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题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提高防护能力》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框题属于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学习主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将 “防患于未然” 理念内化于心,切实掌握提高安全防护能力的方法,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预防意外伤害,保障生命安全 。教材分析 《提高防护能力》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二框 。本单元围绕 “珍爱我们的生命” 展开,前一框侧重增强安全意识,此框则聚焦实践层面,深入探讨提高防护能力的路径 。教材从提高危险预判能力、提升避险和逃生能力、学习防护和急救知识与技能等维度,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防护指导 。旨在引导学生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潜在威胁时,能运用所学,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甚至救助他人,将对生命的珍视转化为实际行动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深刻领会国家和社会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的努力与举措,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法规制定等 。理解这些工作彰显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从而增强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任,激发爱国情怀 。 道德修养:培育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安全行为,如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安全秩序等 。在灾害事故面前,弘扬团结互助精神,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 法治观念:熟知与生命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校园安全、意外伤害预防的条款 。树立规则意识,明白违反安全法规将承担法律后果,自觉依法维护生命安全 。 健全人格:通过学习与实践,塑造冷静、勇敢、坚韧的人格品质 。面对危险,能克服恐惧,保持理性,运用所学防护知识,科学自救互救,实现自我成长与完善 。 责任意识:清晰认识到提高防护能力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体现 。积极传播安全知识,带动身边人提升防护意识,为构建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掌握提高防护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精准预判危险、高效避险逃生、熟练运用防护和急救知识与技能 。 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境中,迅速、准确运用防护方法,克服心理障碍,切实保障生命安全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创设逼真的危险情境,如火灾现场、地震突发、交通事故等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危险氛围,锻炼应对能力 。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安全防护任务,如制定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报告、设计家庭应急逃生方案等 。在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等 。深入剖析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掌握防护要点 。 角色扮演法:开展 “安全小卫士”“急救医生” 等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熟悉安全防护流程,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 游戏教学法:设计 “安全知识大富翁”“危险躲避挑战赛” 等游戏 。以游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安全知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 分钟) 开展 “危险躲避挑战赛” 游戏:在教室空旷区域设置模拟障碍,代表各类危险场景,如用绳子模拟河流代表溺水危险、摆放椅子模拟火灾中的障碍物等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穿越障碍,在穿越过程中,需说出对应场景的危险及躲避方法 。每成功躲避一处危险并表述正确,小组得一分,游戏结束后,得分最高小组获胜 。通过游戏营造紧张刺激氛围,激发学生对提高防护能力的关注,导入本节课主题 。 2.知识讲解与小组讨论(20 分钟) 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展示教材 P60 “探究与分享” 中校园安全隐患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哪些潜在危险?如何提前预判这些危险?”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6 人,讨论时间 5 分钟 。小组内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要点 。 小组讨论结束,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观点 。教师总结:提高危险预判能力,要保持警惕,关注生活细节 。我们要了解常见危险的特征与规律,如在马路上,注意车辆行驶方向与速度,预判是否有车辆违规驾驶可能;在校园里,留意楼梯扶手是否松动、电器设备是否漏电等 。只有提前预判,才能防患未然 。 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开展 “逃生路线设计大赛”:假设学校某区域发生火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室布局与校园环境,设计最佳逃生路线 。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并阐述设计理由,包括选择路线的安全性、便捷性,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阻碍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建议 。 教师总结学生方案,强调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要熟悉环境,提前规划逃生路线 。遇到危险时,保持冷静,按照预定路线迅速撤离 。同时,要掌握基本逃生技巧,如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避免浓烟窒息 。 学习防护和急救知识与技能 邀请专业急救人员进行现场演示,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急救人员现场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急救技能展示,其他小组投票评选出 “最佳急救小组” 。 教师总结:学习防护和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提高防护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技能 。在关键时刻,这些知识与技能能挽救生命 。 3.案例分析与小组竞赛(15 分钟) 展示两个案例: 案例一:在一次地震中,某学校学生平时经常参加地震逃生演练,熟悉逃生流程 。地震发生时,他们迅速躲在课桌下,待震动稍停,按照预定逃生路线,有序撤离到安全区域,全体师生无一伤亡 。 案例二:某人在游泳时腿部抽筋,因不了解抽筋应对方法,惊慌失措,拼命挣扎,导致身体下沉,险些溺水身亡 。 提出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一中学校成功避险的原因以及案例二当事人遇险的教训,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防护知识避免类似危险发生 。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两名代表,就‘面对自然灾害时,提前预防重要还是应急应对重要’进行知识竞赛 。” 各小组展开讨论,分析案例并准备竞赛 。 小组竞赛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总结竞赛情况,强调提前预防与应急应对在提高防护能力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4.角色扮演与实践演练(10 分钟) 进行 “安全小卫士在行动” 角色扮演:设置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商场消防安全、公园防溺水安全等场景 。让学生分组扮演安全小卫士,在各自场景中发现并解决安全问题,如劝导闯红灯行人、检查商场消防设施、提醒游客注意溺水危险等 。小组展示表演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总结和指导,强化学生对安全防护知识的应用能力 。 5.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提高防护能力,了解到提高防护能力对守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要提高危险预判能力、避险和逃生能力,学习防护和急救知识与技能 。希望大家在今后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6.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课后与家人共同完成一份 “家庭安全防护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家庭常见安全隐患排查、针对隐患的防护措施、家庭应急逃生预案、急救知识要点等 。下节课前,将手册带到学校,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升家庭安全防护水平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种创新教学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小组合作与竞赛使学生深入理解提高防护能力要点 。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克服心理压力正确应对危险方面,仍需加强引导 。后续教学可增加实地演练环节,如组织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实践、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演练等,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能力 。丰富教学资源,利用 VR 技术打造沉浸式危险体验场景,或邀请安全事故幸存者分享经历,增强学生对安全防护重要性的切身体会 。完善小组评价机制,设立 “安全防护先锋小组” 荣誉,表彰在学习与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激励全体学生持续提升防护能力,守护生命安全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