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 古诗词三首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野旷(kuàng)天底树,江清月近人。B.黑云翻墨(mò)未遮(zhē)山,白雨跳珠乱入船。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zhuàn)溪桥忽见(xiàn)。D.移舟泊烟渚(zhǔ),日幕(mò)客愁新。2.下面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A.《宿建德江》B.《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C.《泊船瓜洲》3.在写法上与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4.下列对《宿建德江》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D.此诗前两句为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5.雨过天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字用得十分轻巧,既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又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B.这两句诗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C.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让人不禁被望湖楼的美丽所深深吸引。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建德江》写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波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涌上客子心头的情景。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诗人在西湖乘船及登上望月楼时的所见,表达了作者对突如其来的大雨的恐惧之情。C.《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7.关于《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忽见”一词写出了诗人由于沉浸在稻香美景中,以至骤然间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和入迷之情。C.词中“七八个星”说明星星很多,“两三点雨”说明雨是毛毛细雨,这些都和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醉书”的意思是 。A.喝醉了读书。B.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C.一种字体。D.沉迷于书。(2)这首诗描写了 (春 夏 秋)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 (小 中 暴)雨。第一句写 ,第二句写 ,后两句写 。(3)诗的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未遮山”是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用“ ”形容雨点,生动形象。(4)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了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B.本诗是按时间顺序描写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C.作者描写了四个场景: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D.诗人苏轼是在望湖楼上,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的。(5)填一填。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 ”并称“欧苏”。9.读一读,完成下面的练习:夜湓(pén)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因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1)根据解释,写出诗中相应的词语。①去年、以往。 ②清亮的光辉,指月光。 (2)下列对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写的是诗人在八月十五夜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望月,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慨B.“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写出了作者心中清冷、孤寂与感伤之情C.八月十五的月亮都很圆,诗中虽然望月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但诗人望月时的心境是一样的10.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前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请你选一处景物。也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它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找出读音选项即可。【解答】A.有误,“野旷天低树”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故“底”错误。B.正确。C.有误,“路转”的“转”应读zhuǎn,读zhuàn时指绕着某物移动。D.有误,“幕”应读mù。故选:B。【点评】在日常用语中,一些字的读音很容易被读错,所以平时要注意对这些字的积累,避免读错。2.【答案】C【分析】考查了文化及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解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A.《宿建德江》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B.《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C.《泊船瓜洲》是宋代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故选:C。【点评】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3.【答案】B【分析】考查了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的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解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寂静。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翻译: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晚上的幽寂。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在山涧中听见鸟鸣,以动衬静,衬托出山涧里的静谧。故选:B。【点评】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场面描写、借物喻人等等,各种手法要在具体的语句中去加以体会。4.【答案】D【分析】《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解答】A、B、C正确。D选项有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故选:D。【点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5.【答案】C【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歌内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解答】“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句子中的“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这两句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故A、B正确。C选项有误。故选:C。【点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6.【答案】B【分析】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解答】A、C正确。B.有误,题干中“望月楼”“对突如其来的大雨的恐惧之情”错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诗人在西湖乘船及登上望湖楼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对奇妙的湖光山色的赞美之情。故选:B。【点评】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做题时方便搜索调取。遇到不确定的字词,也可联系诗句整体进行分析解释。7.【答案】C【分析】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诗人辛弃疾被贬谪闲居江西时所作。诗人对此地景色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是所见,“蝉鸣、蛙声、两三点雨”是所听,“稻花香”是所闻,一幅夏夜山村风光图呈现在眼前。表达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解答】A、B正确。C.有误,“七八个星”七八个说明天上的星星不多,天边只有几颗星星。故选:C。【点评】不管是诗句还是名言,在熟练背诵的同时,也要理解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8.【答案】(1)B;(2)夏 暴 黑云翻滚 大雨倾盆 雨过天晴;(3)翻墨 跳珠;(4)D;(5)黄庭坚 辛弃疾 欧阳修。【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七言绝句,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解答】(1)考查了诗歌字词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醉书”的意思是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3)考查了诗句意思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的第一句中“翻墨”一词,写出了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未遮山”是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用“跳珠”形容雨点,生动形象。(4)考查了诗歌的赏析。A、B、C正确,D选项有误,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5)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自己课内外的积累作答。故答案为:(1)B;(2)夏 暴 黑云翻滚 大雨倾盆 雨过天晴;(3)翻墨 跳珠;(4)D;(5)黄庭坚 辛弃疾 欧阳修。【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9.【答案】(1)①昔年 ②清光;(2)C。【分析】《夜湓亭望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节的夜晚,诗人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谪到江西。诗歌前四句是对比,写诗人过去在曲江杏园边赏月,现在已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情,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后四句抒发思乡之情。中秋明月之夜在谪居地思念家乡。全诗抒发了强烈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和谪居生活的孤寂愁闷之情。译文:以往八月十五日的明月之夜,我在京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今年同样是八月十五明月夜,却是在贬谪地的湓浦水边度过。向西北望去看不到我的故乡,身在东南月亮已经圆了几次。昨晚的秋风吹了一夜无人领会,今夜月光还是和往年一样清朗。【解答】(1)考查了词句理解。结合译文作答,①昔年:去年、以往。②清光:清亮的光辉,指月光。(2)考查了诗歌内容理解。结合译文疏通诗意后作答,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题干中“虽然望月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但诗人望月时的心境是一样的”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昔年和今年望月时心境的不同,昔年望月是开心的,今年被贬谪后望月是凄凉、悲苦的。A、B项正确。故答案为:(1)①昔年 ②清光;(2)C。【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0.【答案】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校门口那两棵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校园里的树上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鸟儿们似乎在倾吐一天的疲劳。一丝微风拂过,叶子簌簌落下。【分析】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写话,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前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解答】作答时,首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情景,然后抓住其中主要事物,用其中几样“动”的事物来衬托当时情景中的“静”,进而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故答案为: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校门口那两棵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校园。校园里的树上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鸟儿们似乎在倾吐一天的疲劳。一丝微风拂过,叶子簌簌落下。【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课文,展开想象,然后组织语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