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题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第八课 生命可贵《认识生命》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时对应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主题,要求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不可逆性和有限性,理解生命的接续和传承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珍惜生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教材从生命中的仪式感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特点,如独特性、不可逆性、有限性 。进一步探讨生命的接续,包括身体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生命的传承,为后续学习敬畏生命奠定基础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生命的宝贵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 。 道德修养:在认识生命过程中,培养尊重、珍惜、敬畏生命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 健全人格:正确认识生命的特点和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珍惜当下的健全人格 。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责任,增强对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的生命的特点,如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有限的,认识生命的接续,包括身体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生命的传承 。 难点:理解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以及在生命接续中如何担当自己的使命 。教学方法 游戏体验法:开展 “生命密码大揭秘”“生命接力赛” 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生命的独特与接续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命案例、分享生命故事,促进学生交流互助,培养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生命相关的情境,如生命诞生、生命成长、生命消逝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生命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 分钟) 开展 “生命密码大揭秘” 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写有不同生命特征或现象的卡片,如 “独一无二的指纹”“成长中身高体重的变化”“亲人之间相似的外貌特征” 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抽取卡片,然后通过描述卡片内容,让小组其他成员猜出这体现了生命的什么特点 。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这些生命特征和现象中,你们对生命有了哪些初步感受?生命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 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生命的特点,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2.知识讲解与小组讨论(20 分钟)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展示教材 P60 “生活观察” 中关于生命诞生、成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这些图片中,你们看到了生命怎样的奇妙之处?生命的诞生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6 人,讨论时间 5 分钟 。小组内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要点 。 小组讨论结束,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观点 。教师总结: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 。有了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种种可能,创造璀璨的人类文明 。 生命是独特的 开展 “独特的我” 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外形相貌、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小组内最独特的同学故事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强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外形相貌、天资禀赋、出生环境等各不相同,每个生命都不可替代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汲取不同的物质和精神养分,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 。所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 生命是不可逆的 展示一段从婴儿到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的人生成长视频,提问学生:“在这个生命历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命的时光能倒流吗?”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命不可逆的理解 。 教师总结: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再到中年和老年,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正如罗曼 罗兰所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 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 生命是有限的 讲述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光,积极乐观面对,努力完成自己心愿清单的故事 。提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对生命的有限性有了怎样的认识?面对生命的有限,我们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对方法 。每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强调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应感恩生命的获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让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变得精彩和有意义 。 生命的接续 展示家庭照片,让学生观察家庭成员间相似的外貌特征,提问:“从这些照片中,你们能发现生命是如何接续的?除了身体特征的延续,生命还有哪些方面的接续?”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教师总结: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在生命的接续中,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 “我” 的生命,还是 “我们” 的生命 。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 精神生命的传承 讲述雷锋的故事,以及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体现,如志愿者活动、乐于助人的社会现象等 。提问学生:“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但雷锋精神为什么能一直传承下来?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精神生命在不断传承?”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 教师总结:伟大的思想、崇高的信仰、高尚的道德等都是精神生命的体现 。在生命的传承中,人类的精神不断积淀和丰富 。我们要在生命的接续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精神文化,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 3.案例分析与小组互助(15 分钟) 展示两个案例: 案例一:小辉在一次意外中受伤,身体恢复后,他开始思考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决定更加珍惜每一天,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 案例二:在一个偏远山区,一位老教师坚守岗位几十年,培养了无数学生走出大山 。他的学生们毕业后,有的回到家乡当老师,传承老教师的教育精神 。 提出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物对生命的认识和行动,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 。” 各小组展开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生命观及行为意义 。 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代表发言,提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和建议 。教师点评各小组发言,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积极践行正确的生命观 。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认识生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建议和帮助,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 4.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生命,了解到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具有独特性、不可逆性、有限性,生命通过身体和精神不断接续和传承 。 鼓励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有限,在生命的接续中担当使命,让生命绽放光彩 。 5.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张 “生命感悟卡”,写下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本节课的收获以及未来将如何珍惜生命 。 下节课前,将 “生命感悟卡” 交给小组组长,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对生命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但在引导学生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转化为长期行动时,可能存在部分学生行动力不足的情况 。后续教学可增加定期回访和反馈环节,鼓励学生持续践行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分组和激励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切实掌握生命的特点和意义,提升生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