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咚锵》教案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龙咚锵》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2/4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它在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演唱能力的经典曲目。歌曲通过节奏重复、旋律级进和重复等手法,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将锣鼓节奏与歌唱音调结合,强调热烈气氛,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美和旋律美。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对过年有直观感受,但音乐知识和技能储备有限。他们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学习中,准确把握节奏、理解歌曲意境和掌握乐器演奏方法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象的比喻和示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音乐素养。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感受《龙咚锵》中活泼欢快的节奏和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过新年的喜悦氛围。2. 敏锐捕捉歌曲中锣鼓声与歌声的交替和结合,增强对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用活泼欢快的歌声准确演唱《龙咚锵》,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2. 能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清晰地唱出歌词,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创意实践1. 尝试用不同的动作和表情,对《龙咚锵》进行个性化的表演。2. 与小组成员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节奏型。文化理解1. 了解歌曲所体现的汉族春节文化习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2. 认识锣、鼓、镲等传统乐器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准确把握《龙咚锵》的节奏,特别是附点节奏和“龙咚锵”的重复节奏。2. 用欢快、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过年的喜悦心情。3. 熟悉锣、鼓、镲等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方法。难点1. 体会歌曲中节奏重复、旋律级进和重复所营造的热烈氛围。2. 有探索不同演奏方法的兴趣,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实践与编创活动。3. 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春节文化内涵,并用表演准确传达出来。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锣、鼓、镲等乐器模型、小道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春节情境(1) 教师身着传统春节服饰,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学生打招呼:“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特别的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处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现在,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呢?”(2) 当学生猜出是春节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请大家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提到的贴春联、放鞭炮、发红包、包饺子等习俗,教师给予肯定和回应。(3) 教师接着说:“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过春节,也知道很多春节的习俗。不过,每个地区还有一些特色的、不同的习俗。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春节习俗是怎么来的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观看一个关于春节的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播放精心准备的春节习俗由来的视频。(4)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看完视频,大家明白了吗?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挂灯笼、敲锣打鼓,让整个节日特别热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补充和纠正。(5) 教师说:“大家都了解了春节的习俗和由来,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曲。请大家仔细听,歌曲中有哪些声音和过春节的情景一样?哪些词藏在了歌曲中呢?”播放《龙咚锵》的音频。(6) 音频播放完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词语:“大家的耳朵都很灵,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龙咚锵”的声音时,教师给予表扬。(7) 教师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快要过年了,老师家的一些驱赶怪兽的年货还没有买好,你们可以帮帮老师吗?请同学们到年货超市帮老师买几样东西。”展示课件中的年货超市界面,上面有各种乐器和物品。(8) 教师提出要求:“我们要购买能发出‘龙咚’声音的乐器和能发出‘锵’声音的乐器,大家能顺利买到正确的东西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并在学生选择后给予指导和解释。 1. 闭上眼睛,想象春节的热闹场景,积极猜测节日名称。2. 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印象中的春节习俗。3.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春节习俗的由来。4. 仔细聆听歌曲,尝试找出与春节情景相似的声音和词语。评价任务 参与度:☆☆☆回答准确性:☆☆☆注意力集中程度:☆☆☆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春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熟悉的节日氛围中自然地进入音乐学习。利用视频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习俗的由来,增强文化认知。聆听歌曲和购物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参与意识。乐器认知与节奏练习 认识乐器(1) 当学生选择完乐器后,教师展示锣、鼓、镲等乐器的实物或模型,向学生介绍:“大家选得很棒,这些就是我们过年时经常能见到的传统乐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详细介绍每种乐器的外形、构造和名称。(2) 教师说:“我们来听一听这些乐器的声音,感受一下它们的独特魅力。”依次敲击锣、鼓、镲,让学生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并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动作。(3) 教师再次提问:“大家觉得三个乐器中,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龙咚龙咚’的呢?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锵’的,比较尖锐一些呢?”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4) 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给予肯定:“大家的小耳朵真灵敏。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这三个乐器的节奏。”在黑板上写出简单的节奏型,如“龙咚 龙咚 | 锵 - |”。(5) 教师示范敲击节奏,边敲边说:“大家看老师是这样敲的,跟着老师一起试试。”带领学生一起模仿练习,感受节奏的韵律。(6) 教师展示两条不同的节奏,一条是普通节奏,一条是附点节奏,向学生解释:“同学们,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条节奏。第二条节奏加入了小附点,让整体感觉更加欢快。让我们再次体验一下。”分别示范演奏两条节奏,让学生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7) 教师说:“掌握了节奏后,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练习。老师来分配一下任务,鼓用拍桌来表示,镲用拍手来表示,锣用笔敲书来表示。大家按照这个方式,我们一起合作演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练习,教师在旁边指导和监督。(8) 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说:“大家的节奏感都很棒,刚才我们练习的节奏就是歌曲中最重要的节奏。其实,歌曲的名字就藏在这个节奏中,它就是《龙咚锵》。”揭示课题。 1. 观察乐器的外形和构造,聆听乐器的声音,用动作模仿演奏。2. 思考并回答乐器声音的特点。3. 跟随教师练习节奏,感受不同节奏的差异。4. 按照教师的分配,与同学合作进行节奏演奏。评价任务 乐器识别:☆☆☆节奏把握:☆☆☆合作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乐器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锣、鼓、镲等传统乐器。通过聆听声音、模仿动作和节奏练习,增强学生对乐器的感知和节奏的把握能力。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歌曲学习 活动一:感受歌曲情绪 初听歌曲(1) 教师说:“现在,让我们再次聆听《龙咚锵》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大家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播放歌曲音频。(2) 歌曲播放完后,教师提问:“大家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绪了吗?它是欢快的、热闹的,还是抒情的、优美的呢?”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歌曲的情绪。(3) 教师接着说:“大家仔细听了吗?你有没有注意到歌曲中哪一句歌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呢?出现了多少次?”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寻找答案。(4) 当学生回答出“龙咚龙咚锵”这句歌词出现次数最多后,教师说:“看来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但是,大家可能还没有注意到它出现了几次。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旋律图谱来数一数。”展示旋律图谱,再次播放歌曲,带领学生一起数“龙咚龙咚锵”出现的次数。(5) 数完后,教师说:“大家数得很准确,一共出现了5次。那我们观察一下图谱,每次出现‘龙咚锵’时,旋律都一样吗?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感受一下旋律的变化。”(6) 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旋律的特点。唱完后,教师提问:“大家觉得几个乐句的旋律都一样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7) 教师强调:“看来几个乐句的旋律都不太一样。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结尾的这句歌词呢?‘龙咚锵锵锵’,这三个‘锵’让结尾的乐句更加干净利落,铿锵有力。”再次范唱结尾部分,让学生感受其特点。(8) 教师说:“接下来,听老师范唱,方框里的部分应该怎样演唱呢?”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 1. 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情绪。2. 仔细聆听歌曲,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歌词。3. 跟随旋律图谱数歌词出现的次数,观察旋律的变化。4.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旋律和休止符的问题。评价任务 情绪感知:☆☆☆歌词识别:☆☆☆旋律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和歌词特点。利用旋律图谱和教师范唱,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歌曲的细节,为演唱歌曲打下基础。歌曲学习 活动二:学唱歌曲 教唱过程(1) 教师说:“大家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开始学唱。老师唱一句,大家跟着唱一句。”从歌曲的第一句开始,逐句教唱,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节奏的把握。(2) 教唱完几句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演唱这几句,教师在旁边倾听并给予指导和纠正。(3) 教师说:“大家唱得越来越好了,现在我们完整地唱一遍这几句。老师来为你们伴奏。”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让学生完整演唱已学的部分。(4) 当学生基本掌握已学部分后,教师继续教唱后面的歌词,重复上述教唱和练习的过程,直到学生学会整首歌曲。(5) 教师说:“大家都学会了整首歌曲,让我们跟随音频完整地演唱一遍,感受一下和老师伴奏有什么不同。”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跟随演唱。(6) 演唱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大家唱得非常棒,但是在某些地方还可以再改进一下。比如,某个音的音准可以再准确一些,某个节奏可以再稳定一些。”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和示范。(7)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演唱,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教师在旁边引导和点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8) 教师说:“最后,让我们全班一起完整地演唱一遍《龙咚锵》,用我们欢快的歌声庆祝新年。”带领全班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 1. 跟随教师逐句学唱歌曲。2. 自主演唱已学部分,接受教师的指导。3. 跟随音频和教师伴奏完整演唱歌曲。4. 参与分组演唱和全班演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任务 音准把握:☆☆☆节奏稳定:☆☆☆演唱表现力:☆☆☆设计意图 采用逐句教唱、自主演唱、跟随伴奏和音频演唱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学会演唱歌曲。通过分组演唱和全班演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演唱水平。歌曲表演与创编 活动三:加入乐器表演 乐器表演准备(1) 教师说:“大家唱得非常好,过新年的时候,敲锣打鼓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3个红包,里面装着乐器礼物。让我们拆开红包,把这些乐器加入到歌曲中,一起表演吧。”分发乐器道具给学生。(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乐器,再次强调锣、鼓、镲的演奏方法和节奏。说:“大家要注意,鼓要拍得有力,镲要拍得清脆,锣要敲得响亮。”(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乐器的种类和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分配。说:“现在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鼓、镲和锣,我们要合作演奏。”(4) 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先自己练习一下,看看怎样配合才能让歌曲更加精彩。可以尝试不同的演奏顺序和节奏变化。”让小组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在旁边观察和指导。(5) 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说:“大家都练习得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展示一下每个小组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邀请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6) 表演结束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小组节奏把握得很好,有的小组配合得很默契。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再改进,比如演奏的力度可以再均匀一些。”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7) 教师说:“大家的表演都很精彩,让我们想一想,过年时还有哪些其他的声音或活动可以加入到歌曲中呢?比如,‘放鞭炮呀,噼里啪啦砰’。”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8) 教师组织学生将创编的歌词加入到歌曲中,再次进行表演。说:“现在让我们把创编的歌词唱进去,看看歌曲变得更加丰富了。”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1. 拆开红包,领取乐器道具。2. 学习并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行小组练习。3. 上台展示小组表演,接受评价和建议。4. 参与歌词创编,并将创编内容加入歌曲表演。评价任务 乐器演奏技巧:☆☆☆小组合作能力:☆☆☆创编创意:☆☆☆设计意图 通过加入乐器表演和歌词创编,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展示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课堂总结 总结与拓展(1) 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龙咚锵》这首歌曲,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习俗、乐器知识、歌曲演唱和表演等。(2)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我们了解到中国过年的习俗,感受到了歌曲带来的欢快氛围。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演奏锣、鼓、镲等乐器,并且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和创编。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更加热爱音乐,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歌曲唱给家人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过年的喜悦。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或者继续创编更多的歌词。”(4) 说:“最后,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歌声和热烈的演奏,结束这节课。”带领学生再次演唱歌曲,并用乐器伴奏。(5)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大家今天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能取得更大的进步。”(6) 宣布下课:“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7) 整理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8)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作业布置。3. 跟随教师再次演唱歌曲,结束课程。4. 有序离开教室。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态度表现:☆☆☆总结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记忆。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和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龙咚锵》给家人听。2. 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记录下歌曲中“龙咚锵”出现的次数和节奏型。3.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春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的音乐作品。拓展作业1. 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自制乐器,如用塑料瓶和豆子制作沙锤,为《龙咚锵》伴奏。2. 与家人一起合作,为《龙咚锵》创编一段新的舞蹈,并进行表演。3. 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你心目中过春节时演唱《龙咚锵》的热闹场景。板书设计《龙咚锵》节奏:龙咚 龙咚 | 锵 - |歌词:龙咚龙咚锵(出现5次)结尾:龙咚锵锵锵乐器:鼓、镲、锣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效果显著,通过创设春节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春节习俗、观看视频、聆听歌曲等活动,课堂气氛活跃。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示范法、合作学习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技巧。教师的范唱和示范演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小组合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在歌词创编和乐器表演环节,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独特的音乐才华。不足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学习节奏和音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乐器表演和创编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总结部分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3. 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更加丰富,如可以引入更多春节相关的音乐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