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当代作家。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患病回北京住院,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预习反馈
瘫痪( tān huàn) 侍弄( shì ) 捶打(chuí)
憔悴( qiáo cuì ) 絮叨( xù ) 诀别( jué )
整宿( xiǔ ) 仿膳(shàn)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资料补充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整体感知
2.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目呢?
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
母亲在秋天离开人世的
对母亲的怀念
整体感知
3.文章几次写到“看菊”,“我”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文中一共3次提到“看菊”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要好好儿活”
深入研读
1. 文章中“我”的心态有何变化?谁让我的心态转变了?
绝望
我活着有什么劲
希望
要好好儿活
深入研读
2.母亲做了什么让“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深入研读
2.母亲做了什么让“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忍”写出了母亲尽管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我”的痛苦心情。
深入研读
2.母亲做了什么让“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深入研读
2.母亲做了什么让“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忽然”一词反映出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深入研读
3.史铁生是不幸的,年纪轻轻就双腿瘫痪, 生活给他的猛击让他措手不及,他愤怒、痛苦,甚至喊出了“我可活什么劲儿”的绝望。对啊,当时的他确实没有做到“好好儿活”,后来才做到了“好好活儿”。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好好儿 活”呢
深入研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盛开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泼泼洒洒、烂漫,鲜花是生命的象征,母亲希望盛开的鲜花能激起儿子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好好儿活下去。
深入研读
4.课文既然以对母亲的怀念为主,为何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母亲生前最想让“我”去看菊花, 母亲去世后“我”用行动向母亲证明,自己和妹妹两个人会“好好儿活”。
秋天是萧条的,“我”曾经对于生命的态度也是消极的;而菊花却在秋天盛开,“我”警示自己要像菊花一样活得精彩、灿烂!
拓展延伸
1.母亲的“苦”与“爱”,“我”最终理解吗?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拓展延伸
1.母亲的“苦”与“爱”,“我”最终理解吗?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史铁生《我与地坛》
拓展延伸
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后来,在他的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可以说是他的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而成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所以这也就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这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课堂小结
这一堆堆细节告诉我们: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商量,是永远的牵挂。为了唤醒儿子能够“好好儿活”,母亲百般努力、精心陪伴。史铁生终于打破原先对现实世界的回避,转而开始走向一条与世界握手言和的道路。
课后作业
又是一年菊花开,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