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 青山不老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横线上。土炕(kàng kēng) 肆虐(lüè nüè) 盘踞(jù jū) 淤泥(yū wū) 柴火(cái chái) 归宿(sù shù) 擎起(qíng jìng) 恭敬(gōng gòng) 享福(xiáng xiǎng) 2.查字典填空。“坠”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坠”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落;②(沉重的东西)往下垂,垂在下面;③垂在下面的东西。“擎之高二三丈而坠”中的“坠”的意思是 。3.选择句中恰当的词语。(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A.抉择 B.选择) ,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A.归宿 B.住宿) 。(2)他还有(A.雄伟 B.宏伟) 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A.领悟 B.感悟) 到:青山是不会老的。(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A.变化 B.转化) 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4.选择对句子正确的理解,在括号里打“√”(1)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A 船行在绿色的水面上,两岸绿树浓密。 B 窗外绿荫浓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 C 微风吹过平静的水面,树影闪动,泛着粼粼的波光。 (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A 两处的“土”都是指提供绿树生长需要的黄土坡上的泥土。 B 前一个“黄土”是指提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 C 两种“土”都是指流失的泥土。 (3)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A 他生来就是种树的,他的一生就应该在种树中度过。 B 命运选择他来种树,那就把自己的身体留在这种满树的青山上。 C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他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他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青山。 。5.对“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处的“土”都是指为绿树生长提供必要所需的黄土坡上的泥土。B.前一个“黄土”是指为绿树生长提供必要所需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C.两处的“土”都是指流失的泥土。D.前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后一个“土”指祖国的土地,即伟大的祖国。6.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1)这段话是作者的 景象。(2)这段话采用了 的方法;描绘了 的画面。(3)作者写四周的风景是为了表现什么? 。7.按《青山不老》课文内容填空。(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 的地方,是 、 、 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之地。(3)他可敬的老伴与他 一生。(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 的小院。(5)他是真正与 、与 了。8.课内阅读。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埋住(mái mán) 淤泥(yū yú)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是为了说明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4)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9.沙尘暴敲响了警钟(节选)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50﹣6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46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6.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搏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朱镕基总理最近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jié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jié) 泽而渔(2)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在于:① ② (3)第一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 这两种说明方法。第二自然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4)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不能与第一自然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① ② (5)从全文看,最后一段划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中“警钟”指的是 。(6)从文中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 。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 。10.语言实践。读了本单元的文章,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即可。【解答】故答案为:kàng nüè jù yū chái sù qíng gōng xiǎng【点评】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区分易混的声母、韵母,如“z zh,q p,eng en,ue un”等。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是查字典的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有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知道部首和笔画数,音序查字法知道音序和音节.并且知道带点字的意思.【解答】“坠”是翘舌音,大写字母是“Z”;上下结构,取下边“土”.“擎之高二三丈而坠”选自《青山不老》,原句“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意思是:风刮得很大的时候,可以吹得牛马都往后退,或者将它们吹到二三丈高之后再落下来.“坠”,落.故答案为: Z zhui 土 4 ①【点评】这题是查字典的综合运用,掌握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选出带点字的意思.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填空。【解答】(1)抉择:挑选;选择(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选择:从一群或一组中挑选。结合语义选“B”。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 住宿:在某一地方住下休息。结合语义选“A”。(2)雄伟:形容壮丽、高大。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结合语义选“B”。(3)领悟:体会、解悟。感悟: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结合语义选“A”。(4)变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转化:1.向反面转化2.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结合语义选“B”。故答案为:(1)B A;(2)B;(3)A;(4)B。【点评】选词填空考查了词语(实词、虚词)与成语的辨析和运用。做好选词填空题,既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有较好的语感,又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语文功底与语感需要考生平时的积累,而解题技巧则可以通过一定学习和训练加以掌握。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出自课文《青山不老》,本文向我们呢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解答】(1)A正确,做此题可结合课文《青山不老》中的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可知所处的位置是土炕,四周是绿树,可知A和C错误(2)B正确,“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意思是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可见A和C的理解错误.(3)C正确,“青山不老”真正的含义是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就永远不会老. 从中可知A和B错误.故答案为:(1)B(2)B(3)C【点评】按课文内容填空中,有些会考到对课文作者的了解,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把课文学懂,学活.5.【答案】B【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解答】从“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可知,前一个“黄土”是指为绿树生长提供必要所需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故选B。【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语段选自《青山不老》,课文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反复品读语段,认真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解答】(1)细读语段,“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作者的环境描写,大胆想象.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让条件恶劣的晋西北变成如此.(2)分析比喻句的用法,“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把周围的树木比作绿色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3)此语段作者用环境描写,实际是写出了老人 多年来为晋西北荒凉的大山所做出的贡献.故答案为:(1)想象的;(2)比喻;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3)实际是写出了老人多年来为晋西北荒凉的大山所做出的贡献.【点评】熟悉课文内容是做题的关键,尤其是文章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解答】(1)原句是: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2)原句是: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3)原句是: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4)原句是: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5)原句是: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故答案为:(1)粼粼的波光(2)肆虐 干旱 霜冻 沙尘暴 盘踞(3)风雨同舟(4)绿风荡漾(5)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8.【答案】(1)mái yū;(2)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在年迈之时创造的奇迹。(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4)无私、有爱心、坚强、珍爱自然。【分析】语段选自《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可敬的老人,为了让一片荒芜之地成为茂盛的森林,他一个人坚持了15年,每天坚持种树,绿化了8条沟,制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的故事。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解答】(1)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埋住:用土等盖住。故选“mái”。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所含有机物多,常呈灰黑色。故选“yū”。(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从“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等词语说明了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在年迈之时创造的奇迹。(3)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可知答案。(4)考查了对文章人物特点的理解。从“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等语句可知老人是一个无私、有爱心、坚强、珍爱自然的人。故答案为:(1)mái yū;(2)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在年迈之时创造的奇迹。(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4)无私、有爱心、坚强、珍爱自然。【点评】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并作答文后提出的问题。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沙尘暴,文章开篇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出说明的对象﹣﹣沙尘暴,接着介绍了造成沙尘暴天气的最主要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然后分析“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一句话的含义,指出联合国对环境危机问题的基本精神。最后以朱镕基同志的话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竭泽而渔: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第一自然段中“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段话介绍了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进行概括即可。即①气候异常,东亚季风势力强。②土地沙化不断扩展。(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第二自然段中将50﹣60年代与90年代的沙化土地面积做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560平方公里和2460平方公里列举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4)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可知第一自然段是总写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的多种原因。而第二自然段具体剖析其中的一个原因。不能互换位置。(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前一句“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说明了“警钟”的含义。即土地沙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6)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能力。最后一句“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可以针对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等,来提出具体措施,言之成理即可。即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故答案为:(1)竭(2)①气候异常,东亚季风势力强。②土地沙化不断扩展。(3)作比较、列数字;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4)第一自然段总写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的多种原因;而第二自然段具体剖析其中的一个原因。(5)土地沙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6)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点评】完成此题一般分为以下几步: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2、了解短文后,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3、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想象写话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想象要大胆合理。【解答】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想象写话又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把想象中的事物写出来,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来。注意想象要大胆合理。例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读后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不但语句优美,还让人感受到人与大自然是“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150年前印第安人能够这么爱护大地山峦、河水、空气、动植物,他们是把大地看成了人类的一部分,人类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溪流河川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他们在150年前说出了今天我们该说的话,真的令人佩服。 是呵,谁也没有权力,谁也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因为大地拥有让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地得以延续。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我们祖辈的辛勤呵护和不懈的努力下,水源才不至于被污染,所以印第安人把河水比喻成是祖先的血液。然而,近代的人却鼠目寸光,被眼前的一点点小利益,不惜滥砍滥伐,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工厂用水毫不节制等等。殊不知道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大地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知道醒悟,不知道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和伤害都将会演变成对人类的自身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我们要象印第安人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让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吧。【点评】想象写话训练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