该做作业了。小雷不耐烦地说:“我做不做作业关你什么事 你管得着吗 ”D.芳芳家住二楼,楼上的住户水龙头坏了,水流下来淋湿了芳芳晒在阳台上的被子。芳芳气冲冲地跑上去说:“哼!真没素质,淋湿了人家的被子也不管!”6.学完本课,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说教养”主题演讲活动,你也参与其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分)(1)[总结结论] 请写出你从下面表格中得到的结论。(2分)某校九年级学生关于家风对个人教养的影响的调查统计家风对个人教养有无影响 你认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什么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有 90.91% 学校 33.33%没有 0.61% 父母和自己周围来往的人 61.21%关系不大 8.48% 社会大环境 5.46%(2)[畅谈感受]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缺乏教养的表现。观察下面两幅漫画,从教养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4分)二、阅读理解(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①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②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摘自利哈乔夫《论教养》 )材料二 ①教养和财富一样,都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②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定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情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人野蛮地攀折树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和谐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③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装。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是污垢。( 摘编自毕淑敏《教养的证据》 )材料三 ①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②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摘编自周国平《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7.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优雅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还有着深刻的内涵。B.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C.对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是有教养的表现。D.语言上的良好作风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8.简要分析材料二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9.材料三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10.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说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成由节俭败由奢①俭,即节俭,不靡费。因为节俭,所以清心寡欲,没有贪念,心地坦荡,正气长存。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②首先,俭可以治国。墨子有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看到臣子送他的镂金床,非常气愤,说:“这与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用金银装饰便壶有什么区别 ”立刻命人将它捣毁,又说:“即使富有了,又岂能放纵 即使显贵了,又岂能奢侈 ”一国之君,抑奢倡俭,上行下效,节俭之风由此盛行全国,明朝国势日益昌盛。 ③其次,俭可以持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汉朝的杨王孙虽然家境富有,却对当时大办丧事的陋习深恶痛疾,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吾以羸葬(羸葬:不用衣衾棺椁下葬),将以矫世也。”他用裸葬自己的行为树立了节俭的家风。以俭教子,家风淳正;以俭治家,家业兴旺。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用一生书写了“俭朴”二字。他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上朝时乘坐的是劣马拉的破车,却婉言谢绝了景公赏赐他的骏马豪车。他身居高位,却能抑制奢侈之心,力求俭朴,“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能兴家;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侈能败家。可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能否厉行节俭息息相关。④再次,俭可以修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官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这正应了颜真卿所说的“不节则志倾”。⑤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原文有改动)11.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2.试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3分)13.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可否颠倒 为什么 (3分)14.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选文第②段的论据 说说理由。(4分)【甲】 隋炀帝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后,为了出游更舒适方便,他特意建造了高大华丽的“龙舟”。每次出游,他都要带着数十万随从,还下令沿途百里内的百姓都要贡献食物,劳民伤财。他的奢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亡国。【乙】 清代和珅,凭借乾隆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地索取贿赂,盗窃国库,财富多到了难以统计的程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嘉庆即位后,和珅被绳之以法,身败名裂。答案与部分解析一、1.(1)mò bèi 霆 (2)缺馅 缺陷 (3)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4)C2.D 【解析】A.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B.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C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D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多用于褒义用来形容盗贼,用错了对象。3.C 解析:切忌的是“互相妨碍”,“不要互相妨碍”否定不当。4.A【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语段主要强调循序渐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横线前面的“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点明了学习所需的重要条件理解力和记忆力。从衔接的角度看,横线处所填的承接句应含有理解力和记忆力两方面的内容;横线后面的“哪一个妄人如果想抛弃这个过程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中的“这个过程”应是紧承横线中句子结尾的,横线中句子强调必须有“这个过程”,因此A项衔接最恰当。故选A。5.B6.(1)示例:某校超过九成的九年级学生认为家风对个人教养有影响,超过半数的九年级学生认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和自己周围来往的人。【解析】结合表格中的内容与数据分析可知,某校超过九成的九年级学生认为家风对个人教养有影响,超过半数的九年级学生认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和自己周围来往的人。(2)示例:第一幅漫画描述的是在旅游景区乱写乱画的现象,第二幅漫画描述的是上完厕所不冲的现象,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虽说是小事,是细节问题,但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情况。所以,教养的形成必须从细节、小事抓起。【解析】仔细观察漫画,注意画中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及其他文字信息等,抓住画面特征进行描绘,然后联系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本题中,第一幅漫画上有“名胜古迹”“××到此一游”等文字,揭示的是旅游景区的乱涂乱画现象;第二幅漫画上有“上完厕所不冲”等文字,揭示的是“上完厕所不冲”这一不文明现象。联系生活实际,从教养的角度谈感受即可。二、(一)7.B8.①首先提出“热爱大自然是教养的首要证据”的观点;②然后从反面论述了不敬畏自然的人,会因蒙昧狭隘、盲目傲慢而给人缺乏教养的印象;③最后从正面论述了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才会充满爱心,从而具备教养。9.举例论证。(1分)举尼采指出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母语所产生的弊端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2分)10.①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②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对人类的优秀品质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③以本民族经典作品为范本,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二)11.成由节俭败由奢(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12.首先解释“俭”的含义和作用(或重要性),揭示论题;接着从“俭可以治国”“俭可以持家”“俭可以修身”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或提出、强化、重申)中心论点。13.不能颠倒。因为这三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与第①段中“国”“家”“人生”一一对应(或与“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相照应,或与第⑤段中“国家”“家庭”“公民”一一对应)。14.材料【甲】 可以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隋炀帝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从反面论证了“俭可以治国”的观点;而材料【乙】 不能充当第②段的论据。理由:和珅贪婪奢侈,穷奢极欲,导致身败名裂,从反面证明了“俭可以修身”的观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论教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习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学法指导:1.结合课本32页“阅读提示”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2.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流畅,学习时注意体会。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文体知识---说理散文说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艺术上,多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等。2.论题和论点。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论题多为词语,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或结尾,有的甚至要自己概括。3.辨明论据类型。论据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典型、确凿的事实,或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道理论据:支撑论点的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①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句子,同时也可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②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4.把握论据特点。事实论据必须是真实、确凿的事实。所用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必须科学、严密,如果是引用,必须完整准确。5.分析论据作用。①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文第4~10段列举一个男人在家里的种种“无教养”的表现,既照应第1段,又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②道理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文章的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6.课文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对比论证。先列举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对比鲜明,具体有力地强调了真正的教养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尊重别人的这一观点。(2)举例论证。列举生活中大量生动的例子,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正音释义。2.再读课文,完成文中的批注。三、预习检测1.填空。《论教养》的作者是_______(国家)的 ,被誉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彬彬有礼( ) 絮絮叨叨( ) 箴言( ) 恪守( )gān gà( ) fù yōng( )风雅 大发雷tíng( )3.根据解释写词语。( )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 )形容非常疲乏。(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4.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学习案】一、自读课文借助导读资料,勾画批注,尝试完成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3.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寻找论点。(文中勾画)整合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3.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文中标记)4.根据结构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知识卡片2:概括论证思路的方法:(1)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归纳论述。理思路答题格式:首先,提出……的观点(论题 );然后从……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观点 )。 明确: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完成旁批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个旁批是与文章体裁有关的?哪几个旁批与文章内容有关?你还有哪些疑问?编者在《论教养》中标注了七处旁批,其中两处直接点明本文的文体,五处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关。再读文章,边阅读边结合旁批读思结合,对于总结性批注可以找到文中相应内容来思考领悟,对于提问式的旁批进行回答。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明确: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3.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4.“优雅风度”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四、探究问题1.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2.第2段有什么作用?明确:3.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明确:4.第10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明确:5.第12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明确:6.第15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7.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8.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明确:9.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五、品味语言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明确: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3.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明确:4.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明确:5.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明确:●接续批注学完本文,结合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巩固案】1.下列划横线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贸然 自吹自擂(léi)B.恪守(kè) 箴言(xián) 汤匙 忸怩作态(ní)C.妨碍(ài) 絮叨(xù) 贤达 疲惫不堪(kān)D.涵养(hán) 尴尬(gà) 汲取 稳重随和(hé)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附庸风雅,有的男青年去染头发、戴耳钉、着异服,这些行为让一些老年人十分反感。B.在工作中,自吹自擂的“孔雀”式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的“摆拍”式干部,很难赢得民心。C.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D.眼下,达州中小学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意怎么样,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B.有教养的人,必定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从不妨碍别人。C.有教养的人要礼貌待人,不会自吹自擂。D.有教养的人,珍惜别人的时间;言而有信重承诺;表里如一且稳重随和。4.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16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它与第17段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作者说“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3)体味下列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①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②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结合选文谈一谈,应如何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论教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习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学法指导:1.结合课本32页“阅读提示”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2.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流畅,学习时注意体会。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文体知识---说理散文说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艺术上,多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等。2.论题和论点。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论题多为词语,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或结尾,有的甚至要自己概括。3.辨明论据类型。论据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典型、确凿的事实,或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道理论据:支撑论点的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①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句子,同时也可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②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4.把握论据特点。事实论据必须是真实、确凿的事实。所用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必须科学、严密,如果是引用,必须完整准确。5.分析论据作用。①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文第4~10段列举一个男人在家里的种种“无教养”的表现,既照应第1段,又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②道理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文章的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6.课文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对比论证。先列举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对比鲜明,具体有力地强调了真正的教养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尊重别人的这一观点。(2)举例论证。列举生活中大量生动的例子,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正音释义。2.再读课文,完成文中的批注。三、预习检测1.填空。《论教养》的作者是_______(国家)的 ,被誉为“ ”。答案:苏联 利哈乔夫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彬彬有礼( ) 絮絮叨叨( ) 箴言( ) 恪守( )gān gà( ) fù yōng( )风雅 大发雷tíng( )答案:bīn xù zhēn kè 尴尬 附庸 霆 3.根据解释写词语。( )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 )形容非常疲乏。(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4.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学习案】一、自读课文请大家自主阅读,借助导读资料,勾画批注,尝试完成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3.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4.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寻找论点。第4段: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第11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第16段: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第17段: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第18段: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整合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2.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3.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引入论题(1—2)第二部分:列举“无教养”的表现(3—10),阐释“有教养”的表现(11—12)第三部分: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13—17)第四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18)4.根据结构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知识卡片2:概括论证思路的方法:(1)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归纳论述。理思路答题格式:首先,提出……的观点(论题 );然后从……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观点 )。 明确:首先,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其次,把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有教养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再次,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文章论点: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三、完成旁批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个旁批是与文章体裁有关的?哪几个旁批与文章内容有关?你还有哪些疑问?编者在《论教养》中标注了七处旁批,其中两处直接点明本文的文体,五处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关。再读文章,边阅读边结合旁批读思结合,对于总结性批注可以找到文中相应内容来思考领悟,对于提问式的旁批进行回答。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明确: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只在公众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对亲人却漠不关心,缺少体恤,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在做样子,有教养只是假象。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妻子儿女是弱者无须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恶的“真容”,所以一个人在家里的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本质。一个在家里没有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①从生活中人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常见的“无教养”的现象入手,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易于被读者接受。②“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先抑后扬,通过两者的对比,更突出地论证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加深读者对“有教养”的表现的认识。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3.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4.“优雅风度”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谈吐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有度,怎样打扮才合适,综合构成个人是否优雅有风度,这也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和附庸风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理解风度和优雅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许多场合要注意礼仪,行为得当,“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优雅的本质是“社会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作者认为,“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环境,再加以得体的言行举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一个人就能够成为有风度而又优雅的人。简言之,风度和优雅的底色就是教养,是心灵世界真善美的折射。文章就此展开的论述层层推进,解释了优雅和风度源于教养,教养的核心就是敬重、珍惜和爱,做有教养的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四、探究问题1.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2.第2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3.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4.第10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明确: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5.第12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明确: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6.第15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的思考。7.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8.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明确: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但很少人能从中获益,其原因是这些书籍“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再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9.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五、品味语言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3.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明确:“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4.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明确:“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5.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明确:“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接续批注学完本文,结合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预设:诚信守约: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参加各种活动都要守时,迟到不论什么原因都是失礼的。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和善亲切:对人要和善亲切,彬彬有礼,不冷淡,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别人。要仁慈温柔,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尊重他人:听到他人的观点时,即使不同意,也不喊 “瞎说”“废话”“胡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在同别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当众指责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表示否定态度。【巩固案】1.下列划横线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贸然 自吹自擂(léi)B.恪守(kè) 箴言(xián) 汤匙 忸怩作态(ní)C.妨碍(ài) 絮叨(xù) 贤达 疲惫不堪(kān)D.涵养(hán) 尴尬(gà) 汲取 稳重随和(hé)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A.为了附庸风雅,有的男青年去染头发、戴耳钉、着异服,这些行为让一些老年人十分反感。B.在工作中,自吹自擂的“孔雀”式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的“摆拍”式干部,很难赢得民心。C.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D.眼下,达州中小学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解析】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作者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意怎么样,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B.有教养的人,必定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从不妨碍别人。C.有教养的人要礼貌待人,不会自吹自擂。D.有教养的人,珍惜别人的时间;言而有信重承诺;表里如一且稳重随和。【解析】“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表述有误,原文第④段“比方说,我确信,……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及他和亲人们的关系,并没有说不看他对别人怎么样。故选A。4.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16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它与第17段有什么关系?提出作者的观点,统领下文内容。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第16段提出观点: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第17段则具体从多方面举例论说怎样做到这一点。(2)为什么作者说“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因为行为举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只有敬重社会,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才能有优雅的举止。(3)体味下列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①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②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4)结合选文谈一谈,应如何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示例: 要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必须对世界万物怀有一颗敬重之心,在与人的交往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不妨碍别人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 论教养【教学目标】1.结合旁批注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2.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流畅,学习时注意体会。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区分论题与论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明确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视频)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 教养来自哪里? 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 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二、正课学习任务一: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预习交流1.文题解读。“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点明议论的话题(论题),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知识卡片1: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论题多为词语,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或结尾,有的甚至要自己概括。2.文体知识---说理散文说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艺术上,多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等。3.走近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4.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贸然(mào)涵养(hán) 汲取(jí) 遵循(xún) 尴尬(gān gà)(2)解释下面的词语。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恪守:严格遵守。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大发雷霆: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自吹自擂 :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借以比喻自我吹嘘。附庸风雅: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借以形容风流,儒雅。泛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扭捏作态:扭捏,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寻找论点。第4段: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第11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第16段: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第17段: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第18段: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整合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2.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3.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引入论题(1—2)第二部分:列举“无教养”的表现(3—10),阐释“有教养”的表现(11—12)第三部分: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13—17)第四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18)4.根据结构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知识卡片2:概括论证思路的方法:(1)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归纳论述。理思路答题格式:首先,提出……的观点(论题 );然后从……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观点 )。 明确:首先,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其次,把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有教养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再次,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文章论点: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三)完成旁批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个旁批是与文章体裁有关的?哪几个旁批与文章内容有关?你还有哪些疑问?编者在《论教养》中标注了七处旁批,其中两处直接点明本文的文体,五处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关。再读文章,边阅读边结合旁批读思结合,对于总结性批注可以找到文中相应内容来思考领悟,对于提问式的旁批进行回答。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明确: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只在公众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对亲人却漠不关心,缺少体恤,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在做样子,有教养只是假象。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妻子儿女是弱者无须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恶的“真容”,所以一个人在家里的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本质。一个在家里没有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①从生活中人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常见的“无教养”的现象入手,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易于被读者接受。②“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先抑后扬,通过两者的对比,更突出地论证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加深读者对“有教养”的表现的认识。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3.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4.“优雅风度”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谈吐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有度,怎样打扮才合适,综合构成个人是否优雅有风度,这也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和附庸风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理解风度和优雅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许多场合要注意礼仪,行为得当,“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优雅的本质是“社会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作者认为,“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环境,再加以得体的言行举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一个人就能够成为有风度而又优雅的人。简言之,风度和优雅的底色就是教养,是心灵世界真善美的折射。文章就此展开的论述层层推进,解释了优雅和风度源于教养,教养的核心就是敬重、珍惜和爱,做有教养的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任务二:探究问题 品味语言(一)探究问题1.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2.第2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3.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4.第10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明确: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5.第12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明确: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6.第15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的思考。7.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8.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明确: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但很少人能从中获益,其原因是这些书籍“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再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9.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二)品味语言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3.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明确:“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4.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明确:“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5.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明确:“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三)接续批注学完本文,结合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预设:诚信守约: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参加各种活动都要守时,迟到不论什么原因都是失礼的。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和善亲切:对人要和善亲切,彬彬有礼,不冷淡,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别人。要仁慈温柔,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尊重他人:听到他人的观点时,即使不同意,也不喊 “瞎说”“废话”“胡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在同别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当众指责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表示否定态度。三、本课小结本文通过列举大量“有教养”和“无教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四、随堂练习1.下列划横线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贸然 自吹自擂(léi)B.恪守(kè) 箴言(xián) 汤匙 忸怩作态(ní)C.妨碍(ài) 絮叨(xù) 贤达 疲惫不堪(kān)D.涵养(hán) 尴尬(gà) 汲取 稳重随和(hé)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A.为了附庸风雅,有的男青年去染头发、戴耳钉、着异服,这些行为让一些老年人十分反感。B.在工作中,自吹自擂的“孔雀”式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的“摆拍”式干部,很难赢得民心。C.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D.眼下,达州中小学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解析】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意怎么样,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B.有教养的人,必定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从不妨碍别人。C.有教养的人要礼貌待人,不会自吹自擂。D.有教养的人,珍惜别人的时间;言而有信重承诺;表里如一且稳重随和。【解析】“而不是看他对别人怎样”表述有误,原文第④段“比方说,我确信,……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及他和亲人们的关系,并没有说不看他对别人怎么样。故选A。4.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16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它与第17段有什么关系?提出作者的观点,统领下文内容。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第16段提出观点: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第17段则具体从多方面举例论说怎样做到这一点。(2)为什么作者说“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因为行为举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只有敬重社会,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才能有优雅的举止。(3)体味下列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①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②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4)结合选文谈一谈,应如何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示例: 要做一个举止优雅的人,必须对世界万物怀有一颗敬重之心,在与人的交往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不妨碍别人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五、作业布置文章结尾处总结说“只需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关于“教养”,除了“尊重”,你觉得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你的观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论教养》【2022新课标】课件.pptx 9《论教养》同步检测(含答案).doc 9《论教养》导学案 (学生版).doc 9《论教养》导学案 (教师版).doc 9《论教养》教学设计.doc 教养在细节.mp4 论教养(朗读).wmv 论教养:文化大家的经典作品,文化历史,文化艺术.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