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开放性默写100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开放性默写100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新高考60篇古诗文开放性背诵默写(100题)
“眉”有各种样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画眉的至高境界,并非衬托眼睛,亦并非寻求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样,而是传情达意。《全宋词》中“眉”字出现次数多达1509次。在你所掌握的唐宋诗词中,出现了“眉”字的句子有: , 。
“盈盈”一词有多种含义,有的修饰水,有的形容仪态,有的表现人的动作。古人常在诗词中用到这个词语,如“ , ”。
“秋风”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词中含有“秋风”的句子有“ , ”。
古代常把出行的人或出征的士兵称为“征夫”“征人”,这种称呼,在古代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
5.“花朝节”又称“花神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古代诗人常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春晨或好春光,如“ , ”。
6.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唐宋诗词中表达舍身报国豪情壮志的诗句比比皆是,如“ , ”。
7.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 , ”。
8.“角”为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又如“ , ”。
9.蝴蝶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姿态轻盈,因而受到古代文人的喜爱,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 , ”。
10.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不仅是汉唐的都城,而且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诗词中提到“长安”的诗句有“ , ”。
1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其中“翼轸”是星宿名。古人常以星宿名入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曾移居四川,很熟悉峨眉山,他的诗文中多有“峨眉”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不胜枚举。
14.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古诗词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人在诗歌中常用“鸥”这一意象表达闲居之意和漂泊之感,唐宋诗词中不乏这样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鱼龙”一词有时泛指鳞介水族,有时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动物模型。唐诗宋词中,“鱼龙”时有出现,如“ , ”。
22.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用以景结情来增加诗歌意蕴,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试举一例“ , ”。
23.“桥”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比较常见,比如“ , ”。
24.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来展示美感,既能写景,又能很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如“ , ”。
25.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 , ”。
26.“帘”本是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在唐宋诗词中,“帘”这一意象却承载着诗人绵长的情思,比如“ , ”。
27.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 ”。
28.“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古代文人青睐,有时用以象征道德情操之高洁,有时用以描绘自然景物之美好,有时用以寄托浪漫唯美之情思……如“ , 。”
29.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可用来代指战士,在描写边塞战事的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30.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感慨于人生悲欢离合,故而含有“人生”二字的古诗词名句也屡见不鲜,比如“ , ”。
31.舟行水上,你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吟诵古人描写此类场景的句子:“ , ”。
32.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 , ”。
3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语文课上组织玩“龙”字飞花令,小刚率先说:“ , ”。
34.猿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以表情达意,如“ ,
”。
35为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古人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如“ , ”。
36.“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格局的独特认识,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天下”这个词语,比如
“ , ”。
37.“窗”之内外,景色大异。古人常以“窗”入诗,表达独特的视角与情思,如“ , ”。
38.“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39.“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40.“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如“ , ”。
41.古代诗人常借大雁抒情,寄寓相思,如“ , ”。
42.古诗词中,乐曲名也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 , ”。
43.缤纷的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飘零的落花中,或弥漫着春光流逝的伤感,或寄寓着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慨。如: , 。
44.“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或“ ”。
45.成都很早就有比较发达的织锦手工业。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的生产,因此,成都又被成为“锦城”“锦官城”。这两种别称在唐宋诗词里屡见不鲜,如“ , ”。
46.洲、汀、渚,指水滨或水中之地,常有禽鸟飞翔、栖停于其上,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写,例如:“ , ”。
47.古诗文中的“千里”一词往往并非确指之数,而是用以表示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如“ , ”。
48.“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例如“ , ”。
49.“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 , ”。
50.“歌”是古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无论是一个人抒怀,还是一群人同和,也无论悲愁还是喜乐,都可“歌”,有诗词为证:“ , ”。
“竹”是古代文人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寄予了不同的情感,如“ , ”。
52.登高,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现象。古人登上高处,或思乡怀亲,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或悲己之际遇,或忧国之艰难,如“ , ”。
53.古诗词中活跃着虫鱼鸟兽的身影,比如“ , _”上下两句均有动物的意象,诗人借此来表情达意,言志抒怀。
54.蛇年新春献礼视频《以武止戈》展示人民军队维护和平、保家卫国的决心,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含有“戈”的诗句,如“ , ”。
55.唐宋诗词中有很多写到管乐器(如箫、笛)的诗句,如“ , ”。
56.古诗词中,当诗人写到强烈的情感时,常常使用反问的手法来加强表达的语气,如:“ , ” 。
57.宋代词人张先因常以“影”字入诗词,人称“张三影”,中国古代其他诗人也常借“影”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如:“ , ”。
58.唐宋诗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 , ”。
59.中国神话传说是民族文化瑰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常为诗人引用,表达丰富的意蕴,如:“ , ”。
60.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 , ”。
61.小刚在家里观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一场的主题词是“相逢”,一开场,嘉宾们就吟诵了很多与“相逢”有关的诗词,小刚也想到了两句“ , ”。
62.“瀚海”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在唐朝诗人的边塞诗中也时有出现,如“ , ”。
63.小青读完韩松落的《霞光记》,产生强烈的共鸣,联想到古诗文中描绘霞光的句子,比如“ , ”。
64.“鼓”是古代军中常见的打击乐器,在与战争相关的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 , ”。
65.“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用“兰”来传情达意的两句是:“ , ”。
66.中国古代诗人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分别写入诗歌的上下句,如“ , ”。
67.古代诗人在写景时,一联之中经常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唐诗“ , ”就是如此。
68.古代诗歌中,植物的凋零很容易引发诗人的伤感之情,比如“ , ”。
69.为了强调某些内容或情感,引起读者的思考,古诗词中常常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如“ ? ”。
70.高考前班级召开了励志主题班会,会上班主任引用古人“ , ”名句,鼓励学生们在冲刺阶段要不懈努力,坚持到最后。
71.古代传说中,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古诗文中也常对这些仙山进行想象性描写,以寄托情感、抒发怀抱,比如:“ ,_ ”。
72.唐诗中常以“君”作为陈述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抒情,而词中也有这一写法,如“ , ”。
73.从人类文明开始,镜子就是生活必备品,古诗词中常用照镜表达时光流逝之感。请写出相关的一句古诗词:“ , ”。
74.“浊酒”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借一壶浊酒,浇胸中块垒,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 , ”。
75.一位文学爱好者去洞庭湖游玩,面对眼前的湖光山色,想到唐诗宋词中许多描绘它的妙辞,其中“ , ”两句写得最具神韵,不禁放声咏诵起来。
76.“卷”字因其往往体现出力量感,所以常被古诗文用来描写江河,以显浪涛磅礴之势,比如“ , ”。
77.“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也象征北方荒寒之地,常作为意象被写进唐诗之中,如 “ , ”。
78.魏晋六朝文学家常在诗和辞赋作品中表达对“命”的理解和看法,如“ , ”。
79.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春”与“秋”,是最好的两个季节,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把“春”与“秋”同时吟进了诗词里,如“ , ”。
80“楼”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借“楼”来抒发悲情,如“ ,
”。
81.古代诗人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柳树的生机或朦胧之美,如“ ”,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 ”。
82.古代文人常用“泪”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直击人心。比如唐诗宋词中的“ , ”。
83.唐宋诗词中一些诗句运用“无声”二字构筑寂景境界,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如“ , ”两句。
84.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常以“舟”“苇”“舫”“帆”等称谓出现在古代文人笔下,如“ ”和“ ”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称谓。
85.生活在自然之中,“空山”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86.“人间”常作为展示生存环境或表达生命体验的载体在古诗词中出现,比如“ , ”。
87.“微”字有丰富的内涵, 有时形容轻微、微小,如《石钟山记》中“ ”;有时形容语言含蓄精妙,如《屈原列传》中“ ”;有时表示否定的意思,如《岳阳楼 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88.古人常借描写女子梳妆以寓意,或欣赏,或悼亡,或讽谏,如 , 。
89.“玉”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唐诗中有“ , ”。
90.如果你在开学典礼上作为高三学生代表发言,你可以引用古诗文中的事例,如“ , ”,来鞭策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敢于作为,方能成为“倜傥非常之人”。
91.鸟的鸣声是天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声音;唐宋诗词中常常用鸟的鸣叫声喻指音乐,如“ , ”。
9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有徒然之意,在唐宋诗词中,诗人往往以“空”表达自己的悲愁之感,如“ , ”。
93.古代诗文中,“几多”“几何”“几许”“几时”等常用来表示“多少”,既有文人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愫,也启发后世读者深思,比如“ , ”。
94.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试写出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如“ , ”。
95.曹植“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两句想象可以乘着月光来到知心人的身边,传达出人隔两地、难以相从的强烈思念。小荣觉得“ , ”这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与之相近。
96.“衣”的形象常在古诗中寄托情思,如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展现了战士的忠诚与辛劳;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97.在诗词中,作者对笔墨琴棋、花鸟虫鱼、草木山川等物象的无端埋怨,往往更能深化情感表达,比如
“ , ”两句,深挚动人。
98.唐人写诗用到的数字中,“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或描述确切数量,或表示数量多、程度深,或表示序数,正如唐诗“ , ”两句。
99.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分组学习“李白诗歌常用的手法”,小明这组分到的任务是“常借数字体现夸张”,组员小华立即想到:“ , ”。
100.中国古代文人对“寻”多有独到的体验,辛弃疾因强烈的渴望之情而追寻心中的对象,在《青玉案·元夕》中写下“ ”,白居易因强烈的好奇之心而探寻乐声的源头,在《琵琶行(并序)》中写下“ ”。
参考答案
“眉”有各种样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画眉的至高境界,并非衬托眼睛,亦并非寻求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样,而是传情达意。《全宋词》中“眉”字出现次数多达1509次。在你所掌握的唐宋诗词中,出现了“眉”字的句子有: , 。
示例一: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示例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示例三: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长恨歌》 示例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盈盈”一词有多种含义,有的修饰水,有的形容仪态,有的表现人的动作。古人常在诗词中用到这个词语,如“ , ”。
示例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示例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示例三: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陌上桑》)
“秋风”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词中含有“秋风”的句子有“ , ”。
示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示例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 示例三: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军城早秋》) 李白《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错误: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曹操)】
古代常把出行的人或出征的士兵称为“征夫”“征人”,这种称呼,在古代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
示例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示例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示例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示例四: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并序)》)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古代诗人常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春晨或好春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示例二:春和民气乐 几日是花朝 示例三:茶全烹谷雨 春半及花朝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唐宋诗词中表达舍身报国豪情壮志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二: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示例三: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示例四: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错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示例二: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示例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四:相看两不厌 只(唯)有敬亭山 示例五: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角”为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渐黄昏 清角吹寒 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错误: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是用动物的角和竹木、鱼胶牛筋制作的弓;以动物的角装饰的弓。】
蝴蝶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姿态轻盈,因而受到古代文人的喜爱,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示例二: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示例三: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不仅是汉唐的都城,而且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诗词中提到“长安”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示例二: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绾别离 示例三: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示例四: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1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其中“翼轸”是星宿名。古人常以星宿名入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示例二: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示例三: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示例四:面有逸景之速 别有参商之阔 【出自曹植的《与吴季重书》“逸景”指的是消逝的光阴,逾迈的日影。“参商”则是指的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亲友隔绝,不能相见、有差别;有距离。】
12.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示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左牵黄 右擎苍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13.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曾移居四川,很熟悉峨眉山,他的诗文中多有“峨眉”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等,不胜枚举。
示例一: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示例二: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 示例三: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14.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示例二: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示例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示例四: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15.“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一: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示例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6.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示例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7.“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示例四: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8.古诗词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示例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示例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示例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示例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9.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三: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示例四: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示例五: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六: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20.古人在诗歌中常用“鸥”这一意象表达闲居之意和漂泊之感,唐宋诗词中不乏这样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示例二: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示例三: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示例四: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示例五: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杜甫《去蜀》); 示例六:沙帽随鸥鸟,扁舟系此亭(杜甫《泊松滋江亭》)。
21.“鱼龙”一词有时泛指鳞介水族,有时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动物模型。唐诗宋词中,“鱼龙”时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春江花月夜》)
或: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2.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用以景结情来增加诗歌意蕴,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
或: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或: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或: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3.“桥”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比较常见,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望海潮》)
或: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扬州慢》)
或: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或: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24.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来展示美感,既能写景,又能很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或: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
或: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望江南》)
或: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25.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 ,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6.“帘”本是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在唐宋诗词中,“帘”这一意象却承载着诗人绵长的情思,比如“ ,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7.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 ”。
示例一: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示例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示例三: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示例四: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8.“桂”因其芬芳馥郁、秋芳冬荣等特点备受古代文人青睐,有时用以象征道德情操之高洁,有时用以描绘自然景物之美好,有时用以寄托浪漫唯美之情思……如“ , 。”
示例一: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项脊轩志》);
示例二:桂影斑驳,风移影动(《项脊轩志》);
示例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
示例四: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示例五: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忆江南》); 示例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29.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可用来代指战士,在描写边塞战事的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示例二: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示例三: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30.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感慨于人生悲欢离合,故而含有“人生”二字的古诗词名句也屡见不鲜,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示例二: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示例三: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示例四: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示例五: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31.舟行水上,你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吟诵古人描写此类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示例二: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示例三: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示例四: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示例五: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示例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示例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示例八: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错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2.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语文课上组织玩“龙”字飞花令,小刚率先说:“ , ”。
示例一: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示例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示例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示例四: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示例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4.猿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示例二: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示例四: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五: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示例六: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5.为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古人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错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寒烟”是冷雾,“ 衰草”是枯黄的草,“ 凝绿”则暗示残存的绿色被寒气凝固,既呼应“衰草”的凋零,又暗示自然生机被寒冷压制,强化了凄凉、凝滞的意境】
【错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错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乔木”:高大的古树,本为苍劲繁茂的象征,但在此处与“废池”并置,凸显其孤立于废墟中的沧桑感,成为战乱摧残的见证者。】
36.“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格局的独特认识,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天下”这个词语,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示例二: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示例四: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示例五: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37.“窗”之内外,景色大异。古人常以“窗”入诗,表达独特的视角与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示例二:小轩窗 正梳妆
示例三: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示例四: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五: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8.“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三: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四: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39.“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
示例一: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示例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示例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示例四: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40.“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示例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示例三: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示例四: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错误: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41.古代诗人常借大雁抒情,寄寓相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二:西风紧 北雁南飞
示例三:雁过也 正伤心
示例四: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示例五: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示例六: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示例七: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2.在古诗词中,乐曲名也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示例一: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示例二: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示例三: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示例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示例五: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示例六: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示例七:不堪昨夜双垂泪 西去阳关第一声
【错误: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43.缤纷的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飘零的落花中,或弥漫着春光流逝的伤感,或寄寓着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示例二: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示例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示例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示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错误: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44.“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或“ ”。
举匏樽以相属/// 樽酒家贫只旧醅///有酒盈樽///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清酒斗十千
一尊还酹江月
45.成都很早就有比较发达的织锦手工业。蜀汉王朝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的生产,因此,成都又被成为“锦城”“锦官城”。这两种别称在唐宋诗词里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示例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示例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示例四: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46.洲、汀、渚,指水滨或水中之地,常有禽鸟飞翔、栖停于其上,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写,例如:“ , ”。
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示例三: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
示例四: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错误: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必须要有禽鸟意象】
47.古诗文中的“千里”一词往往并非确指之数,而是用以表示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示例二: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示例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示例四: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48.“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例如“ , ”。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9.“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 , ”。
示例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示例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示例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50.“歌”是古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无论是一个人抒怀,还是一群人同和,也无论悲愁还是喜乐,都可“歌”,有诗词为证:“ ,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51.“竹”是古代文人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寄予了不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候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错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为借代,代指音乐,而非“竹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竹西”指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
52.登高,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现象。古人登上高处,或思乡怀亲,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或悲己之际遇,或忧国之艰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示例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示例 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示例4: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不够到位,未体现登高元素。
【错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六朝历史的繁荣与耻辱。】
53.古诗词中活跃着虫鱼鸟兽的身影,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两句均有动物的意象,诗人借此来表情达意,言志抒怀。
示例一: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示例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示例三: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五: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示例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示例七: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54.蛇年新春献礼视频《以武止戈》展示人民军队维护和平、保家卫国的决心,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含有“戈”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示例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
示例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55.唐宋诗词中有很多写到管乐器(如箫、笛)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注意:“瑟”“琵琶”“箜篌”都是弦乐器】
【错误: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朝代不对。】
56.古诗词中,当诗人写到强烈的情感时,常常使用反问的手法来加强表达的语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1: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示例2: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示例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示例4: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示例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示例6: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示例7: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示例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错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57.宋代词人张先因常以“影”字入诗词,人称“张三影”;中国古代其他诗人也常借“影”
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如:“ , ”
(示例)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错误: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项脊轩志》非诗】
58.唐宋诗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快投笔 莫题柱//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错误: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朝代不对】
59.中国神话传说是民族文化瑰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常为诗人引用,表达丰富的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错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传说神仙多骑白鹿,李白于此是表达自己渴望过上神仙般的生活,而非运用神话传说】
60.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2: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示例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示例4: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示例5: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示例6: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示例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如果没有体现“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不给分,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纵豆蒄词工,青楼梦好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61.小刚在家里观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一场的主题词是“相逢”,一开场,嘉宾们就吟诵了很多与“相逢”有关的诗词,小刚也想到了两句“ , ”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62.“瀚海”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在唐朝诗人的边塞诗中也时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示例二: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63.小青读完韩松落的《霞光记》,产生强烈的共鸣,联想到古诗文中描绘霞光的句子,比如“ , ”。【霞光:阳光穿透云雾射出的彩色光芒】
示例一: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示例二: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示例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不到位,这里“红光”指红色的日光,而非阳光透过云层射出的彩色光芒。】
【错误: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烟霞”指山水景色//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64.“鼓”是古代军中常见的打击乐器,在与战争相关的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错误: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65.“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用“兰”来传情达意的两句是:“ ,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椒兰:花椒和兰草,均为香草,可作香料)
【错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木兰和兰不一样。木兰和兰在植物学上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区别:①科属分类:木兰属于木兰科,而兰属于兰科。这两个科在植物分类学上是不同的。②形态特征:木兰科植物通常为乔木或灌木,如玉兰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木;而兰科植物则多为草本、半灌木或附生植物,如常见的蝴蝶兰、石斛兰等。
错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兰桨”:木兰作的桨。
错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非诗词】
中国古代诗人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分别写入诗歌的上下句,如“ ,

示例一: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示例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示例四: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示例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示例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示例七: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示例八: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示例九: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民歌《木兰诗》)
示例十: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范成大《晓发飞鸟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谚语)
【错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7.古代诗人在写景时,一联之中经常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唐诗“ , ”就是如此。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错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8.在古代诗歌中,植物的凋零很容易引发诗人的伤感之情,比如“ ,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花谢花飞花满天(也可写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69.为了强调某些内容或情感,引起读者的思考,古诗词中常常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如“ ?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错误: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实际上是反问 否定式回答,而非单纯的自问自答。反问句"岂无"已隐含答案("有"),但诗人刻意推翻表面答案,进一步用"难为听"深化情感层次。】
【错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反问句】
70.高考前班级召开了励志主题班会,会上班主任引用古人“ , ”名句,鼓励学生们在冲刺阶段要不懈努力,坚持到最后。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71.古代传说中,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古诗文中也常对这些仙山进行想象性描写,以寄托情感、抒发怀抱,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72.唐诗中常以“君”作为陈述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抒情,而词中也有这一写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君莫道投鞭虚语 自古一贤能制难 (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
【错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73.从人类文明开始,镜子就是生活必备品,古诗词中常用照镜表达时光流逝之感。请写出相关的一句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叹而今楼揽镜 事机频误/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成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错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镜湖”是湖名,即鉴湖,在浙江绍兴。】
74.“浊酒”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借一壶浊酒,浇胸中块垒,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出自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错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75.一位文学爱好者去洞庭湖游玩,面对眼前的湖光山色,想到唐诗宋词中许多描绘它的妙辞,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得最具神韵,不禁放声咏诵起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76.“卷”字因其往往体现出力量感,所以常被古诗文用来描写江河,以显浪涛磅礴之势,比如“ , ”。
示例一: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示例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7.“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也象征北方荒寒之地,常作为意象被写进唐诗之中,如 “ , ”。
示例一: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示例二: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错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朝代错】
78.魏晋六朝文学家常在诗和辞赋作品中表达对“命”的理解和看法,如“ ,
”。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79.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春”与“秋”,是最好的两个季节,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把“春”与“秋”同时吟进了诗词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示例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示例三: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示例四: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示例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80“楼”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借“楼”来抒发悲情,如“______,______”。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错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中国古代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
81.古代诗人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柳树的生机或朦胧之美,如“______________”,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______________”。
烟柳画桥(绝胜烟柳满皇都/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堆烟)
烟涛微茫信难求(烟笼寒水月笼沙/水澹澹兮生烟/但寒烟衰草凝绿/烟波江上使人愁/多少楼台烟雨中)
【错误:依依墟里烟///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烟"并非实指烟雾,而是以诗意化的笔法描述蓝田美玉在日光下散发的温润光气。】
82.古代文人常用“泪”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直击人心。比如唐诗宋词中的“ , ”。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83.唐宋诗词中一些诗句运用“无声”二字构筑寂景境界,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如“ , ”两句。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波心荡 冷月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错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84.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常以“舟”“苇”“舫”“帆”等称谓出现在古代文人笔下,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称谓。
着我扁舟一叶/泣孤舟之嫠妇//驾一叶之扁舟//相与枕藉乎舟中//老病有孤舟//彩舟云淡//谁家今夜扁舟子//舟遥遥以轻飏//或棹孤舟//莲动下渔舟//小楫轻舟//沉舟侧畔千帆过/归帆去棹残阳里
纵一苇之所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
/【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就是帆本身,不是代指船。】
85.生活在自然之中,“空山”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86.“人间”常作为展示生存环境或表达生命体验的载体在古诗词中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7.“微”字有丰富的内涵, 有时形容轻微、微小,如《石钟山记》中“ ▲ ”; 有 时形容语言含蓄精妙,如《屈原列传》中“ ▲ ”;有时表示否定的意思,如《岳阳楼 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风鼓浪/微波入焉 其辞微
88.古人常借描写女子梳妆以寓意,或欣赏,或悼亡,或讽谏,如“ , ”。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小轩窗,正梳妆;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89.“玉”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唐诗中有“ , ”。
示例一: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示例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示例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指像玉一样珍美的食品。不含“玉”这个实体,故不可。
玉鉴琼田三万顷,“玉鉴”,玉镜,词中指湖水如经过精磨的玉镜。玉鉴为喻体非本体,故不用这句。另,这是宋词。
玉户帘中卷不去,"玉户"非实指玉石所制门户,而是唐代建筑装饰美学的诗意投射。故这句也不可
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非实指玉做的筷子。故这句也不可。】
如果你在开学典礼上作为高三学生代表发言,你可以引用古诗文中的事例,如“ ,
”,来鞭策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面对,敢于作为,方能成为“倜傥非常之人”.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91.鸟的鸣声是天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声音;唐宋诗词中常常用鸟的鸣叫声喻指音乐,如“ , ”。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9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有徒然之意,在唐宋诗词中,诗人往往以“空”表达自己的悲愁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示例二: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示例三: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示例四: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3.古代诗文中,“几多”“几何”“几许”“几时”等常用来表示“多少”,既有文人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愫,也启发后世读者深思,比如“ , ”。
(示例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示例三)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欧阳修《蝶恋花》)
(示例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示例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94.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试写出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如“ ,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95.曹植“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我愿变做向南飞驰的月,随光奔驰把夫君瞧瞧。】两句想象可以乘着月光来到知心人的身边,传达出人隔两地、难以相从的强烈思念。小荣觉得“ , ”这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与之相近。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96.“衣”的形象常在古诗中寄托情思,如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展现了战士的忠诚与辛劳;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铁衣远戍辛勤久 素衣莫起风尘叹
97.在诗词中,作者对笔墨琴棋、花鸟虫鱼、草木山川等物象的无端埋怨,往往更能深化情感表达,比如“ , ”两句,深挚动人。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98.唐人写诗用到的数字中,“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或描述确切数量,或表示数量多、程度深,或表示序数,正如唐诗“ , ”两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99.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分组学习“李白诗歌常用的手法”,小明这组分到的任务是“常借数字体现夸张”,组员小华立即想到:“ , ”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0.中国古代文人对“寻”多有独到的体验,辛弃疾因强烈的渴望之情而追寻心中的对象,在《青玉案·元夕》中写下“ ”,白居易因强烈的好奇之心而探寻乐声的源头,在《琵琶行(并序)》中写下“ ”。
众里寻他千百度 寻声暗问弹者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