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第2课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第2课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节 土壤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课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土壤的形成过程
1.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2.图示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成土因素参与?
1、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时间
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
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
生长过程
成土母质
裸露岩石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①成土母质
定义:成土母质是指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疏松物质。
作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图15 四川盆地的紫色岩石
图16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风化
继承
成土母质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
砂土
黏土
①成土母质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花岗岩
石灰岩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
②生物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岩石
生物风化、分解
机械破坏
成土母质
生物
光合作用
腐烂
有机质
土壤
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从表往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从表往下有机质含量逐快速减少。
荒漠植被少。
有机质含量:
草原>森林>荒漠
②生物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CO2
光合作用
O2
生物圈
有机物
HO2
N、P等无机物
(1)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分别在哪里进行?这对土壤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有机质的合成是在植被体内进行,通过光合作用合成;
②有机质的分解是在土壤表层进行:枯枝落叶和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2)来自不同圈层的养分元素为何在土壤表层富集?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图17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示意
②生物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对土壤的意义
地位: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作用:
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和腐殖质,从而改变了土壤结构,形成肥力。
②生物循环使得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③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②生物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气温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量影响土壤。例如,湿热地区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都大,土壤形成速度块。
(因素)
(作用机制)
(作用结果)
因素
作用过程(机制)
作用结果
发育速度
有机质积累
土壤分布
①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
②化学反应和淋溶作用
③生物数量与活力
(温度+降水)
气候
土壤
淋溶作用:土壤中可溶物质随土壤溶液向下移动的现象,会造成某些土壤物质随地下水等从土壤剖面中完全流失。
③气候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温度


降水
将右侧土壤特点放入对应的区间。
①岩石风化和土壤发育快;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③岩石风化慢,土壤发育较慢
④利于有机质积累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③气候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亚马孙河流域高温多雨,当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的保护后有机质会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土壤很快贫瘠。
图18 热带雨林
图19 砍伐后的热带雨林
③气候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地貌通过影响海拔高度、坡向进而影响水热条件,使得土壤发育不同;另一方面,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
图20 山坡土壤发育程度分布示意
有机层与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母岩层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土壤颗粒
较粗
较细
④地貌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地貌通过影响海拔高度、坡向进而影响水热条件,使得土壤发育不同;另一方面,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
图20 山坡土壤发育程度分布示意
有机层与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母岩层
土壤颗粒
较粗
陡峭的山坡,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
较细
④地貌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图14 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⑤时间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⑥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对土壤造成不利影响,使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土壤的形成因素
耕耘
Ploughing
灌溉
Irrigation
施肥Fertilize
收获Harvest
改变土壤结构
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水分、
温度状况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改变土壤的
养分循环状况
⑥人类活动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小结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人类活动
时间
地形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海拔、坡度、坡向不同,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
②消极影响:会导致土壤退化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岩石是紫色的,而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所以土壤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冷湿地区,有机质分解慢,利于积累;
东北一年一熟,耕种消耗土壤有机质少。
茂名地区发育微酸红壤,适宜荔枝生长。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区,高温多雨下发育形成红壤;含铁、铝成分较多,呈酸性,适宜荔枝生长。
成土母质
气候
气候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图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1.土壤的功能
①图中涉及哪些圈层?
②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分别属于/来自哪一圈层?
③土壤与四大圈层之间有无明确的界限?为什么?
思考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矿物质-岩石圈;有机质-生物圈;水-水圈;
空气-大气圈
无。因为土壤的组成成分往往也属于其他圈层。
土壤是四大圈层的过渡地带。
植物与土壤示意图
食草动物进食示意图
土居动物巢穴示意图
土壤微生物示意图
植物:扎根立足
动物、微生物:栖息、 营养
动物:食物来源和生活场所
据图说明土壤和生物的关系?
功能2: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地球面貌,是万物之本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图 水循环示意图
蓄水能力强的土壤:蓄洪
功能3:土壤有蓄水和保水功能
保水能力强的土壤:抗旱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①改良土壤
(1)盐碱地: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
(2)南方红壤改良
①红壤的特点:酸性强、贫瘠、黏重
②治理措施:
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种植各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土壤中掺入砂子,改良土壤结构。
图26 南方红壤改良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②养护土壤
休耕:指土地在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图27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休耕模式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轮作:指在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从而调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种类和含量。
②养护土壤
种植绿肥: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②养护土壤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土壤的养护
②养护土壤
广施农家肥:人畜粪便、厨余垃圾等作为农家肥,能够有效为土地提供腐殖质,保持土地肥力,是我国古代数千年来保持土地肥力的秘密。
课堂小结
功能
连接有机界、无机界
影响生物
(植物、动物、微生物)
土壤
蓄水、保水
人类农业物质基础
养护
改良、改造
养护结合
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课堂练习
高山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包括较低的气温、较强的风力,以及独特的土壤类型。这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特性造成了显著影响。由于海拔的升高,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和干燥,同时植被类型和土壤特性也随之变化。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下图示意贡嘎山的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自然环境的关键特征是( )
A.适应短日照 B.耐长期低温
C.适应强光照 D.生长速度快
2.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低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壤干燥疏松
C.缺乏有机质 D.地表风力强劲
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短时期内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主要变化趋势是( )
A.耐寒植物不断上移 B.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C.高海拔物种全面灭绝 D.植被类型趋于简化
B
A
A
4.对比非板根树,板根树树干基部土壤含水率提升最明显的季节和土层是( )
A.旱季0~10cm B.旱季10~30cm
C.雨季0~10cm D.雨季10~30cm
课堂练习
研究机构对海南吊罗山的板根树和非板根树树干基部附近土壤进行取样,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如下表所示。研究发现,在一定坡度的林区,如果以板根树树干基部为界分出上坡位和下坡位,上坡位的板根易形成围栏根(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 土层深度/cm 板根树含水率/% 非板根树含水率/%
旱季 0~10 7.59 5.32
10~30 7.27 5.39
雨季 0~10 20.37 15.75
10~30 19.62 15.65
A
5.对比非板根树,板根结构对雨后林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降低林冠截留 B.减少土壤含水 C.增加水分下渗 D.集中树干径流
6.板根上坡位比下坡位的土壤( )
A.养分高 B.水分低 C.温度低 D.落叶少
课堂练习
研究机构对海南吊罗山的板根树和非板根树树干基部附近土壤进行取样,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如下表所示。研究发现,在一定坡度的林区,如果以板根树树干基部为界分出上坡位和下坡位,上坡位的板根易形成围栏根(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 土层深度/cm 板根树含水率/% 非板根树含水率/%
旱季 0~10 7.59 5.32
10~30 7.27 5.39
雨季 0~10 20.37 15.75
10~30 19.62 15.65
C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