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顺义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孝亲敬老”实践活动中,校编辑部要完成一份专报撰写。下面是同学们的稿件,请你根据要求做好完善工作。稿件一,这是《说文解字》中的篆书“孝”,由“老”“子”两个部件构成,意思是一个小孩儿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释为“善事父母者”,即子女对父母的扶持与奉养。“孝”首先是赡养父母,要为父母提供生活保障,即“养亲”。儒家要求子女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养亲”,还要在精神生活上“敬亲”,子女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之心。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养亲”和“敬亲”的基础上,儒家又提出“安亲”的要求。“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违背刑律,不妄行不义,不做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此外,还要“卒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将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还要立德、立言、立功(①)保持家风纯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孝”是一种美德,是生生不息的爱。但“孝”不仅仅是爱自己的父母,儒家代表之一孟子将“孝”提到了的更高的境界(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体现了大爱无疆的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孝”与“忠”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在国家层面的延伸与体现,即把“孝”扩大为对国家之忠。“孝”是一种文化。“孝”在商周宗法文明的土壤里发端后,历经诸子百家的浇灌,在儒家思想中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沉淀为华夏文明最具标识性的精神基因。当代社会,“孝”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与传承。1. 下列文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提供(gòng) 违背(wěi) 血缘(xuě) 沉淀(diàn)B. 提供(gòng) 违背(wéi) 血缘(xuè) 沉淀(dìng)C. 提供(gōng) 违背(wéi) 血缘(xuè) 沉淀(diàn)D. 提供(gōng) 违背(wěi) 血缘(xuě) 沉淀(dìng)2. 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字形的判断,你认为错误的一项是( )A. 因为表达的是“供给生活所需”的意思,所以“赡养”一词没有错字。B. 因为表达的是“诚实朴素”的意思,所以“纯朴”应改为“淳朴”。C. 因为表达的是“不停止”的意思,所以“不息”应改为“不熄”。D. 因为表达的是“发扬光大”的意思,所以“弘扬”一词没有错字。3. 你认为文段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 B. ①,②。 C. ①、②: D. ①,②:4. “基因”指的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请你结合文段内容解释画曲线的词语“精神基因”的意思。5. 请你围绕“孝的内涵”为活动写一句宣传标语。(要求:①用上一种修辞方法;②用正楷字规范书写。)稿件二重阳节作为敬老节,在宫廷和民间都有各种形式的活动。千叟宴是一项由皇帝主持的旨在弘扬敬老尊老文化,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这种公开、盛大的仪式,展示了对老年人的敬重和关爱。祭祖是镌刻于华夏文明深处的精神图腾。茱萸红,秋菊黄,九九重阳的祭祖仪式则是敬老传统与祖先崇拜的完美融合。看似各异的仪式背后,都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孝”的理念的深刻理解。“孝”道的传承和发展,滋润了千千万万和睦的家庭,塑造了我们这个和谐文明的社会。6. 文段中画线语句存在错误,请你做出修改。7. 重阳节将至,编辑部为“重阳登高,遥念故亲祈康泰”征集下联,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赏菊品糕,庆佳节遍插茱萸 B. 踏秋辞青,遍赏红叶寄相思C. 佳节敬老,传承美德续家风 D. 春日踏青,观赏新绿赏芳菲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一) (共8分)8. 默写,完成下面小题。(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2)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3)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古人喜登高抒怀。登临高处,或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或寄予对自然哲理的思考……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发出“①______,独怆然而涕下”的悲鸣;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②______”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类登高抒怀的诗句屡见不鲜,请你也写出两句:“③______,④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二)(共5分)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 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一二句写仰望泰山整体,表现泰山①______的气势;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山峰参天,层云涌现;最后两句把“望岳”转向“岳望”,“会当”“凌”表现出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②______的气概。10. 本诗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其中“割”字用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的妙处。(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B. 谈笑有鸿儒 鸿篇巨制C. 不知其子,视其父 真知灼见D. 与善人居 善解人意12. 下列对句子翻译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理解: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洁情操。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动身体。理解:此句描写了诗人虽被贬,但仍然心系朝廷对曾经的生活和工作充满怀恋。C.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翻译: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理解:这句话与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强调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13. 【甲】【乙】两段文字都涉及到了交友的内容,【甲】段中①“________,_______”是刘禹锡的交友观,【乙】段中②“_____”是孔子的交友观。从【甲】【乙】文段中你获得的两点交友启示是:③________。三、名著阅读(5分)14. 名著中的主人公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时,做出的不同“选择”,常常给我们启发。请你从以下两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简述主人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给了你什么启发。(字数在100字左右)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B.《骆驼祥子》 祥子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一)(10分)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⑩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5. 如果将第⑥段中加点词语“三哼经”改为“山海经”好不好?请简述理由。16. 联系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伟大的神力”的含义以及“我”当时的心里感受。17. 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二)(共9分)阅读《书中觅清凉》,完成下面小题。书中觅清凉沈念①一到炎夏,南方的溽热是不好经受的,尤其是生活在湖南长沙这座有名的“火炉”城市。今夏入伏,朋友夜间邀约去爬岳麓山消暑,从湖南大学西侧的登高路往山上走,热度就降了下来。山路上夜行者不少。朋友确凿地说,这是韩愈当年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我心里咯噔一下,抬头四望,月色稀疏,爱晚亭四周树密荫浓,小池中蛙鸣虫唱,身心之间也有了几缕凉风荡漾。②古代文人一般是怎么消夏的?脑中突然冒出这一问题,抛给朋友,他脱口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大诗人在一千年前给出了这么一个“妙招”——心静自然凉,却让我想起了一件儿时旧事。③孩提时代,我是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镇度过的。有一年夏夜酷热,又遇上停电,弟弟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燥热不安,嘴里直唤“太热了”。我嫌弃他聒噪,很大人般地说了一句:“心静自然凉”。这话刚好被站在窗外的父亲听到,当即将我表扬了一番。十来岁的我说出这话,只是从父辈们交谈间偷学到的,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④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常从典籍、诗文、逸事中读到。冬天围炉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遇到夏日溽热绵长,则是以竹林坐读、品茗赏荷、吟诗听曲等文雅之事来散热驱暑。读书自遣,果真能消夏?虽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但在没有便捷降温电器的过去,从身体上的散热转而寻求心灵的安静,何尝不也蕴藏着古人的智慧?⑤那天从岳麓山回来,在书房无意中翻到一册叫《避暑录话》的旧书。书是从窑岭旧书店淘的,为宋代词人叶梦得退居湖州卞山时所作。作者在序中自称,酷暑难熬,每日早起后去往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与二子及门生避暑,泛话古今杂事,二者兼得,以为欢笑。书中也的确记载了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的消暑方式。“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勤读的欧阳修喜欢守在书房读书消暑;苏东坡在密州时,自制清热解渴的饮料“密酒”,并邀友人谈天说地,甚至听怪诞故事来消暑;而王安石则骑着毛驴到山林间读书,困了就地而眠,日落方归,和大自然在一起,何“热”可言呢?⑥在难耐的暑热中要做到心静,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我想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⑦古人甚至为了拥有夏日静读的好环境,巧花心思想计策。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是一位讲究生活美学的人。他把书房窗户设计成扇面形,又发明了专门用于夏天读书的“凉机”。后者其实就是小椅凳,只是形状奇特,中间是掏空的,有一个平面的洞,另造一个可以填充井水或冰块的方木匣置于其中。人坐上去后,由于凳内有凉水或冰块,因此感觉凉飕飕的,非常适合夏天读书人使用。看来李渔很会为自己好好读书创造条件。⑧细细琢磨,古人讲求内观于心。“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大概就是要懂得“忘掉”身体上的燥热,不扰心神,不乱心境,以内心的“清凉”来帮自己消夏吧。⑨那夜山行路上,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租在一栋老楼的顶层小屋居住。楼是上世纪80年代末盖的,隔热效果差,到了7月,像个烘烤房。我那时年轻,在学校里工作,暑假不愿回老家,就在出租房里读书写作。把凉席铺在地板上,一台轰轰作响的台扇,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以书为枕,读书甩汗。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在酷暑和热汗里啃完了博尔赫斯小说全集和如天书般的《尤利西斯》。⑩朋友听了,于诧异中连连称赞。其实他不知,直到今天,我虽搬过几次家,但书房从没装过空调。我当专业作家后不用每日打卡上班,又不喜外出避暑,只是窝在书房里,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也是有意让身心感应四时变化。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每独坐桌前,环视书丛,拿起想读的书,那些文字似乎就变成了冰块和凉风。我回想这些年夏天读过的大部头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却在这夏日里成了我手中的一把摇扇,也替代了空调的飕飕冷风。 不知我这算不算是有些毅力,真正做到了“心静自然凉”,又算不算成本最低的避暑方式?想起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一定能做到“忘食”,沉浸书中世界而暂时忽略了暑热,倒是一件让我觉得愉悦和清爽的生活真事。《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18. 本文以长沙酷暑为引,通过夜登岳麓山的清凉体验,引出①______的思考;接下来由白居易“心静自然凉”的诗句切入,追溯②______;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回忆③______;最后阐释沉浸书中可暂忘暑热的哲思。19. 结合文章内容,解释第⑨段“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0.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你对本文题目“书中觅清凉”的理解。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1. 婴儿呱呱坠地,新芽破土而出,新生命的开始是新生;小学迈入初中,求学走向社会,生命的不同阶段是新生;战胜自己的恐惧,挑战新鲜的事物,对生活有新的认识也是一次新生……请以“新生”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不少于500字。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2. “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总有一些凡人小事将“孝”字诠释得生动而鲜活。清晨的一杯热粥,深夜的一次陪伴;耐心倾听时的微笑,跨越代沟的理解;敬老院的义工经历,社区里对孤寡老人的上门服务……“孝心”“孝行”无所不在。孝,是敬老的具体行动,更是烙印在中华民族子孙身体里的遗传密码。你或你身边一定有许多感人的孝的事情,请以“孝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不少于500字。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顺义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5分)【1~7题答案】【答案】1. C 2. C 3. D4. 示例:“孝”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独有的精神特质。(意近即可)5. 示例:①以敬存心,以礼修身,让孝道如黄河之水,在传承与创新中奔涌成永不干涸的文明长河。②孝是对“爱”信仰,孝是对“根”的眷恋。③“孝”如北斗,指引着人伦秩序的方向。6. 示例:千叟宴是一项由皇帝主持的旨在弘扬敬老尊老文化的活动。 7. C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一) (共8分)【8题答案】【答案】 ①. 濯清涟而不妖 ②.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③.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④.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⑤. 念天地之悠悠 ⑥.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⑦. 欲穷千里目 ⑧. 更上一层楼(二)(共5分)【9~10题答案】【答案】9. ①. 高大雄奇 ②. 豪迈10. 示例:“割”字意思是分割,形象地写出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三)(8分)【11~13题答案】【答案】11. B 12. B13. ①. 谈笑有鸿儒 ②. 往来无白丁 ③.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或与贤已者处;与善人居) ④. 我们应该慎重的选择朋友;多与那些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好人、善良的人等)交往;多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才能不断进步三、名著阅读(5分)【14题答案】【答案】示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保尔·柯察金保尔在身体遭受重创,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绝境下,没有选择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以笔为武器,开启文学创作之路,重新让自己的生命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这启示我们,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只要坚守信念、勇敢抗争,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出口,将磨难转化为奋进的动力,用顽强意志书写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示例二:《骆驼祥子》。起初,祥子怀揣买车梦想,选择在城市里拼命拉车、省吃俭用,努力攒钱。他前期的选择展现出为目标拼搏的奋进精神,让我们看到人对美好生活应有的向往与行动力;但后期经历三起三落,祥子选择堕落、放弃,又警示我们,在遭遇挫折时,若丢失初心、陷入消极,会彻底毁掉人生,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对生活的正向追求,不被苦难打倒。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一)(10分)【15~17题答案】【答案】15. 示例:不好。理由:使用“三哼经”符合长妈妈不识字的身份,写出了买山海经的艰难,体现出长妈妈对我的关爱。16. 示例: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绘图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感受:震惊、感激、激动等。17. 作者在这里将情感寄托于“仁厚黑暗的地母”,以一种祈祷的方式,希望地母能让长妈妈的魂灵永远安宁;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二)(共9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①. 对古人是如何消暑的思考 ②. 追溯古人消暑的雅趣与巧思 ③. 炎夏苦读的往事以及坚持无空调读书的习惯19. “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巧妙的运用了比喻,将台扇的声音和运作比喻为战斗机的轰鸣,写出了噪音嘈杂,酷暑难耐。这样写突出了下文作者用坚持阅读来对抗酷暑,更好的表达了作者通过沉浸读书来散热祛暑,求得“心静”。20. “觅清凉”表面上是指作者通过读书转移酷暑的难耐,寻得清凉,实际上指作者思考古今文人读书得以消暑的智慧,再结合自己经历,最终感悟到沉浸 书中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达到内心的平和。题目生动形象的阐释了阅读的功用,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喜爱。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1题答案】【答案】例文:新生窗台上的绿萝又抽出了新芽,嫩绿的藤蔓沿着竹架攀爬,在晨光里舒展着透明的脉络。我望着这抹新绿,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它枯黄的模样——那时整株植物蜷缩在角落,像被揉皱的纸团。直到妈妈剪去所有枯叶,浇透清水,它才在某个清晨悄然苏醒,用嫩芽宣告着生命的重生。去年九月,我站在初中校门口,望着陌生的教学楼和涌动的人群,书包带在掌心攥出细密的汗。开学第一天,数学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下复杂的几何图形,那些交错的线段像迷宫般困住我的视线。当同桌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时,我的练习本上还只有歪歪扭扭的辅助线,像被风吹散的蛛网。“要不去报个补习班?”妈妈第无数次提起这个建议时,我正盯着试卷上刺眼的分数发呆。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着,打湿了绿萝新长的藤蔓。忽然想起生物课上老师说过,植物受伤后会分泌生长素,在伤口处催生新芽。我摸出草稿本,在扉页写下:“从今天开始,每天攻克一道几何题。”深夜台灯下,铅笔在纸上划出浅浅的痕迹。我翻出小学的数学笔记,把每个定理重新推导,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关键步骤。当月光爬上窗台时,绿萝的影子在墙上轻轻摇晃,像是在为我鼓掌。渐渐地,那些曾经让我头晕目眩的图形变得温顺起来,辅助线不再是无意义的乱麻,而是解开谜题的钥匙。期中考试那天,我握着笔在考场上写下最后一个答案。交卷时,阳光正透过云层洒在走廊上,给每个人的校服都镀了层金边。成绩公布时,数学老师在我的试卷上画了个笑脸:“进步很大,继续保持。”那一刻,我仿佛看见自己心里也有株绿萝,正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向着阳光生长。如今站在初二的起点回望,那些熬夜解题的夜晚都成了珍贵的养料。就像窗台上的绿萝,经历枯萎后反而长得更加茂盛,藤蔓已经攀到了天花板。原来每一次突破自我的尝试,都是破土而出的新生;每一次战胜恐惧的瞬间,都是生命拔节的声响。当我们勇敢地剪去心里的枯叶,新的希望就会在伤口处悄然绽放。【22题答案】【答案】例文:孝的故事清晨五点的厨房总亮着一盏小灯,那是奶奶在为太奶奶熬小米粥。砂锅在煤气灶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奶奶握着木勺轻轻搅动,金黄的小米在沸水中翻滚,像撒了一锅碎金子。“妈,张嘴。”奶奶舀起一勺晾温的粥,轻轻吹了吹。九十三岁的太奶奶靠在藤椅上,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枯枝般的手指无意识地抓着毛毯边缘。奶奶把勺子凑近她嘴边,像哄孩子似的:“就喝一口,这是您最爱的小米粥。”这样的场景在我家重复了七年。自从太奶奶中风后,奶奶就辞去了超市理货员的工作,专心在家照顾母亲。每天清晨四点起床熬粥,五点半帮太奶奶洗漱,六点喂饭,七点推着轮椅去小区晒太阳……奶奶的日程表比钟表还精准。上个月社区组织敬老活动,我跟着奶奶去了养老院。当我们推着轮椅上的王奶奶晒太阳时,她突然拉住我的手:“你奶奶是个好人啊。”原来二十年前,王奶奶和奶奶是同事,那时奶奶就经常把工作餐里的肉挑出来,用报纸包着带给独居的母亲。夕阳把奶奶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正在给太奶奶剪指甲。银色的剪刀在她手中轻巧地转动,碎甲屑像雪花般飘落。“轻点轻点,妈怕疼。”奶奶轻声说着,忽然停住动作——太奶奶的指甲又薄又脆,像蝉翼般透明。窗外的梧桐树正在抽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我忽然明白,孝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清晨砂锅里翻滚的小米,是深夜药箱前佝偻的背影,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温柔守候。这些细碎的光阴里,藏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密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