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锣鼓镲》教案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打击乐器单元的重要内容,它以锣、鼓、镲三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编排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乐器的音色感知到基础演奏,再到简单合奏,逐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音乐充满好奇,尤其对打击乐器兴趣浓厚。他们有初步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但注意力易分散,自我约束能力弱。在演奏时,可能因兴奋而忽略要领。因此,教学要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采用游戏化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学生能够准确分辨锣、鼓、镲三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美感。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音色的敏锐感知,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艺术表现1. 学生熟练掌握锣、鼓、镲的基本演奏技巧,能独立演奏简单节奏型。2. 让学生在演奏中展现出自信和表现力,提高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1. 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特点,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创造性的节奏伴奏。2. 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文化理解1. 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锣、鼓、镲的正确演奏姿势,确保演奏的规范性。2. 准确表现基本节奏型,提高节奏感和韵律感。3. 熟悉三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能在音乐中准确识别。难点1. 学生精准控制打击乐器的演奏力度,使音乐表现更加细腻。2. 保持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合奏中与他人协调配合。3. 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创造性的节奏伴奏,发挥音乐创造力。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示范法、模仿法、分组练习法、游戏法、讨论法教具准备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投影仪,音响系统,节奏卡片,乐器图片,示范视频,护耳器,防滑垫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 教师热情地对学生说:“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超级神奇的地方,那里有好多会发出奇妙声音的宝贝在等着我们呢!”(2) 打开投影仪,播放一段热闹欢快的《开门红》音乐视频,视频中展示着各种打击乐器演奏的精彩画面,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音乐的魅力。(3)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特别的声音呀?”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4) 当学生回答出一些声音后,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猜猜这些声音是由什么乐器发出来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5)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准确,也表扬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6) 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总结:“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这些好听的声音就是由我们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发出来的。今天呀,老师就要带你们认识其中三种非常有趣的乐器。”(7) 教师充满期待地说:“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吧!”营造出神秘而有趣的氛围。(8)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锣、鼓、镲三种乐器。 1. 认真观看视频,沉浸在热闹的音乐氛围中。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胆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3. 猜测声音对应的乐器,激发好奇心。4. 对即将学习的乐器充满期待。评价任务 参与度:☆☆☆;表达能力:☆☆☆;好奇心:☆☆☆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精彩的音乐视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打击乐器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讲授新课 - 感知阶段 乐器初识(1) 教师微笑着向学生展示锣,说:“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锣。它长得圆圆的,像一个大圆盘。”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锣的外形。(2) 邀请学生轻轻触摸锣的材质,感受其光滑的表面,同时教师介绍:“大家摸一摸,锣是用金属做的,很坚硬。”(3) 教师拿起锣槌,轻轻敲击锣,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然后说:“听,这就是锣的声音,是不是很响亮?大家猜猜它的声音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4) 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点评和引导,比如:“你说得很有创意,锣的声音就像远方传来的信号,很有力量。”(5) 接着展示鼓,说:“接下来,我们认识第二位朋友——鼓。它胖乎乎的,像一个小胖子。”让学生观察鼓的外形特点。(6) 引导学生观察鼓的构造,指着鼓面说:“这是鼓面,它是有弹性的哦。”并让学生轻轻按压鼓面,感受弹性。(7) 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问学生:“小朋友们,听听鼓的声音和锣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8) 最后展示镲,说:“现在,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朋友——镲。它们像一对闪亮的小翅膀。”演示镲的基本音色,让学生感受其清脆明亮的声音。 1. 仔细观察锣、鼓、镲的外形,用手触摸感受材质。2. 认真倾听三种乐器的声音,积极发挥想象力描述声音。3. 对比锣和鼓的声音,尝试说出不同之处。4. 对三种乐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展示、触摸和聆听,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锣、鼓、镲三种乐器,感受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独特音色,建立对乐器的初步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讲授新课 - 探究阶段 活动一:锣的演奏方法 示范讲解(1) 教师拿起锣槌,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持握方法,说:“小朋友们,看老师怎么拿锣槌。握槌要像握笔一样轻松自然,手指不要太用力哦。”边说边进行示范。(2) 详细讲解握槌的要点,比如手指的位置、力度的控制等,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3) 教师在锣面上不同的位置进行敲击,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说:“大家注意听,锣面上不同的位置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我们要找到最漂亮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敲击位置。(4) 邀请学生上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敲击锣的不同位置,感受声音的变化。(5) 对学生的尝试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敲击方法。(6) 教师再次示范,强调敲击时的节奏感和力度的把握,说:“敲锣的时候要有节奏,力度也要适中,这样声音才好听。”(7)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一起轻轻敲击锣,初步体验演奏的乐趣。(8) 观察学生的演奏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 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锣槌的持握方法。2. 上台尝试敲击锣的不同位置,感受声音变化。3. 跟着教师的节奏敲击锣,体验演奏乐趣。4. 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纠正,努力掌握正确方法。评价任务 学习态度:☆☆☆;操作能力:☆☆☆;节奏感:☆☆☆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让学生掌握锣的演奏方法,包括锣槌的持握和敲击位置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节奏感。讲授新课 - 探究阶段 活动二:鼓的演奏技巧 示范指导(1) 教师拿起鼓槌,向学生示范正确的握法,说:“小朋友们,握鼓槌的时候手腕要放松,就像小鸟点水一样轻盈。”边说边进行动作示范。(2) 详细讲解手腕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手腕的力量敲击鼓面。(3) 教师开始练习基本节奏,说:“跟着老师一起,咚、咚、咚……”引导学生模仿。(4) 观察学生的模仿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比如提醒学生手腕要灵活。(5)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增加练习的次数,提高节奏感。(6) 教师改变节奏,让学生跟着新的节奏敲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7)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演奏时的注意事项。 1. 学习鼓槌的正确握法,感受手腕的放松状态。2. 跟着教师练习基本节奏,努力掌握敲击技巧。3. 大胆尝试不同的节奏,提高应变能力。4. 上台展示练习成果,增强自信心。评价任务 技巧掌握:☆☆☆;节奏感:☆☆☆;自信心:☆☆☆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鼓的演奏技巧,提高节奏感和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讲授新课 - 探究阶段 活动三:镲的演奏要领 示范演示(1) 教师拿起镲,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持握姿势,说:“小朋友们,看老师怎么拿镲。两片镲要像两片树叶轻轻相碰。”边说边进行示范。(2) 详细讲解持握的要点,比如手指的位置和力度的控制。(3) 教师轻轻碰撞镲,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说:“听,这就是镲的声音。大家注意看老师的动作哦。”(4) 邀请学生上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持握和碰撞镲。(5) 对学生的尝试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姿势。(6) 教师再次示范,强调碰撞时的力度和角度的把握,说:“碰撞镲的时候力度要适中,角度也要合适,这样声音才清脆好听。”(7)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一起碰撞镲,感受演奏的乐趣。(8) 观察学生的演奏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兴趣。 1. 学习镲的正确持握姿势,感受动作要领。2. 上台尝试持握和碰撞镲,接受教师指导。3. 跟着教师的节奏碰撞镲,体验演奏乐趣。4. 享受演奏过程,增强对镲的兴趣。评价任务 姿势掌握:☆☆☆;力度控制:☆☆☆;兴趣度:☆☆☆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让学生掌握镲的演奏要领,包括持握姿势和碰撞力度的控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乐器的兴趣。讲授新课 - 示范环节 完整示范(1)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小朋友们,接下来老师要演奏一段完整的节奏,大家要睁大眼睛、竖起小耳朵认真观察和倾听哦!”(2) 教师熟练地运用锣、鼓、镲三种乐器,演奏一段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音乐。(3) 演奏过程中,强调演奏的姿势、力度和节奏的准确性,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4) 演奏结束后,问学生:“小朋友们,觉得老师演奏得怎么样?你们能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吗?”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5) 对学生的看法给予回应和肯定,进一步解释演奏中的一些技巧和要点。(6) 再次演奏一遍,让学生跟着节奏轻轻拍手,增强他们的节奏感。(7)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段节奏像什么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8) 自然地引出分组练习环节,说:“现在,轮到你们来大展身手啦!让我们分成三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练习。” 1. 认真观看教师的完整演奏,感受音乐的魅力。2. 积极发表自己对演奏的看法,锻炼表达能力。3. 跟着节奏拍手,增强节奏感。4. 大胆想象节奏对应的场景,发挥想象力。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种乐器合奏的效果,增强他们对节奏和韵律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分组练习做好铺垫。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收集生活中能发出类似打击乐器声音的物品,如锅盖、瓶子等,并尝试用它们演奏简单的节奏。2. 用课本配套音频,反复练习今天学习的节奏型,熟练掌握演奏技巧。3. 准确说出锣、鼓、镲三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拓展作业1. 与家人一起合作,用收集的物品和乐器进行一场小型的音乐会。2. 尝试根据一首喜欢的歌曲,运用打击乐器进行创造性的节奏伴奏。3. 了解一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打击乐器的世界┌─────────┐│锣:浑厚响亮││鼓:低沉有力││镲:清脆明亮│└─────────┘演奏要领: 正确姿势 适当力度 准确节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示范法、模仿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2.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锣、鼓、镲的演奏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技能。3.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导入到新授,再到巩固和作业布置,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1. 在分组练习时,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练习效果不佳。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参与练习。2. 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掌握演奏技巧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3. 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能是引导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