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中。古代中国,技术的拥有者时常秘不示人,玻璃制造技术不容易传承下去。
乾隆特别喜欢玻璃制品,写过多首与玻璃有关的诗,其中一首称玻璃“内外涧达称我心,虚
明映物随所受”。玻璃具有其他天然材料没有的晶莹别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因此
楚雄州中小学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被佛家视为七宝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被大量引进。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卷
公元7世纪,阿拉伯(唐朝文献称为大食)国家兴起,大食继承了罗马玻璃器和波斯萨珊玻
璃器的制作工艺的精华,又将境外文化及风格融入其中。随着大食与唐王朝的交往,制作精美、
装饰华丽的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
考生注意: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繁荣。唐大历八年(773年),岭南节度使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陆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乱时,在广州“诛戮舶商,没其财数百万私有之”(《新唐书·陆嗣恭传》),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掠夺来的九寸琉璃盘献给代宗,代宗“以为至宝”。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在唐代,有正史记载的大食国遣使来朝多达39次,而民间
%
的往来更加频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古代中国玻璃多为境外输入,长
一、阅读(70分)
期以来中国自身对玻璃技术的钻研不够深入和全面,玻璃技术的传承面临挑战。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摘编自杭侃《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一李世民的盛世长歌”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展览汇聚15家文博单位的249
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始终与域外文化保持着联系,文化交流贯穿于工艺

件展品,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千古一帝”的人生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盘世
发展始终。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通过
繁华。一件出自法门寺地宫的玻璃盘,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发着淡蓝的幽光,把我们的目光引向
文化、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本土玻璃工艺的技术、形式与审美;中国玻璃工艺对域
历史的深处。
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玻璃发展也有影响。总体上,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古代中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岩石中的石英。石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单纯的石英熔点很
国玻璃工艺呈现出既独立又融通的风格面貌。
高,需要1700℃以上,如果加助熔剂可降到1400℃以下。最好的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地
古代中国玻璃交流存在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域外玻璃长期“输入”国内,持续时间久,进口
中海东岸分布着大量的自然纯碱,所以那里很早就烧制出了玻璃。
传说欧洲一艘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纯碱,航行在地中海沿线,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于
数量大,远超中国玻璃对外“输出”的规模,这与人们对古代中国作为工艺大国总是向外“输出”
是船员们登上沙離,搬来木柴,并用几块纯碱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后来发现,
的印象相悖。中国玻璃在古代并不发达,对外影响力弱,不像陶瓷、丝绸等工艺那样举世闻名。

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玻璃制造之始至中国清代玻璃鼎盛期结束,玻璃工艺
石英含有少量的铁,铁在一殷情况下,使玻璃呈现绿色,很像绿松右。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
先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罗马、波斯萨珊、伊斯兰阿拉伯、威尼斯、波希米亚等地大放异彩,成
之宝之一一越王勾践剑,剑身上有八字鸟豪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铨(剑)”,
为当时当地的重要工艺门类并影响世界,因此,域外玻璃持续大量进口也就不足为奇。
剑身一面装饰着绿松石,一面装饰着两块蓝色的玻璃。所以,在古人心目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
中外玻璃工艺的交流互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域外玻璃工艺技术传入后,中国对外来技术
的替代品。
的融合利用;二是中国玻璃工艺对外交流与传播。就玻璃工艺的起源而言,中国本土玻璃制造
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曾经多次传入中国。439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太式帝
晚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1000年,外来工艺技术对中国的影响是必然的。同时,随着中国
拓跋焘攻灭北凉,结束了西晋之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丝绸之路再次畅通,北魏的首都平城
玻璃制作技艺的提升,玻璃制品也随着文化交流走向了世界。
(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一段有关玻璃制造的佳话
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玻璃的交流更为畅通和频繁,不仅包括玻璃制品的贸易交流,也包含了
由此产生。
玻璃古称琉璃,玻璃是南宋之后才逐渐推广的名称。《魏书·西域传》记载:“世祖(太武帝)
琉璃制作技术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天山南北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玻璃制品,其年代从西
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
周到元代,既有域外传统玻璃成分配方的“钠钙玻璃”,亦有中国本土独有的“铅钡玻璃”,还有取
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
用新当地矿物(含有氧化铅和氧化锑)制作的玻璃珠。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新磴是中
此,国中玩璃递贱,人不复珍之。”
国最早能制造玻璃的地方,是东西方技术交流的融合处。
在大同地区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地出土了一些玻璃器,其中既有典型的外国样式的
(摘编自郭小燕《中国古代玻璃工艺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玻璃器,也有从器型到成分检测都能证明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这些国产的玻璃器呈现湛蓝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色彩,如同现在大同的蓝天,所以又被称为“大同蓝”。这些“大同蓝”玻璃器的出土,可以证明
A.“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览汇聚的众多展品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展品中
《魏书·西城传》中关于琉璃(玻璃)的记栽所言不虚,而且制作玻璃器的原料,就在大同附近的
有玻璃器物。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5-538B.
B,地中海东岸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烧制出玻璃的地域,是因为这一地域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5-538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