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 两只小象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唱歌 两只小象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两只小象》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G大调,一段体结构,旋律亲切生动。歌词描绘了小象友好相处的情景,寓意同学间团结友爱。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但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弱,需教师耐心引导,用活泼形式激发其音乐兴趣,管理课堂纪律。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学唱感受音乐与事物形象动态的联系。
2. 感受三拍子韵律,熟悉歌词情境。
艺术表现
1. 能用欢快情绪演唱歌曲。
2. 把握歌曲节奏准确演唱。
创意实践
1. 用肢体或乐器表现歌曲。
2. 发挥想象为歌曲编动作。
文化理解
1. 培养对象的爱护之情。
2. 懂得同学间要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用欢快情绪演唱歌曲。
2. 把握三拍子节奏。
3. 理解歌词寓意。
难点
1. 表演唱歌曲。
2. 用乐器准确伴奏。
3. 为歌曲编创动作。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谜语导入
(1)教师说:“小朋友们,老师出个谜语来考考大家。‘鼻子粗又长,两牙赛门杠,双耳如薄扇,身子似面墙。’打一动物,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呀?”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等学生猜出是大象后,教师接着提问:“那谁能描述一下大象的外貌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继续提问:“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呀?谁能模仿一下大象走路的样子?”让学生模仿大象的动作,增强他们对大象的直观感受,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4)教师播放大象活动的视频,说:“大家仔细看看大象在做什么呀?”让学生观察视频中大象的各种活动,如进食、喝水、玩耍等,加深他们对大象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的了解。
(5)教师问:“看完视频,大家觉得大象可爱吗?”引导学生表达对大象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爱护动物的意识。
(6)教师说:“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和大象有关的歌曲,叫做《两只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初步的期待。
(7)教师在黑板写下歌曲名《两只小象》,标注1=F 3/4 中速,让学生对歌曲的基本信息有初步认识。
(8)教师弹奏《两只小象》的旋律片段,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音乐的初步韵律。 1. 学生猜谜语。
2. 学生描述大象外貌。
3. 学生模仿大象走路。
4. 学生观看视频。
5. 学生表达对大象的喜爱。
6. 学生期待学习歌曲。
7. 学生看黑板了解歌曲信息。
8. 学生聆听旋律。
评价任务 谜语回答:☆☆☆
外貌描述:☆☆☆
动作模仿:☆☆☆
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模仿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歌曲主题。
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活动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两只小象》的完整歌曲,说:“大家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么样的呀?”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让他们对歌曲情绪有初步判断。
(2)教师问:“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呀?”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特点,了解三拍子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弱”。
(3)教师说:“大家边听边跟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韵律。”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增强他们对三拍子韵律的体验。
(4)教师问:“歌曲里唱了什么呀?”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为后续学唱做准备。
(5)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说:“大家再次聆听,这次要记住歌词哦。”强化学生对歌词的记忆。
(6)教师教学生朗读歌词,逐句解释歌词意思。“咳哟咳哟”是小象见面打招呼的声音;“河边”点明了小象活动的地点;“扬起鼻子”描绘出小象活泼的姿态。让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含义。
(7)教师问:“大家觉得歌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歌曲描绘的画面进行思考和描述。
(8)教师总结说:“这首歌曲整体情绪是欢快活泼的,描绘了两只小象在河边友好相处的画面。”帮助0学生整体把握歌曲的情绪和描绘的情境。
活动二:学唱歌曲,把握节奏 节奏练习
(1)教师弹奏歌曲旋律,让学生跟随钢琴的节奏轻轻拍手,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2)教师说:“大家伸出手,跟着我一起打三拍子的节奏。强、弱、弱。”亲自示范三拍子的打法,让学生直观学习。
(3)教师问:“三拍子和我们之前学的二拍子感觉一样吗?”引导学生对比三拍子和二拍子的不同,加深对三拍子的认识。
(4)教师弹奏《两只小象》的片段,让学生尝试跟着节奏哼唱歌词。
(5)教师问:“大家能跟上节奏吗?”了解学生对节奏的掌握情况。
(6)教师弹奏歌曲片段,让0学生跟着唱,提醒学生注意音准。
(7)教师问:“这次能跟上吗?”再次确认0学生对节奏的掌握情况。
(8)教师教学生唱“咳哟咳哟”这句歌词,强调“咳哟”的发音要短促有弹性,让0学生把握歌词中特殊发音。
活动三:完整演唱,表现歌曲 完整演唱
(1)教师伴奏,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要求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再次强调歌曲的情绪。
(2)教师问:“大家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呀?”引导0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接龙唱,教师先唱一句,学生接着唱一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4)教师问:“觉得接龙唱有趣吗?”了解学生对接龙唱的感受。
(5)教师让0学生分组演唱,说:“现在大家分组来演唱歌曲,看看哪组最有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6)教师问:“大家觉得分组唱和自己唱感觉一样 1. 学生聆听歌曲,判断情绪。
2. 学生回答几拍子。
3. 学生随音乐晃动身体。
4. 学生说出歌曲内容。
5. 学生聆听记歌词。
6. 学生朗读歌词。
7. 学生描述歌曲画面。
8. 学生理解歌曲情绪和画面。
1. 学生随节奏拍手。
2. 学生跟教师打三拍子。
3. 学生对比两种拍子。
4. 学生哼唱歌词。
5. 学生回答能否跟上节奏。
6. 学生跟唱片段。
7. 学生回答能否跟上节奏。
8. 学生学唱“咳哟咳哟”。
1. 学生完整演唱。
2. 学生自我评价。
3. 学生参与接龙唱。
4. 学生表达接龙唱感受。
5. 学生分组演唱。
6. 学生比较分组唱和独唱感受。
评价任务 情绪判断:☆☆☆
拍子识别:☆☆☆
歌词熟悉:☆☆☆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朗读和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把握节奏和音准,完整演唱。
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活动一:乐器伴奏 乐器演奏
(1)教师拿出三角铁和铃鼓,说:“大家看,老师带来了三角铁和铃鼓,它们可以为歌曲伴奏哦。”向学生展示乐器,激发他们对乐器的兴趣。
(2)教师示范用三角铁和铃鼓为歌曲伴奏,说:“大家仔细看老师怎么用这些乐器伴奏的。”让学生观察示范,学习乐器的使用方法。
(3)教师问:“大家想试试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吗?”鼓励0学生参与乐器演奏。
(4)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铁和铃鼓为歌曲伴奏,说:“大家注意节奏,跟着歌曲的节奏来敲击哦。”帮助学生掌握乐器伴奏的节奏。
(5)教师问:“大家觉得用乐器伴奏有趣吗?”了解0学生对乐器伴奏的感受。
(6)教师让学生交换乐器,说:“现在大家交换一下乐器,感受不同乐器的伴奏效果。”让学生体验不同乐器的伴奏特点。
(7)教师问:“换乐器后感觉一样 1. 学生对乐器感兴趣。
2.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3. 学生表达想演奏乐器。
4. 学生用乐器伴奏。
5. 学生表达乐器伴奏感受。
6. 学生交换乐器。
7. 学生比较不同乐器感受。
评价任务 乐器兴趣:☆☆☆
示范观察:☆☆☆
伴奏感受:☆☆☆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乐器伴奏,增强对歌曲节奏的把握,体验不同乐器特点。
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活动一:欣赏歌曲 音乐欣赏
(1)教师播放《大象》《大象之歌》等歌曲,说:“大家听听这些和大象有关的歌曲,对比一下和我们学的《两只小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欣赏不同大象主题的歌曲,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2)教师问:“这些歌曲在情绪上和《 1. 学生欣赏歌曲。
2. 学生对比歌曲差异。
评价任务 歌曲欣赏:☆☆☆
差异对比:☆☆☆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不同大象主题歌曲,让学生对比差异,开阔音乐视野。
课堂总结 课堂回顾
(1)教师问:“今天大家学了什么呀?”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强化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2)教师问:“大家是用什么情绪演唱《两只小象》呀?”让0学生明确歌曲的演唱情绪。
(3)教师问:“除了用声音演唱歌曲,还能用什么表现歌曲呀?”让学生思考多种表现歌曲的方式。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只小象》,感受到三拍子歌曲的韵律,能用欢快活泼 1.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2. 学生回答演唱情绪。
3. 学生思考表现方式。
4. 学生聆听总结。
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
情绪明确:☆☆☆
方式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课堂,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演唱方式,巩固课堂知识。
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
1. 回家给家人完整演唱《两只小象》。
2. 用彩笔画出心中的小象。
3. 搜集一个和大象有关的知识,下节课分享。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新学的乐器为歌曲录音。
2. 与同学合作编排一个关于《两只小象》的舞蹈。
板书设计
《两只小象》
1=F 3/4 中速
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拍子韵律:强弱弱
爱护动物,团结友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谜语、视频、乐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演唱、伴奏、模仿等活动中发挥创意,培养核心
本次教学围绕《两只小象》展开,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采用了谜语导入、播放视频、乐器演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谜语导入环节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课程充满期待;乐器演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在演唱、乐器伴奏、动作模仿等活动中发挥创意,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比如学生在乐器伴奏环节,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节奏和力度进行演奏,展现出了一定的创造力。 3. **目标达成度较好**:基本实现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韵律,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用乐器或动作进行表现,同时也理解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的寓意。 ### 不足之处 1. **课堂纪律把控不足**:一年级学生自律性较差,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对课堂纪律的把控仍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不佳。 2.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不同,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没有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乐器演奏环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指导不够细致。 3. **深度拓展欠缺**: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上有所欠缺,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和演唱,没有进一步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例如,对于大象文化和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不够深入。 ### 改进措施 1. **加强课堂管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如设置明确的课堂规则、及时提醒和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2. **关注个体差异**: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对于乐器演奏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3. **深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如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大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