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动物的斑纹》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用拓印等方法制作版画”要求,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版画创作。教材先呈现带斑纹动物,助学生了解斑纹特点与规律,后展示版画作品《雏鹰》,让学生感受版画魅力。本单元课程从叶子、石头创作过渡到动物斑纹表现,逐步提升难度,让学生了解美术形式原理。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观察不够细致,动手能力有限。在之前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压印等方法,为本课学习做了铺垫。不过,用版画表现动物斑纹对他们有挑战,教学中需多引导观察,通过示范、实践让学生掌握方法。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了解动物身上各种各样的斑纹,体会其独特的美。2. 感受版画作品《雏鹰》的线条、色彩特点和视觉冲击力。艺术表现1. 学习用剪、撕、划、拼、叠等方法制作底版,印出动物的斑纹。2.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初步尝试表现动物斑纹的版画创作。创意实践1. 探索不同纸材和工具制作底版产生的不同印制效果。2. 在制作底版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动物斑纹。文化理解1. 了解动物斑纹的作用,培养跨学科思维。2. 认识版画家栋方志功及其作品风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观察动物身上的斑纹,体会斑纹独特的美。2. 学习用版画的方法表现动物斑纹。3. 掌握制作底版的方法,如剪、撕、划、拼、叠等。难点1. 选择合适的方法,恰当排布斑纹元素制作底版。2. 理解动物斑纹的规律和美感,并在版画中体现。3. 安全、熟练地使用工具进行创作。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教具准备课件、剪刀、固体胶、颜料、画笔,各种材质纸张,版画工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画一画,感知斑纹的变化之美 引导欣赏(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中常见的带有明显斑纹的动物图片,如老虎、斑马等,让学生仔细观察。(2)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动物斑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老虎的斑纹像一条条黑色的丝带”。(3) 教师提问:“这些动物的斑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排列等方面进行思考。(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动物斑纹的多样性。(5) 教师布置小练习:“用画笔把你觉得最神奇的动物斑纹画下来。说说你的发现。”(6)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姿势和握笔方法。(7) 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观察,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8) 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画的斑纹,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和评价。总结特点(1) 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说说斑纹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觉得这个斑纹最神奇。(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他们用美术语言来描述斑纹的特点,如“点状的斑纹很可爱”“线状的斑纹很有动感”。(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动物斑纹的形态,有点状、线状、面状等。(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斑纹的分布方式,如整齐排列、不规则排列等。(5) 教师提问:“动物身上的斑纹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思考斑纹与动物生存的关系。(6) 教师举例说明动物斑纹的作用,如老虎的斑纹可以帮助它们在树林中隐藏,斑马的条纹可以混淆捕食者的视觉。(7) 教师总结动物斑纹的作用,强调斑纹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动物生存策略的一部分。(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斑纹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服装设计、建筑装饰等。 1. 观察动物图片,描述斑纹特点。2. 画出自己觉得神奇的动物斑纹。3. 展示作品,分享斑纹特点和感受。4. 思考动物斑纹的作用。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表达清晰:☆☆☆思考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和描绘动物斑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体会斑纹的独特之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仔细观察,探究斑纹的分布规律 观察发现(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更多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身上的斑纹。(2) 教师提问:“这些斑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动物斑纹的排列方式。(3) 教师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4) 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5)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斑纹的疏密、大小、方向等变化。(6) 教师通过举例,如豹子的斑点、长颈鹿的花纹,帮助学生理解斑纹的分布规律。(7) 教师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斑纹的排列,加深对规律的感受。(8)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斑纹分布有整齐和不规则等不同方式。归类游戏(1) 教师出示不同形态的动物斑纹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2)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引导学生说明分类的理由。(3) 教师鼓励学生从斑纹的形状、排列、颜色等方面进行思考。(4)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讲解分类的依据。(5) 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评价分类结果,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6)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如按照形状分类、按照排列方式分类等。(7) 教师让学生再次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的方法。(8) 教师总结归类游戏的结果,强调观察和分析的重要性。 1. 观察动物斑纹,对比分布特点。2. 小组讨论,分享发现。3. 进行分类游戏,说明分类理由。4. 总结分类方法。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分析合理:☆☆☆合作良好:☆☆☆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归类游戏,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动物斑纹的分布规律,提升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欣赏名作,感受版画作品的魅力 活动一:认识版画 作品展示(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栋方志功的版画作品《雏鹰》,让学生观察。(2) 教师提问:“这幅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版画的特点。(3) 教师介绍版画是一种通过制版和印刷制作的艺术形式。(4) 教师让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形状,感受版画的独特魅力。(5)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黑白对比,以及这种对比产生的视觉效果。(6)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如“很有冲击力”“很有力量感”。(7) 教师在学生分享后,给予肯定和补充。(8) 教师让学生再次观察作品,尝试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分析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雏鹰》中线条的运用,如简洁有力的轮廓线和丰富多变的斑纹线。(2) 教师提问:“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感受线条的表现力。(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版画线条的特点,如粗犷、简洁、富有节奏感。(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强调黑白两色的对比和搭配。(5) 教师提问:“黑白对比对作品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色彩的表现力。(6)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版画色彩的特点,如强烈、鲜明、富有层次感。(7) 教师介绍版画家栋方志功的个人风格,强调他的作品兼具东方意蕴和现代形式感。(8) 教师让学生再次欣赏作品,体会栋方志功的艺术风格。 1. 观察《雏鹰》,发现版画特点。2. 分析作品线条、色彩特点。3. 分享对作品的感受。4. 了解版画家栋方志功。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分析深入:☆☆☆理解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和分析名作,引导学生领会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制作底版,体验不同工具和材料 活动二:教师示范 布置任务(1) 教师布置任务:“如何利用不同的纸材,制作能印出动物斑纹的底版呢?”(2) 教师展示各种纸材,如卡纸、皱纹纸、报纸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3) 教师提问:“这些纸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种纸适合制作底版?”引导学生思考纸材与底版制作的关系。(4)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建议。(5) 教师强调制作底版时要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工具。(6)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斑纹。(7) 教师让学生在心里构思自己要制作的底版。(8) 教师开始演示制作底版的过程。演示过程(1) 教师运用剪、撕、划、拼、叠的方法制作底版。(2)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如剪的时候要注意线条的流畅,撕的时候要注意纹理的自然。(3) 教师展示不同方法制作的底版效果,让学生对比观察。(4) 教师强调底版的设计要符合动物斑纹的特点,如形状、排列等。(5) 教师演示如何用颜料印制底版,让学生观察印制的过程和效果。(6)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颜料的用量和涂抹的均匀度。(7)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尝试印制,给予指导和帮助。(8) 教师总结制作底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活动三:学生实践 学生尝试(1) 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准备好工具和材料。(2) 学生尝试体验,探索使用不同的纸材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印制效果。(3) 学生在制作底版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自己的动物斑纹。(4) 学生遇到问题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5)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辅导。(6) 教师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工具,注意保持教室卫生。(7)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失败。(8)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进度,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建议。总结交流(1) 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底版作品,让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2)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不同纸材和方法制作底版的特点和效果。(4) 教师强调制作底版的关键是发挥创意和掌握方法。(5)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 教师让学生根据总结的经验,对自己的底版进行改进和完善。(7) 教师提醒学生保存好自己的底版,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准备。(8)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1. 观察教师示范,了解制作方法。2. 尝试用不同纸材和方法制作底版。3. 发挥创意,设计动物斑纹。4. 展示作品,分享感受。评价任务 方法掌握:☆☆☆创意表现:☆☆☆安全操作:☆☆☆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让学生了解版画的基本原理,探索不同媒材和工具的使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展示作品,交流创作感受 邀请展示(1) 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从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享。(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3) 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认真倾听并给予关注和回应。(4)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5) 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如“颜色搭配很漂亮”“斑纹设计很有创意”。(6)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肯定和引导,让评价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7) 教师在学生展示和评价后,给予总结和补充。(8) 教师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展示和交流。分析问题(1)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与归纳在底版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使用工具刻画出不同的纹理,如何撕剪出自己喜欢的斑纹形状,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更好地表现出纹样的质感。(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3)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整理,形成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4) 教师邀请学生再次尝试解决问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5) 教师在学生改进作品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6) 教师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解决遇到的问题。(7) 教师总结本次交流活动的收获,强调交流和反思的重要性。(8)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底版。 1. 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感受。2. 评价同学的作品。3. 分析底版制作中的问题。4. 尝试改进自己的作品。评价任务 表达流畅:☆☆☆分析准确:☆☆☆改进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让学生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提升总结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善本节课制作的底版,使其更加精美。2. 观察更多动物的斑纹,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排列规律。3. 选择一种动物,用文字描述它的斑纹特点。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另一个动物斑纹的底版。2. 与家长一起收集动物斑纹的图片,制作一个小画册。3. 思考动物斑纹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一个带有动物斑纹的小物品。板书设计动物的斑纹一、斑纹特点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分布:整齐、不规则二、斑纹作用隐藏、混淆、散热三、版画制作方法:剪、撕、划、拼、叠工具:纸材、颜料、画笔等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大量动物图片和版画作品《雏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动物斑纹的观察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2. 采用小组讨论、归类游戏等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3. 教师示范制作底版的过程清晰明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制作方法,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创意,设计出了独特的动物斑纹。不足之处1. 在学生展示作品和交流创作感受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2. 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还不够细致,他们在制作底版时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3. 在引导学生理解动物斑纹的作用和文化内涵时,可以结合更多的跨学科知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