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富贵不能淫孟 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正,确实战事停息,天下太平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译文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怎么,哪里敬词,您行冠礼教导、训诲告诫谨慎违背,违反这里指丈夫准则,标准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译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遵从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道路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喻指“仁”喻指“礼”喻指“义”祸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实现志愿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译文古今异义子未学礼乎古义:今义:尊称对方,你。儿子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准则,标准。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古今异义富贵不能淫古义:今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放纵一词多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能够,可以实现得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告诫谨慎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文章梳理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树立批驳的靶子。第一部分(1)驳斥景春的错误观点,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第二部分(2)整体感知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整体感知2.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整体感知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妾妇之道”?男子行冠礼,接受父亲的训导;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诫,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整体感知4.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贫贱不能移一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5.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妾妇之道以顺为正无原则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守仁义运用战例证明论点提出论点总结6.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整体感知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运用战例证明论点提出论点总结7.简要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整体感知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整体感知8.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类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对比论证合作探知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合作探知2.怎样理解《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深刻内涵?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以地位、权势、财富等外在条件为评判标准,而是与内在的品性相关联。孟子借“妾妇之道”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顺应君主,不顾仁义,为了达到目的面背信弃义。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哪怕身居高位,也算不得“大史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必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峡,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大丈夫”之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舞了不少志士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文章主旨《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文本特色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