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认识地球 第1课时(课件 23张ppt 1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认识地球 第1课时(课件 23张ppt 1份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第1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教案
课 题 第三章 第1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通过收集和解释证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过程,初步形成宇宙空间观念。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证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是平面”的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3.探究实践:通过现象观察、方案设计、实验模拟,并结合科学史,分析证据得出相关结论。 4.态度责任: 通过相关科学史的学习,初步养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
教学难点 多角度收集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并建立证据与解释的关系。
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提问:同学们知道咱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播放视频: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拍摄的视频讲解:今天我们通过卫星等手段能够给地球拍照,宇航员甚至能亲眼看到地球的形状,可在古代,这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演示PPT4】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分为哪几个阶段?展示图片:古时候的人们以为大地是平的,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板书: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分为哪几个阶段?①猜想阶段【演示PPT5】展示图片:月食是地球挡住太阳照向月亮的光,所以如果影子是圆的,就证明地球是圆的。板书:②推测阶段【演示PPT6】展示图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依次经过哪些大洋?板书:③证明阶段【演示PPT7】展示图片:卫星照片提问: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分别让学生回答。总结:人类进行了很久的探索,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的卫星大地测量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④确证阶段【演示PPT8】展示图片: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个球体。板书:地球是个球体。【演示PPT9-10】思考与讨论: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吗?经过讨论,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以及验证方法有:①离岸的船观察:先看到船身隐没, 然后才是桅杆。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我们能看到的最远距离是有限的, 这进一步证明了地球的球形。 ③月食观察:月食期间, 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变暗。 通过观察地球的影子, 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④激光射线传播距离有限: 地球上的激光射线沿地面至多只能传播几百公里, 这也说明了大地是球形的。 ⑤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舰队环绕了地球一周并回到了起点, 这表明地球不是平面的。板书: ①离岸的船观察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③月食观察④激光射线传播距离有限⑤麦哲伦环球航行【演示PPT11】思考与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经过谈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不断提高;②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们追求真理、 不畏艰难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 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演示PPT12】现代的卫星大地测量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地球的大小相关数据吧!【演示PPT13】展示图片: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板书: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演示PPT14】展示图片: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提问:通过上面数据,大家能判断出地球是个什么样的球体吗?学生回答。板书:地球的极半径:6357KM赤道半径:6378KM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演示PPT15】思考: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足球场面积约 7000 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的面积?2.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飞机平均飞行速度为800千米/时,飞机沿赤道飞行一圈需多少小时?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演示PPT16】太阳的表面积约6.1万亿平方千米,约是地球表面积的多少倍?月亮的周长约1万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相当于月球周长的多少倍?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演示PPT17】讲解科学计数法的定义。提问:图中以下数据用科学计数法怎么表示?学生回答。板书:科学计数法:用一个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乘以10的指数来表示数。1m=1000mm=1×103mm1mm=40000km=4×104km0.000022m=2.2×10-5m【演示PPT18】思考与谈论: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板书:地球周长约为4万千米≈4×107米需要中学生数量为:4×107米【演示PPT19】拓展延伸:观看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是如何测量出地球大小的。【演示PPT20-21】随堂练习通过练习,加强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记忆,并熟练掌握科学计数法。【演示PPT22】课堂小结【演示PPT23】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回答听讲、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听讲、记录思考、讨论、回答、记录听讲、思考、回答、记录听讲听讲、记录听讲、思考、记录思考、计算、回答思考、计算、回答听讲、思考、回答思考、计算、回答听讲 1.通过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拍摄的视频引出地球的形状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们通过月食的形成原因思考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们掌握地球是个球体。让学生感悟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使学生掌握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使学生们掌握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认识使学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板书设计 第1节 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形状【质疑】现象1: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
=1×10-3m
1
1000
=2.67×107人
1.5米/人
大小
古代
地是平面
【质疑】
现象2: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运用几何学方法量:
埃拉托色尼测算出地球周长约合4×104km
地球是球体
【猜想】
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猜想
【证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确证】
卫星、航天器拍摄到地球的照片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的历程
运用现代科技测量:
r赤=6378km,
r极=6357km,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104km
现代
【推测】
亚里士多德对月食的多次观察(共23张PPT)
第三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第1课时
3.1 认识地球
学习目标
1. 科学观念:通过收集和解释证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过程,初步形成宇宙空间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证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是平面”的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
3.探究实践:通过现象观察、方案设计、实验模拟,并结合科学史,分析证据得出相关结论。
4.态度责任: 通过相关科学史的学习,初步养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新课引入
观赏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拍摄的视频。
人类从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体吗?
创设情境
①猜想阶段
古中国——天圆地方
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周髀算经》
古代人们
直觉认识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以为大地是平的,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太阳是球体
月亮是球体
地球?
地球也是球体
②推测阶段
探究实践
知识讲解
③证明阶段
麦哲伦船队环球探险航线示意图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结束“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探究实践
知识讲解
④确证阶段
地球卫星图片
20世纪,人类从太空观察地球
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探究实践
知识讲解
观察推理
太阳、月球的形状
实践证实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小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观感觉
“天圆地方”
影像确证
卫星影像
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吗?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1
离岸的船观察
5
麦哲伦环球航行
2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
月食观察
4
激光射线传播距离有限
思考讨论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说一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们追求真理、 不畏艰难的精神。
探究实践
知识讲解
地球有多大?
探究实践
知识讲解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6371千米
探究实践
知识讲解
地球的大小
结合数据,描述地球的形状?
6357KM (极半径)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6378KM (赤道半径)
探究实践
小组活动
地球大小的比较 比较项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约相当于飞机沿着赤道飞行 小时(飞机飞行速度为800千米/时)
729亿
50
地球的大小
比一比
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实践
小组活动
我的表面积约6.1万亿平方千米,约是地球表面积的 倍。
我的周长约1万千米,地球周长约是我周长的____倍。
太阳
月亮
11961
4
地球的大小
比一比
用太阳和月亮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方法技能
科学计数法
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
科学记数法是用一个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乘以10的指数来表示数。
长度单位换算:1m=1000mm=1×103mm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细胞的大小约为:
1mm =
1
1000
=1×10-3m
40000km=4×104km
0.000022m=2.2×10-5m
4321
12345
探究实践
思考讨论
地球的大小
地球周长约为4万千米≈4×107米
算一算
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
需要中学生数量为:
4×107米
1.5米/人
=2.67×107人
拓展延伸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大小的方法
课堂练习
A. 哥伦布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B.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A.
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有误的是(  )
B.
C.
D.
A
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不是哥布伦,故A错误;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B正确;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故C正确;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故D正确。
课堂练习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数字:
1870000=
1.87×106
科学记数法是一种记数的方法,把一个数表示成a×10n,
故0.001=1÷1000=1×10-3;
1870000=1.87×106。
1×10-3
0.00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表面积:
6371千米
约4万千米
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形状: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猜想)→月亮和太阳(推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实证)→卫星照片(亲眼目睹)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