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谏诤是典型的向上说服。自先秦时期起,中国古代的政治说服活动就以谏诤为主要表现形式。依据主体进行分类,谏诤可分为民谏与官谏。民谏是指以庶民为政治说服主体,向君王阐述为政得失、提出见解的一种形式。《战国策》中记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其中“吏民”中的“民”,“谤讥于市朝”等所体现的是庶民的上谏渠道与制度安排。而官谏则指官员以规正君王不当决策或不妥行动为己任,向天子进献忠言的一种进谏形式。春秋战国以后,开始设立专职谏官。谏官是专职的政治说服者,其主要的说服对象是君主。
而在古代希腊,向下说服则是主要的说服模式。公民而非君主,往往才是说服的对象。“演说家无疑都是精英集团的成员,但其演说词大多是为了向普通受众——通常是大陪审团或公民大会——口头发表而写”,是“为了以某种特定方式劝说普通受众行动起来”,同时这样的演说也是雅典民众与精英之间展开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演说者想要达到自身目的,就必须赢得民众的赞同和支持。
说服主要是一种口头传播,有时伴随着强烈的表演性,需要运用语调、肢体动作等来协助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是政治说服的唯一媒介。实际上,文字也是政治说服的重要媒介。相对于古希腊偏重于口语的口头说服,轴心时代的中国却更多地依赖文字媒介来进行政治说服。在口头说服之外,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更为强势的文字说服艺术,如上书或上奏君主。偏倚文字的政治说服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文字传统对口头传播的影响。
在进谏模式中,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对君主有所规谏,身体到场的直言上谏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进谏都是当面陈说。相反,文字形态的“上书”更多地被使用,也更具说服效力。“臣子书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大臣对君主、诸侯王,下级对上级以书面形式上呈规劝性、建议性文字,就是进谏公文,它至少在东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定型于秦、汉,成为影响后世政治说服的重要模板。这种书面性的进谏文章在文体上有“奏”“疏”“表”“论”等不同的称谓,历史上也留传下来不少优秀作品,如李斯《谏逐客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等。书谏虽然没法调动语调、表情和体态语言,也缺少了现场演说的即兴性和互动性,但文字说服却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也可以使进言者措辞周密,最大程度地保障不说错话,确保自身的安全。
反观古代希腊,政治说服却始终和口语表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些政治演讲稿虽然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但也完全是口语化的。古希腊的政治说服是一种偏倚口语的传播活动,在辩论家的眼中,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更强有力。古希腊演说者在说服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听众关系的维护、表演的技巧与情感的传达。正是因为古希腊的政治说服主要依赖于口头表达,因此体态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中国古代的说服理论中,很少有表演或体态语这方面的总结和论述。
事实上,不同的媒介偏倚与传播取向也塑造了不同的说服文化。专注于口语演说,重视情感与表演的说服方式导致古希腊的说服技巧更为偏向实践中的即兴表演层面,说服文化呈现出移情的和参与式的、集体和趋同的而非疏离的特征。而在古代中国,则更重视书面言辞的论辩作用与论证逻辑的严密,对于口头语言远不及希腊人重视,“大辩若讷”“希言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屡被诸子百家提及。诉诸文字、程序严明的进谏上奏强化了说理缜密、言辞谨慎的说服技巧。
(摘编自潘祥辉、杜颖卉《谏诤与演说:轴心时代东西方政治说服模式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说服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中的一种发生作用。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反驳。
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候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地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专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
在《影响:科学和实践》一书中,说服研究者恰尔迪尼提出了强调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六大原则:权威性——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偏好——人们对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反应更加积极;社会证明——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互惠性——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公开做出的承诺;珍奇性——物以稀为贵。
(摘编自戴维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诤是中国古代政治说服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主体可分为民谏与官谏两种类型,其中官谏的说服效果更好。
B.精英集团的成员都是演说家,他们发表演说时常借助语调、肢体动作等增强沟通效果,达到劝说目的。
C.进行政治说服时,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出现了迥然有异的说服模式,这与各自的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劝说者面对不同的人往往会使用不同的说服途径。例如,在面对职场工作者时,劝说者必须采用说服的外周途径。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的“民”“谤讥于市朝”与古代希腊演说家在公民大会发表演说所体现出的说服渠道与制度安排有所不同。
B.演说是雅典民众与精英之间进行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因而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书面政治演讲稿大都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
C.与古希腊偏向即兴表演的说服方式有所不同,古代中国偏倚文字,形成了强势的文字说服艺术,如上书等形式。
D.产生于东周或之前,定型于秦、汉的进谏公文反映了中国“臣子书谏”的传统。作为进谏模式,它与当面直言上谏双峰并峙。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说服的“中心途径”的一项是( )
A.为了展示产品的性能,主播往往要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的作用机理,还会请一些用过产品的消费者现身说法。
B.货车广告将货车司机的形象放在广告上,并且把货车司机坦率直接、厌恶繁琐的个性与产品特性结合,形象地传达了货车的实用性。
C.计算机生产商很少用好莱坞明星或者体育明星来做广告;相反,他们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具有竞争力的特点以及价格信息。
D.非洲的公益广告以人体形象作对比表达诉求:将瘫卧在亲人的腿上、奄奄一息的灾区婴儿与在母亲的怀抱里尽情享受的非灾区婴儿并列呈现。
4.小刚读完本文,加深了对《陈情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两篇文章的理解。请你协助他填写表格信息。
篇目 说服对象 说服模式 说服媒介 说服语言特点
《陈情表》 晋武帝 ① 书面语 ②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与会嘉宾 ③ 口语 ④
5.阅读下列三则材料,谈一谈三则材料各自体现了哪些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原则。
材料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王大夫也不解何意,起身说道:“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贾母道:“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药书呢。”王太医忙躬身笑说:“不妨,不妨。”贾母道:“果真不妨?”王太医道:“实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上有诗
徐贵祥
1978年年底,我在河南安阳成为一名士兵。初入军营,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团炉火。新兵宿舍很大,足有五十平方米,我们二十多个新兵分成两排,脚抵脚地躺在铺着麦草的地铺上。靠门的一侧有一个八仙桌大小的火灶——老兵们管它叫“老虎灶”。第一个夜晚,躺在地铺上,忽然就想起了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不是“低头思故乡”,而是睁大双眼,望向看不见的远方,思念故乡和亲人。我在黑暗中悄悄睁开眼睛,看见老虎灶里蓝色、红色、紫色、玫瑰色的火苗就像许多舞蹈着的手臂,伸向暗夜。
新兵训练还没有结束,就传来消息,要打仗了。有一天上午,在我们连队的饭堂里,我和战友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军里下来蹲点的文化处处长雷河清做战前动员。那是个晴天,饭堂的房檐挂着冰凌,冰凌上的阳光同雪水一起,滴滴答答落在门前。雷处长讲的那些大道理小道理,多数记不得了,但是有一首小诗被我记住了:“无论我死去,还是我活着,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那是小说《牛虻》的主人公就义前写下的诗句。
今天想来,正是受这首小诗的触动,我的人生有了很大改变。动员大会结束后,就开始写“三书”:决心书、请战书、遗书。我被牛虻的那首诗点燃了,除了表达对牛虻的崇敬,我还堆砌了很多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马革裹尸在所不辞”……后来指导员告诉我,他就是从我的遗书里,看出了我的文学功底,他还说了影响我一生的那句话:“我就知道你行。”
后来,我上了战场,我们连队一战成名,被广州军区授予“英雄炮兵连”的称号,我本人也在那场战斗中立了三等功,是全团新兵中第一个立功的。
我们部队有个一级战斗英雄,名叫王息坤,战前是师业余文工队的创作员,喜欢写诗。进入战区后,王息坤任代理排长,在战斗中迂回穿插。他正是吟着这首小诗奋战在山岳丛林,不幸中弹牺牲。现在回想起来,我有理由相信,诗歌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快速点燃,深度感染,长久发酵。
战后归来,我先后被抽调到营里、团里的写作组,接着又到了军区炮兵教导大队,毕业后回到老部队当了排长。后来,我在许多文章里写到了我的营房、营房里的老虎灶、饭堂门口的冰凌和阳光,还有我们炮兵团西边的训练场。
那个时期,我陆续读到了一些边塞诗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那些雄阔、壮美、苍凉而又豪迈的意象,不知不觉中进入我的脑海,它们连同新兵宿舍里那个热气腾腾的老虎灶,连队饭堂门前的冰凌和冰凌上滚动的阳光,铺就了我的创作底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师政治部当干事,主动报名参加临时组建的侦察大队,到边境执行任务。有一次路过友军阵地,但见沿途有很多用草皮和石头垒砌的豪言壮语,其中的一副楹联让我印象至深:“图私利边境铺满黄金龟儿才去,为祖国阵前遍布地雷老子我来。”十年前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我说起这副楹联,在场的几位艺术家无不为之动容。
1992年,我第一次到西北,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吐尔尕特哨所。那一个上午,从山下到山头,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哨所的战士分别前,我们一起唱了一首歌:“好高好高的达坂,好冷好冷的冰山,好远好远的边关,当兵当到了天边边,守着好长好长的国境线……”这首歌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哦,我在部队基层工作时,经常眺望的远方,原来就是这里。
在军校读书时,我接触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其中的一首《我在梦里梦见》,当时读不太懂,觉得有点琐碎,但是很喜欢这个标题。而另一首《我歌唱带电的肉体》,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几十年后,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仰角》,在描述炮兵操炮的壮观场面时,忽然就想起了惠特曼的诗,哗的一下,灵感迸发,思路大开。我把火炮想象成有生命的物体,一声令下,几十名炮手潮水般地涌向炮位,摘炮口帽,脱炮衣,开架,装填,发射,一套流水作业酣畅淋漓。我还借小说人物夏玫玫之手,编了一个舞蹈《炮兵之潇洒舞步》。今天回想起来,很多感慨。我们这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几首或几句诗,正是它们照亮了我们向前探索的道路。
如今,我已从军队退休,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回忆。2023年,我三次回到安阳,其中一次战友相聚,有感而发,顺口一溜:“一别安阳三十年,安阳已改旧时颜。三角湖畔杏雨巷,步步回头字字看。北兵营前迎飞雪,洹河桥头觅旧店。战友相约至,醉在往事间。”
战友突然提议:“你写了那么多小说,多是战争题材,为什么不把你的新兵生活写出来呢?”
我当时一愣,很受启发。很快,我就找到了感觉。2024年上半年,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就写出了中篇小说《好汉楼》。这部小说,尽管人物和故事多数是虚构的,但情感和思想是真实的,那是我四十年前就开始酝酿的一首诗,是我献给我的老部队、老战友、老指导员的一份礼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人部队的晚上,“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表达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也暗示了初入陌生环境的孤寂感。
B.“我”到边境执行任务时,看到友军阵地用草皮和石头垒砌的楹联,因其语言质朴且对仗工整而印象深刻。
C.“我”在西北哨所亲历“一天四季”,与战士共唱边疆歌曲,这些珍贵体验融入情感记忆,滋养了“我”的文学创作。
D.《好汉楼》这部小说虽然人物和故事多为虚构,但情感和思想是真实的,饱含“我”对军旅过往的深厚情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描写老虎灶里的火苗,生动展现了其色彩美和动态美,其与冰凌、营房等一起构成了“我”军旅生活的重要记忆。
B.“我”将王息坤牺牲与自己立功的情节并置,意在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深化了文章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C.2023年回到安阳与战友相聚时,“我”有感而发的顺口溜式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展现了“我”对战友和军营生活的深切怀念。
D.文章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行文,将诗歌与个人的经历紧密结合,既串联起“我”从新兵到退休的人生轨迹,又赋予文本深厚的文学韵味。
8.为什么说《好汉楼》是“酝酿四十年的诗”?请结合“我”的经历与情感简要分析。
9.从《牛虻》中的诗到古代边塞诗,再到惠特曼的《草叶集》,“我”接触的诗歌不断变化,这些诗歌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世民命屈突通帅步卒五千渡水击王世充,戒通曰:“兵交则纵烟。”烟作,世民引骑南下,身先士卒,与通合势力战。世民欲知世充阵厚薄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
窦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阵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阵前,建德阵果动,世民曰:“可击矣!”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建德阵。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前,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窦抗引兵击之,战小不利。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淮阳王道玄挺身陷阵,直出其后,复突阵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世民给以副马,使从己。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世民帅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卷旆而入,出其阵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建德中槊,窜匿于牛口渚。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逐之,建德坠马,士让援槊欲刺之,建德曰:“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武威下擒之,载以从马,来见世民。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
材料二: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节选自《孙子兵法 虚实篇》)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民欲知A世充B阵厚薄C与精骑D数十冲之E直出F其背G众皆披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同“披”,穿戴,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思不同。
B.薄,迫近、逼近,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
C.富贵,使动用法,与《苏武传》“诚甘乐之”的“甘乐”用法不同。
D.角,较量,与《渔家傲 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世民挑选精锐骑兵,让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分别率领,自己也亲自上阵。他作战勇猛,所到之处,敌人无不溃败。
B.淮阳王道玄多次冲入敌阵又杀出,虽身中数箭,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李世民赞赏其勇,赐给他马并让他跟随自己作战。
C.窦建德被长矛刺中逃至牛口渚,白士让、杨武威追击时,白士让因畏惧窦建德“夏王”的身份,不敢自己刺杀,最终与杨武威一同将其生擒。
D.材料二认为,示形诱敌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己方虚实,再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办法对付自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
②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14.材料二提出用兵要“避实而击虚”的观点,结合材料一,概括李世民在与窦建德作战时是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获胜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诸葛武侯祠
王十朋①
八阵图旁丞相祠,风云惨淡会当时。
功成岂止三分汉,才大非惟十倍丕②。
渭上忽传司马走③,蜀中长起卧龙思。
我来再拜瞻遗像,泪满襟如老杜诗④。
【注】①王十朋:南宋学者,每以诸葛亮、寇准等人自勉,屡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本诗题于白帝城武侯祠,诗人时任夔州知府。②丕:魏文帝曹丕。③司马走: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时病死军中。司马懿闻讯领兵追赶,被诸葛亮临终遗计吓退。④老杜诗:指《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风云惨淡”渲染历史氛围,暗含了对诸葛亮所处时代局势的深沉慨叹。
B.颔联“岂止三分汉”与“非惟十倍丕”构成对比,突出诸葛亮的功劳之大和才能之高。
C.颈联“忽传司马走”巧用典故,既叙写史实,又暗含对诸葛亮智谋的由衷赞叹。
D.第七句由追思转回现实,“再拜”“瞻”的动作写出诗人对诸葛武侯的虔敬。
16.本诗的尾句为什么要提“老杜诗”?请联系本诗和杜甫《蜀相》的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中的对比描写,最能体现千岩老人所谓的“黍离之悲”。
(2)“粟”具有小而多的特点,“渺沧海之一粟”体现它的“小”,《阿房宫赋》中“ , ”两句则运用其“多”的特点进行衬托。
(3)“眉”字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古人借此以表情达意,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减重难如登天,要是能在睡梦中悄然变瘦,那可真是很多人 A 的事。其实,(甲)。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部分超重且每晚睡眠不足6.5小时的成年人而言,每天多睡1.2小时,热量摄入便会减少270千卡,两周内体重可减轻约1斤。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数据也显示,每日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群,肥胖风险显著增加。由此可见,睡眠不足与体重增加及成人肥胖息息相关。
为何睡眠不足易导致肥胖呢?首先,睡眠不足会让人食欲大增。当睡眠馈乏时,饥饿激素水平显著上升,而瘦素水平则大辐下降。从原理上来说,饥饿激素如同身体发出的强烈①“饥饿信号弹”,它的升高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饥饿感;而瘦素作为抑制食欲的关键激素,其水平下降使得原本对食欲的②“刹车”作用减弱。这种激素失衡会使我们饥肠漉漉,对高热量食物产生难以抑制的渴望。 B ,肥胖风险便会大大增加。
其次,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大脑功能。睡眠剥夺会让大脑额叶的活动变得迟钝,而额叶(乙),③因而睡眠不佳会使我们的决策能力和自我控制大打折扣,面对高热量食物的诱惑时,便会难以招架。比如,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④人们往往难以克制自己不去购买和食用零食,即使内心深知这些食物不利于健康和体重控制。
此外,睡眠不足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这可是体重增加和患Ⅱ糖尿病的前兆。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减少,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血糖转运到细胞内进行利用,⑤导致血糖升高的发生,进而促使身体分泌更多胰岛素,最终增加脂肪合成和储存,引发体重上升。而且,睡眠不足还可能降低我们的运动耐力和强度,使我们对运动兴致索然,在运动时也更容易疲惫不堪。原本规律的运动计划可能因睡眠不足而难以坚持,身体消耗热量的机会减少,进一步加重肥胖问题。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饥饿信号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第②处“刹车”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第③处句子中“决策能力”和第④处句子中“克制自己”构词方式相同。
D.第⑤处“导致血糖升高的发生”这句话存在成分赘余的问题。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将文中画线句改写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齐白石在“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上的答辞称:“晚年方知,吾之所求,乃和平也。”这个奖,是齐白石没想到的。
艾青说过:“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向上说服。
②说理缜密、言辞谨慎。
③向下说服。
④富有鼓动性、感召力。(或:重视情感)
5.①材料一烛之武劝说秦王不攻打郑国,如此既保全郑国,对秦国也有好处,体现了互惠性原则。
②材料二王安石用盘庚迁都遭受阻挠却获得成功的事例来答复司马光,体现了社会证明原则。
③材料三贾母听从医学权威王太医的话让其开了药方,体现了权威性原则。
6.B
7.B
8.①经历上,“我”在军营中生活、训练、战斗四十多年,这些经历既是“我”的人生阅历,也使得“我”对军营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②情感上,“我”的军旅生涯被中外诗歌感染,这些诗情不断沉淀、发酵,酝酿成了这部小说。
9.①《牛虻》的诗激发“我”的战斗豪情,使“我”的作品呈现激昂豪迈的特点,饱含着为理想献身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②边塞诗的雄阔、壮美、苍凉意象与军营生活相融合,形成了“我”作品特有的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③惠特曼的诗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创作灵感,使“我”在《仰角》等作品中能赋予军事装备以生命,增强感染力。
10.CEG
11.D
12.C
13.①唐朝的骑兵突然到来,朝臣们跑向窦建德,窦建德召集骑兵让他们抵御唐朝军队。
②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能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14.①待窦建德军饥饿疲倦之机才发动总攻。
②先派人试探敌军,发现敌军阵形动摇后,立即直冲敌阵,避开正面硬拼。
③采用迂回包抄战术,攻击防御相对薄弱的背后,并命人反复冲阵扰乱敌军。
15.B
16①情感共鸣。与杜甫同抒对诸葛亮的敬仰、痛惜之情,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②精神自况。以杜诗为镜,映射自身忧国之情,彰显报国济世精神的传承。
③诗意延续。延续杜诗“泪满襟”的诗意,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17.(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3)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18.C
19.“馈”改为“匮”,“辐”改为“幅”,“漉”改为“辘”。
20.A.梦寐以求
B.长此以往/久而久之
21.甲:睡眠中变瘦并非天方夜谭/睡眠与人的胖瘦有关
乙:主要负责决策和自我控制
22.睡眠不足可能使我们的运动耐力和强度降低,可能使我们对运动兴致索然,可能使我们在运动时更容易疲惫不堪。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