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余光中曾说过: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说起乡愁就不得提前一首仅有 28 字的元曲,这部作品极尽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境导入天净沙.秋思有感情的朗读全曲并背诵,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在品读中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鉴赏能力。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作者简介马致远故居文学常识——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背景探究新知积累:文体知识“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杂剧散曲核心: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特点:融合唱、念、做、打等综合表演形式中心:以清唱抒情为主特点: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分类小令:独立的单支曲子套数:两支以上曲子按规则连缀而成文学常识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曲牌名。题目解说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初读文本,把握节奏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曲牌名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译 文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题目“思”是题眼,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译 文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形容悲伤到极点。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了哪几种景物?这几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文本研读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2.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古道上孤零零地走着。3.“小桥流水人家”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4.请赏析“夕阳西下”一句。(1)选取典型景物“夕阳”,“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引出“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5.“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6.作者为什么会有“断肠”这种感慨?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首句写旅人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条。黄昏时的乌鸦哀啼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研读赏析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 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小桥。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屋里的人们正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温馨、恬静研读赏析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褴褛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弱,人何以堪?因此,凄凉、冷清、孤寂、愁苦的气氛中,诗人怎能不升起思乡之情啊!研读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点明时间,与“昏”呼应。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望着西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长路关山何时尽”啊!难怪诗人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在诗中有何作用?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研读赏析主题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烘托写 景抒 情对比反衬荒凉恬静凄凉思乡断肠A.前三句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课堂练习【解析】诗眼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课堂练习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之情。C.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D.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C【解析】原文描述的是秋天的黄昏,而非朝阳 。课堂练习3.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描绘了九种景物,静动结合,声色兼备,定语展现了诗人对景物的独特情感。 B.此小令写景并非严格由近到远,且“枯藤老树昏鸦”虽为经典之句,但称其为诗眼略显片面,更多是作为开篇奠定基调。C.这是一幅描绘秋景与秋思的绝妙图画,景与人皆经作者精心挑选,深刻体现了“秋思”。D.小令以有限字句,创造了丰富意象,人与物交融,情与景相汇,极具感染力。B【解析】诗眼应是“断肠人在天涯”,它深刻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与思乡之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心目中的《秋思》背诵这首曲子作业课堂总结我的收获有哪些?我的困惑有哪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