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相见欢朱敦儒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学习目标豪放爱国怀念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五年(1135年),赐进士出身。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作者简介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之变发生后,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南宋(1128年-1279年)建立。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南渡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创作背景整体感知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词意:登上南京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向东流去。理解词意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意:金人侵占中原,官员们纷纷南逃,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请西风把我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理解词意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下片:直抒胸臆,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概括这首词的上片、下片所写的内容。合作探究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画面: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3、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4.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情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悲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5.“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借代,代指达官显贵。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6.下片“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1)“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的亡国之痛。(2)“几时收”抒发了词人对收复河山的渴望及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情绪。(3)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8、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主 旨本词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板书设计相见欢上片:写景夕阳、大地、长江下片:抒情乱、散、几时休亡国之痛忧国忧民课堂练习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理解型默写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