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果实累累》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果实累累》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果实累累》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喜气洋洋剪出来”单元的最后一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相关内容要求。教材呈现果园丰收照片、剪纸作品等,引导学生观察果实,了解吉祥寓意,综合运用折剪技法表现丰收场景,培养文化理解和艺术表现素养。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有一定观察和动手能力,但折剪技法掌握有限。他们对水果熟悉,但对果实吉祥寓意了解少。教学中应多直观演示,引导观察思考,激发兴趣,突破折剪和纹样设计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欣赏果实题材剪纸作品,感知其造型特点和色彩搭配。
2. 体会剪纸作品中果实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提升审美情趣。
艺术表现
1. 综合运用折、剪方法,剪出果实外形和装饰纹样。
2. 能将多个剪纸果实组合,表现丰收场景。
创意实践
1. 联系果实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设计独特装饰纹样。
2. 发挥想象,用剪纸表现不同的丰收画面。
文化理解
1. 了解生活中果实的吉祥寓意,知道剪纸是传统文化表达形式。
2. 感受剪纸艺术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折、剪方法,剪出富有吉祥寓意的果实。
2. 理解果实吉祥寓意,在作品中体现。
3. 组合多个剪纸果实,表现丰收场景。
难点
1. 在果实外形上剪出合适的装饰纹样。
2. 灵活运用不同折剪方法,剪出多样果实。
3. 设计独特的丰收场景,展现创意。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水果若干、剪刀、彩纸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物导入话果实 展示水果
(1) 教师精心挑选一盘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水果,如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莹莹的葡萄等,摆放在讲台上,邀请学生依次到讲台前,近距离看一看水果的外观,摸一摸水果的表皮,感受其光滑或粗糙的质感,闻一闻水果散发的香甜气味。
(2) 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看到、摸到、闻到水果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进行表达,如“苹果红红的,圆圆的,摸起来很光滑,闻起来甜甜的”。
(3) 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不同水果的独特特征,加深学生对水果的印象。
(4) 接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果园丰收的照片,照片中满是硕果累累的果树,果农们正忙碌地采摘水果。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提问学生:“从这张照片中,你们能看出果实是怎么来的吗?”
(5) 引导学生思考果实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6) 顺势揭示课题《果实累累》,并解释课题的含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7) 再次引导学生结合照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还见过哪些果实累累的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1. 学生有序上前观察、触摸、闻嗅水果,感受水果的特征。
2. 积极分享自己对水果的感受。
3. 观察果园丰收照片,思考果实的来源。
4. 踊跃发言,描述自己见过的果实累累场景。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表达清晰:☆☆☆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照片呈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果实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欣赏作品探寓意 赏析《石榴树》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石榴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从石榴树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石榴的造型等方面进行赏析。
(2) 提问学生:“在这幅作品中,你们觉得石榴树的构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石榴树构图左右对称的特点。
(3) 进一步提问:“这种对称的构图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对称构图所带来的稳定、和谐的美感。
(4) 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色彩,提问:“石榴的颜色看起来怎么样?”让学生感受色彩鲜艳所营造出的活泼、喜庆的氛围。
(5) 特别指出石榴图案中使用的石榴子状的细节纸片,提问:“这些石榴子状的细节纸片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其更加凸显了石榴多子的寓意。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7)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8) 再次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探究《摘葡萄》及其他果实寓意
(1) 教师接着展示剪纸作品《摘葡萄》,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葡萄的形态和人们采摘葡萄的欢乐场景。
(2) 提问学生:“在传统文化中,葡萄有什么吉祥寓意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发言。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讲解,说明葡萄象征繁荣昌盛、多子多福、团结一心。
(4)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果实有吉祥寓意,如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苹果寓意平安幸福,桃子寓意长寿健康,火龙果寓意红火兴旺,葫芦寓意福禄双全。
(5)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果实,说一说它的吉祥寓意,并思考如何用剪纸表现出来。
(6)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7)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果实的吉祥寓意。
(8) 总结果实吉祥寓意在剪纸作品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1. 认真观察《石榴树》作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3. 观察《摘葡萄》作品,猜测葡萄的吉祥寓意。
4. 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果实吉祥寓意。
评价任务 观察分析:☆☆☆
讨论参与:☆☆☆
寓意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优秀的果实题材剪纸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果实剪纸概括、夸张的特点,探究果实的吉祥寓意,加深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续的创作奠定基础。
抓住特征剪外形 活动一:观察果实外形 展示果实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果实图片,如橙子、香蕉、草莓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果实的外形特征。
(2) 提问学生:“这些果实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几何图形来概括它们的外形呢?”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来描述果实的外形。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示范,如橙子可以用圆形来概括,香蕉可以用弧形来概括等。
(4)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果实图片,比较不同果实外形的差异,加深对果实外形特征的理解。
(5) 让学生在纸上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果实外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画的果实外形,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用几何图形概括果实外形的。
(7) 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8) 强调抓住果实外形特征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剪纸创作做好准备。
学习对折剪方法
(1) 教师提问:“如何快速剪出果实的外形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2) 教师向学生介绍对折剪的方法,边示范边讲解:先将彩纸对折,然后在对折的纸上画出果实外形的一半,注意要画到纸的边缘,最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条剪下来,展开后就得到一个完整的果实外形。
(3) 让学生拿出彩纸,跟着教师一起进行对折剪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对折剪的技巧。
(4) 提醒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
(5) 鼓励学生尝试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不同外形的果实,发挥自己的创意。
(6)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剪好的果实外形,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说一说是否抓住了果实的外形特征。
(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8) 再次强调对折剪方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 观察果实图片,用几何图形概括果实外形。
2. 动手画出果实外形。
3. 学习对折剪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 展示自己剪好的果实外形,参与评价。
评价任务 外形概括:☆☆☆
剪法掌握:☆☆☆
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果实的特征,自主探究用几何图形概括果实外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习对折剪的方法,为后续折剪装饰纹样打好造型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纹样剪内形 活动二:设计桃子装饰纹样 展示桃子外形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桃子的外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桃子的内部结构和外形特点。
(2) 提问学生:“如果要给桃子设计内部的装饰纹样,你们会怎么设计呢?”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设想的装饰纹样。
(3)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桃子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来设计纹样。
(4)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画的装饰纹样,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5) 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和肯定,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6) 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设计,学习他人的创意和优点。
(7) 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优化装饰纹样。
(8) 强调装饰纹样要与果实的外形相协调,突出果实的特点。
分析装饰纹样特点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带有装饰纹样的桃子剪纸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中的装饰纹样。
(2) 提问学生:“这些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纹样的形状、线条、排列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4)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发现装饰性纹样也具有对称的特点。
(6) 再次展示一些对称纹样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对称纹样的美感和规律。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对称纹样,提高作品的装饰性。
(8) 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创作中大胆尝试运用对称纹样。
启发设计思路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带有装饰纹样的石榴剪纸作品,启发学生可以根据果实的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来设计装饰纹样。
(2) 提问学生:“从这些石榴剪纸作品中,你们能看出装饰纹样与石榴的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有什么关系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讲解,如石榴内部有很多籽,所以装饰纹样可以设计成点状或颗粒状,来体现石榴多子的寓意。
(4)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选择的果实,思考如何根据其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来设计独特的装饰纹样。
(5) 让学生在纸上重新设计装饰纹样,尝试将果实的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融入其中。
(6)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重新设计的装饰纹样,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体现果实的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的。
(8) 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学生画出桃子的装饰纹样,分享设计思路。
2. 观察带有装饰纹样的桃子剪纸作品,分析纹样特点。
3. 思考果实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与装饰纹样的关系。
4. 重新设计装饰纹样,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评价任务 设计创意:☆☆☆
纹样分析:☆☆☆
寓意体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果实的装饰纹样,理解纹样的对称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启发学生联系果实的内部结构和吉祥寓意设计装饰纹样,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分享果实说吉祥 展示学生作品
(1) 教师将学生剪好的果实作品收集起来,用展示架或黑板进行集中展示,营造出果实累累的氛围。
(2) 邀请学生依次到展示区,介绍自己的果实剪纸作品,从果实的造型、装饰纹样和寓意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如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等。
(4)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评价。
(5) 对学生的介绍进行适时的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作品。
(6)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7)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 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创作的热情。
总结课堂内容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学习的折和剪的方法,以及果实的吉祥寓意。
(2) 强调剪纸艺术是对生活的表达,我们可以通过剪纸作品来表达对辛勤劳动的人民的敬佩之情。
(3) 引导学生再次欣赏展示的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剪纸艺术,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家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他们介绍果实的吉祥寓意。
(6)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7) 整理教学用具,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8) 宣布下课。 1. 学生展示自己的果实剪纸作品,介绍设计过程和寓意。
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介绍,参与评价。
3. 进行自评和互评,学习他人的优点。
4. 聆听教师总结,明确课后作业。
评价任务 表达清晰:☆☆☆
评价客观:☆☆☆
总结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分享,引导学生从造型、纹样、寓意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用彩纸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果实,并为其设计独特的装饰纹样。
2. 向家人介绍自己所剪果实的吉祥寓意。
3. 将自己的作品和介绍过程用照片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不同的折剪方法,剪出多个不同的果实,组合成一幅果实累累的剪纸作品。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果实的吉祥寓意和相关的民间故事。
3. 与家人一起合作,用剪纸表现一个丰收的场景。
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
果实外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
折剪方法:对折剪
装饰纹样:对称、与寓意结合
吉祥寓意:石榴 - 多子多福;葡萄 - 繁荣昌盛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实物导入环节效果良好,学生对水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触摸、闻嗅水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在欣赏剪纸作品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果实的吉祥寓意有了较深的理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3. 在剪外形和设计装饰纹样环节,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剪出不同外形和装饰纹样的果实,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对折剪方法的示范可以更加细致,部分学生在操作时仍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对于装饰纹样的设计,部分学生的创意还不够丰富,可能是因为引导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启发。
3. 在学生展示和评价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总结环节有些仓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