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昆虫的世界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昆虫的世界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昆虫的世界》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昆虫的世界》是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内容。该课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材通过展示各种昆虫图片,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素材。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对昆虫的了解还较浅。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喜欢色彩鲜艳的事物。不过,在绘画技能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不足。教学中可结合图片、视频激发兴趣,突破绘画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外形、色彩和纹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2. 让学生感受昆虫世界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艺术表现
1.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出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形态。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方法,如线条、色彩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
1.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昆虫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乐趣。
文化理解
1. 介绍昆虫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 让学生了解保护昆虫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昆虫的绘画表现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
1. 表现出昆虫的生动形态和细节。
2. 运用色彩表现昆虫的特点。
3. 创作出有创意的昆虫作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昆虫图片、绘画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播放一段昆虫在花丛中飞舞、觅食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蝴蝶、蜜蜂、蜻蜓等多种昆虫的活动场景,营造出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2)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视频里都有哪些小客人呀?”引导学生积极回答。
(3) 当学生回答出昆虫的名称后,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这些昆虫呢?在哪里见到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昆虫的世界。
(5) 教师展示一些昆虫的实物标本(如果有条件),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昆虫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的形状、翅膀的纹理、触角的样子等。
(6)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昆虫的生活习性,如蝴蝶喜欢在花丛中吸食花蜜,蜜蜂会采集花粉酿蜜等,让学生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
(7)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昆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如昆虫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有些昆虫还是人类的食物等,让学生认识到昆虫的重要性。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昆虫世界的奇妙。
2.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见到昆虫的经历。
3. 近距离观察昆虫标本,观察昆虫的外形特征。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对昆虫的兴趣。
评价任务 回答问题积极性:☆☆☆
观察标本认真度:☆☆☆
分享经历丰富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标本和提问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对昆虫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昆虫特征讲解
(1) 教师展示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教师指出昆虫一般都有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昆虫触角的作用,如触角可以帮助昆虫感知周围的环境、寻找食物和伙伴等。
(3) 教师让学生对比不同昆虫的翅膀,如蝴蝶的翅膀大而美丽,有各种花纹;蜜蜂的翅膀小而透明等,引导学生发现昆虫翅膀的多样性。
(4) 教师讲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如有些昆虫喜欢在白天活动,有些则喜欢在夜晚活动;有些昆虫以花蜜为食,有些则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等。
(5) 教师展示一些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如昆虫在花丛中、树枝上、草丛里等,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存环境。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昆虫的颜色和形状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让学生明白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道理。
(7)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昆虫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8)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昆虫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 仔细观察昆虫图片,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和特征。
2.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3. 积极参与讨论,思考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和对人类的影响。
4. 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锻炼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理解程度:☆☆☆
讨论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讲解知识和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昆虫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绘画示范 活动一:蝴蝶绘画示范 确定构图
(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蝴蝶的草图,先画出一个椭圆形作为蝴蝶的身体。
(2) 教师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先画身体,因为身体是蝴蝶的主要部分,确定了身体的位置和大小,才能更好地安排其他部分。
(3) 教师在身体的两侧画出蝴蝶的翅膀,注意翅膀的形状要对称,并且要画出翅膀的轮廓。
(4) 教师提醒学生在画翅膀时要考虑到翅膀的大小和比例,不要画得太大或太小。
(5) 教师在翅膀上画出一些简单的纹理,如线条、斑点等,让蝴蝶的翅膀看起来更加生动。
(6) 教师讲解纹理的作用,纹理可以增加蝴蝶的真实感和美感,让蝴蝶看起来更加立体。
(7) 教师在蝴蝶的头上画出触角,触角要画得细长,并且要有一定的弯曲度。
(8) 教师告诉学生触角是蝴蝶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所以要画得明显一些。
上色示范
(1) 教师选择彩色铅笔或水彩笔等工具,开始为蝴蝶上色。
(2) 教师先为蝴蝶的身体涂上一种颜色,如黄色或橙色,然后再用深色的笔在身体上画出一些阴影,让身体看起来更加立体。
(3) 教师为蝴蝶的翅膀涂上鲜艳的颜色,如红色、蓝色、紫色等,并且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搭配出美丽的图案。
(4) 教师提醒学生在涂色时要注意颜色的均匀和饱满,不要留下空白。
(5) 教师在翅膀上添加一些高光,如用白色的笔在翅膀的边缘画出一些亮点,让翅膀看起来更加闪亮。
(6) 教师讲解高光的作用,高光可以增加蝴蝶的光泽感和立体感,让蝴蝶看起来更加生动。
(7) 教师为蝴蝶的触角和足涂上颜色,注意要与身体和翅膀的颜色相协调。
(8) 教师最后检查画面,看看是否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如颜色是否搭配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等。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绘画示范,学习绘画步骤和方法。
2. 观察教师如何确定构图和上色,注意细节处理。
3. 记录绘画过程中的要点和技巧,以便自己创作时使用。
4. 对教师的示范提出疑问,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评价任务 观察专注度:☆☆☆
技巧掌握度:☆☆☆
问题提问量:☆☆☆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绘画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绘画步骤和方法,掌握绘画技巧,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指导。
学生创作 活动二:自由创作 布置任务
(1) 教师向学生说明创作要求:“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一幅属于自己的昆虫世界。可以画你喜欢的昆虫,也可以画昆虫生活的场景。”
(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局限于教师的示范和教材上的图片,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3)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让画面更加美观。
(4) 教师为学生提供绘画工具,如铅笔、彩笔、画纸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5) 教师巡视学生的创作过程,观察学生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
(6)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解决绘画技巧上的问题,或者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7)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8)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保持绘画环境的整洁,不要将颜料或画笔弄脏桌面和地面。
个别指导
(1) 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让他们尝试表现昆虫的动态和表情,或者加入一些故事情节。
(2) 对于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作品。
(3) 教师观察学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昆虫的形状,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昆虫的特征等。
(4)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不要模仿他人的作品,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5)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如构图是否合理,色彩是否协调等,及时调整画面。
(6)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画出优秀的作品。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作品更有内涵。
(8) 教师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 1. 根据教师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和内容。
2. 选择绘画工具,开始进行创作。
3. 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4. 与同学交流创作想法,互相学习和启发。
评价任务 创作主题明确度:☆☆☆
绘画技巧运用:☆☆☆
交流合作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由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品展示与评价 活动三:作品展示 展示作品
(1) 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或教室的展示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2) 教师可以为作品编号,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鼓励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作品。
(4) 教师提醒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要注意观察作品的优点和特色,如构图、色彩、创意等。
(5) 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自愿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6) 当学生介绍作品时,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
(7)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8) 教师对学生的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和公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
评价作品
(1)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表扬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优点和进步。
(2) 教师从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作品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3)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4)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给予肯定和采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6)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如如何调整构图,如何搭配色彩等。
(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评价,如将作品分为优秀、良好、合格等不同等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品在班级中的水平。
(8)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1. 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 认真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
3. 积极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4. 听取教师和同学的建议,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
评价任务 作品展示效果:☆☆☆
评价参与度:☆☆☆
建议合理性:☆☆☆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昆虫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绘画方法等知识点。
(2) 教师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观看示范、大胆创作等。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再次肯定,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
(4)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昆虫,收集更多的昆虫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5) 教师提醒学生要保护昆虫,爱护自然环境,让昆虫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6)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家人,并记录家人的感受和建议。
(7) 教师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教师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1. 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2. 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3. 牢记教师的提醒,保护昆虫和自然环境。
4. 明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程度:☆☆☆
态度积极性:☆☆☆
作业理解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将自己的昆虫作品分享给家人,记录家人的评价和建议。
2. 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制作一个昆虫书签。
3. 收集一些昆虫的图片或资料,制作一个昆虫小档案。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一幅昆虫主题的作品。
2. 观察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写一篇观察日记。
3. 与家长一起到户外寻找昆虫,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
板书设计
昆虫的世界
一、昆虫特征
身体:头、胸、腹
触角、足、翅膀
二、绘画方法
构图:确定位置、比例
上色:色彩搭配、高光处理
三、优秀作品展示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标本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1. 在绘画示范环节,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绘画技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2.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创作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作品没有完成。
3. 在评价作品时,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具体和深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