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一单元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新课导入同学们,回溯至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如恶狼般野蛮闯入南京,旋即制造了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这场人间炼狱般的灾难中,30 万中国同胞惨遭屠戮,这无疑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黑暗、沉重的一页。这段沉痛到极致的历史,绝非仅关乎南京一隅,也不只是中国的伤痛记忆,它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都应深刻铭记的悲剧。2014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郑重作出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牢牢铭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创巨痛,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国耻,让这段惨痛历史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回溯 1937 年 12 月 13 日影视资料素养目标积累 “国殇”“篡改”“惨绝人寰” 等核心词汇扎实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理论,清楚了解写作特色与方法。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核心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述脉络与逻辑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铭记历史的意识,树立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思想情感。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体会其中蕴含的严肃公正的立场以及昂扬充沛的气势。作者简介作为《人民日报》开设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的署名,自 2008 年 11 月推出后,便收获了广泛关注与显著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在 “国纪平” 之后打造的又一署名评论品牌,其核心定位是正面阐明中国在各类国际问题及涉华议题上的立场与主张;在评论风格上,以反应迅速、观点尖锐鲜明为突出特点,与 “国纪平” 聚焦重大题材、展开深入剖析的风格相互补充,形成呼应。作为《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钟声” 自 2008 年开栏至今,凭借专业的评论内容与权威的发声,在国际舆论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力深远,已然成为国际社会及民众获取相关观点与信息的重要渠道。“钟声” ,既是“中国之声” 的缩略说法,又暗含着 “敲响警世钟” 的深层含义。背景资料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新闻知识概念: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特点: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生字词dǐnɡ宝鼎shānɡ国殇zhōnɡ初衷lù杀戮dào悼念篡改cuànlài抵赖diān颠倒wànɡ妄图mò辱没tì警惕呓语yìdùn遁形jié抢劫shǐ矢志mínɡ铭记miǎn缅怀彰显zhānɡpánɡ bó磅礴惨绝人寰振聋发聩huánkuì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呓语梦话。遁形隐藏形体。彰显鲜明地显示。磅礴(气势)盛大。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词语解释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之意)。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词语解释多音字( )nán( )nàn难艰难遇难( )méi( )mò没没有辱没形近字戮( )杀戮戳( )戳穿lùchuō篡( )篡改纂( )编纂cuànzuǎn课文解读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2—4段)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第三部分(第5、6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第一段,请用“公祭”一词,概括第一段每个句子的内容。引用公祭鼎铭文第一句描述公祭现场第二句叙述公祭起因第三句交代公祭事件第四句评述公祭目的第五句读课文第2、3段,说说下面的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承上启下。引出新闻事实,支撑观点。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南京大屠杀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证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从侧面强调了中国政府设立国家公祭日、开展公祭活动的深远意义。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第四段中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用这两个事实具体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以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了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以两个事实揭露日本右翼辱没真相良知之举,展现正义反击,阐明“历史事实不会因时代变迁和巧舌抵赖而改变消失”,增强论证说服力。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介绍了南京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内容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作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好似摧枯拉朽”运用比喻修辞,“经营了三个半月”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形成对比,突出解放军渡江迅猛一往无前,表达作者对渡江部队的赞美。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变迁的意义:(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写作特色文章立意深刻,逻辑严密。其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为核心,论述了国家公祭的意义与必要性。既呈现了全球正义之士的纪念之举,也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幻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视角阐明观点,思想深刻且极具针对性。文章论据确凿,精准有力。作者在新闻评论中大量列举事实,尤其借助美国、加拿大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例支撑观点,并引用原文材料,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与说服力,让文章无懈可击。这则新闻评论聚焦 2017 年 12 月 13 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既阐释了国家公祭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也传递出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 这份守护和平的能力与力量始终充盈。 铭记历史是民族前行的根基。一个没有集体记忆的民族,难以凝聚精神力量,更无法真正从灾难中汲取教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岁月中,30 万同胞惨遭屠戮,这份血与泪的历史必须镌刻于心。唯有让民族记忆代代相传,让警钟在时光长河中持续长鸣,才能彻底阻断历史悲剧的重演。如今,我们更需保持清醒认知,在铭记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的同时,携手全球所有热爱和平的正义力量,共同筑牢世界和平的防线。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 “国殇”“篡改”“惨绝人寰”“振聋发聩” 等核心词汇,不仅能准确读写,还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完成词汇运用专项练习正确率不低于 90%。2、深入理解新闻评论的五大特点,能从课文中找出对应实例进行详细阐释,如结合文章发表时间分析时效性,结合针对日本右翼言论分析针对性。3、精准梳理文章论述脉络,能用文字详细描述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独立绘制完整且准确的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 “圈点批注法” 细致阅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关键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小组内交流批注内容并形成共识。2、开展 “论证方法探究活动”,每组负责分析一个段落的论证方法,制作 PPT 进行展示讲解,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补充。3、组织 “语言品析研讨会”,选取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撰写品析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刻体会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通过观看幸存者证词、阅读遇难者故事等活动,建立对 30 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之情,形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2、树立坚定的和平信念,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积极参与 “和平倡议” 活动,撰写个人和平宣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详细分析文中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如深入剖析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日本和平演讲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批评日本历史态度等事例如何支撑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的观点。2、深入解读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的变迁过程,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前城市发展状况,阐述这一变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理解国家公祭与世界和平的紧密关联。教学难点精准把握 “钟声” 评论中冷静的事实陈述与炽烈的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文中对日军暴行的客观描述与对和平的强烈呼吁之间的关系。将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思考,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探讨青少年在维护和平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如如何向身边人传播历史真相、如何参与和平宣传活动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录片,时长约 5 分钟,包含日军暴行画面、幸存者采访、公祭日纪念活动等内容,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展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珍贵文物图片,如遇难者遗物、日军罪证等,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和冲击力。2、任务驱动法:设计 “历史真相探寻者” 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事实,如某一具体惨案、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制作资料卡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布置 “批驳右翼谬论” 任务,提供日本右翼分子的错误言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反驳,撰写简短的评论文章。3、合作探究法:设置 “论证方法分析” 小组任务,每组聚焦一个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从文中找出实例,分析其作用和效果,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完善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开展 “主题研讨” 活动,围绕 “国家公祭的意义”“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后进行班级汇报。4、讲授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新闻评论的特点、文章的核心观点、复杂的论证逻辑等进行系统讲解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文中重点词汇、疑难句子进行细致讲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0 分钟)播放精心剪辑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学生观看过程中保持安静,感受历史的沉重。观看结束后,进行 “情感共鸣” 环节: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纪录片中,哪个画面或情节让你内心受到了最强烈的触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邀请 3-4 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历史的惨痛和和平的珍贵。出示国行公祭鼎图片及铭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铭文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公祭鼎的象征意义和公祭活动的目的,自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与背景深度剖析(15 分钟)历史背景详细解读展示时间轴,清晰呈现南京大屠杀相关重要时间节点: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大屠杀;1938 年 1 月大屠杀基本结束;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投降;2014 年 2 月 2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确立 12 月 13 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 年 10 月 9 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7 年 12 月 13 日第四次国家公祭日。展示具体数据和史实:南京战前人口约 100 万,战后不足 50 万;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 28 案,屠杀人数 19 万,零散屠杀 858 案,死亡人数 15 万,总计超过 30 万。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大屠杀的惨烈。补充幸存者证词片段,如李秀英的经历,让学生从个体视角感受历史的残酷。“钟声” 专栏全面认知展示《人民日报》“钟声” 专栏的版面截图,介绍专栏的开设时间(2008 年 11 月)、定位(正面阐明中国在各类国际问题及涉华议题上的立场与主张)和风格特点(反应迅速、观点尖锐鲜明)。对比 “钟声” 与 “国纪平” 专栏:“国纪平” 聚焦重大题材,进行深入剖析;“钟声” 针对即时议题,反应迅速。举例说明 “国纪平” 曾探讨中美关系发展等重大问题,“钟声” 曾对日本右翼言论及时作出回应。深入解读 “钟声” 的含义:既代表 “中国之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又蕴含 “敲响警世钟” 的意义,警示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生字词精准学习与运用(15 分钟)词汇学习出示包含 “国殇”“篡改”“杀戮”“悼念”“抵赖”“妄图”“辱没”“警惕”“呓语”“遁形”“彰显”“磅礴”“惨绝人寰”“振聋发聩” 等词汇的课件,教师逐一讲解每个词的读音、字形、含义。针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重点辨析,如 “篡”(cuàn,篡改)和 “纂”(zuǎn,编纂),“殇”(shāng,国殇)和 “汤”(tāng,汤水)。词汇运用练习基础练习:给每个词汇注音并抄写 3 遍,确保掌握字形和读音。语境填空:提供包含多个空白的句子,如 “日本右翼分子( )历史真相的行为,遭到了全世界正义之士的强烈谴责。我们应当( )历史,不让英雄先烈的事迹被( )。”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词汇填空。拓展练习:用 “铭记 — 悼念 — 和平” 三个词写一段不少于 50 字的话,表达对历史的态度和对和平的向往。重点词汇深度解析“惨绝人寰”:结合日军在南京进行的活埋、焚烧、屠杀平民等具体暴行,说明该词所体现的悲惨程度,让学生深刻理解词义。“振聋发聩”:播放公祭日鸣响的警钟声,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震撼力,理解该词 “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的含义,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课文细致解读与分析(40 分钟)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提问:“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文章围绕什么事件展开论述?”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分段精细解读第一部分(第 1 段)任务:让学生用 “圈点批注法” 阅读第 1 段,在文中标记出 “引用公祭鼎铭文、描述公祭现场、叙述公祭起因、交代公祭事件、评述公祭目的” 等内容。示例:“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批注:引用公祭鼎铭文,点明公祭的合法性和庄重性);“上午 10 时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行人驻足,车辆停驶,人们在肃穆中缅怀遇难同胞”(批注:描述公祭现场的肃穆氛围)。小组内交流批注内容,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内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明确本段概括了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核心观点。第二部分(第 2-4 段)第 2 段:提问 “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明确: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民间团体和人士举行纪念活动的事例。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的观点,从侧面强调了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第 3 段: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在内容上,揭示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辱没人类良知的行为,指出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现实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当前维护历史真相和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第 4 段:结合 “2017 年 11 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 218 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等事实,提问 “这些事实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后明确:这些事实具体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展现了国际社会对这种行为的正义反击,有力地阐明了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的论断,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组织学生填写 “论证方法作用分析表”,对第 2-4 段的论证方法、事实依据和观点支撑进行系统梳理。第三部分(第 5-6 段)第 5 段:提问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直接引用权威媒体的报道作为论据,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报道中描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恐怖景象与下文南京成为 “和平之城”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和来之不易。第 6 段:让学生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内容:介绍了南京从 “恐怖之城” 到 “和平之城” 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作用:通过南京的变迁,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完整。梳理论述脉络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的论述脉络,尝试用文字描述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展示文章结构思维导图模板,引导学生完善:提出观点(第 1 段,国行公祭的意义)— 阐述背景(第 2-3 段,历史不会被忘却与右翼否认历史的对比)— 论证意义(第 4 段,国际社会的正义反击证明历史事实不可改变)— 升华主题(第 5-6 段,南京变迁与中国维护和平的信念)。小组内互相检查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语言特色深入品析(20 分钟)选取典型语句:从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 “侵华日军如恶狼般野蛮闯入南京,旋即制造了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行” 等。多角度分析修辞手法:分析比喻(“如恶狼般”)的表达效果,形象地写出了日军的凶残;分析排比句的作用,如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不是为了沉溺伤痛,而是为了开创和平”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情感表达: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情感,如对日军暴行的愤怒、对遇难同胞的悲痛、对和平的渴望等。立场态度:分析语句所体现的严肃公正的立场,如对日本右翼言论的批判、对历史真相的坚持等。撰写品析短文: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撰写一段不少于 100 字的品析短文,从上述角度进行分析,小组内交流分享。巩固拓展活动(20 分钟)微型评论写作:以 “历史不容篡改” 为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微型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运用至少一种论证方法。情境模拟活动:设置 “公祭日讲解员” 情境,学生分组准备讲解词,向 “游客”(其他小组学生)介绍国家公祭的意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以及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讲解结束后,“游客” 进行提问和评价。和平倡议活动:组织学生开展 “和平倡议” 讨论,共同撰写一份班级和平倡议,内容包括青少年在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方面的责任和具体行动,如学习历史知识、向身边人传播真相、参与和平宣传活动等。课堂小结(8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词汇、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集体朗诵《和平宣言》片段:“昭告世界,永志不忘。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富强家乡。” 在朗诵中深化对和平的理解和向往。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作为青少年要肩负起维护和平的责任。作业布置(7 分钟)基础作业完成课后词汇练习题,对错误的词汇进行重点复习。完善课堂上绘制的文章结构思维导图,并用文字详细描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拓展作业查阅资料,收集一个关于国际社会纪念南京大屠杀、谴责日本右翼行为的事例,撰写 300 字左右的事例分析,说明其意义。采访家中长辈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和看法,整理成采访记录,感受历史记忆在家庭中的传承。实践作业制作一份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主题手抄报,包含历史图片、课文金句、个人感悟和和平倡议等内容。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和平宣传活动,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源:精心剪辑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时长 5 分钟)、公祭日仪式视频、《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扫描件、“钟声” 专栏截图、国行公祭鼎图片及铭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文物图片等。教具:国行公祭鼎模型、文章结构思维导图模板、论证方法分析表模板、核心词汇卡片、“历史事实卡片”(包含日军暴行、国际反应等内容)。材料:“核心词汇检测卷”“段落批注纸”“品析短文写作纸”“微型评论写作纸”“和平倡议书” 模板等。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 4-6 人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活动开展。板书设计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为何公祭?- 历史背景:1937.12.13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 现实需求:铭记历史,警惕右翼否认二、公祭意义- 国际正义:日内瓦、联合国的态度- 历史证明:事实不会因抵赖而消失三、和平信念- 南京变迁:恐怖之城→和平之城- 中国担当:捍卫和平的能力与力量核心论点: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语言特色:立场严肃、气势昂扬、论证有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doc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