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日缤纷》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春日缤纷》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春日缤纷》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春日缤纷》是“春天在哪里”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欣赏美景等活动,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教材呈现杭州太子湾公园春景及相关诗句、艺术作品,直观展现春天,引发思考。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已有一定观察能力,但审美感知较浅。他们生活中接触过春天景象,有一定生活经验。学习中可能对自然变化原理理解困难,可结合科学课知识,通过具身体验和互动交流帮助理解。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走进自然,欣赏春日美景,感受春天的色彩和生机。
2. 运用五感感知春天的美,认识到美存在于周边环境中。
艺术表现
1. 学会收集春天的自然物,为制作“春的色卡”积累素材。
2. 能用语言描述春天景物的颜色和特点。
创意实践
1. 尝试用绘画记录自然物的色彩。
2. 思考如何留住春天的色彩,为后续制作“春的色卡”做准备。
文化理解
1. 通过引用苏轼的诗句,体会前人对春天的感知和文学与美术的联系。
2. 初步领会不同艺术作品中色彩表现自然和心境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走进自然,运用五感感知春天,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发现自然物丰富的色彩,收集春天的自然物。
3. 体会文学作品中对春天的描写,初步领会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
1. 理解春天自然变化的原理,如昆虫增多、植物变绿的原因。
2. 收集自然物并制作“春的色卡”,把握色彩的提取和表现。
3.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春天景物的颜色和特点,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透明袋子、春天风景照片、颜料、水彩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发现春天的信号 引导户外感受
(1)将学生从教室带到户外自然环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氛围,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场景。
(2)提问学生:“现在的自然环境和冬天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温度、动物、植物等方面去观察和思考。
(3)提示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学到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留意植物色彩和外形的变化。
(4)当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5)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春天昆虫的种类更多,动物更活跃,植物会变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6)倾听学生的猜想,如“动物、植物觉得春天的阳光、空气很舒服,就开始生长、活动”,并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赞赏。
(7)让学生像动物和植物一样晒一晒春天的阳光,亲身体验春天的温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8)总结学生的发现,强调“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动物也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整个大地焕然一新。这些都是春天来临的信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1. 置身自然,感受环境变化。
2. 从多方面描述与冬天的不同。
3. 回忆科学课观察方法,观察植物变化。
4. 分享对春天变化原因的猜想。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表达清晰度:☆☆☆
思考活跃度:☆☆☆
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对比和回忆,初步观察、感受自然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感知春日的美 引导五感体验
(1)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园或菜地,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用五感初步感知春天的色彩、形状、声音、味道,如观察、触摸树枝上的新芽、小草的嫩茎。
(3)引导学生对比新叶和去年凋零的树叶,仔细观察其颜色,感受质感的不同,让学生发现春天新生的茎和叶是明亮的绿色,触感柔软。
(4)引导学生观察草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如草地的颜色、质地等。
(5)带领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泥土和池塘中的水,让学生感受到泥土的湿润和水的温度,发现泥土和水中孕育着生命。
(6)师生一起听鸟叫、虫鸣,看蝴蝶飞舞、鱼儿嬉戏,感受春日景物的动态之美,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7)一起嗅闻泥土、草地、花朵、果实,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学生品尝初生的蔬菜、瓜果,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春天的气息。
(8)总结学生的体验,强调“春天,美在色彩缤纷,美在充满生机,美存在于自然的每一处。我们通过五感体验校园里的春天之美,发现了美就在身边”,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 1. 用五感感知春天的美。
2. 对比新叶和旧叶,感受差异。
3. 观察草地、泥土和水,分享感受。
4. 倾听自然声音,嗅闻气味。
评价任务 感知全面性:☆☆☆
感受表达力:☆☆☆
审美敏感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五感感知自然,收获审美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收集春日色彩 活动一:聚焦色彩观察 引导色彩发现
(1)聚焦自然的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泥土、昆虫、植物等的色彩,让学生发现自然物有着丰富的色彩。
(2)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物的颜色特点,如“泥土是棕色的,树叶有嫩绿、深绿等不同颜色”,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颜色,如“花朵的颜色很鲜艳,像彩虹一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当学生发现独特的颜色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5)引导学生寻找颜色之间的对比和搭配,如红与绿、黄与紫等,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6)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分享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7)总结学生的发现,强调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对自然色彩有更深刻的认识。
(8)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色彩与环境的关系,如春天的色彩与季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活动二:收集自然色彩 指导收集方法
(1)引导学生收集不同颜色的树叶、花瓣、小草、果实、泥土、羽毛等自然物,也可以用拍照的方式收集大自然的色彩。
(2)为学生提供透明小袋子,让学生用袋子收集各种春天里的自然物,方便学生携带和保存。
(3)向学生说明收集自然物的注意事项,如不要破坏环境,不随意采摘花朵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收集色彩,如制作标本、绘制色彩草图等。
(5)巡视学生的收集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收集任务。
(6)提醒学生思考如何将收集到的色彩运用到后续的创作中,为制作“春的色卡”做准备。
(7)当学生收集到独特的自然物时,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分享收集的乐趣和成果。
(8)总结收集活动,强调“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自然物的色彩,并收集了春天的自然物,为下节课制作‘春的色卡’做准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 观察自然物的色彩。
2. 用袋子收集自然物。
3. 思考色彩运用方式。
4. 与同学分享收集成果。
评价任务 色彩观察力:☆☆☆
收集多样性:☆☆☆
创意收集度:☆☆☆
设计意图 聚焦色彩感知,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丰富绚丽的色彩,感受自然之美,并收集春天的自然物,为下节课制作色卡做准备。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收集的自然物的色彩。
2. 与家人分享自己在户外发现的春天的信号和感受。
3. 整理自己收集的自然物,为下节课制作“春的色卡”做好准备。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诗句或短文描述春天的美景。
2. 寻找更多以“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欣赏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春日缤纷
春天的信号:万物复苏
春日之美:五感体验
春日色彩:收集自然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春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和讲授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结合科学课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春天自然变化的原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理念。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理解春天自然变化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可能是讲解不够深入或方式不够生动。
2. 收集自然物时,个别学生过于兴奋,出现了破坏环境的行为,说明环保教育还需加强。
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绘画记录自然物色彩的时间不足,影响了作业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