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4八上·长春期中)真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2.(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关于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甲烷菌制作酸奶 B.利用醋酸菌制作泡菜
C.利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 D.利用乳酸菌制作米酒
3.(2024八上·长春期中) 2022年12月,科学家从北极冻土样本中复活了冻结万年的古老病毒。迄今为止,样本中复活的病毒仅感染阿米巴虫一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内部有遗传物质 B.该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病毒
C.病毒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D.该病毒与阿米巴虫是寄生关系
4.(2024八上·长春期中)如图是受精的鸡卵结构示意图,其中胚胎发育主要的营养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八上·长春期中)据估算,一个鸡卵的卵壳上约有7000个气孔,这些气孔的作用是(  )
A.减轻重量 B.气体交换 C.吸收水分 D.坚固卵壳
6.(2024八上·长春期中)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皮毛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7.(2024八上·长春期中)“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下列对小鸟该种行为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八上·长春期中)当你做屈肘动作时,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 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9.(2024八上·长春期中)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二者在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下列属于细菌菌落特点的是(  )
A.菌落呈黑色,呈绒毛状 B.菌落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C.菌落呈黄色,呈絮状 D.菌落比较小,表面较光滑
10.(2024八上·长春期中)做实验时,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  )
A.体节 B.刚毛 C.环节 D.环带
11.(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图圆圈表示生物的生殖发育特征,重合部分M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则M可以表示(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D.完全变态发育
12.(2024八上·长春期中)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  )
A.鱼类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13.(2024八上·长春期中)“破茧成蝶”描述了蝴蝶的(  )
A.有性生殖 B.蜕皮现象 C.变异现象 D.变态发育
14.(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关于植物繁殖的描述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
A.用发芽的块茎繁殖马铃薯
B.用月季花枝条繁殖月季
C.将黑枣嫁接到柿子树上,获得黑枣
D.播种玉米种子繁殖玉米
15.(2024八上·长春期中)“萍叶青浮水,蛙声闹彻明”,蛙声彻夜不停,意味着青蛙进入繁殖时期。下列关于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外受精 B.整个过程可以离开水进行
C.幼体用肺呼吸 D.先长前肢再长后肢
16.(2024八上·长春期中)无论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鸟必须具有哪几种行为(  )
A.求偶、产卵、育雏 B.求偶、交配、筑巢
C.交配、产卵、孵卵 D.交配、求偶、产卵
17.(2024八上·长春期中)我国科学家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成功培育出了抗虫棉。该科研成果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杂交技术 C.克隆技术 D.发酵技术
18.(2024八上·长春期中)被誉为“微生物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伊万诺夫斯基
19.(2024八上·长春期中)培养细菌、真菌的操作步骤是(  )
A.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冷却→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B.高温灭菌→冷却→配制培养基→接种→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C.高温灭菌→配制培养基→接种→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冷却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20.(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21.(2024八上·长春期中)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B、C、D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   。
(2)E图上的a是蘑菇产生的   ,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3)在制作馒头时,图中的   (填代码)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4)B通过   生殖。
(5)A的生活方式为   。
22.(2024八上·长春期中)生活中食品保存不当容易发生霉变现象,为探究影响霉菌生活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记录如下表(表中未提及的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组别 材料 数量 水分 操作 温度 实验结果
① 面包 三块 含水 均暴露于空气中5分钟,再分别置于保鲜袋中,并扎紧袋口,持续10天 室温 霉斑很多
② 面包 三块 含水 低温 霉斑较少
③ 面包 三块 不含水 室温 无霉斑
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应选择①组和   组进行对照实验,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2)②组和③组能否形成对照实验?   ,为什么?   。
(3)实验设计时,可每组设置重复实验,这样设计目的是   。
23.(2024八上·长春期中)“篱落疏疏―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描绘了油菜花盛开的美好景象。如图分别表示了油菜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从甲细胞   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形成图乙几种不同的组织。
(2)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   器官。
(3)位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的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是[ ]   组织,而皮肤被烧伤后,损坏的是皮肤的   组织。
(4)移栽植物后,通过打点滴补充水和无机盐提高其成活率,针头应插入树木茎中的   (填字母)组织。
(5)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油菜不具有   这一水平。
(6)请你补全油菜植株的结构层次:细胞→   →   →油菜植株。
24.(2024八上·长春期中)某中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取一滴湖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具体如下:①实验方案:
①甲、乙、丙三个载玻片(如图),分别在其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其相互连通;②在甲、乙、丙三个载玻片右侧培养液边缘分别滴一小滴盐水、一小滴肉汁、一小滴醋汁;③用显微镜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分析:
(1)实验中,该兴趣小组的问学发现培养液   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培养液表层含氧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   ,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并且甲和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中的草履虫越聚越多。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由此可得出的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避开有害。
(2)草履虫在液体中主要靠[ ]   的摆动,旋转前进;如果实验中发现草履虫运动过快,影响观察,可以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其目的是   。
(3)如果在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滴入一小滴红色墨汁,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草履虫体内的[ ]   变成了红色。
25.(2024八上·长春期中)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图1表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是形成人体不同结构层次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   细胞。植物细胞除具有图1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   。
(2)图2中①②③表示细胞的   过程,该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   的变化。
(3)该过程产生的新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原细胞相比   (选填“加倍、减半和不变”)
(4)经过图2中[④]   过程,形成的不同组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腐生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遗体内的有机物,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的大自然中,被绿色植利用,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作用:
场所 线粒体
条件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有机物、氧气
产物 二氧化碳、水
物质转化 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
能量变化转变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答案】C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人类会利用甲烷菌产生清洁能源沼气,A错误;
B、人类会利用醋酸菌制作醋,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B错误;
C、人类会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米酒等食物,C正确;
D、人类会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等,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发酵技术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从而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常见的发酵技术有:①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蓬松的面包;②利用霉菌制酱;③利用醋酸菌制醋等。
3.【答案】C
【知识点】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正确;
B、该病毒寄生在动物身上,按宿主分类属于动物病毒,B正确;
C、病毒的繁殖方式是复制,孢子繁殖的是孢子植物和真菌,C错误;
D、病毒寄生在活细胞身上生活,与其他活细胞的关系是寄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病毒个体非常小,比细菌小很多,用纳米表示大小;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病毒形态,形态多样。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生存方式:寄生生活,离开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3)病毒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4)病毒按照宿主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4.【答案】B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④卵壳位于最外面,坚硬,其上有气孔,它有防止卵细胞受伤害,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用气孔进行气体交换;③卵白位于卵黄外面,它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也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气室内有空气,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系带起固定卵黄、减震的作用,利于孵化。②卵黄是卵细胞主要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①胚盘是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卵黄膜紧包在卵黄外面,起保护卵黄的作用。可见胚胎发育主要的营养来源是②卵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鸟卵一般分为卵壳、卵壳膜、卵白、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
5.【答案】B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卵壳——起保护作用,上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B。
【分析】鸡卵的结构图如下:
6.【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题干中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即: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据此解答。
7.【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A正确。
8.【答案】C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因此,当 做屈肘动作时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则完成了运动,所以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①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9.【答案】D
【知识点】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解析】【解答】ABC.菌落呈黑色,呈绒毛状;菌落呈黄色,呈絮状;菌落比较大,呈蜘蛛网状都属于真菌菌落的特点,ABC不符合题意;
D.菌落比较小,表面较光滑,是细菌菌落的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比较如下表:
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比较如下表: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为白色
真菌菌落 较大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
10.【答案】D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环带位置。
故答案为:D
【分析】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前端有环带.
11.【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B、蝗虫、家蚕和青蛙都是有性生殖的动物,故M可以表示有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青蛙的生殖过程需要水,而蝗虫和家蚕的生殖过程不需要水,C不符合题意;
D、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青蛙属于变态发育,三者都属于变态发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M: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共同特征。
12.【答案】B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鱼类终生用鳃呼吸;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终生用肺呼吸。因此大鲵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分析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蝴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是一个细胞,个体最小;以爬行为主的是幼虫又叫“毛毛虫”;不食不动的是蛹;有2对翅,3对足的蝴蝶是成虫。“破茧成蝶”描述了蝴蝶的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D。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1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用发芽的块茎繁殖马铃薯,这是通过马铃薯的块茎直接产生新个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错误。
B.用月季花枝条繁殖月季,属于无性生殖中的扦插,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故B错误。
C.将黑枣嫁接到柿子树上,获得黑枣,这是通过嫁接的方式,将黑枣的枝条或芽接到柿子树上,以获得黑枣,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故C错误。
D.播种玉米种子繁殖玉米,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比较
比 较 项 目 无 性 生 殖 有 性 生 殖
两性细胞的结合 无 有
新个体的产生 母体直接产生 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繁 殖 速 度 快 慢
后代的适应能力 弱 强
优 点 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举 例 扦插、嫁接和压条等。 被子植物产生的种子、鸟类的繁殖等
15.【答案】A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在生殖季节,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即体外受精,A说法正确。
B、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的限制,受精过程、幼体的发育都在水中进行,B说法错误。
C、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C说法错误。
D、蝌蚪发育成成蛙的过程中,先长出后肢在长前肢,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难度一般,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成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可以辅助呼吸;(2)青蛙在繁殖季节,雄蛙会有求偶行为,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慢慢发育成蝌蚪、幼蛙和成娃,幼体和成体在外形上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变态发育。
16.【答案】D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虽然不是所有鸟类都会进行所有这些行为,但求偶、交配和产卵是鸟类必须具备的基本繁殖行为 。例如,杜鹃鸟不筑巢、不育雏、不孵化,而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为其孵卵和育雏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17.【答案】A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故抗虫棉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A符合题意。
B.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B不符合题意。
C.克隆技术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的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18.【答案】C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孟德尔 是奥地利遗传学家,提出了遗传规律 ,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A不符合题意;
B、列文·虎克 是荷兰显微镜学家,首次发现了细菌 ,B不符合题意;
C、 被誉为“微生物之父”的科学家是巴斯德,C符合题意;
D、伊万诺夫斯基 是俄罗斯病毒学家,首次发现病毒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鹅颈瓶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他发现了酵母菌,并发明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 。
19.【答案】D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冷却;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恒温培养: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杀死其内混有的细菌和真菌的孢子等,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
20.【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A错误.
B、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故B正确.
C、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故C正确.
D、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1.【答案】(1)细胞壁
(2)孢子
(3)D
(4)分裂
(5)寄生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1)B属于原生生物中的细菌,具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和DNA;C是青霉,D是酵母菌,都属于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可见B、C、D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2)C青霉和E蘑菇都属于真核生物,通过孢子进行繁殖。E蘑菇的a是孢子,青霉直立菌丝顶端产生的也是孢子。
(3)D是酵母菌,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面团中的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
(4)B是细菌,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5)A是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分析】图中:A是病毒。B是细菌,1是荚膜,2是细胞壁,3是DNA,4是细胞质,5是细胞膜,6是鞭毛。C是青霉。D是酵母菌。E是蘑菇,a是孢子,b是菌盖,c是菌褶,d是菌柄,e是营养菌丝。
(1)B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青霉菌和D酵母菌都是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故B、C、D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故E蘑菇上的a是青霉直立菌丝顶端产生的孢子,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3)蒸馒头或者制作面包时,需要在面粉里加一些酵母菌,其原因就是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遇热膨胀,蒸熟的馒头和面包就会暄软,故在制作馒头时,图中的D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4)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故B细菌通过分裂生殖。
(5)A属于病毒,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故A病毒的生活方式为寄生。
22.【答案】(1)③;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不能;变量不唯一
(3)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合理即可)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解析】【解答】(1)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则实验变量是水分,故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分。①组和③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分,因此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应选择①组和③组进行对照实验。含水的①组中霉斑很多,不含水的③组中无霉斑,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②组和③组存在两个变量,分别是水分和温度,因此②组和③组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唯一变量应该是水分,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所以应选择①组和③组进行对照实验。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结果“①组霉斑很多、③组无霉斑”,可得出的结论是: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可见,②组和③组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原因是变量不唯一(或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3)在实验设计时,每组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23.【答案】(1)受精卵
(2)营养
(3)A保护;上皮
(4)D
(5)系统
(6)组织;器官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的基本组织;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
【解析】【解答】(1)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组织。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进一步构成植物体。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从甲细胞——受精卵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形成图乙几种不同的组织。
(2)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3)保护组织是覆盖在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图中的A是保护组织,则位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的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是A保护组织。
上皮组织是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则皮肤被烧伤后,损坏的是皮肤的上皮组织。
(4)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其细胞呈管状并上下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运输通道。图中的D属于输导组织,则移栽植物后,通过打点滴补充水和无机盐提高其成活率,针头应插入树木茎中的D输导组织。
(5)(6)人体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油菜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油菜。可见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油菜不具有油菜这一水平。
【分析】图中:甲是细胞(受精卵)。乙是组织,A保护组织,B营养组织,C分生组织,D输导组织。丙是植物体。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是胚珠中的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其中根、茎和叶能够为植物体提供营养,属于营养器官。
(3)位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的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是保护组织。保护组织通常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且细胞壁较厚,具有保护作用。而皮肤被烧伤后,损坏的是皮肤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动物体的基本组织之一,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4)移栽植物后,为了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其成活率,通常会通过打点滴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针头应插入树木茎中的输导组织。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组织,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5)油菜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可见油菜植株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缺少的是系统。
(6)油菜属于绿色开花植物,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油菜植株。
24.【答案】(1)表;呼吸
(2)1纤毛;减缓草履虫的运动
(3)4食物泡
【知识点】观察草履虫并探究其趋性
【解析】【解答】(1)在培养液的表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大都聚集在表层,则在吸取草履虫时,要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
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可见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呼吸,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
(2)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靠1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为阻碍草履虫的运动以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
(3)4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因此如果在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滴入一小滴红色墨汁,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草履虫体内的4食物泡变成了红色。
【分析】图中:1是纤毛,2是表膜,3是细胞质,4是食物泡,5是胞肛,6是口沟,7是小核,8是大核,9是伸缩泡,10是收集管。盐水和醋汁属于不利刺激,肉汁属于有利刺激。
(1)实验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培养液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这是因为培养液表层含氧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具有呼吸功能,可以完成气体交换,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草履虫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因此它们会聚集在含氧量较高的表层。同时,甲和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中的草履虫越聚越多,这是因为盐水和醋汁对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它们会避开这些有害的物质,而聚集在有利的环境中。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能趋向有利,避开有害。
(2)草履虫在液体中主要靠纤毛的摆动来旋转前进。纤毛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通过纤毛的摆动,草履虫可以在液体中自由移动。如果实验中发现草履虫运动过快,影响观察,可以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棉花纤维可以阻挡草履虫的运动路径,使其运动速度减慢,从而便于观察。
(3)如果在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滴入一小滴红色墨汁,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草履虫体内的食物泡变成了红色。这是因为草履虫通过口沟摄取食物,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在细胞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当红色墨汁被草履虫摄取后,会形成红色的食物泡,从而证明草履虫具有摄食功能。
25.【答案】(1)动物;细胞壁
(2)分裂;细胞核
(3)不变
(4)细胞分化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物体的基本组织
【解析】【解答】(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含液泡、线粒体,绿色部分还有叶绿体)、细胞核。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内含线粒体)、细胞核。可见图1表示动物细胞。
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的一层较厚、较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其功能是支持和保护细胞。可见植物细胞除具有图1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
(2)(3)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过程①②③中,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过程①②③属于细胞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分裂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4)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因此经过图2中[④]细胞分化过程,形成的不同组织。
【分析】图1:动物细胞。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核,③细胞质。
图2: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④表示细胞分化。
(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者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1所示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属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除具有图1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
(2)图2中的①②③表示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因此,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3)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一样,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该过程产生的新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原细胞相比是不变的。
(4)图2中的④表示的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进一步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因此,经过细胞分化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
1 / 1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4八上·长春期中)真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腐生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遗体内的有机物,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的大自然中,被绿色植利用,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作用:
场所 线粒体
条件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有机物、氧气
产物 二氧化碳、水
物质转化 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
能量变化转变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关于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甲烷菌制作酸奶 B.利用醋酸菌制作泡菜
C.利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 D.利用乳酸菌制作米酒
【答案】C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人类会利用甲烷菌产生清洁能源沼气,A错误;
B、人类会利用醋酸菌制作醋,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B错误;
C、人类会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米酒等食物,C正确;
D、人类会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等,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发酵技术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从而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常见的发酵技术有:①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蓬松的面包;②利用霉菌制酱;③利用醋酸菌制醋等。
3.(2024八上·长春期中) 2022年12月,科学家从北极冻土样本中复活了冻结万年的古老病毒。迄今为止,样本中复活的病毒仅感染阿米巴虫一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内部有遗传物质 B.该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病毒
C.病毒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D.该病毒与阿米巴虫是寄生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正确;
B、该病毒寄生在动物身上,按宿主分类属于动物病毒,B正确;
C、病毒的繁殖方式是复制,孢子繁殖的是孢子植物和真菌,C错误;
D、病毒寄生在活细胞身上生活,与其他活细胞的关系是寄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病毒个体非常小,比细菌小很多,用纳米表示大小;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病毒形态,形态多样。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生存方式:寄生生活,离开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3)病毒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4)病毒按照宿主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4.(2024八上·长春期中)如图是受精的鸡卵结构示意图,其中胚胎发育主要的营养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④卵壳位于最外面,坚硬,其上有气孔,它有防止卵细胞受伤害,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用气孔进行气体交换;③卵白位于卵黄外面,它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也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气室内有空气,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系带起固定卵黄、减震的作用,利于孵化。②卵黄是卵细胞主要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①胚盘是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卵黄膜紧包在卵黄外面,起保护卵黄的作用。可见胚胎发育主要的营养来源是②卵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鸟卵一般分为卵壳、卵壳膜、卵白、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
5.(2024八上·长春期中)据估算,一个鸡卵的卵壳上约有7000个气孔,这些气孔的作用是(  )
A.减轻重量 B.气体交换 C.吸收水分 D.坚固卵壳
【答案】B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卵壳——起保护作用,上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B。
【分析】鸡卵的结构图如下:
6.(2024八上·长春期中)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皮毛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题干中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即: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据此解答。
7.(2024八上·长春期中)“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下列对小鸟该种行为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A正确。
8.(2024八上·长春期中)当你做屈肘动作时,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 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因此,当 做屈肘动作时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则完成了运动,所以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①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9.(2024八上·长春期中)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二者在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下列属于细菌菌落特点的是(  )
A.菌落呈黑色,呈绒毛状 B.菌落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C.菌落呈黄色,呈絮状 D.菌落比较小,表面较光滑
【答案】D
【知识点】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解析】【解答】ABC.菌落呈黑色,呈绒毛状;菌落呈黄色,呈絮状;菌落比较大,呈蜘蛛网状都属于真菌菌落的特点,ABC不符合题意;
D.菌落比较小,表面较光滑,是细菌菌落的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比较如下表:
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比较如下表: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为白色
真菌菌落 较大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
10.(2024八上·长春期中)做实验时,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  )
A.体节 B.刚毛 C.环节 D.环带
【答案】D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环带位置。
故答案为:D
【分析】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前端有环带.
11.(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图圆圈表示生物的生殖发育特征,重合部分M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则M可以表示(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生殖过程不需要水 D.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B、蝗虫、家蚕和青蛙都是有性生殖的动物,故M可以表示有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青蛙的生殖过程需要水,而蝗虫和家蚕的生殖过程不需要水,C不符合题意;
D、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青蛙属于变态发育,三者都属于变态发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M: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共同特征。
12.(2024八上·长春期中)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  )
A.鱼类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答案】B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鱼类终生用鳃呼吸;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终生用肺呼吸。因此大鲵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分析作答。
13.(2024八上·长春期中)“破茧成蝶”描述了蝴蝶的(  )
A.有性生殖 B.蜕皮现象 C.变异现象 D.变态发育
【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蝴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是一个细胞,个体最小;以爬行为主的是幼虫又叫“毛毛虫”;不食不动的是蛹;有2对翅,3对足的蝴蝶是成虫。“破茧成蝶”描述了蝴蝶的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D。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2)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14.(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关于植物繁殖的描述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
A.用发芽的块茎繁殖马铃薯
B.用月季花枝条繁殖月季
C.将黑枣嫁接到柿子树上,获得黑枣
D.播种玉米种子繁殖玉米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用发芽的块茎繁殖马铃薯,这是通过马铃薯的块茎直接产生新个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错误。
B.用月季花枝条繁殖月季,属于无性生殖中的扦插,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故B错误。
C.将黑枣嫁接到柿子树上,获得黑枣,这是通过嫁接的方式,将黑枣的枝条或芽接到柿子树上,以获得黑枣,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故C错误。
D.播种玉米种子繁殖玉米,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比较
比 较 项 目 无 性 生 殖 有 性 生 殖
两性细胞的结合 无 有
新个体的产生 母体直接产生 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繁 殖 速 度 快 慢
后代的适应能力 弱 强
优 点 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举 例 扦插、嫁接和压条等。 被子植物产生的种子、鸟类的繁殖等
15.(2024八上·长春期中)“萍叶青浮水,蛙声闹彻明”,蛙声彻夜不停,意味着青蛙进入繁殖时期。下列关于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外受精 B.整个过程可以离开水进行
C.幼体用肺呼吸 D.先长前肢再长后肢
【答案】A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在生殖季节,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即体外受精,A说法正确。
B、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的限制,受精过程、幼体的发育都在水中进行,B说法错误。
C、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C说法错误。
D、蝌蚪发育成成蛙的过程中,先长出后肢在长前肢,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难度一般,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成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可以辅助呼吸;(2)青蛙在繁殖季节,雄蛙会有求偶行为,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慢慢发育成蝌蚪、幼蛙和成娃,幼体和成体在外形上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变态发育。
16.(2024八上·长春期中)无论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鸟必须具有哪几种行为(  )
A.求偶、产卵、育雏 B.求偶、交配、筑巢
C.交配、产卵、孵卵 D.交配、求偶、产卵
【答案】D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虽然不是所有鸟类都会进行所有这些行为,但求偶、交配和产卵是鸟类必须具备的基本繁殖行为 。例如,杜鹃鸟不筑巢、不育雏、不孵化,而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为其孵卵和育雏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17.(2024八上·长春期中)我国科学家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成功培育出了抗虫棉。该科研成果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杂交技术 C.克隆技术 D.发酵技术
【答案】A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故抗虫棉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A符合题意。
B.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B不符合题意。
C.克隆技术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的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18.(2024八上·长春期中)被誉为“微生物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伊万诺夫斯基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孟德尔 是奥地利遗传学家,提出了遗传规律 ,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A不符合题意;
B、列文·虎克 是荷兰显微镜学家,首次发现了细菌 ,B不符合题意;
C、 被誉为“微生物之父”的科学家是巴斯德,C符合题意;
D、伊万诺夫斯基 是俄罗斯病毒学家,首次发现病毒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鹅颈瓶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他发现了酵母菌,并发明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 。
19.(2024八上·长春期中)培养细菌、真菌的操作步骤是(  )
A.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冷却→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B.高温灭菌→冷却→配制培养基→接种→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C.高温灭菌→配制培养基→接种→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冷却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答案】D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冷却;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恒温培养: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杀死其内混有的细菌和真菌的孢子等,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
20.(2024八上·长春期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A错误.
B、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故B正确.
C、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故C正确.
D、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1.(2024八上·长春期中)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B、C、D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   。
(2)E图上的a是蘑菇产生的   ,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3)在制作馒头时,图中的   (填代码)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4)B通过   生殖。
(5)A的生活方式为   。
【答案】(1)细胞壁
(2)孢子
(3)D
(4)分裂
(5)寄生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种类和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1)B属于原生生物中的细菌,具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和DNA;C是青霉,D是酵母菌,都属于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可见B、C、D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2)C青霉和E蘑菇都属于真核生物,通过孢子进行繁殖。E蘑菇的a是孢子,青霉直立菌丝顶端产生的也是孢子。
(3)D是酵母菌,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面团中的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
(4)B是细菌,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5)A是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分析】图中:A是病毒。B是细菌,1是荚膜,2是细胞壁,3是DNA,4是细胞质,5是细胞膜,6是鞭毛。C是青霉。D是酵母菌。E是蘑菇,a是孢子,b是菌盖,c是菌褶,d是菌柄,e是营养菌丝。
(1)B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青霉菌和D酵母菌都是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故B、C、D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故E蘑菇上的a是青霉直立菌丝顶端产生的孢子,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3)蒸馒头或者制作面包时,需要在面粉里加一些酵母菌,其原因就是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遇热膨胀,蒸熟的馒头和面包就会暄软,故在制作馒头时,图中的D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4)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较小,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故B细菌通过分裂生殖。
(5)A属于病毒,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故A病毒的生活方式为寄生。
22.(2024八上·长春期中)生活中食品保存不当容易发生霉变现象,为探究影响霉菌生活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记录如下表(表中未提及的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组别 材料 数量 水分 操作 温度 实验结果
① 面包 三块 含水 均暴露于空气中5分钟,再分别置于保鲜袋中,并扎紧袋口,持续10天 室温 霉斑很多
② 面包 三块 含水 低温 霉斑较少
③ 面包 三块 不含水 室温 无霉斑
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应选择①组和   组进行对照实验,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2)②组和③组能否形成对照实验?   ,为什么?   。
(3)实验设计时,可每组设置重复实验,这样设计目的是   。
【答案】(1)③;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不能;变量不唯一
(3)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合理即可)
【知识点】真菌的生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检测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解析】【解答】(1)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则实验变量是水分,故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分。①组和③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分,因此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应选择①组和③组进行对照实验。含水的①组中霉斑很多,不含水的③组中无霉斑,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②组和③组存在两个变量,分别是水分和温度,因此②组和③组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唯一变量应该是水分,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所以应选择①组和③组进行对照实验。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结果“①组霉斑很多、③组无霉斑”,可得出的结论是: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2)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可见,②组和③组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原因是变量不唯一(或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3)在实验设计时,每组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23.(2024八上·长春期中)“篱落疏疏―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描绘了油菜花盛开的美好景象。如图分别表示了油菜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从甲细胞   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形成图乙几种不同的组织。
(2)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属于   器官。
(3)位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的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是[ ]   组织,而皮肤被烧伤后,损坏的是皮肤的   组织。
(4)移栽植物后,通过打点滴补充水和无机盐提高其成活率,针头应插入树木茎中的   (填字母)组织。
(5)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油菜不具有   这一水平。
(6)请你补全油菜植株的结构层次:细胞→   →   →油菜植株。
【答案】(1)受精卵
(2)营养
(3)A保护;上皮
(4)D
(5)系统
(6)组织;器官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的基本组织;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
【解析】【解答】(1)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组织。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进一步构成植物体。可见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从甲细胞——受精卵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形成图乙几种不同的组织。
(2)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3)保护组织是覆盖在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图中的A是保护组织,则位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的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是A保护组织。
上皮组织是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则皮肤被烧伤后,损坏的是皮肤的上皮组织。
(4)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其细胞呈管状并上下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运输通道。图中的D属于输导组织,则移栽植物后,通过打点滴补充水和无机盐提高其成活率,针头应插入树木茎中的D输导组织。
(5)(6)人体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油菜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油菜。可见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油菜不具有油菜这一水平。
【分析】图中:甲是细胞(受精卵)。乙是组织,A保护组织,B营养组织,C分生组织,D输导组织。丙是植物体。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是胚珠中的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其中根、茎和叶能够为植物体提供营养,属于营养器官。
(3)位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的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是保护组织。保护组织通常由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且细胞壁较厚,具有保护作用。而皮肤被烧伤后,损坏的是皮肤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动物体的基本组织之一,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4)移栽植物后,为了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其成活率,通常会通过打点滴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针头应插入树木茎中的输导组织。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组织,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5)油菜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可见油菜植株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缺少的是系统。
(6)油菜属于绿色开花植物,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油菜植株。
24.(2024八上·长春期中)某中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取一滴湖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具体如下:①实验方案:
①甲、乙、丙三个载玻片(如图),分别在其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其相互连通;②在甲、乙、丙三个载玻片右侧培养液边缘分别滴一小滴盐水、一小滴肉汁、一小滴醋汁;③用显微镜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分析:
(1)实验中,该兴趣小组的问学发现培养液   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培养液表层含氧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   ,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并且甲和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中的草履虫越聚越多。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由此可得出的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避开有害。
(2)草履虫在液体中主要靠[ ]   的摆动,旋转前进;如果实验中发现草履虫运动过快,影响观察,可以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其目的是   。
(3)如果在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滴入一小滴红色墨汁,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草履虫体内的[ ]   变成了红色。
【答案】(1)表;呼吸
(2)1纤毛;减缓草履虫的运动
(3)4食物泡
【知识点】观察草履虫并探究其趋性
【解析】【解答】(1)在培养液的表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大都聚集在表层,则在吸取草履虫时,要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
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可见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呼吸,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
(2)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靠1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为阻碍草履虫的运动以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
(3)4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因此如果在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滴入一小滴红色墨汁,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草履虫体内的4食物泡变成了红色。
【分析】图中:1是纤毛,2是表膜,3是细胞质,4是食物泡,5是胞肛,6是口沟,7是小核,8是大核,9是伸缩泡,10是收集管。盐水和醋汁属于不利刺激,肉汁属于有利刺激。
(1)实验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培养液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这是因为培养液表层含氧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具有呼吸功能,可以完成气体交换,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草履虫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因此它们会聚集在含氧量较高的表层。同时,甲和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中的草履虫越聚越多,这是因为盐水和醋汁对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它们会避开这些有害的物质,而聚集在有利的环境中。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履虫能趋向有利,避开有害。
(2)草履虫在液体中主要靠纤毛的摆动来旋转前进。纤毛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通过纤毛的摆动,草履虫可以在液体中自由移动。如果实验中发现草履虫运动过快,影响观察,可以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棉花纤维可以阻挡草履虫的运动路径,使其运动速度减慢,从而便于观察。
(3)如果在乙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滴入一小滴红色墨汁,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草履虫体内的食物泡变成了红色。这是因为草履虫通过口沟摄取食物,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在细胞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当红色墨汁被草履虫摄取后,会形成红色的食物泡,从而证明草履虫具有摄食功能。
25.(2024八上·长春期中)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图1表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是形成人体不同结构层次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   细胞。植物细胞除具有图1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   。
(2)图2中①②③表示细胞的   过程,该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   的变化。
(3)该过程产生的新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原细胞相比   (选填“加倍、减半和不变”)
(4)经过图2中[④]   过程,形成的不同组织。
【答案】(1)动物;细胞壁
(2)分裂;细胞核
(3)不变
(4)细胞分化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物体的基本组织
【解析】【解答】(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含液泡、线粒体,绿色部分还有叶绿体)、细胞核。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内含线粒体)、细胞核。可见图1表示动物细胞。
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的一层较厚、较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其功能是支持和保护细胞。可见植物细胞除具有图1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
(2)(3)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过程①②③中,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过程①②③属于细胞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分裂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4)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因此经过图2中[④]细胞分化过程,形成的不同组织。
【分析】图1:动物细胞。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核,③细胞质。
图2: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④表示细胞分化。
(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者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1所示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属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除具有图1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
(2)图2中的①②③表示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因此,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3)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一样,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该过程产生的新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原细胞相比是不变的。
(4)图2中的④表示的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进一步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因此,经过细胞分化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