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二(下)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 {1,2,3,4,8}, = { | ∈ },则 ∩ =( )
A. {1} B. {1,2} C. {1,4} D. {1,2,4}
2.“ < 2”是“关于 的不等式 2 2 + < 0 有实数解”的( )
A.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不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1)10的展开式的第 6 项的系数是( )
A. 6 6 510 B. 10 C. 10 D. 510
4.已知随机变量 服从正态分布 (2, 2),若 ( > 3) = 0.1,则 (1 ≤ ≤ 2) =( )
A. 0.8 B. 0.4 C. 0.2 D. 0.1
5.已知 , 都是锐角, = 35 , cos( + ) =
3
5,则 的值为( )
A. 16 16 7 725 B. 25 C. 25 D. 25
6 3.已知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 ( )的图象关于直线 = 1 对称.当 ∈ [ 1,0)时, ( ) = 2 + 2,则 ( 2 ) =( )
A. 3 B. 1 C. 1 D. 3
7.已知函数 ( ) = 3 + cos2 + 12 ( > 0)在区间[0, ]上只有一个零点和两个最大值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 2 11 2 5 7 5 7 113 , 12 ) B. [ 3 , 3 ) C. [ 6 , 3 ) D. [ 6 , 12 )
8.已知△ 是锐角三角形,内角 , ,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 , .若 2 2 = ,则 +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3 23 , 2 ) B. (
3
3 ,
3 6 3 6 6
2 ) C. ( 3 , 2 ) D. ( 3 , 2 )
二、多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设 , 1 1为一次随机试验中的两个事件.若 ( ) = 4, ( | ) = 3, ( ) =
1
8,则( )

A. ( ) = 34 B. ( | ) =
1
2 C. ( ) =
1
4 D. ( ) =
7
8
第 1页,共 9页
10.如图,点 , 是函数 ( ) = sin( + )( > 0,0 < < 2 ) 3的图象与直线 = 2 相邻的两个交点,且
| | = 5 12, ( 12 ) = 0,则( )
A. = 4
B. = 5 3
C.函数 ( )在( 3 , 2 )上单调递减
D. 若将函数 ( )的图象沿 轴平移 个单位,得到一个偶函数的图象,则| |的最小值为24
2
11 .数学中有许多形状优美的曲线,曲线 :2 + = 1 就是其中之一,下列选项中关于曲线 的说法正确
的有( )
A.当 ∈ [ 8,8]时,曲线 与 轴有 4 个交点
B.曲线 图像关于 = 2对称
C. 当 ∈ [ 2 , 0]时,曲线 上的一点 到原点距离的最大值为 2
D.当 ∈ [0, 2 ]时,曲线 上的一点 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大于 1
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已知 4 2 + 2 3 1 = 0,则 的最大值为______.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角 与角 均以 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 轴对称.若 = 2,则 sin( +
3 ) = ______.
14.已知甲袋中有 1 个白球和 2 个黑球,乙袋中有 2 个白球,这 5 个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异.现从甲、乙两
袋中各取出 1 个球,交换后再放入甲、乙两袋中(即甲袋中取出的球放入乙袋,乙袋中取出的球放入甲袋).
如此交换两次后,甲袋中的白球个数记作 ,则 ( ) = 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第 2页,共 9页
15.(本小题 13 分)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1 = 1

,且数列{ }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 1若数列{ }满足 = , ( ∈ ), 为数列{ }的前 项和,求 . +1
16.(本小题 15 分)
已知△ 的内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 , ,且 = 3( ).
(1)求 ;
(2)若 = 6, 为△ 的角平分线,且 = 1,求△ 的面积.
17.(本小题 15 分)
“英才计划”最早开始于 2013 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到 2023 年已经培养了 6000 多名
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选拔培养对象,某高校在暑假期间从中学挑选优秀学生参加数学和物理学科
夏令营活动.
(1)若参加数学学科夏令营的 7 名中学生中恰有 3 人来自 中学,从这 7 名中学生中选取 3 名,求选取的中
学生中来自 中学的人数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在夏令营活动中,物理学科举行了一次学科知识竞答活动,规则如下:两人一组,每一轮竞答中,每人
分别答两题,若小组答对题数不小于 3,则取得本轮胜利.已知甲、乙两位同学组成一组,甲、乙答对每道
题的概率分别为 1, 2.假设甲、乙两人每次答题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
( )求甲、乙两位同学所在组每轮答题中取胜的概率 ;
( )当 1 + =
4
2 3时,求 的最大值.
18.(本小题 17 分)
2 2
已知双曲线: 2

2 = 1( > 0, > 0)的一条渐近线为 = ,且过点(2, 2).
(1)求 的方程;
(2)已知 为坐标原点,过 的右焦点 作直线 与 的右支交于 , 两点.
( )若△ 和△ 的面积的比值为 2,求直线 的方程;
( )若 关于 的对称点为 ,试判断直线 与圆 2 + 2 = 2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9.(本小题 17 分)
已知函数 ( ) = + ,其中 , ∈ .
(1)讨论 ( )的单调性;
第 3页,共 9页
(2)若函数 ( ) = ( ).
( )证明:曲线 = ( )图象上任意两个不同点处的切线均不重合.
( )当 = 1 时,若存在 ∈ ( 1, + ∞),使得 > 12 ( + 1)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第 4页,共 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
13.45
14.169
15.解:(1)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1 = 1,且数列{ }是首项为 1,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可得 = 1+ 1 = 2,即
2
= 2 ,
当 ≥ 2 时, = 2 1 = 2 ( 1)2 + 2( 1) = 2 3,对 = 1 也成立,
所以 = 2 3, ∈ ;
(2) 1 1 1 1 1 = = +1 (2 3)(2 1)
= 2 ( 2 3 2 1 ),
= 1 ( 1 1 + 1 1+ 1 1 + . . . + 1 1 1 1可得 2 3 3 5 2 3 2 1 ) = 2 ( 1 2 1 ) =

2 1.
16.(1)由已知以及正弦定理得, = 3 3 ,
因为 = sin( + ) = + ,
所以 = 3 ,
因为 ∈ (0, ),所以 ≠ 0,
所以 = 3 ,即 = 3,
又因为 ∈ (0, ) ,所以 = 3;
第 5页,共 9页
(2)因为 为∠ 的平分线,则∠ = ∠ = 6,
因为 = + ,
1
则2 sin∠ =
1 1
2 sin∠ + 2 sin∠ ,
1 3
即2 × 2 =
1 1 1 1
2 × 1 × 2 + 2 × 1 × × 2,化简得 + = 3 ,
在△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2 = 2 + 2 2 ∠ = ( + )2 2 2 ∠ ,
即 6 = 3( )2 2 ,整理可得( )2 2 = 0,解得 = 2 或 1(舍去),
所以△ 1的面积 = 2 sin∠ =
1 3
2 × 2 × 2 =
3
2 .
17.(1)随机变量 服从超几何分布,其中 = 7, = 3, = 3,
3
所以 ( = ) = 3 43 , = 0,1,2,3, 7
所以 ( ) = 9 = 7;
(2)( )因为甲、乙两人每次答题相互独立,
设甲答对题数为 ,则 ~ (2, ),乙答对题数为 ,则 ~ (2, 2),
设“ =甲、乙两位同学在每轮答题中取胜”,
则 ( ) = ( = 1) ( = 2) + ( = 2) ( = 1) + ( = 2) ( = 2),
= 1 (1 ) 2 2 + 2 2 1 (1 ) + 2 22 1 1 2 2 2 1 2 2 2 2 1 2 22 2
= 2 1(1 21) 2 + 2 2(1 2) 2 + 2 21 1 2
= 3 2 2 + 2 21 2 1 2 + 2 21 2;
( ) 4 8因为 1 + = 2 22 3,所以 ( ) = 3 1 2 + 3 1 2,
0 ≤ ≤ 1 0 ≤ ≤ 1 + = 4 0 < ≤ ( + 由 1 , 2 ,又 1 2 3,所以
1 2
1 2 2 )
2 = 49,
2
当且仅当 1 = 2 = 3时取等号,
= ( ) = 3 2 + 8 = 3( 4 )2 + 16设 1 2,所以 3 9 27,
= 4 16所当 9时,有最大值27,
16
所以甲、乙两位同学在每轮答题中取胜的概率的最大值为27.
2
18.(1)
2
设双曲线方程为 2 2 = 1( > 0, > 0),
因为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为 = ,且过点(2, 2).
第 6页,共 9页

所以
= 1
4 2 ,
2 2 = 1
解得 = = 2,
2 2
则 的方程为 2 2 = 1;
(2)( )设直线 的方程为 = + 2, ( 1, 1), ( 2, 2),
= + 2
联立 2 2 ,消去 并整理得( 2 1) 2 + 4 + 2 = 0,
2 2 = 1
此时 2 1 ≠ 0 且 > 0,
4 2
由韦达定理得 1 + 2 = 2 1 , 1 2 = 2 1 < 0,
解得 2 < 1,
因为△ 和△ 的面积的比值为 2,

所以 1 = 2,2
所以 1 + 2 = 2,
4 8
此时 2 = 2 1, 1 = 2 1,
32 2 2
所以. 1 2 = ( 2 1)2 = 2 1,
1
解得 2 = 217,满足 < 1,
则 =± 117,
故直线 的方程为 17 2 17 = 0 或 17 + 2 17 = 0;
(3)( )依题意得 ( 1, 1),
+
所以直线 的斜率 = 2 1 + =
2+ 1
2 1 ( 2+ 1)+4
= ,
直线 的方程为 + 1 = ( + 1),
即 + 1 1 = 0,
= | |圆心 到直线 的距离为 1 1 ,
2+1
2
2 =
2
1 2 1 1+
2
可得 1 2+1 ,
因为 2 21 1 = 2, 1 = 1 + 2,
2( 2 2 = 1+2) 2 1( 1+2)+
2
1 (1 2)
2
1 4 1+2 2所以 2+1 = 2+1 ,
第 7页,共 9页
因为( 2 1) 21 + 4 1 + 2 = 0,
2+2 2
所以 2 = 2+1 = 2.
所以直线 与圆 2 + 2 = 2相切.
19.(1) ( )的定义域为(0, + ∞),
由 ( ) = + ,得 ′( ) = 1 1+ + = ,
①当 < 0 时,则当 ∈ (0, 1 )时, ′( ) > 0, ( )单调递增;
则当 ∈ ( 1 , + ∞)时, ′( ) < 0, ( )单调递减;
②当 ≥ 0 时, ′( ) > 0, ( )在(0, + ∞)上单调递增.
综上,当 ≥ 0 时 ( )在(0, + ∞)上单调递增;
当 < 0 1 1时, ( )在(0, )单调递增,在( , + ∞)单调递减;
(2)( )证明:由 ( ) = ( ) = + 2 得 ′( ) = 2 + + 1,
设点 ( 1, ( 1))和点 ( 2, ( 2)),不妨设 0 < 1 < 2,
同理曲线 = ( )在点 处的切线 2方程为 ( 2) = ′( 1)( 1),即 = ′( 2) ′( 2) 2 +
( 2);
同理曲线 = ( )在点 处的切线 1方程为 ( 1) = ′( 1)( 1),即 = ′( 1) ′( 1) 1 +
( 1),
′( ) = ′( )
假设 1 21与 2重合,则 ,
′( 1) 1 + ( 1) = ′( 2) 2 + ( 2)
+ 2 ( ) = 0
化简得, 1 2 1 2 ( 1 + 2) = 1
1 1
两式消去 ,得 2 1 2 1 21 2 1+
= 0,则 ln
2
2 1 = 0,2 +12
令 = 1 (0 < < 1) = 2
1
, +1由 ′( ) > 0,2
所以 ( )在(0,1)上单调递增,所以 ( ) < (1) = 0,即 ( ) = 0 无解,
所以 1与 2不重合,即对于曲线 = ( )在任意两个不同点处的切线均不重合.
( )当 = 1 时,先解决对于 ∈ ( 1, + ∞),不等式 ( + 1) 2 ≥ 0 恒成立,
令 + 1 = , ( ) = 2 + 2 ( 1),则 ( ) ≥ 0 在(0, + ∞)上恒成立,
由 (1) ≥ 0,解得 ≥ 1.
第 8页,共 9页
下面证明当 ≥ 1 时, ( ) ≥ 0 在(0, + ∞)上恒成立.
则当 ≥ 1 时, ( ) ≥ 2 + 2 ( 1),令 ( ) = 2 + 2 ( 1),
则 ′( ) = 2 + 2 ( 1),
则当 ∈ [1, + ∞)时,由 2 ≥ 2,2 ( 1) ≥ 2,则 ′( ) ≥ 0,
则 ( )在(1, + ∞)上单调递增,所以 ( ) ≥ (1) = 0;
当 ∈ (0,1)时,令 ( ) = ( ) = 2 + 2 ( 1),
则 ′( ) = 2 + 1 + 2 ( 1) ≥ 0 则 ( )在(0,1)上单调递增,
所以 ( ) = ′( ) < ′(1) = 0,所以 ( )在(0,1)上单调递减,
所以 ( ) ≥ (1) = 0 成立,
所以对于 ∈ ( 1, + ∞),不等式 ( + 1) 2 ≥ 0 恒成立时,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1, + ∞).
所以 ∈ ( 1, + ∞),使得 ( + 1) 2 < 0 成立时, 的取值范围为( ∞,1).
第 9页,共 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