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物生长》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万物生长》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万物生长》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内容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记录生长。教材呈现多件艺术作品与摄影图片,帮助学生欣赏、感知、理解艺术家表现技法,体会万物生长的力量美与精神美,为后续美术学习打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观察不够细致,美术表现能力有限。他们在生活中对植物有一定接触,但对其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缺乏深入了解。教学中需采用趣味性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用美术记录的兴趣,突破表现能力的局限。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观察并感受植物生长的美感,体会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
2. 欣赏名家名作,理解艺术家通过美术元素表现万物生长的手法。
艺术表现
1. 尝试用身体模拟、线条等方式表现植物生长。
2. 能用撕纸、拼贴等美术方法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用美术形式表达对植物生长的独特感受。
2. 小组合作创作,探索不同线条组合表现植物生长的方法。
文化理解
1. 了解艺术家作品中蕴含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情感。
2. 体会万物生长带来的希望与美好,初步形成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2. 感知植物生长中旺盛的生命力。
3. 理解美术造型元素在表现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难点
1. 运用抽象表现手法,用线条表现植物生长。
2. 用撕纸、拼贴等方法创作,准确表现植物生长状态。
3. 表达对植物生长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课件、神秘盒子道具、植物不同生长期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一演,猜想种子如何生长 引入主题
(1) 教师拿出一颗种子,向学生展示,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这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大家来想一想,它会长成什么样呢?”引导学生围绕种子进行猜想,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2) 进一步提问:“它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经历什么呢?是会遇到阳光雨露,还是会碰到一些小困难呢?”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种子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3) 接着问:“面对外面未知的世界,这颗种子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是兴奋、好奇,还是会有点小害怕呢?”让学生从种子的角度去感受和想象。
(4) 引导学生用身体模拟、表演种子的生长过程,说:“现在,大家就来当这颗小种子,用你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它是怎么生长的。”
(5)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巡视并观察,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比如提醒学生可以表现出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等不同阶段的动作。
(6) 表演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问:“你表演的是一颗什么种子?最后长成了什么样?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7) 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回应,强化学生对种子生长的理解和感受。
(8) 总结学生的表演和分享,自然地引出后续对植物生长的学习。 1. 根据已有科学认知,发挥想象力,说出对种子生长的猜想。
2. 用身体动作模拟种子的生长过程。
3. 分享自己表演的种子类型和最终生长形态。
4. 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评价任务 想象丰富:☆☆☆
表演生动:☆☆☆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激发想象力,让他们更自主地参与到后续学习中。
看一看,发现生长的力量 名作赏析
(1) 结合教材中的中国画作品《春花》《玉兰花开》以及陶艺作品《万物生系列之一》,向学生展示这些作品,说:“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身体表现了种子生长的过程,那艺术家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生长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提示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造型元素,问:“大家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哪些线条?它们是什么样的?形状和色彩又有什么特点?”
(3) 引导学生对比三件作品,问:“哪一件作品更接近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植物?说说你的理由。”
(4) 引导学生关注《春花》与《万物生系列之一》的抽象表现,说:“这两件作品中没有写实的植物形象,大家能从中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吗?”
(5) 在课件上标注出作品《春花》与《万物生系列之一》中线条的交错、叠加以及走势的变化,问:“你从这些线条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力?”
(6)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引导,进一步解释艺术家如何通过抽象表现手法对植物生长的美感进行提炼和升华。
(7) 板书“生命力”,并总结:“这是艺术家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对植物生长的美感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今天就让我们试着用线条去表现万物生长。”板书“万物生长”。
(8) 再次强调美术造型元素在表现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后续的创作做铺垫。 1. 观察、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寻找美术造型元素。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对比问题。
3. 根据感受回答能否从抽象作品中感受到植物生长。
4. 说说从线条变化中感受到的生命力。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理解深刻:☆☆☆
表达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名作赏析,帮助学生体会画中的生命力,更深入地理解美术造型元素。
找一找,观察生长的过程 活动一:探索种子生长奥秘 游戏引导
(1) 出示神秘盒子道具(课前准备好,把种子生长不同阶段的照片分别放入数个神秘盒子中,在盒子上写上相应的种子生长的时间,也可通过课件展示),说:“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小种子生长奥秘的线索,谁想来打开神秘盒子?”
(2) 邀请学生选择任意一个生长时间,打开对应的盒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上的植物,问:“说一说这时候的小种子长出了什么?是什么形状?”
(4) 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发现这一时期植物的变化,提示学生可以用“粗”“细”“长”“短”等词来描述植物的外形。
(5) 板书总结学生的用词,强化学生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
(6) 继续邀请学生上台打开盒子,直到所有盒子都打开,完整呈现种子生长的过程。
(7) 在学生打开盒子和观察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加深对植物生长渐进性的理解。
(8)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用语言表达观察种子生长过程后的感想,问:“看到种子这样一步一步地生长,你们联想到自己的成长有什么感受?” 1. 选择生长时间,打开神秘盒子。
2. 观察照片上的植物,描述其外形特征。
3. 继续参与打开盒子的活动,观察完整的种子生长过程。
4. 思考并表达观察后的感想。
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
描述清晰:☆☆☆
感想深刻:☆☆☆
设计意图 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和观察的兴趣;逐步展示种子生长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渐进性,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和特点。
动一动,关注线条变化 活动二:感受线条表现力 身体模拟
(1) 邀请学生选择一个生长时间,用身体模仿植物的形态,说:“现在,大家再选一个种子生长的时间,用你们的身体来变成这个时候的植物。”
(2) 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是在用身体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基本形态,问:“你们看,你们的身体现在就像一条条线条,表现出了植物的样子。大家能感觉到吗?”
(3) 总结说:“可以用线条表现植物。现在,大家就简单画一画自己摆的植物的线条。”
(4) 巡视学生的绘画过程,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醒学生注意线条的变化。
(5)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条,并分享自己的想法,问:“你画的线条是怎么表现植物生长的?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6) 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点评,强化学生对线条表现力的理解。
(7) 师生互动总结:“线条是基本的造型元素,有无穷的变化,可以用线条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传递春天的希望和力量。”
(8) 强调线条在表现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为下节课用线条表现植物生长做准备。 1. 选择生长时间,用身体摆出植物的形态。
2. 发现自己用身体线条表现植物形态。
3. 简单画出自己摆的植物的线条。
4. 展示作品并分享想法。
评价任务 形态模仿像:☆☆☆
线条表现准:☆☆☆
分享有想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身体模拟的活动感受线条的表现力,为下节课用线条表现植物生长做准备。
撕一撕,生长的线条 活动三:撕纸表现生长 撕纸创作
(1) 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对生长线条的感知,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说:“上一节课,我们发现了种子生长的奥秘;这节课,让我们用变化的线条来表现这颗小种子旺盛的生命力。请各组翻开桌面上的‘生长时间卡’看一看,你的小种子长到第几天了呢?它是什么样的?”
(2) 提出要求:“上学期我们学过撕纸的方法,请试着用撕纸的方法撕出线条来表现植物在这一时期的生长状态。”
(3) 在学生尝试撕纸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改变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可以带来无穷的变化。”
(4) 观察学生的撕纸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线条变化。
(5)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撕好的线条,并简单介绍自己是如何表现植物生长的,问:“你撕的这些线条是怎么体现植物生长状态的?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6) 认真倾听学生的介绍,给予肯定和建议,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学生的撕纸情况,强调线条变化在表现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8) 为后续的拼贴创作做好过渡,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创意。 1. 观察“生长时间卡”,了解小种子的生长阶段。
2. 用撕纸方法撕出线条表现植物生长。
3. 展示作品并介绍表现方法。
4. 倾听其他同学的介绍。
评价任务 线条变化多:☆☆☆
表现效果好:☆☆☆
介绍清晰明:☆☆☆
设计意图 撕纸是一年级学生熟悉的方法,可以降低创作的难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学生在撕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线条这一造型元素的千变万化,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贴一贴,记录种子的生长 拼贴创作
(1) 随机抽取一个小组的作品,请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意见,说:“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小组的作品,大家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呢?”
(2)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认真思考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3) 在课件上标注出作品《春花》中交错组合的线条,引导学生关注线条组合的方式,说:“大家看,《春花》里的线条是这样交错组合的,这种组合能展现出植物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4) 师生互动总结:“多种线条的组合,能展现出植物蓬勃的生命力。请你用拼贴的方法组合线条来表现植物的生长。”
(5) 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再次尝试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6) 引导学生代入种子的视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说:“现在,大家就把自己当成这颗小种子,想一想它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把它写下来。”
(7) 提醒学生注意拼贴的效果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8) 对学生的创作和感受表达进行总结和评价,强化学生对植物生长和创作的理解。 1. 欣赏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 学习线条组合方式。
3. 再次创作,用拼贴方法表现植物生长。
4. 代入种子视角,写下自己的感受。
评价任务 评价有见解:☆☆☆
创作有创意:☆☆☆
感受表达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代入小种子,想一想它的感受,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对成长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一幅用线条表现植物生长的绘画作品。
2. 用文字简单描述作品中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3. 收集一张植物生长不同阶段的照片,贴在作业本上并做简单标注。
拓展作业
1. 与家长一起种植一颗种子,观察并记录它的生长过程,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呈现。
2. 尝试用其他材料(如彩泥、树叶等)表现植物生长。
3. 查找一位表现植物生长的艺术家的作品,欣赏并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
板书设计
万物生长
生命力
线条:粗细、长短、曲直、交错、叠加
植物生长阶段:种子 - 发芽 - 长叶 - 开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表演、游戏、欣赏名作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美术造型元素的运用。
2.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欣赏作品和观察种子生长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审美感知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3. 实践活动设计合理,撕纸和拼贴等创作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降低了创作难度,学生能够大胆尝试,发挥创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评价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评价不够深入。可能是由于引导不够细致,后续应加强对评价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虽然有巡视指导,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弱或创意独特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个性化的指导。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某些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最后总结和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