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区/县: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线仅装订,不密封。请考生注意,试卷需由监考员统一收回,严禁携带出考场|---◎-----◎-----◎-----◎秘密 启用前(考试开始前请注意保密)◎-----◎-----◎-----◎----2025年春季学期 三地高2026届期末统测(暨前锋区普/职高七月月评)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全部交回。请考生注意: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预祝你们考试成功 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当下人类正患着“现代病”,其症状林林总总,重要表现之一,便是工具理性愈益强大,而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材料二: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的基础是物质,是一个整体,人类按研究的需要才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和各门学科。而人文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严格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基础在于精神,但物质文化就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是客观存在,既可定性,也可定量,所以科学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可以检验,也可以重复。但精神出于人的意识,没有客观的定性或定量标准。所以人文现象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结论,无法重复,更难验证。正因为如此,现代人文学科,都包括人文与科学两部分。作为研究主体的精神部分属于人文,但我们已经无法直接感知、记录和研究这些精神本身,只能借助前人记录的文本,以及这些文本中涉及的人和物,总之是通过物质而不是精神来研究,这无疑属于科学。以历史学为例,以往存在过的人物和事物,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过程及遗存,以及有关这一切的直接或间接的记录等等,都是物质,都属于科学,都可以用通行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对这一切的评价和再阐释,对它们涉及的精神部分,对历史价值观念和历史哲学,都属于人文,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结论或答案。社会科学也不能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譬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其研究对象包括相关的人物、思想、制度、理论、观念、历史等,无不涉及科学与人文两部分。就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如果它们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等,也还离不开人文。“人文”是一个整体,并无学科之分,无需也无法人为“打通”,也不存在标准答案或唯一正确的结论。科学是由具体的个体构成的,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科学越发达,个体划分越细,差异也越明显,答案或结论也越精确具体,由此产生的知识和信息随时都在爆炸性地增长。从这一角度说,在科学内部,相互之间是无法“打通”的。哪怕是最杰出的天才人物,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倡导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科学家、专家学者中提倡人文精神,并不是要打破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实际上也不可能打破,而是体现在科学家、专家学者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中,体现在其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运用中,体现在其对社会、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中。譬如基因编辑的原理和技术是科学,有标准答案,没有国家、民族和群体间的差别。但如何评价、运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依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则属于人文,不同的国家、民族、群体甚至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和决定。(摘编自葛剑雄《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人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给人类提供了便利和享受,因此人类对它产生了盲目崇拜,近代有人甚至认为它无所不能。B.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优秀人文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来应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精神困扰,指引当下的人文精神。C.要想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就必须消除这两种文化的对立,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这样二者才能达成良性互动关系。D.科学越发达,分工越细致,结果越精确,由此带来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因此科学内部相互之间是无法“打通”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开门见山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类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B.材料一列举爱因斯坦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了“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C.材料二将“科学”和“人文”对举,使两者各自特征更加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似,都表述严谨、准确,且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的一项是( )A.牛顿因苹果落地引发思考,结合数学推导和天体观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爱迪生通过上千次材料实验,最终找到碳化竹丝作为灯丝,解决了照明问题。C.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推动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D.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虚假信息泛滥,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凸显了出来。4.两则材料都围绕“科学与人文”展开,但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科学”和“人文”的论述,谈一谈《种树郭橐驼传》中哪里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寒水刀张港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这话问得,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田师傅一看:“呀!啊——这刀,这刀!这刀?”“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寒水……”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如是几次,①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远,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②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复还也!”众人唏嘘。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快。”“啊?啥事?”“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死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时,丢了刀。”③“啊!”“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爹——你又要干啥?”“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进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咋样?”“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有话说吗?”“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文本二】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④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拔。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回头看时,差拔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两个文本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与《祝福》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不同,前者体现听众的不感兴趣,后者体现听众的冷漠无情。B.滕老汉卖牛铸刀的反常行为设置悬念,与后文揭示“心病”形成呼应,增强叙事张力。C.文本二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是略写,杀陆谦是详写,展现了林冲的足智多谋。D.林冲买“解腕尖刀”的细节,既表现其警惕性,又为后文手刃仇敌的情节埋下伏笔。7.对文本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属于景物描写,“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烘托了滕老汉的焦虑心情及对田铁匠技艺的怀疑。B.句子②“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对宝刀的敬重与期待。C.句子③写众人听到滕老汉故事的反应,感慨老汉讲的故事,主要体现了人们对他丢刀感到的意外和惊讶。D.句子④“两把汗”含义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担忧,另一方面也害怕林冲杀人牵连到自己。8.文本一开头多次描写滕老汉“讲寒水刀故事”的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9.文本一中的“寒水刀”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不同点?(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材料二: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朕唯欲A卿等存心B理道C务尽D忠贞E使百姓安乐F便是G朕之甲仗。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的“比”含义不同。B.因,顺、顺应,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的“因”含义相同。C.胜,超过,与《鸿门宴》中的“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胜”含义不同。D.所以,用来……,与《谏逐客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以仁义治国的帝王国祚长久,专任法治虽能一时救弊,但易导致速亡,因此主张“专以仁义诚信为治”。B.王珪认为天下历经凋敝,需要用仁政移风易俗,但关键在于“得人”;杜正伦则认为人才本就存在,不需要刻意寻访。C.唐太宗以隋炀帝甲仗充足却因不修仁义而灭亡为例,强调治国关键在于“存心理道”,让百姓安乐,而非军备强盛。D.子思与孟子探讨“牧民之道”时,虽表面上对“利”与“仁义”有分歧,但本质上都认同仁义是根本利益,二者并不矛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2)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14.从文本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④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⑤。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①该诗约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诗人在成都。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欻(xū)见:忽见。④龁(hé):用牙齿咬东西。⑤霜蹄:马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画,所以杜甫来告别时,特留画相赠。B.诗歌写韦偃墙上题画,用“戏”“秃笔”“见”这几个词突出了韦偃绘画造诣高深。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坐看”句专写仰头长嘶的马,仿佛千里之长途即刻就到。D.韦偃在墙上作画,杜甫为画题诗,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喜欢在墙上作画题诗这一现象。16.明代文学家钟惺评本诗尾联云,“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参考钟惺的这一评价,紧扣尾联谈谈你对本诗之“意”的理解。(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论语·先进》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 , ”,唱着歌回去。(2)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为了缓解精神内耗,年轻人想出了许多新奇的解压方式:毛绒玩具捏捏乐、木鱼、出气拳击球……这些解压神器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必须品。而在网络世界中,“情绪消费”也愈演愈列,从陪玩、陪学,到陪跑、陪诊,甚至是下单“聊天搭子”“叫醒哄睡”“失恋安慰”……这股风潮如同一阵暖流,滋润了不少人干溘的心田。看似简单的“情绪消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通过这些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这种形式的服务称为“情绪买卖”,就是通过购买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服务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替代性满足。当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年轻人便通过在线购买情感服务来填补内心的空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情感连接的深切渴望。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看似人们联系频繁,实际上很多人都感到更加孤独。面对这种孤独感和焦虑感,“情绪买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通过这种交易,年轻人可以获得即时的情感支持,而不必面对传统社交中可能出现的评判或期待。此外,“情绪买卖”的火热也与年轻人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有关。“情绪买卖”的兴起 甲 密切相关。在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往往建立在面对面的互动中,而现在,数字化的社交方式使得情感表达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情绪买卖”成为一种新的情感需求满足方式,让人们在繁忙和压力之余,找到短暂的心灵慰藉。“情绪买卖”并非万能的 乙 。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带来心理上的舒适和支持,但如果过于频繁,就可能会导致个体更深层次的孤独感和情感缺失。长此以往,个体可能会形成对这种情感交易的依赖,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波浪线处引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我国的“中医针灸”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C.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D.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20.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的“替代性满足”的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富有艺术性 B.减少焦虑感 C.国人自豪感 D.幸福感爆棚21.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和成语,使前后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甲(句子): 乙(成语):22.材料给出了“情绪买卖”的不足之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情绪买卖”的形式可能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情绪买卖”。三、写作(60分)23.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胡适先生曾说:“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绝不会创造。”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2026届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阅读(70 分)(一)阅读 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C 2.C 3.D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科学技术依赖人文文化的补充和矫正。②材料二侧重于科学和人文的相互辅助。现代人文学科需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也离不开人文。5.(1)科学精神体现在:尊重树木生长规律,比如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土要捣实、浇水要适量等,是一种科学的种树方法。(引用课文原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也可)(2)人文精神体现在:①不要过度干扰树木的生长,打着“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它的事情。(引用课文原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也可)②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治民,强调统治者要顺应百姓的天性,让百姓安居乐业,体现了对百姓的尊重,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引用课文原句“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也可)(二)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 7.A8.①结构上:开头形成叙事悬念,反复提及“寒水刀故事”,为后文揭示抗战历史记忆与人物愧疚心理埋下伏笔,与后文“心病”真相形成呼应,增强故事张力;②主题上: 小说主要写滕老汉对寒水刀的执着,其实是对马将军的敬仰,不愿他的故事被埋没,说明马 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9.①推动情节的方式不同。文本一是通过铸“寒水刀”引出卖牛、请匠、吐疾等一系列关键 事件;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解腕尖刀直接引发复仇行动。②展现人物性格不同。本文中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揭示主题不同。“寒水刀”揭示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解腕尖刀”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三)阅读 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F 11.B 12.B13.(1)天下长期凋敝衰落,陛下接受了前朝留下的弊端,弘扬道义、改变不良风俗,是万代之福。(2)就像用饮食供养身体,经常让肚子吃饱,才能使自己的性命保全。14.唐太宗是一个①善纳雅言或从谏如流,②善于总结治国之道,③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明君形象。(四)阅读 IV(本题共2小题,9分)15.A16.(1)慨叹时局:值此时局危急之时,而无如此之马与共死生而报国,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2)寄托壮志:明写希望有骏马与人同生同死而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壮士,希望能有志同道合之人与之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必须品”改为“必需品” ;“愈演愈列”改为“愈演愈烈”;“干溘”改为“干涸”19.B 20.C21.与现代生活中情感表达的变化、灵丹妙药22.①“情绪买卖”作为一种新兴的情感需求满足方式,确实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缓解孤独和焦虑的途径。可以适度使用,将其作为一种偶尔调节情绪的方式。②年轻人应更加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真诚、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实现更健康、更持久的情感满足。③随着科技的发展,“情绪买卖”的形式可能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但我们应保持理性,科学看待,不妨更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流动。三、写作(60分)23.例文:在模仿中成长 在成长中创造雏鹰模仿着老鹰飞翔,燕子模仿着父母筑巢,孩子模仿着大人说话做事……模仿乃物之本能,人之天性,学习从模仿开始。但模仿不是目的,从模仿中求进,在模仿中得创造!吾辈青年,国之栋梁,当善于模仿,勇于创造,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向崇高的精神致意,模仿仁人志士的行为,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就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中人物来完成的。可见,模仿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孟母三迁之后,小小的孟子看到用心读书的学子便模仿着识字求学,终成一代大儒。“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模仿高士的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不惧黑暗;模仿君子治国平天下,我们上下求索;模仿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我们正义凛然……泱泱中华凝聚的优秀精神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用心模仿、真心效仿。向优秀的文化知识学习,模仿大师大家的知识技艺,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途。模仿是青年能力提升的助推器。《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时,黛玉让她大量地模仿学习王维、杜甫和李白的优质诗篇;亚里士多德更是直接提出,艺术创作就是一种模仿。牛顿模仿学习科学前辈,“我之所以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毛主席模仿学习郑板桥的书法;莫言模仿马尔克斯的叙事方法,成为文坛鬼才……更遑论我们的艺术、文学、科学上面有那么多流派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有那么多师徒耳提面命薪火相继,都是无处不在的模仿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知识都是代代积累的精华结晶,这些成果需要我们去精心模仿、尽心传承。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我们不能一味死板重复模仿,当迸发创造的火花,点燃创造的火炬。模仿可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但是“终有根本的缺憾——没有心”。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悲剧就在于此。齐白石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模仿他的画风,只是画匠,学习他的创意,才成画师。“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诚哉斯言,我们的媒体人模仿传统文化之魂,创新艺术表现之形,创造了《唐宫夜宴》《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爆款节目;我国的制造业也是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正向着中国创造迈进。让我们在模仿成长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久久为功,去实现大飞跃,去完成大质变,去点燃创造的火炬。没有模仿,创造不能凭空而来;没有创造,模仿也一无所用。模仿敬畏前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精神不缺钙;模仿借鉴前人的科学艺术,我们知识变得更丰厚;模仿创造前人的思维方法,我们的前途更广大!让我们见贤思齐,择善从之,无时无处不模仿;让我们突破陈规,独出心裁,每时每刻思创造!让我们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我观察古代帝王以仁义治理国家,国运长久,而那些依靠法律来治理的人,虽然能暂时解决一些问题,但最终都会失败。既然我们看到前代帝王成事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用作治理国家的典范。我决心专以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希望改变近代以来的浮薄风气。”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长期凋敝衰落动荡,陛下接受了前朝留下的弊端,弘扬道义、改变不良风俗,是万代之福。但关键在于得到贤能的人。”太宗说:“我思念贤才的心情(求贤若渴),岂能舍弃?(即使夜里做梦都梦到贤才)”给事中杜正伦进言:“世间必有才能的人,随时可以任用,何必用得着去梦傅说遇到吕尚那样的大贤呢?这样以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吗?”太宗深表赞同。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我认为在动荡之后,风俗难以改变,但近来看百姓逐渐知道廉耻,官民奉公守法,盗贼一天天减少。所以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但是治理政务有太平还是混乱的区别啊。因此,治理国家必须以仁义安抚百姓,用威信示人,顺应民心,去除苛刻之政,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自然会安定。各位应当共同努力。”贞观四年,房玄龄报告说:“现在武库的武器装备比隋朝时强多了。”太宗说:“整顿军队防备外敌虽然是重要的事情,但我希望你们注重治理国家,尽忠职守,使百姓安乐,这才是真正的武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君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贞观十三年,太宗对侍臣说:“树木茂盛则鸟雀栖息,水域广阔则鱼群游弋,仁义积累则百姓归附。人们都知道害怕灾害,却不知道实行仁义则灾害不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若稍有懈怠,就会远离仁义。就像用饮食供养身体,经常让肚子吃饱,才能使自己的性命保全。”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材料二:起初,孟子以子思为师,曾询问治理百姓的方法应以何为先。子思说:“先使百姓获利。” 孟子说:“君子教化百姓的方式,不过是仁义罢了,为何一定要谈利呢!”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最大的利益。君主不讲仁德,百姓就无法安分(安居乐业),君主不义百姓就会乐于欺诈作恶,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易经》中说:‘利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2025年春季前锋区普/职高七月月评高二语文答题卡16.考场/座位号:姓名:班级:贴条形码区注意事项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清楚。必须使用2B铅笔填《正南阴上,勿贴出虚线方框)题区域内作对应的答正确填涂缺考标记口(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1[A][B][C][D]2[A][B][C][D]3[A][B][C][D](1)(1)(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O[A][B][C][D][E][F][G]I1[AJ[B][C][D]I2[A][B][C][D]18改为改为13.(1)19[A][B][C][D]20[A][B][C][D](2)乙(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B][C][D]7[A][B][C][D](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815[A][B][C][D]囚囚■囚囚■■■■ 口 口三、写作(60分)23.题目:■囚■囚囚■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前锋26语文.docx 高二语文答题卡.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