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叶子的纹理》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对应《课标》第一学段“用拓印、压印等方法制作版画”要求,引导学生以叶子为媒介,用压印表现自然美。本单元四课都用“印”法,本课是“印”的初体验,为后三课复杂技法铺垫,助学生建立自信,加深对“印”艺术的理解。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生活观察经验,但对叶子纹理的观察和理解较浅。身心发展上,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学习困难在于准确观察纹理和掌握压印技法。通过直观展示、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可突破障碍。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敏锐观察叶子的纹理,感受其独特的美。2. 体会大自然中叶子形态和纹理的多样性。艺术表现1. 掌握用压印方法表现叶子纹理的技能。2. 能用线条描绘叶子的外形和纹理。创意实践1. 发挥想象,对叶子的纹理和造型进行创意表现。2. 尝试用不同叶子组合创作有趣的画面。文化理解1. 了解叶子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和意义。2. 感受自然与艺术的联系,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观察叶子的纹理和结构,了解不同脉序特点。2. 掌握压印的方法和步骤。3. 用美术语言评价叶子相关的作品。难点1. 准确描绘叶子的纹理,表现其细节。2. 印制出清晰且富有创意的叶子组合作品。3. 运用美术语言准确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课件、纸盒、一盆植物、若干叶子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玩五感知叶游戏 引入神秘盒子(1) 教师提前准备一个封闭的盒子,将一盆气味明显的植物(如薄荷、一抹香、迷迭香等)放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端着盒子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种特别的植物,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猜测欲望。(2) 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让其将鼻子凑近盒子的小孔,闻一闻里面植物散发的气味。然后引导该学生描述闻到的气味,如“香香的”“清凉的”等,并根据气味猜测盒子里的植物。(3) 再邀请另一位学生上台,让其把手伸进盒子,触摸植物的叶子和茎干。提醒学生感受植物的触感,如“毛茸茸的”“光滑的”等,并根据触感和摸到的形状猜测植物。(4) 当学生猜测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无论猜测是否正确,都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赞赏。(5) 打开盒子,展示里面的植物,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名称和特点。可以简单讲解该植物的用途和生长环境,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6) 拿出一些有特色的叶子(如毛茸茸的虎耳草叶、大大的芭蕉叶等),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近距离观察。提醒学生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7) 引导学生用手指轻轻触摸叶子的表面,感受其纹理的不同,如粗糙、光滑等。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8)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叶子的特点,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1. 积极参与猜测,描述闻到的气味和摸到的触感。2. 认真观察教师分发的叶子,说出其外形和纹路特点。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4. 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评价任务 参与积极性:☆☆☆观察准确性:☆☆☆表达清晰性:☆☆☆设计意图 通过神秘盒子和多种感官体验,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让学生全面认识植物,增加课堂趣味性,为后续观察叶子纹理做铺垫。观察、收集叶子 出行前指导(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等会要去校园里收集叶子,出行前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2)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从出行安全、爱护植物、工具材料准备等角度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遵守校园规则,不在禁入区域活动;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行动,组长负责监督成员;爱护植物,尽量收集自然掉落的叶子;检查工具材料是否齐全,如放大镜、“叶子观察卡”、笔记本、笔等。(3) 详细说明“叶子观察卡”的使用方法。教师拿起一张观察卡,向学生展示中间镂空的取景框,解释道:“同学们,这个取景框就像一个小窗口,我们可以把它对准叶子,通过它来更仔细地观察叶子的形状、叶脉的分布方式等。观察完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卡片上。”(4) 给每个小组发放“叶子观察卡”和收集袋,提醒学生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奔跑打闹。(5) 组织学生排队有序地走出教室,前往校园的花园、树林等地方。在途中,再次强调注意事项。(6) 到达目的地后,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收集情况。鼓励学生寻找自己觉得特别的叶子,如形状奇特、颜色鲜艳的叶子。(7) 当学生收集到叶子后,引导他们使用“叶子观察卡”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在旁边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叶脉的走向、叶子的边缘形状等。(8) 提醒学生不要遗留垃圾,收集完叶子后,带领学生整齐地返回教室。 1. 思考并回答出行前的注意事项。2. 认真听取“叶子观察卡”的使用方法。3. 走出教室,在校园收集1 - 3片特别的叶子。4. 回到教室后,分享自己收集的叶子特点。评价任务 安全意识:☆☆☆观察记录:☆☆☆分享主动性:☆☆☆设计意图 通过行前准备提醒,确保学生活动安全,培养责任感。使用观察卡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叶子,提高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校园收集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强对叶子的感性认识。探究画法 活动一:线描作品欣赏 展示作品与引导观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描绘叶子的线描作品,这些作品的线条粗细、疏密变化丰富,画面效果各异。教师一边展示,一边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用线条画出来的叶子作品,看看画家们是怎么用线条表现叶子的。”(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线的粗细变化。指着一幅作品中的主叶脉线条说:“大家看,这条主叶脉的线条比较粗,它就像叶子的‘骨架’,支撑着整个叶子。而旁边的细叶脉线条就比较细,这样粗细对比,让叶子看起来更有层次感。”(3)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线的疏密变化。展示另一幅作品,说:“在这幅作品中,叶子的边缘线条比较密集,而中间部分线条比较稀疏,这种疏密的安排让画面有了节奏感,也突出了叶子的形状。”(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在作品中观察到的线条变化以及带来的画面效果。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5)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认真倾听代表的发言,并给予肯定和补充。(6) 再次展示作品,邀请学生用美术语言(如“流畅的线条”“有节奏感的线条”等)描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喜好。(7) 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运用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来表现叶子。 1. 认真观察线描作品,关注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观察感受。3. 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4. 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表达喜好。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讨论参与度:☆☆☆评价准确性:☆☆☆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线描作品,提高学生对线条细节的敏感度和专注力。组织讨论和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自己绘画叶子提供借鉴和启发。画画叶子 活动二:学生创作与指导 展示提示与学生创作(1) 教师通过课件再次展示同龄人画叶子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然后出示创作小提示:“同学们,在画画的时候,要注意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就像我们刚才欣赏的作品那样。”(2) 给学生发放绘画纸和笔,鼓励学生大胆地画出自己收集的叶子。提醒学生可以先轻轻勾勒出叶子的外形,再仔细描绘叶脉的纹理。(3)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表现叶脉的线条时,教师可以在旁边示范,教学生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4)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叶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元素,如昆虫、露珠等,让画面更加丰富有趣。(5)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姿势和卫生,保持桌面整洁。(6)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再次强调线条的处理,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7) 对于创作速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的线条风格或颜色进行创作,拓展创作思路。(8)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 1. 观看同龄人作品,明确创作提示。2. 画画自己收集的叶子,注意线条变化。3. 发挥想象添加元素,丰富画面。4. 接受教师指导,修改完善作品。评价任务 线条运用:☆☆☆创意表现:☆☆☆作品完成度:☆☆☆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线条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创作能力。教师的巡视指导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优化作品,不断进步。作品展示与交流 活动三:展示评价活动 作品展示与评价引导(1) 教师在教室的展示区布置展示台,邀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把你们的作品都拿过来,让大家一起欣赏。”(2) 组织学生有序地围绕展示台,欣赏同学的作品。提醒学生要尊重他人的作品,保持安静。(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自己创作的思路和想法。例如,学生可以说:“我画的是一片枫叶,我用粗线条画了主叶脉,细线条画了侧叶脉,我还在旁边画了一只小蝴蝶,因为我觉得这样更漂亮。”(4) 鼓励其他学生用美术语言评价上台展示的作品。教师引导说:“大家可以从线条的运用、叶子的形状表现、创意等方面来评价这幅作品,谁先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5) 当学生评价时,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引导。如果学生评价不全面,教师可以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提高评价能力。(6) 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出心中的最佳作品。教师准备好投票箱,让学生将写有自己心目中最佳作品编号的纸条投入箱中。(7) 统计投票结果,公布最佳作品名单。对获得最佳作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小奖品或荣誉证书。(8) 最后,教师对本次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作成果,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期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步。 1. 将作品放在展示台,欣赏同学作品。2. 上台展示作品,介绍创作思路。3. 用美术语言评价同学作品。4. 参与投票,选出最佳作品。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度:☆☆☆评价准确性:☆☆☆参与积极性:☆☆☆设计意图 班级内的展示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参与艺术评价,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启发,促进共同进步。课后拓展 引导思考与知识拓展(1) 教师在课堂结尾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今天画了很多漂亮的叶子,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每片叶子都有纹理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叶片纹理作用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3)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叶子的结构图,详细介绍叶子各部分的作用。指着结构图说:“同学们,这是叶子的主叶脉,它就像叶子的‘运输通道’,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而这些侧叶脉和细叶脉就像‘分支小路’,把水分和养分运送到叶子的各个部位。”(4)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叶子纹理的作用。如“我们看到很多植物的叶子在下雨天不会积水,就是因为叶子的纹理可以让雨水顺着纹理流走,这就是叶子纹理的排水作用。”(5) 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叶子,让他们明白叶子不仅有美学价值,还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6)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后去周围环境探索,寻找更多不同种类的叶子,并收集起来。告诉学生下节课将继续探索叶子的奥秘。(7) 提醒学生在收集叶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爱护自然环境。(8)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探索自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1. 思考叶子纹理的作用,分享所知知识。2. 观看结构图,了解叶子各部分作用。3. 理解叶子纹理的生物学意义。4. 明确课后作业,准备继续探索叶子。评价任务 思考深度:☆☆☆知识接受度:☆☆☆作业积极性:☆☆☆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深入理解叶子,拓宽知识面。鼓励课后探索,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持续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收集3 - 5片不同种类的叶子,制作一个简单的叶子标本。2. 用文字记录下收集叶子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3. 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再次描绘自己收集的叶子。拓展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叶子纹理和植物生长的知识,制作一份手抄报。2. 与家长一起用收集的叶子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如叶子画、叶子书签等。3. 观察家里或小区里的植物叶子,记录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板书设计叶子的纹理一、叶子的特点形状、颜色、质地、纹理二、脉序类型网状脉(羽状网脉、掌状网脉)平行脉(直出、横出、弧形脉)叉状脉三、线描表现线条粗细、疏密变化四、压印方法步骤:……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神秘盒子导入和校园收集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品欣赏和评价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 结合科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观察叶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足之处1.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的作品效果不太理想。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作品展示和交流环节有些仓促,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3. 对于学生的创意表现,鼓励和引导还可以更深入,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