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 龙咚锵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唱歌 龙咚锵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龙咚锵》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龙咚锵》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2/4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它在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演唱能力的经典曲目。歌曲通过节奏重复、旋律级进和重复等手法,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将锣鼓节奏与歌唱音调结合,强调热烈气氛,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对过年有直观感受,但音乐知识和技能储备有限。他们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学习中,准确把握节奏、理解歌曲意境和掌握乐器演奏方法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象的比喻和示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音乐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感受《龙咚锵》中活泼欢快的节奏和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过新年的喜悦氛围。
2. 敏锐捕捉歌曲中锣鼓声与歌声的交替和结合,增强对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用活泼欢快的歌声准确演唱《龙咚锵》,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能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清晰地唱出歌词,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创意实践
1. 尝试用不同的动作和表情,对《龙咚锵》进行个性化的表演。
2. 与小组成员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节奏型。
文化理解
1. 了解歌曲所体现的汉族春节文化习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认识锣、鼓、镲等传统乐器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龙咚锵》的节奏,特别是附点节奏和“龙咚锵”的重复节奏。
2. 用欢快、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过年的喜悦心情。
3. 熟悉锣、鼓、镲等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方法。
难点
1. 体会歌曲中节奏重复、旋律级进和重复所营造的热烈氛围。
2. 有探索不同演奏方法的兴趣,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实践与编创活动。
3. 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春节文化内涵,并用表演准确传达出来。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示范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锣、鼓、镲等乐器模型、小道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春节情境
(1) 教师身着传统春节服饰,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学生打招呼:“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特别的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处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现在,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呢?”
(2) 当学生猜出是春节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请大家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提到的贴春联、放鞭炮、发红包、包饺子等习俗,教师给予肯定和回应。
(3) 教师接着说:“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过春节,也知道很多春节的习俗。不过,每个地区还有一些特色的、不同的习俗。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春节习俗是怎么来的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观看一个关于春节的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播放精心准备的春节习俗由来的视频。
(4)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看完视频,大家明白了吗?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挂灯笼、敲锣打鼓,让整个节日特别热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补充和纠正。
(5) 教师说:“大家都了解了春节的习俗和由来,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曲。请大家仔细听,歌曲中有哪些声音和过春节的情景一样?哪些词藏在了歌曲中呢?”播放《龙咚锵》的音频。
(6) 音频播放完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词语:“大家的耳朵都很灵,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龙咚锵”的声音时,教师给予表扬。
(7) 教师说:“过年的习俗有很多,快要过年了,老师家的一些驱赶怪兽的年货还没有买好,你们可以帮帮老师吗?请同学们到年货超市帮老师买几样东西。”展示课件中的年货超市界面,上面有各种乐器和物品。
(8) 教师提出要求:“我们要购买能发出‘龙咚’声音的乐器和能发出‘锵’声音的乐器,大家能顺利买到正确的东西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并在学生选择后给予指导和解释。 1. 闭上眼睛,想象春节的热闹场景,积极猜测节日名称。
2. 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印象中的春节习俗。
3.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春节习俗的由来。
4. 仔细聆听歌曲,尝试找出与春节情景相似的声音和词语。
评价任务 参与度:☆☆☆
回答准确性:☆☆☆
注意力集中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春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熟悉的节日氛围中自然地进入音乐学习。利用视频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习俗的由来,增强文化认知。聆听歌曲和购物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参与意识。
乐器认知与节奏练习 认识乐器
(1) 当学生选择完乐器后,教师展示锣、鼓、镲等乐器的实物或模型,向学生介绍:“大家选得很棒,这些就是我们过年时经常能见到的传统乐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详细介绍每种乐器的外形、构造和名称。
(2) 教师说:“我们来听一听这些乐器的声音,感受一下它们的独特魅力。”依次敲击锣、鼓、镲,让学生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并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动作。
(3) 教师再次提问:“大家觉得三个乐器中,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龙咚龙咚’的呢?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锵’的,比较尖锐一些呢?”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4) 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给予肯定:“大家的小耳朵真灵敏。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这三个乐器的节奏。”在黑板上写出简单的节奏型,如“龙咚 龙咚 | 锵 - |”。
(5) 教师示范敲击节奏,边敲边说:“大家看老师是这样敲的,跟着老师一起试试。”带领学生一起模仿练习,感受节奏的韵律。
(6) 教师展示两条不同的节奏,一条是普通节奏,一条是附点节奏,向学生解释:“同学们,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条节奏。第二条节奏加入了小附点,让整体感觉更加欢快。让我们再次体验一下。”分别示范演奏两条节奏,让学生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
(7) 教师说:“掌握了节奏后,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练习。老师来分配一下任务,鼓用拍桌来表示,镲用拍手来表示,锣用笔敲书来表示。大家按照这个方式,我们一起合作演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练习,教师在旁边指导和监督。
(8) 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说:“大家的节奏感都很棒,刚才我们练习的节奏就是歌曲中最重要的节奏。其实,歌曲的名字就藏在这个节奏中,它就是《龙咚锵》。”揭示课题。 1. 观察乐器的外形和构造,聆听乐器的声音,用动作模仿演奏。
2. 思考并回答乐器声音的特点。
3. 跟随教师练习节奏,感受不同节奏的差异。
4. 按照教师的分配,与同学合作进行节奏演奏。
评价任务 乐器识别:☆☆☆
节奏把握:☆☆☆
合作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乐器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锣、鼓、镲等传统乐器。通过聆听声音、模仿动作和节奏练习,增强学生对乐器的感知和节奏的把握能力。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歌曲学习 活动一:感受歌曲情绪 初听歌曲
(1) 教师说:“现在,让我们再次聆听《龙咚锵》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大家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播放歌曲音频。
(2) 歌曲播放完后,教师提问:“大家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绪了吗?它是欢快的、热闹的,还是抒情的、优美的呢?”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歌曲的情绪。
(3) 教师接着说:“大家仔细听了吗?你有没有注意到歌曲中哪一句歌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呢?出现了多少次?”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寻找答案。
(4) 当学生回答出“龙咚龙咚锵”这句歌词出现次数最多后,教师说:“看来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但是,大家可能还没有注意到它出现了几次。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旋律图谱来数一数。”展示旋律图谱,再次播放歌曲,带领学生一起数“龙咚龙咚锵”出现的次数。
(5) 数完后,教师说:“大家数得很准确,一共出现了5次。那我们观察一下图谱,每次出现‘龙咚锵’时,旋律都一样吗?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感受一下旋律的变化。”
(6) 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旋律的特点。唱完后,教师提问:“大家觉得几个乐句的旋律都一样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 教师强调:“看来几个乐句的旋律都不太一样。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结尾的这句歌词呢?‘龙咚锵锵锵’,这三个‘锵’让结尾的乐句更加干净利落,铿锵有力。”再次范唱结尾部分,让学生感受其特点。
(8) 教师说:“接下来,听老师范唱,方框里的部分应该怎样演唱呢?”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 1. 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情绪。
2. 仔细聆听歌曲,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歌词。
3. 跟随旋律图谱数歌词出现的次数,观察旋律的变化。
4.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旋律和休止符的问题。
评价任务 情绪感知:☆☆☆
歌词识别:☆☆☆
旋律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和歌词特点。利用旋律图谱和教师范唱,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歌曲的细节,为演唱歌曲打下基础。
歌曲学习 活动二:学唱歌曲 教唱过程
(1) 教师说:“大家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开始学唱。老师唱一句,大家跟着唱一句。”从歌曲的第一句开始,逐句教唱,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节奏的把握。
(2) 教唱完几句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演唱这几句,教师在旁边倾听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教师说:“大家唱得越来越好了,现在我们完整地唱一遍这几句。老师来为你们伴奏。”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让学生完整演唱已学的部分。
(4) 当学生基本掌握已学部分后,教师继续教唱后面的歌词,重复上述教唱和练习的过程,直到学生学会整首歌曲。
(5) 教师说:“大家都学会了整首歌曲,让我们跟随音频完整地演唱一遍,感受一下和老师伴奏有什么不同。”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跟随演唱。
(6) 演唱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大家唱得非常棒,但是在某些地方还可以再改进一下。比如,某个音的音准可以再准确一些,某个节奏可以再稳定一些。”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和示范。
(7)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演唱,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教师在旁边引导和点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8) 教师说:“最后,让我们全班一起完整地演唱一遍《龙咚锵》,用我们欢快的歌声庆祝新年。”带领全班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 1. 跟随教师逐句学唱歌曲。
2. 自主演唱已学部分,接受教师的指导。
3. 跟随音频和教师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 参与分组演唱和全班演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评价任务 音准把握:☆☆☆
节奏稳定:☆☆☆
演唱表现力:☆☆☆
设计意图 采用逐句教唱、自主演唱、跟随伴奏和音频演唱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学会演唱歌曲。通过分组演唱和全班演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演唱水平。
歌曲表演与创编 活动三:加入乐器表演 乐器表演准备
(1) 教师说:“大家唱得非常好,过新年的时候,敲锣打鼓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3个红包,里面装着乐器礼物。让我们拆开红包,把这些乐器加入到歌曲中,一起表演吧。”分发乐器道具给学生。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乐器,再次强调锣、鼓、镲的演奏方法和节奏。说:“大家要注意,鼓要拍得有力,镲要拍得清脆,锣要敲得响亮。”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乐器的种类和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分配。说:“现在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鼓、镲和锣,我们要合作演奏。”
(4) 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先自己练习一下,看看怎样配合才能让歌曲更加精彩。可以尝试不同的演奏顺序和节奏变化。”让小组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在旁边观察和指导。
(5) 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说:“大家都练习得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展示一下每个小组的成果。哪个小组先来?”邀请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6) 表演结束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小组节奏把握得很好,有的小组配合得很默契。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再改进,比如演奏的力度可以再均匀一些。”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7) 教师说:“大家的表演都很精彩,让我们想一想,过年时还有哪些其他的声音或活动可以加入到歌曲中呢?比如,‘放鞭炮呀,噼里啪啦砰’。”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8) 教师组织学生将创编的歌词加入到歌曲中,再次进行表演。说:“现在让我们把创编的歌词唱进去,看看歌曲变得更加丰富了。”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1. 拆开红包,领取乐器道具。
2. 学习并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行小组练习。
3. 上台展示小组表演,接受评价和建议。
4. 参与歌词创编,并将创编内容加入歌曲表演。
评价任务 乐器演奏技巧:☆☆☆
小组合作能力:☆☆☆
创编创意:☆☆☆
设计意图 通过加入乐器表演和歌词创编,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展示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课堂总结 总结与拓展
(1) 教师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龙咚锵》这首歌曲,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习俗、乐器知识、歌曲演唱和表演等。
(2)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我们了解到中国过年的习俗,感受到了歌曲带来的欢快氛围。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演奏锣、鼓、镲等乐器,并且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和创编。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更加热爱音乐,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歌曲唱给家人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过年的喜悦。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或者继续创编更多的歌词。”
(4) 说:“最后,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歌声和热烈的演奏,结束这节课。”带领学生再次演唱歌曲,并用乐器伴奏。
(5)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大家今天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6) 宣布下课:“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7) 整理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8)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作业布置。
3. 跟随教师再次演唱歌曲,结束课程。
4. 有序离开教室。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态度表现:☆☆☆
总结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记忆。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和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龙咚锵》给家人听。
2. 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记录下歌曲中“龙咚锵”出现的次数和节奏型。
3.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春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的音乐作品。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自制乐器,如用塑料瓶和豆子制作沙锤,为《龙咚锵》伴奏。
2. 与家人一起合作,为《龙咚锵》创编一段新的舞蹈,并进行表演。
3. 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你心目中过春节时演唱《龙咚锵》的热闹场景。
板书设计
《龙咚锵》
节奏:龙咚 龙咚 | 锵 - |
歌词:龙咚龙咚锵(出现5次)
结尾:龙咚锵锵锵
乐器:鼓、镲、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效果显著,通过创设春节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春节习俗、观看视频、聆听歌曲等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示范法、合作学习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技巧。教师的范唱和示范演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小组合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在歌词创编和乐器表演环节,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独特的音乐才华。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学习节奏和音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乐器表演和创编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总结部分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 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更加丰富,如可以引入更多春节相关的音乐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