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剪花边》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喜气洋洋剪出来”单元的第3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运用撕、剪、编织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内容要求。教材呈现了花边在传统服饰、壁画、彩陶碗等的应用,引导学生用连折剪法制作二方连续花边,注重剪纸在生活中的运用,提升学生设计装饰意识和综合探究能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在前两课学习中已初步具备基本剪纸技能。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有待提高。在制作二方连续花边、丰富样式时会有困难。教学中需用趣味方式引导,多示范、多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欣赏各式各样的花边,感受其在不同物品上的装饰效果,提高审美感知能力。2. 体会传统剪纸中花边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1. 学会用折、剪的方法制作二方连续花边,掌握连折剪的技法。2.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完成花边制作,展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1. 尝试用不同的折法和剪法,丰富花边的样式,培养创意实践能力。2. 思考花边在生活中的应用,用花边美化生活,进行创意实践。文化理解1. 了解花边在哈尼族传统服饰、敦煌壁画等中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理解。2. 领略传统剪纸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学习用折、剪的方法制作漂亮的花边。2. 掌握二方连续花边的剪法。3. 学会用花边装点生活。难点1. 制作二方连续花边,避免单位纹样间的连接处剪断。2. 丰富花边的样式,设计出独特的图案。3. 合理控制对折次数,平衡纹样数量和折剪难度。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示范法教具准备课件、剪纸花边示例、彩纸、剪刀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魔术导入,引出花边 展示魔术(1) 教师神秘地拿出一片爱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变一个神奇的魔术。(2) 瞬间将爱心展开,变成一串蝴蝶花边,让学生发出惊叹,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串蝴蝶花边,提问:“同学们,看看老师变出来的这个,像不像一串美丽的蝴蝶在飞呀?”(4) 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看到的花边样子,比如“蝴蝶的形状好漂亮”“颜色很鲜艳”等。(5) 进一步提问:“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像这样漂亮的花边呢?”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6)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太棒了”。(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让学生了解花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8) 引出课题:“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剪花边。”1. 观看魔术表演,被蝴蝶花边吸引。2. 仔细观察花边,描述自己看到的样子。3. 思考并回答在生活中见过花边的地方。4. 对学习剪花边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回答积极:☆☆☆描述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魔术表演导入新课,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回忆生活中的花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自然地引出课题。观察花边,发现规律 展示图片(1)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花边的图片,包括哈尼族传统服饰上的鸟纹、花草纹和几何纹刺绣花边,敦煌壁画边饰图案,大溪文化薄胎彩陶碗上的几何纹样花边等。(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边,提问:“花边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呢?”(3) 鼓励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如“图案好像在重复”“有的是线条组成的”等。(4) 请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观察。(5) 进一步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的花边?”拓宽学生的思维。(6) 展示一些不同图案的花边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7) 引导学生探究花边图案的排列特点,通过在黑板上简单画出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帮助学生理解。(8) 总结:“二方连续是一种图案设计手法,将一个单元纹样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反复连续排列,形成具有统一视觉效果和整齐节奏感的带状花纹。”1. 观察课件中的花边图片,小组内交流图案特点。2. 思考并回答生活中见过的花边图案。3. 参与探究花边图案的排列特点。4. 理解二方连续的概念。评价任务 观察深入:☆☆☆交流积极:☆☆☆理解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丰富的花边图片,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花边图案的多样性和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了解二方连续的概念。探究纹样,概括造型 对比观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花边上的花朵纹样与真实的花,展示一朵真实的花和花边上花朵纹样的图片。(2) 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个,真实的花和花边上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呢?”(3)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如“花边上的花更简单”“形状更规则”等。(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花边上的花朵纹样更为概括。(5) 给学生发放彩纸,让他们尝试剪出花朵的剪影,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6) 在学生剪的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如“你剪得很认真,继续加油”。(7) 展示部分学生剪出的花朵剪影,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如“这个形状很像花”“剪得很整齐”等。(8) 回顾对称纹样的剪法,再次强调对折的重要性,为后续制作二方连续花边做准备。1. 对比观察真实的花和花边上的花朵纹样,说出不同。2. 用彩纸剪出花朵的剪影。3. 参与对同学作品的评价。4. 回顾对称纹样的剪法。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操作认真:☆☆☆评价合理:☆☆☆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花边纹样的特点。让学生尝试剪出花朵剪影,巩固对称纹样的剪法,为制作二方连续花边奠定基础。初次尝试,连续折剪 引导思考(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会剪单个的对称纹样了,那怎样才能把它变成重复的多个纹样所组成的花边呢?”(2)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3) 出示连续对折的步骤图,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如“先把纸这样对折,然后再对折”。(4) 让学生跟着步骤图,自己动手折一折,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折法。(5) 提问:“折好后,我们要怎么剪才能剪出漂亮的花边呢?”引导学生思考剪的方法。(6) 示范剪的过程,强调不要将单位纹样间的连接处剪断,如“这里可不能剪断哦,不然花边就断开啦”。(7) 让学生开始剪,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同时关注对折的次数会影响纹样的数量和折剪的难度。(8)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你可以再看看步骤图,慢慢来”。1. 思考将单个纹样变成花边的方法。2. 按照步骤图进行连续对折。3. 尝试剪出花边。4. 遇到问题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操作规范:☆☆☆解决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出示步骤图和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操作框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让学生顺利完成创作,巩固连折剪技法。展示评价,分享乐趣 展示作品(1) 教师将学生剪出的花边展示在黑板上或展示台上,营造一个展示的氛围。(2) 邀请学生上台,从造型、方法等方面介绍自己制作的花边,如“我这个花边是用蝴蝶图案,我是这样折剪的”。(3) 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如“我觉得他这个花边的形状很特别”“折剪的方法很巧妙”。(4) 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引导,让评价更客观、全面,如“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花边”。(5) 引导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折剪的乐趣,如“制作这个花边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虽然有点难,但我还是成功了”。(6) 对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成就感。(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如“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折、剪的方法制作二方连续花边,大家都做得很棒”。(8)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用你剪的花边装饰一下自己的房间,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1. 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花边,介绍制作方法。2. 评价同学的作品。3. 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乐趣。4. 记录课后作业。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评价合理:☆☆☆分享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用所学的折、剪方法,再制作一条不同样式的二方连续花边。2. 用彩笔给制作好的花边涂上喜欢的颜色。3. 将花边贴在一张白纸上,并用文字描述自己制作花边的过程和感受。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纸张制作花边,观察有什么不同的效果。2. 用制作好的花边装饰自己的笔记本、文具盒等物品。3. 和家长一起用花边制作一个小饰品,如小挂件。板书设计剪花边二方连续:单元纹样反复排列折剪方法:连续对折、注意连接作品展示区: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导入环节的魔术表演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花边的美和多样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剪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二方连续花边的制作。不足之处1.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问题的难度不合适或引导不够到位。2. 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还不够细致,导致他们在折剪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作品质量不高。3. 在评价环节,虽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评价,但评价方式还不够丰富,评价深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