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箴言警句,正心修身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感悟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准确翻译并背诵全文,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正心修身”的思想。
3.明确《论语》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导入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吕氏春秋·慎大览》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孔子、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
“半部《论语》治天下”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一、箴言警句
1.听诵读后齐读,思考:这十二章中,哪一句箴言警句让你感触最深,为什么?
2.请解释红色/蓝色词语并翻译句子。
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动词,吃饭
勤勉
表并列
靠近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好学”的标准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
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表假设,如果
怎样对待礼呢?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释义:懂得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与……看齐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第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文”与“质”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读书人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停止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比喻、比方
盛土的筐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虽然
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同“智”
……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需要具备哪几个方面?
智、仁、勇,缺一不可。
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旦
称赞、赞许
条目、细则
名作动,合乎礼
实践、从事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已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一个字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介词,可译成“给”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2)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
第12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 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孔子认为《诗经》有哪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二、正心修身
北宋司马光曾言:“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正心修身,指端正心思,修养品性。一颗端正的心,如同大树的根系;修养自身,则是人生大厦的基石。
1.你是如何理解“正心修身”的含义的?
2.再读全文,提炼文中各章节的主要观点。
章节 主要内容 观点提炼
1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 人而不仁,如礼/乐何
3 朝闻道,夕死可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6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 克己复礼
11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 学《诗》可以兴、观、群、怨
谨言慎行
重义轻利
表里如一
追求真理
锲而不舍
养德增智
重视仁德
自我反省
勇于担当
知、仁、勇
自我约束
仁爱之心
3.如果把以上提炼出来的观点分成“正心”、“修身”、“君子之德”三类,你会怎样分类归纳?
正心
自我反省
勇于担当
智仁勇
自我约束
仁爱之心
修身
追求真理
锲而不舍
养德增智
重视仁德
君子之德
谨言慎行
重义轻利
表里如一
三、现实意义
(一)个人修养方面
1.提升道德品质:《论语》中“仁”的思想强调人内心的真与善,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培养宽容、善良、诚信等美德。
2.增强自我反思能力:孔子主张“见不贤而自内省”,自我反省,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我修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主张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促进和谐相处:孔子主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避免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指导人际交往原则:孔子主张“见贤思齐”,告诉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其学习。
(三)教育方面
1.培养好学的态度: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指出谨言慎行、“正心”就可以说是好学。
2.多读典籍:孔子说学《诗》可以兴、观、群、怨”,指出了读典籍的重要意义。
(四)古为今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孔子、对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多次提及,时常引用。
——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等文中引用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课堂总结
箴言警句,正心修身。《论语》的伟大,不在于它被供奉为经典,而在于它始终在回答“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让我们从这些穿越千年的句子开始,在“仁”的坐标系里,锚定自己的生命方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课后作业
1.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后,在未来一周,你打算践行其中哪一条(或哪几条)智慧来“正心修身”?请具体说明。
2.尝试结合你的理解,创作一条关于“立志”或“改过”的现代版修身格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