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你的名字叫什么》教案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你的名字叫什么》处于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好朋友》,是该单元的第1课唱歌课。此歌由刘文伍作词作曲,采用2/4拍,一段体结构。其旋律亲切自然、流畅动听,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基本相同。歌曲能增强孩子自信心,拟人化歌词天真稚气、充满童趣,可启迪孩子热爱生活,在教材中起到培养学生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他们在音乐学习中,需要从把握歌曲情绪入手,以打动情感。不过,此阶段学生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教学时需及时管控课堂纪律,耐心引导,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培养其音乐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快乐体验。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通过学唱歌曲,敏锐感受音乐亲切、欢快的情绪特点。2. 体会歌曲旋律中节奏变化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艺术表现1. 能够运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2. 掌握歌曲中的附点音符等特殊节奏,使演唱更具韵律感。创意实践1. 能够用简单且富有创意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和情感。2. 尝试为歌曲创编简单的歌词,展现个人创造力。文化理解1. 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提升音乐感知和表现力。2. 培养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准确把握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演唱。2. 学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配合歌曲进行表现。3. 熟练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尤其是附点音符的演唱。难点1. 能够富有感情地进行表演唱,将歌曲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2. 自主创编歌词和动作,展现独特的创意和理解。3. 协调演唱和肢体动作,使表演更加自然流畅。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小乐器(三角铁、沙锤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激趣导入 营造开学氛围(1) 教师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彩色气球、彩带等,营造出欢快的开学氛围。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师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亲切打招呼。(2) 上课铃响后,教师面带微笑地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同学们,新学期开始啦,老师看到大家都精神饱满的,特别开心!新的学期就像一个新的旅程,会有好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们呢。”(3) 教师接着提问:“大家在新学期里,有没有什么特别期待的事情呀?可以和老师还有同学们分享一下。”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4)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你这个想法太棒啦,老师相信一定会实现的”“你的期待很有趣,说不定真的会发生呢”等。(5) 然后教师说:“同学们,在这个新的学期里,我们会认识很多新的朋友。朋友之间见面,最开始要做的是什么呀?”引导学生回答出介绍自己的名字。(6) 教师继续说:“那现在请大家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的名字。”鼓励学生大胆地站起来介绍自己。(7) 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教师可以走到他们身边,轻声鼓励他们:“别害怕,大胆地说出来,大家都很想认识你呢。”(8) 当每个学生介绍完自己后,教师重复他们的名字,加深印象,并给予表扬,如“你的声音真响亮,让老师一下就记住你啦”“你的名字很特别,老师很喜欢”等。引出歌曲(1)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一首特别有趣的歌曲,这首歌就是关于介绍自己名字的,它的名字就叫《你的名字叫什么》。”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歌曲名称。(2) 教师播放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3) 播放完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觉得它的感觉是怎样的呀?是开心的、难过的,还是其他的呢?”引导学生表达对歌曲情绪的感受。(4)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说:“对啦,这首歌的情绪是亲切、欢快的,就像我们和新朋友打招呼一样开心。”(5) 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这次让学生跟着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6) 教师一边示范跟着节奏晃动身体,一边说:“大家可以像老师这样,跟着歌曲的节奏动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韵律。”(7) 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能跟上节奏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节奏感真好,晃动得很有感觉”。对于跟不上的学生,教师可以拉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们一起晃动。(8) 最后,教师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期待学会这首歌,用歌声来介绍自己吧。” 1. 积极回答教师关于新学期期待的问题。2. 大胆站起来介绍自己的名字。3. 认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4. 跟着教师和歌曲的节奏晃动身体。评价任务 发言积极度:☆☆☆自我介绍胆量:☆☆☆节奏感受力:☆☆☆设计意图 通过营造开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为引出歌曲做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主题。播放歌曲并让学生感受情绪和节奏,为后续的学唱打下基础。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教师范唱(1) 教师站在教室前面,面带微笑,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演唱时,注意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带动整首歌曲。(2) 演唱过程中,教师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他们的反应,同时用手势辅助表达歌曲的节奏和情感。(3) 唱完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老师唱得怎么样呀?你们有没有听清楚歌曲里都唱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歌词内容。(4)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强调歌词中的重点部分,如“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我叫XX,我叫XX,很高兴认识你,很高兴认识你”。(5) 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比如“当我们问别人名字的时候,就可以像歌曲里这样问‘你的名字叫什么’,然后我们回答‘我叫XX’,接着表达‘很高兴认识你’,这是很有礼貌的打招呼方式哦。”(6) 教师再次范唱,这次让学生跟着轻轻哼唱,感受歌词的韵律。(7) 对于学生哼唱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如“这里的音稍微高了一点,再低一点试试”“这个字的发音要更清晰一些哦”。(8) 鼓励学生大胆哼唱,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哼唱得很投入,声音真好听”。跟琴学唱(1) 教师坐在钢琴前,弹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教师边弹边提醒学生注意听钢琴的声音,感受旋律的起伏。(2) 教师先弹奏第一乐句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哼唱。弹奏完后,教师问学生:“这一句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觉得难唱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 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比如,如果学生觉得附点音符难唱,教师可以先单独弹奏附点音符的节奏,让学生跟着拍手感受,然后再结合旋律演唱。(4) 教师再次弹奏第一乐句,让学生再次哼唱,巩固学习效果。(5) 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教唱第二、三、四乐句。在教唱过程中,不断强调歌曲的节奏和音准。(6) 当学生学唱完一个乐句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倾听和评价。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鼓励。(7) 对于演唱有进步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如“你们小组配合得越来越好了,继续加油”“你这次唱得比上次准确多了,太棒啦”。(8) 最后,教师将四个乐句连起来弹奏,让学生完整地跟着哼唱,感受歌曲的完整性。填词演唱(1) 教师引导学生先跟着钢琴的旋律,轻声念歌词,熟悉歌词与旋律的配合。(2) 念完一遍后,教师说:“现在我们试着把歌词唱出来吧。”然后弹奏歌曲旋律,让学生填词演唱。(3) 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教师仔细倾听,对于唱错歌词或节奏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用手势或语言提示。(4) 唱完一遍后,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如“这一句的歌词顺序唱错了,应该是……”“这里的节奏要再慢一点哦”。(5) 教师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学生再次填词演唱,这次鼓励学生声音更响亮一些。(6) 观察学生的演唱情况,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邀请他们到前面为大家演唱,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7) 当学生演唱完后,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教师也进行点评和表扬,如“你的演唱很有感情,把歌曲的欢快情绪都表现出来了”。(8)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同时用钢琴为学生伴奏,增强演唱的效果。 1.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积极回答教师关于歌词的问题。2. 跟着教师和钢琴的旋律哼唱歌曲。3. 分组演唱,互相倾听和评价。4. 大胆地进行填词演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任务 音准把握度:☆☆☆节奏准确性:☆☆☆歌词熟练度:☆☆☆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跟琴学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逐句教唱并分组演唱,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合作能力。填词演唱则是检验学生对歌词和旋律的掌握程度,提高演唱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活动一:加入肢体动作 引导思考(1)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演唱歌曲,现在让我们给歌曲加上一些动作,让它变得更有趣吧。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唱到‘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动作呢?”引导学生思考。(2)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创意,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们可以试试看”。(3) 教师总结学生的想法,选择一些合适的动作进行示范,如双手摊开,做出询问的姿势。(4) 教师说:“那我们一起来试试这个动作,当唱到‘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时候,就做这个动作。”带领学生一起练习。(5) 接着问学生:“唱到‘我叫XX’的时候,又可以做什么动作呢?”继续引导学生思考。(6) 当学生提出想法后,教师进行示范和调整,如用手指着自己表示“我”。(7) 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这个动作,同时演唱相应的歌词。(8) 对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如“这个动作的幅度可以再大一点,这样会更有表现力”。自主创编(1)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自己发挥想象,为歌曲的其他部分创编一些动作。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讨论,看看怎样的动作最适合这首歌。”(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创编动作,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他们的进展,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3) 当小组创编完成后,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认真观看,给予尊重和鼓励。(4) 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如“你们觉得他们组创编的动作怎么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5)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创意和努力,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如“这个动作和歌曲的节奏配合得很默契,如果再加入一些表情就更好了”。(6) 让学生根据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建议,对自己小组的动作进行修改和完善。(7) 再次邀请小组上台展示修改后的动作,感受进步的喜悦。(8)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如小贴纸、小奖品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二:加入小乐器 认识乐器(1)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小乐器,如三角铁、沙锤、木鱼等,向学生介绍这些乐器的名称和特点。(2) 教师分别演示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3) 教师说:“同学们,这些小乐器可以为我们的歌曲增添很多色彩。现在大家想一想,哪种乐器的声音适合在歌曲的哪个部分演奏呢?”引导学生思考。(4) 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合理建议,教师给予肯定和采纳,如“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以试试用沙锤在这部分演奏”。(5)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简单的示范演奏,让学生感受乐器与歌曲的配合效果。(6) 让学生亲自体验演奏这些小乐器,感受不同的手感和声音。(7) 对于学生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如“拿三角铁的姿势要更正确一些,这样声音会更清脆”。(8) 让学生分组选择乐器,准备为歌曲伴奏。合作演奏(1) 教师说:“现在我们要分组为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进行伴奏。每个小组要商量好谁演奏哪种乐器,在歌曲的哪个部分演奏。”(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安排,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协调。(3) 当小组安排好后,教师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小组进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与歌曲的节奏和演唱的配合。(4) 对于排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组织小组进行调整和改进,如“这个小组的乐器声音太大了,要和演唱的声音协调一下”。(5) 邀请小组上台进行正式表演,其他小组认真观看。(6)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如“你们觉得他们组的伴奏怎么样?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评价。(7)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出一些提高的建议,如“乐器之间的配合可以再默契一些,这样效果会更好”。(8) 让学生根据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建议,再次进行排练和改进,争取表演得更加完美。 1. 积极思考并分享为歌曲创编动作的想法。2. 分组进行动作创编和展示,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3. 认识小乐器,体验演奏的乐趣。4. 分组为歌曲进行伴奏表演,互相学习和评价。评价任务 动作创意性:☆☆☆小组合作度:☆☆☆乐器配合度:☆☆☆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和加入小乐器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创编和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节奏,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互相评价和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欣赏视频(1) 教师说:“同学们,除了我们自己演唱和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这首歌,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表演。现在老师要给你们播放一个精彩的视频,大家认真观看,看看他们是怎么表演这首歌的。”(2) 播放一段专业儿童合唱团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他们整齐的演唱、丰富的表情和优美的动作。(3) 在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合唱团的演唱技巧、动作表现和团队配合。(4) 播放完视频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们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让你们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5)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他们演唱的声音非常和谐,动作也很整齐,表情很丰富,把歌曲的欢快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6) 再次播放视频的部分片段,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和学习。(7) 鼓励学生模仿视频中的一些动作和表情,进行练习。(8) 对学生的模仿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模仿得很像,已经学到了他们的一些精髓”。交流分享(1)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大家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看完视频后的感受和收获。也可以讨论一下,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表演中。”(2)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3) 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在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给予尊重和鼓励。(4) 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他们的思考和收获,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声音更和谐呢?”(5) 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自己的演唱和表演水平。(6)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后的新想法和计划。(7)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8) 最后,教师说:“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个视频,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把自己的表演变得更加精彩。” 1.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合唱团的表演。2. 积极发表自己对视频的看法和感受。3. 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分享收获。4. 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自己的新想法。评价任务 视频观察力:☆☆☆交流表达力:☆☆☆思考创新力:☆☆☆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专业儿童合唱团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到更多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追求进步。课堂总结 回顾总结(1)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 邀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如“你说得很对,我们学会了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这首歌,还为它创编了动作和加入了小乐器伴奏,这些都是我们的收获。”(3) 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歌曲的节奏、歌词、演唱技巧以及动作和乐器的配合等。(4) 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演照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成长。(5)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如“大家在这节课中都表现得非常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6) 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个别学生音准还不够准确、动作不够协调等,并给予鼓励和信心,如“虽然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7) 教师说:“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能继续练习演唱这首歌,把它唱得更加动听,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你们的表演。”(8) 对学生提出期望,鼓励他们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保持热情,不断探索和创新,如“老师期待着你们在以后的音乐课上,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布置作业(1) 教师说:“同学们,课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两个小作业。第一个作业是回家后,把《你的名字叫什么》这首歌完整地唱给家人听,可以加上你们自己创编的动作和乐器伴奏。第二个作业是和家人一起,为这首歌创编一段新的歌词,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2) 详细解释作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演唱要注意音准和节奏、创编歌词要符合歌曲的风格和情感等。(3) 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对完成作业认真、有创意的学生,下节课给予奖励,如小奖品、表扬信等。(4)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使用小乐器时要小心,避免受伤。(5) 再次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通过课后练习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6) 说:“如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问老师或者和同学交流。”(7) 让学生记录下作业内容,确保他们清楚作业要求。(8) 最后,教师说:“好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2. 认真聆听教师的评价和期望。3. 记录作业内容和要求。4. 向教师和同学道别。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度:☆☆☆作业理解度:☆☆☆态度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进步,指出不足,给予鼓励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给家人听,注意音准、节奏和情绪的表达。2. 用手机录制自己演唱的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分享。3. 复习课堂上学到的歌曲动作和乐器伴奏方法,进行巩固练习。拓展作业1. 和家人一起为歌曲创编一段新的歌词,主题可以围绕新朋友、新事物等。2. 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演歌曲,如用说唱的形式、与家人进行对唱等。3. 收集其他关于交朋友的歌曲,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你的名字叫什么》1=bE 2/4 亲切地节奏:附点音符动作创编区歌词展示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欢快的开学氛围导入课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课堂气氛活跃。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节奏。尤其是在跟琴学唱和分组演唱环节,学生们通过不断练习和互相学习,演唱水平有了明显提高。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和歌词,加入小乐器伴奏。学生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足之处1. 在教学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拓展思路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学生交流分享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2.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部分学生在音准和节奏方面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在后续教学中,要更加留意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3.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外,可以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