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元市2025年春季普通高中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一张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共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据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人类,近半数都因疟疾而失去生命。这种跨越洲际的致命威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疾病肆虐中愈发清晰。正如全球史先驱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所揭示的,历史学不能忽视人类与疾病相互影响的历史,疾病常常影响甚至左右世界历史的进程。
《双药记》正是将人类抗疟历程置于全球史框架中审视。近代以前,东西方各自探索抗疟方法:中医典籍记载的常山、马鞭草,与美洲印加人的金鸡纳树皮,构成平行时空下的智慧结晶。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抵达广州,打破了这种独立状态,欧洲人将美洲金鸡纳树皮奉为“神药”并传至全球。科研人员从中提取分离出活性成分奎宁,康熙皇帝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该药治愈疟疾的人之一。
20世纪初,奎宁生产形成全球合作的工业化体系。1913年《奎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首个跨洲际制药垄断联盟(涵盖亚非种植园主、欧洲制造商及荷兰等殖民国家)的诞生。对当时的英国而言,奎宁是维持殖民统治的关键,若无此药“也许早就分崩离析”。
但“二战后,疟原虫对奎宁及其类似药物的耐药性成了全球疟疾防控的最大问题之一”。真正改变抗疟格局的是青蒿素的诞生。越南战争期间,耐氯喹疟疾肆虐促使胡志明向中国求援,中国科研团队启动“523任务”,最终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社会,推动青蒿素药物实现量产并走向世界,为全球抗疟事业注入新动力。
从美洲金鸡纳树皮到中国青蒿素,两种药物的全球传播史印证了该书的观点:人类在疾病面前唯有共享智慧、协同行动,才能书写命运与共的全球史。
材料二:
“双药”之一的青蒿素与16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有着奇妙的联系。但读罢此书,我们就知道不能简单将葛洪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与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建立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其中的复杂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促使我们思考传统医药知识与经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问题。
确定其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提取,乃至能够人工合成,这应该是多数中草药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功效的基本条件。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上述种种条件才有可能达成。早在18世纪初,随着金鸡纳霜在欧洲的普遍使用,有人开始猜想各种草药中是否含有某些“活性成分”,对此是否可以加以纯化,如此治疗效果应该更佳。到1820年,人们确知奎宁即是金鸡纳霜中治疗疟疾的活性成分,但仍不知晓奎宁的理化性质。后来的科学家虽然研究出奎宁中各种原子的占比,但对原子之间如何相互连接组成分子结构还是一无所知。真正探知奎宁的分子结构并人工合成,这是二战之后的事了。
在我国,对抗疟药物活性成分的探寻并非直到“523任务”才起步。遥想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奎宁资源极度匮乏,在这一艰难处境下,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昌绍,毅然带领科研团队踏上探索之路,力求“从传统和民间医药中找到有效的疗法或药物”。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常山,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提取出“常山碱”,这一化学物质对疟原虫有着颇为强劲的抑制功效。
反观青蒿,虽说葛洪早早记录下这条方子,可在悠悠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它却近乎被世人遗忘。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就敏锐察觉到,自东晋以后,这一药方便极少现身于本草医籍之中。不过,李时珍也留意到,民间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个方子,只是用药方式繁杂多样,疗效也参差不齐、难以稳定。而且,历代医师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青蒿一握”,对后半句“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却常常视而不见。要知道,这里的“渍”意为“浸”,有别于中药惯常使用的煎汤、熬药、制丸等炮制之法。后来我们才明白,倘若经过蒸煮工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便会大量分解,药效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诸多奥秘的揭晓,都有待屠呦呦那一瞬间的灵感闪现。“当年(1971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自此,“523任务”才最终以发现青蒿素而收官。
尽管特效药在手,但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疟原虫这种低等微生物基于快速繁衍和随机变异的基因分布多样性的优势,还在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由此产生“耐药性”问题。迄今为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就有5次颁给了与疟疾治疗相关的研究,正说明疟原虫不会“坐以待毙”。看起来,这些微生物始终要与人类共存,对抗疟疾是一场“持久战”。
(均选自姚泽麟《见证人类与疟疾较量的历程》,《光明日报》2025.4.12)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对人类有致命威胁,地球上一半的人类都是因为疟疾而失去了生命。
B. 1913年《奎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首个跨洲际制药垄断联盟的形成,该联盟涵盖亚非种植园主、欧洲制造商及荷兰等殖民国家。
C. 张昌绍团队在抗战时期成功提取出“常山碱”,对疟原虫有着强劲的抑制功效,证明我国对抗疟药物活性成分的探寻在“523任务”前就已经起步。
D. 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渍”法的启发,意识到高温可能破坏青蒿素,从而改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从而使“523任务”最终以发现青蒿素而收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药记》将人类抗疟历程置于全球史框架审视,揭示了疾病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人类协同抗疟的重要性。
B. 美洲金鸡纳树皮和中国青蒿素的全球传播史表明,只有共享智慧、协同行动,人类才能有效应对疟疾等重大疾病的挑战。
C. “但读罢此书,……其中的复杂性超乎我们的想象”既强调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十分复杂,又引发人们对传统医药知识价值的思考。
D. 正是因为历代医师对葛洪记载的青蒿药方后半句“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直视而不见,才给了屠呦呦一次成功发现青蒿素的机会。
3. 下列说法与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 二战期间,马来西亚疟疾患者服用奎宁后,出现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症状,导致无法继续进行治疗而死亡。
B. 中国现代药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昌绍提取的常山碱具有良好的抗疟疾作用,但其毒性大、催吐性强,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
C. 2008年,柬埔寨首次报告恶性疟原虫基因突变,导致青蒿素清除寄生虫的时间延长3倍以上,随后,这一突变株扩散至非洲。
D. 某癫痫患者得了疟疾,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同时服用青蒿素,结果,该患者不仅先前病症没有缓解,还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4.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如何体现“传统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5. 《双药记》通过美洲金鸡纳树皮和中国青蒿素的全球传播史,揭示了人类对抗疟疾的历程。请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是如何以此来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界碑上的春天
魏旭凯
高原的风,像刻骨的刀。凛冽的呼啸声中,氧气显得稀薄而珍贵。抬头望去,苍茫雪山如银龙盘踞天际,云幕低垂,仿佛触手可及。
在这片海拔5000米的高原地区,驻守着一群年轻官兵。他们脸庞被紫外线灼成紫红色,嘴唇干裂,但目光清澈而机警,闪耀着青春的光彩。
(一)
界碑,是高原战士心中最神圣的坐标。
通往界碑的路,被称为“天梯”。近70度的陡坡上,108级铁梯镶嵌在悬崖绝壁之间,扶手结满冰凌。上等兵刘阳第一次攀爬时,双腿抖得像筛糠,班长在他腰间系上安全绳,大喝一声:“抬头!看界碑!”
刘阳永远记得那一刻——界碑矗立在雪山之巅,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幕下猎猎飞扬。他忽然想起爷爷临终前的嘱托:“咱们刘家三代从军,你爸守过海岛,你去守高原,光荣!”泪水模糊了视线,他一把抹去,继续向上攀登。
那天下哨时,刘阳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年轻的父亲站在礁石上,背后的海天与眼前雪山竟有几分相似。他在照片背面添上一行小字:“爸,我也成了您。”
此时,寒风裹挟着雪粒砸在刘阳的防寒面罩上,发出细密的沙沙声。他紧了紧手中的钢枪,沿着巡逻线向前挪动。这是他在界碑旁执勤的第7个月,膝盖早已习惯一深一浅地陷进积雪,只是每次路过108级铁梯时,后背仍会条件反射般渗出冷汗。
如果说,爬“天梯”是让刘阳在地理环境上对界碑有了真切感受,那么此后的一次经历,让刘阳对戍边生活有了更具生命意蕴的认识。
那是一次夜间潜伏。
“小刘!3点钟方向!”班长的低喝刺破风雪。刘阳迅速伏身,透过瞄准镜看到百米外有团黑影在雪坡上蠕动——像头受伤的岩羊。他刚要松口气,却发现雪地上有几串凌乱的脚印,形状不似兽类。班长的手重重按在他肩头:“带两个人绕到后面,我在这儿盯着。”
当3道人影从冰川裂隙中冒头时,刘阳的手电光柱如利剑劈开黑暗。紧张中,对方怀里跌落的不是刘阳预想中的违禁品,而是裹在羊皮里的小孩,小脸冻得青紫。询问中,大家才明白,小孩病重,这3位老乡正着急将他送往医院。班长见状,赶紧解开大衣,把孩子抱在怀里。班长解开大衣扣子的动作,让刘阳突然觉得——多年前,守卫海岛的父亲,也许就是这样用体温捂热过遇险渔民的孩子。
黎明时分,界碑上的“中国”二字被朝阳镀成金色。刘阳摩挲着照片背面新增的第3行字迹,那是他昨夜用铅笔匆匆写的:“爷爷,我对守护在这里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听到积雪在脚下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他忽然明白,军人守着的从来不是界碑,更
是让生命能在寒夜里找到归途的微光。
(二)
退伍季的高原,与以往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在大家心里多了一些默默而凝重的告别。
四级军士长周浩最后一次巡逻归来,从怀里摸出一块鹅卵石,轻轻放在连队的“戍边石”堆里。石头上刻着“此身许国,此心无悔”,字迹被高原的烈日晒得发白。官兵列队敬礼,他忽然转身奔向哨位,对着群山嘶吼:“我守了你12年,今天……要走了啊!”
吼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雪雀。官兵红了眼眶,却听见周浩又咧嘴一笑:“哭啥?我泪里掺着冰碴子,早不会流了!”可转身的刹那,有人看见他偷偷抹了把脸。
车子启动时,全连唱起了《祖国不会忘记》。周浩把头探出车窗,拼命挥手。雪山依旧沉默,界碑依旧伫立,只有风卷起雪粒,将车辙印渐渐掩埋。
在高原战士的字典里,“家”是界碑旁的一捧雪,“国”是刺破云层的一束光。他们用青春丈量雪峰的高度,用热血温暖冻土的温度。而雪山之巅那抹永不褪色的红,正是中国军人写给祖国的告白书。
寒风卷着细雪掠过站台,周浩攥紧军功章,听见胸腔里仿佛呼啸着12年前的风声。返乡列车即将进站,他忽然蹲下身,把脸深深埋进掌心——指缝间还残留着界碑的味道。
“班长!”快递员举着迷彩包裹追上来,箱角结着晶莹的冰晶。拆开层层棉絮,6块戍边石拼成雪莲形状,新兵们稚嫩的刻痕覆在陈年字迹上:“此心安处是吾乡”。
回到家之后的一个深夜,周浩在汽修厂顶楼架起望远镜。在机油与铁锈的气息中,北斗七星正悬在当年哨所的方向。他拧开老式军用水壶,已经凉了的水滚过喉咙,仿佛流出一道灼热的银河。
第二年惊蛰,山脚下的小学多了位课外辅导员。孩子们抚摸着他带来的戍边石,听高原的故事在春雷中苏醒。
“周老师,界碑会冷吗?”扎羊角辫的藏族女孩仰头问。
周浩望向教室窗外抽芽的柳枝,笑着把石头放进她掌心:“当春天爬上5000米雪山时,界碑上的国徽会开出太阳花。”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等兵刘阳第一次攀爬时,双腿抖得像筛糠”,说明被称为“天梯”的这一段路,不仅陡峭,而且气温特别低,一般人无法抵御寒冷。
B. “抬头!看界碑!”班长的突然大喝一声,写出了经过艰难攀爬之后,戍边战士们突然看到界碑时的激动与欣喜。
C. 周浩把刻有字的鹅卵石放入“戍边石”堆,标志现役生涯结束,但“此身许国”的刻痕与后文他成为课外辅导员形成呼应,暗示精神传承未终结。
D. 春天不可能爬上5000米雪山,界碑上的国徽也不可能开出太阳花,小说末尾一句其实是周浩对藏族女孩的善意安慰,他不想挫伤孩子的好奇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高原的风,像刻骨的刀”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展现高原环境恶劣,为下文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辛做铺垫,营造出悲壮氛围。
B. 文中多次描写刘阳的心理活动,如攀爬“天梯”时想起爷爷嘱托、救助小孩后的感悟等,直接深入地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与成长历程。
C. 文章叙事风格刚柔相济:描写自然环境和军队时,笔调冷峻、粗粝、写实,充满力量;刻画军人内心时,笔触细腻、深沉,充满温情。
D.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刘阳的戍边成长经历,暗线是周浩的退伍及后续生活,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丰富文章内容。
8. 文中画线处说“在机油与铁锈的气息中,北斗七星正悬在当年哨所的方向”,这句话有怎样的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9. “界碑上的春天”这一标题极具诗意与象征意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曰:“吾始与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定关中者王之。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也。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羽当以救赵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也。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也。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畔逆。罪七也,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也。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也。夫为人臣而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公,何苦乃与公挑战!”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汉王疾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怒,欲攻之。张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陆贾说羽,请太公,羽弗听。汉复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归太公、吕后,军皆称万岁。
羽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谏曰:“今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罢食尽此天亡之时,不因其机而遂取之,此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节选自《汉书·高帝本纪》
材料二
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汉有天下A太半B而诸侯C皆附D楚兵E罢食尽F此G天亡之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用法相同。
B. 罢,同“疲”,累,疲惫。与《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意思不相同。
C. 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数”字意思相同。
D. 因,趁着。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汉相争,双方士兵疲惫不堪,丁壮苦于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在这种形势下,汉王与项羽在广武涧对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
B. 项羽提出与汉王单独挑战,汉王历数项羽十条罪状,并拒绝与项羽单打独斗,此举激怒项羽,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汉王假称说射中手指,以此迷惑项羽。
C. 项羽与汉王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后,解除对峙东归,汉王也打算西归,张良、陈平以楚军疲惫、粮食将尽,此时是灭楚良机为由进行劝谏,汉王采纳。
D. 伏愚子以周文王养民、勾践恤众为例,阐述处大且没有忧患则易生乱,处小且常怀忧思则易得治的道理,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常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
(2)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楚汉相争过程中汉王刘邦采取的主要策略。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①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②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③,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④。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南归,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始任建康通判,其抗金复国事业无望,还频遭排挤。②语出诸葛亮:“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③谢安,字安石,东晋名将,早年寓居会稽,后遭谗言被疏。④淝水之战时,捷报传来,谢安正与人下棋。他了无喜色,下棋如故。人问战况,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明白写出词人登高望远时引发的浓浓思乡之愁;“兴亡满目”中“兴亡”是偏义复词,侧重于“亡”字。
B. 上阕通过柳、斜阳、归鸟、乔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瑟的黄昏图景,渲染出孤寂、落寞的氛围,奠定了全词沉郁悲怆的情感基调。
C.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两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片帆”代指远行的船只,“霜竹”代指笛子,与下文的“杯中绿”修辞手法相同。
D. 尾句中“风怒”“波浪翻屋”以拟人、夸张笔法描绘江涛狂暴之势,既实写波涛的险恶,又隐喻南宋时局的动荡危殆。
16. 全词是如何将“吊古”与“伤今”结合起来的?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某古城旅游手册这样描述春日河畔胜景:“曲水潺潺处时见学子濯足,青石堆叠间常有雅士沐风。”这正应了《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绘的意境。
(2)古代谏官制度中,“宽严相济”的理念要求统治者在施行恩典时警惕情感偏差,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的“_______,_______”的政治智慧。
(3)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中,有许多展现雄浑气势的名句。当人们想要描绘洞庭湖那烟波浩渺、气势磅礴、分割吴楚、吞吐天地的景象时,《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便是绝佳之选。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期 如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 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 ,邀兄到 一饮,不知可纳 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 ,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
18. 在文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最符合原文语境的一项是( )
A. 赞誉 尊兄 美酒 敝斋 芹意 谬爱
B. 过誉 尊兄 小酌 书斋 美意 谬爱
C. 过誉 尊兄 小酌 敝斋 芹意 谬爱
D. 过誉 令兄 小酌 敝斋 芹意 敬爱
19. 甄士隐听到贾雨村对月抒怀,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如果你是士隐,你当时从雨村的诗中听出了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① 。有的如“同心圆”,彼此目标一致、志趣相投,形成水乳交融的默契;有的如“相交圆”,既有重叠的志趣,又保留独立的空间,在若即若离中维持平衡;有的如“相离圆”,因观念差异渐行渐远,终成各自为政的陌路。正如泰戈尔所言:“最好的关系,是让彼此像星星般闪耀,而非熄灭对方的光芒。”这种以尊重的相处之道,既需要如松柏般润物无声的包容,又需要如春雨般坚贞不渝的守护。 ② ,就需懂得“外圆内方”的智慧——对外展现圆融的处世态度,对内坚守方正的精神品格。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段最后一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格里高尔并没有想到,在目前情况下他是否有能力挪动身体,也没有想到他的话有可能——甚至极有可能再次不被理解。
B. 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
C.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元市2025年春季普通高中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一张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共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C 4. ①古籍启发与传统经验筛选:屠呦呦团队在科研困境中回归中医典籍,从《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的记载中获得低温提取思路,突破传统煎煮法的局限;
②现代科学验证与技术创新:通过化学分析确定青蒿素为有效成分,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实现活性成分高效分离,结合药理学实验验证疗效。
(或答:青蒿素的发现体现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①传统知识: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绞汁截疟,保留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方法。
②现代科学:屠呦呦团队通过低温提取技术分离青蒿素,解决高温破坏有效成分的问题;结合药理实验验证药效,最终实现人工合成与量产)
5. ①人类面临共同的疾病挑战:疟疾是全球性的古老传染病,曾致使近半数人类失去生命,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
②抗疟智慧的全球性共享:近代以前,东西方各自探索抗疟方法,形成了如中医的常山、马鞭草与美洲印加人的金鸡纳树皮等智慧成果。这些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体现了人类在抗疟过程中的智慧共享。
③抗疟行动的全球协作:20世纪,奎宁生产形成全球合作的工业化体系,《奎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跨洲际制药垄断联盟诞生,这体现了全球在药物生产领域的协作;中国科研团队因越南战争期间耐氯喹疟疾的求援启动“523任务”,最终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推动青蒿素药物量产并走向世界,也展现了全球在抗疟行动上的协同互助。
(或答:①金鸡纳树皮:美洲原住民智慧经欧洲殖民者传播至全球,形成跨洲际合作(如《奎宁协议》),虽涉及殖民掠夺,但客观上推动了抗疟合作。
②青蒿素:中国科研团队发现后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体系,量产药物惠及世界,展现共享智慧、协同抗疟的必要性。
③共同点:两种药物的发现与传播均打破地域限制,证明人类面对疾病需跨越国界合作,呼应“命运与共”的全球史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环境与现实的写照。“机油与铁锈的气息”描绘出周浩退伍后所处的新环境,暗示着他从戍边生活回归到平凡的日常生活。
②对戍边岁月的思念。“北斗七星正悬在当年哨所的方向”,象征着周浩虽然身处新的环境,但内心依然牵挂着曾经戍边的地方,体现出他对过去戍边生活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③精神寄托与信仰的延续。北斗七星在夜空中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它指向哨所,寓意着周浩心中始终坚守着戍边时的信仰。
9. ①“界碑”代表着国家的领土与主权,是庄严、肃穆的象征,是戍边战士守护的神圣坐标,暗示了艰苦的高原戍边环境。
②“春天”寓意着生机、希望与温暖,象征着战士们的精神如春天般蓬勃向上,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③标题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界碑”与“春天”结合,突出了战士们用坚守与奉献为界碑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赋予“界碑”别样的意义,也引发读者无限遐想和深思。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C 12. B
13. (1)韩信攻破齐国之后,派人向(汉王)进言说:“齐国临近楚国,(我的)权力太小,如果不暂立为代理齐王,恐怕不能使齐国局势安定。”
(2)张良认为百姓的心意已经安定下来,那么就难以再鼓动他们(去作战)了,不久(刘邦)率领军队追击项羽,最终灭掉了项氏,难道一定要遵循文王的做法吗?
14.
①舆论攻势:刘邦列项羽十罪,占据道德制高点。
②民心笼络:存问父老,厚待战死者家属,赢得四方归心。
③灵活权变:接受张良建议封韩信为齐王,避免内部分裂。
④把握时机:鸿沟和约后趁楚军疲敝追击,彻底消灭项羽。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共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对比。“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将古之繁华与今之衰败对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体现吊古伤今之情。
②设问。上片通过对过去“虎踞龙蟠”“何处是?”的设问,引出关于当时“只有兴亡满目”的回答,将“吊古”与“伤今”巧妙结合。
③用典。通过用典,将谢安早年建功、晚年遭忌的经历与南宋朝廷不重用人才、自己壮志难酬的现实相联系,借古讽今,表达对朝廷的不满。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④.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C 19. ①“时逢三五便团圆”:“三五”指农历十五月圆,喻贾雨村抱负将在时机成熟时实现,暗示其科举高中、仕途崛起的命运。
②“满把晴光护玉栏”:“晴光”象征权力与荣耀,“玉栏”暗指富贵地位,此句意为掌握权柄后庇护自身荣耀,体现其雄心壮志。
③“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以明月升空喻贾雨村即将飞黄腾达,成为众人仰望的对象,暗示其未来“接履于云霓之上”的仕途高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这种以尊重为基础相处之道,既需要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的包容,也需要如松柏般坚贞不渝的守护。
21. ①恰似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若想建立深厚的情谊 22. D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