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中,中轴意识由何而来?
吕舟:“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制度,该作品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影响深远的著作,它提出的都城规划和布局思想被认为是理想王城范式。
姜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模式以《周礼·考工记》为发端,至曹魏邺城和汉魏洛阳城而初具轴线布局之雏形,到隋唐长安城始成规矩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模式;迨及元明清三代之 都城——北京城,遂成中国古典城市规划设计之大观。
张利芳:“中”的意识来源于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观察、探索而形成的一套时空哲学。“中”最初来源于观象授时,地中测影,绳以经纬,并衍生出四方、四时、十二辰。由此可见,确定“中”才能规划出整个宇宙,整个时空宇宙由“中”统领。这套理论形成后,古人又用来指导社会运行。这是择中立国、择中立都、择中而治观念的哲学逻辑。
记 者 : _?
吕舟:1267年忽必烈在营建其新的都城——大都(北京的前身)时,创新性地筑中心台,标记都城的中心点,再根据周礼的都城制度,布局中轴线建筑群“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功能内容,在继承传统都城中轴线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城市形态。
随着对北京西北部水系的疏浚、整理,连接富庶南方的大运河直接与中心台附近的湖泊积水潭相连,这使得位于皇宫北部的“后市”得到了极大繁荣并延续至今。
于是,13世纪新建成的元大都,在城市中心部分形成了如此景观:登上高高矗立的中心台,侧畔是高楼矗立,南望是大运河码头形成的市场,市场与积水潭、大运河水系的粼粼波光相互辉 映,更显得繁荣热闹;通过跨越运河的万宁桥,市场之南则是辉煌壮丽的皇宫,皇宫南侧是中央 衙署;再南是大都城正南门——丽正门。在中心建筑群两侧,规划整齐的棋盘状街巷,太庙、社稷坛等重要建筑,分别位于城市的东西两侧,与中央建筑群交相呼应。由中心台、市场、桥梁、皇宫、朝廷衙署和城门构成的中心建筑群,就构成了今天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最初的形态。
张利芳:在考古发现中,一些数字也充分体现了中轴线的设计考量。2022年8-9月考古 发现的永定门内中轴居中石路,其宽度为4.8米,即清尺一丈(清朝一丈为十尺)五尺。先农坛 东外坛门、先农门和东内坛门、东天门的中间门道,均为国家行祭祀礼仪时的行进线路,其宽度也为4.8米。根据测量,正阳门至天桥距离为1.6公里,天桥至永定门距离也是1.6公里,均合清尺五百丈。档案中也有记载,天桥至永定门石路长五百丈,正阳桥南至天桥北居中石路长四百一十九丈二尺,若以正阳门城楼计算,则正阳门到天桥间的石路长度也是五百丈。上述尺度不是随意为之,均是都城空间设计时所运用的象数思想的折射。
(摘编自王珏、何思琦《解读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 一条涌动蓬勃生命力的轴线》)
材料二:
“一贯到底”、阅历沧桑的北京中轴线,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建设智慧,书写着北京这座城市的磅礴气魄和绚烂底蕴,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连续统一、崇尚和平、开放包容、创新多样等多种特质的体现。在它的红墙绿瓦深处,蕴积着丰厚的东方文明内涵,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信仰和哲学,堪称解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一把钥匙”。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择中立国”“居中而治”“天人合一”,将“和”视为“天下之达道”。北京中轴线正是“以中为尊”,对称分布,形成了和谐与平衡之力;中轴线上的紫禁城三大殿,均以“和”字命名,清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天安门、地安门名字意在祈福天下太平、社会祥和、百姓康乐;古建筑屋檐一般由中间向两端起翘,称为“反宇”,寓意对上天的敬仰。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北京中轴线上多种宗教文化和 谐共处,正是文化包容性的表现。天坛供奉昊天上帝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儒教神话体系);先农坛供奉先农、五岳、五镇、四海等,而紫禁城的慈宁宫又是皇宫中供奉佛像的重要场所,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这四组坛庙建筑与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共同构建了北京传统、包容、多样的信仰体系。
北京中轴线形态不断延展,内涵不断充实。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天安门广场,树立人民英雄 纪念碑,建起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将帝制王朝的封闭空间改建成共享场所,迎接八方来客,可谓是中轴线上的巨大创新。后来,中轴线上又建起鸟巢、水立方、奥森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大兴机场等地标建筑,见证着“双奥之城”的诞生与发展。
一线中轴,铸就北京城的独特气质,既古韵古香又现代时尚,既含蓄内敛又灵动开放,既有庄严感又有烟火气,融汇古今、联通内外。这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特质。在北京未来的规划里,中轴线还将持续“生长”,陪伴着这座城,引领着这个国,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曹一寒《从北京“一线中轴”读懂中华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周礼·考工记》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影响,吕舟认为其是古代城市规划传统的发端,而姜波认为其都城规划和布局思想为理想王城范式。
B. 张利芳认为,考古发现中有一些数字上的巧合,如道路宽度都是4.8米,门到天桥的距离都是1.6公里,体现了中轴线的设计考量。
C. 中轴线上紫禁城三大殿都以“和”字来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和谐、“和为贵”的向往和对“和平思想”的追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D. 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天安门”“地安门”的命名体现了对天下安宁的祈求,“反宇”的古建筑屋檐则寓意敬仰上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空哲学,最初来源于古人心中对时空宇宙的崇拜,他们认为一切由“中”统领,四方、四时、十二辰的概念由此衍生。
B. 元大都布局中轴线建筑群“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是一种创新,后来“后市”由于连接富庶南方的大运河而得到极大的繁荣。
C. 北京中轴线上既有天坛等建筑所体现的儒教文化,又有慈宁宫供奉佛像所体现的佛教文 化元素,文化包容性可见一斑。
D. 因为北京中轴线古朴而又现代,含蓄内敛而又灵动开放,所以给人以崇高庄严神圣之感, 同时又有人间烟火气。
3. 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轴线上紫禁城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
B. 明清时期,中轴线上还修建了不少道教建筑,如紫禁城内的钦安殿、天穹宝殿和大高玄殿。
C. 采取数字复原与展示技术,复原中轴线上已损毁或消失的历史遗址、遗迹以及生活场景。
D. 北京中轴线处于我国都城中轴线发展进程的后半段,自元朝到当下,仍然处于演进之中。
4. 根据上下文,第五段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内容,概括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心
朱秀海
安常(邬安常)看他,想了想才正色道:“我自己不会加入共产党,还要劝你也算了。理由很简单……文章里是这么说的:“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绝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我问你,“极大的力量'是多大的力量?联系他在上下文中讲过的话,这“极大的力量'我以为就是像苏俄那样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谁是封建地主阶级?我们!我,你,还有菱花!”
孟余(顾孟余)回家后想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为了菱花的幸福,不再打发展安常入党的主意……
转眼十几天过去,孟余在翠坪村的工作基本停滞。每当他走出顾家大宅,走进村里那些挡不住风雨的茅屋,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时,他们就会对他说:“大少爷,你说了半天,我们觉得有一件最难的事,只要你能做到,你的话我们就信,我们就舍下性命跟你去革命。你做不到,就么子(什么)事也甭说了。”
每到这时孟余就会沉默。他知道他们说的最难的事是么子事。
“在翠坪村搞农民革命,说到底就是一件大事,把你们家和邬家的田分给穷人。还有你们两家的浮财,也要分给大家。你先在老爷太太那里说通了,把田分给我们就行,浮财我们不要。那时我们就参加你说的这个党,组建农会,一心跟你闹革命!”
夜里躺在祖传的红木雕花大床上,孟余一遍又一遍地想,别看身处在大山旮旯里,又不识字,但这些贫苦农民对共产党搞的农民革命有着朴素而直接的理解。他们知道这场革命说到底就是把地主的田地分给穷人。做不到这个,你说得天花乱坠,他也不信!
深夜,孟余一边看着用书一边就睡着了,忽然同他就被一种很大很急切的声音惊醒,仔细听五合急忙披衣下床,刚到天井,就见长工老厚匆匆迎过来,玩:“大少爷,邬家大少爷从上海回来了,请你马上过去!”“他才走几天,怎么——”孟余的话没说完就止住了。这不是他该跟一个长工讨论的话题。“为什么不请安常少爷进来?”
“邬家少爷说咱们这边说话不方便,他有十万火急的事,请大少爷过去谈!”孟余二话没说出了大门,转身进了邬家——大门开着,有下人提着灯笼等。马上他就直接被引进后院的花厅。安常衣服还没换,在地下不停走动。听到脚步声,挥手让下人离开,随即动作很大很响亮地关严了屋门。
“出么子事了?”孟余问。他被安常的形容(容貌、神色)吓到了。
安常举手示意他不要再讲下去,也不看他,一个人背着身子望着一个似乎只有自己才能够望见的远方,语速很快地说:“上海出事了!“四一二'在上海“清党',凡是共产党都杀。到处是尸体,报纸上全是寻人启事,真正的血流成河……咱们家乡这边,赣州的第七十八师还没有对你们共产党下手?”
孟余的脑袋“轰”的一声炸开。翠坪村太偏僻,回家后他几乎和外界断了联系。这么大的事变,他一点信息也没听到!
“蒋——”他大叫一声,又马上止住,因为这时他看见了安常的脸-安常终于把身子扭转回来正视他了——这已经不是他从小到大习惯看到的那张任何时候都从容不迫且嘴角带着嘲讽和不屑一顾微笑的脸了!除了没有惊恐,能在一个同龄青年面部看到的、一个人能被巨大的历史事变激发出的全部感情-悲伤、痛苦、愤怒-全都清楚地写在这张脸上。
“我走进学校大门,屠杀刚停止。进来杀人的第二十六军刚撤走。从校门口到我的寝室,总共一百四十步,我数了数,被杀死的共产党有四十四个!平均三步一个!血把路面都淹了……”
“因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学校里没人了。我不敢待下去,胡乱跟着几名同学逃往上海乡下去。你知道我在路上看到了么子?”
“你看到了么子?”
“上海周边乡下,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鱼米之乡……我却看到了一场大灾!去年当地先是大旱,接着大涝,眼下赶上春荒,到处是……饿殍!我有个同学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他派了汽车接我们,顺一条不宽的乡间土路往前走,走不动,路被一堆一堆的死人堵住了……我下了车,我又数了数,不到半华里的路上,横七竖八躺着一百四十三名饿殍……一百四十三名,有大人孩子,有男人女人,野狗结队在啃食这些残缺不全的尸体。我就在那里站住了。别人还要往前走,不乘车了,步行也要走……可是我不想走了。我的脑袋里响起了惊雷!真的是惊雷,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那一刻,懂得了你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为什么也会参加共产党!……孟余呀,如果一个国家有几万万的人民,除了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些人日子好过,出有车食有鱼,其余的人民全都活不下去,一遇荒年都像这段乡下土路上的饿殍一样倒地不起,而那些掌握政权的人……却为了一己之私……那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事……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天忽然像文章写的那样揭竿而起,把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老财、军阀、贪官、污吏‘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就一定是有道理的,而且……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那个压迫阶级有一天被他们打倒,也是自找的!所以……我一转身,就回来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常对孟余说,自己不会加入共产党,还劝孟余也算了,安常对农村革命中“极大的力量”有清醒的认识。
B. 孟余在翠坪村宣传革命道理时工作基本停滞,主要是因为农民认为他做不到将自家和邬家的田分给穷人。
C. 深夜,孟余被一种很大很急切的声音惊醒,从上海回来的安常请孟余过去,要与孟余谈加入共产党的事。
D. 安常从上海的“清党”和灾荒场景中,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认为压迫阶级将会被人民打倒。
7. 关于文中安常讲述“上海经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常讲述了从学校门口到寝室的步数以及被杀的共产党员的人数,以具体的数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B. “平均三步一个!血把路面都淹了”形象地描绘出“清党”场面的血腥残酷,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C. 安常描绘了上海周边乡下饿殍躺在路上的场景,与前文安常印象中鱼米之乡的富庶形成反差,突出民生艰难。
D. 安常讲述自己在上海的经历时表现得较理智,他基本上都是在客观地描述,没有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8. 文中写孟余“夜里躺在祖传的红木雕花大床上”思考农民的要求,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以安常的转变结尾有什么深刻意义?请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宗以疾未亲政,皇太后垂帘,左右交构,几成嫌隙。韩琦奏事,太后泣语之故。琦以帝疾为解,太后意不释,修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德著于天下。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母子之间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复曰:“仁宗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书生耳,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①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虽有忠臣、硕士②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③,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论》,有删改)
材料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①翕然:一致。②硕士:品节高尚、学问渊博之士。③帷闼:比喻皇室之内,闼指门内。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之A而不可B为C为之D而不可成E至F其甚G则俱H伤而两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后意稍和”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词义不同。
B.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帝王之死也称“崩”“驾崩”,而诸侯之死称“薨”。
C. “学者求见”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两句中的“见”用法和词义相同。
D. “安危出其喜怒”中的“危”与成语“正襟危坐”“危言危行”中的“危”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后的成见在韩琦进行调解后仍然没有化解。欧阳修进言说,仁宗在位时间久,影响深远,如果不按照仁宗的遗愿办,天下没有谁肯听从。
B. 欧阳修性格刚强,几次被放逐,但他的志气依然如故。欧阳修与一些文人谈话时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与政事相比文章太深奥。
C. 欧阳修在几个郡任职时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欧阳修解释他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
D. 君主越来越孤立,宦官们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宦官们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皇宫内部,最严重的可以导致亡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4. 材料三中欧阳修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材料二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①,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③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的博:山岭名,这里泛指川陕。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面。③关河:泛指边塞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对着镜子,发现两鬓已有残缺,但诗人表示自己报国的雄心壮志还在。
B. 诗人感慨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悲愤聚集于胸,宝剑还闪烁着寒光。
C. 诗人想起了当年之事,曾驻守在遥远的博,还曾满怀理想而鏖战于皋兰。
D. 边塞之地的战事无休无止地发生,诗人早就料到自己会因衰老而不再上战场。
16. 这首诗与陆游的另一首《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两首诗中“悲愤”之情的内涵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一些指责进行辩驳,表明推进改革变法的决心,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征利”的指责进行的辩驳。
(2)小美在学习中发现,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善用叠词来写景状物,如“_______”一句描写了庭院台阶的寂静,如“_______”一句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3)中国神话故事内涵丰富,古代很多诗人(词人)在诗词中化用神话故事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牛河梁的最高处久久站立。东北大地上的祖先啊,你聪灵的智慧,引燃了一段段叮咚作响的岁月。沉重或轻巧的敲击声四下响起,那是坚毅的敲击、敏捷的敲击,让生活更加充实,让生命更有意义。
不错,牛河梁是一方净土。祖先们选择这里,感受着这里的水土、这里的光照。我似乎接通了古人的心灵,想象着他们如何举动、如何念想,甚至如何发声。那些岩石,印满了他们的影子,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我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肯定还会有,现在只是翻开了厚重历史的一页。事实上,每一只陶罐、每一粒粟米,乃至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梁,都在释放着人类文明的密码,推动历史的进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那些岩石,印满了他们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影子”,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桂林,大家首先会想到美丽的漓江,因其流经之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被誉为“百里画廊”;也有人会想到 A 的象鼻山,因其形似一头正在江边饮水的大象而得名,堪称桂林的标志性景观;还有人会想到阳朔县月亮山、伏波山试剑石等。诸多世所罕见的自然奇观展示了这片土地的魅力,各地的游客来此欣赏美景, B ,他们总想多停留一会儿,多饱饱眼福。其实,这些景观的形成与喀斯特地貌 C 。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的地区。1893年,塞尔维亚学者茨维伊奇在研究前南斯拉夫伊斯特拉半岛的喀斯特高原地貌时,首次提出了“喀斯特”这一术语,该术语后来逐渐被地质学界广泛接受和应用。流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有化学溶蚀的地质作用,除了这个主要作用,还有辅助的流水的冲蚀、潜蚀等作用。喀斯特地区有大量厚层石灰岩,虽然石灰岩几乎不溶于纯水,但是很容易被( 甲 )。雨水溶解了空气中和植物腐烂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碳,形成含有少量碳酸的流水,流水沿着岩石中的节理、裂隙与石灰岩接触并与岩石中的方解石发生反应,将其溶解为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并带走,从而在地表形成漏斗、溶沟、石芽等,而在地下则形成暗河及溶洞。
后来,随着地质学家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 乙 ),①从热带到温带,从山区到平原,几乎遍部全球,②桂林喀斯特地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③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可以追诉到3亿多年前。④当时,桂林所在之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⑤后来产生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海水逐渐退去,⑥留下了厚度达3000米的石灰岩沉积层。⑦这些古老的岩石,是成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错别字和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书写没有错误,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断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却有“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的记载。巴金在《鸟的天堂》中也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山西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C 4. (示例)问题:北京中轴线的营建,基于什么考虑?
理由:①前四段围绕“中轴意识来源”展开,后续应自然过渡到“营建目的”。②吕舟的回答提及古代都城按《周礼》布局及其水系疏浚的功能设计,张利芳提到考古发现中“尺度”体现的象数思想,均指向营建都城时对制度传承,功能规划与哲学思想的综合考量。
5. ①折射了“择中而治”观念和象数思想。②体现了中华文明精神的连续统一。③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中为尊”“中正仁和”等精神。④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兼容并蓄”精神。⑤体现了不断延展,不断充实的“创新改变”精神。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祖传的红木雕花大床”再现了地主家的孟余优越的生活,与农民“挡不住风雨的茅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异,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
②这一细节暗示孟余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思考农民要求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他身为地主家的大少爷,却认同革命理念,细节描写强化了他内心的纠结,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心理。
9. ①安常的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在经历社会现实后思想的觉醒与成长,从拒绝革命到理解革命。
②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如“清党”的血腥以及灾荒中百姓的悲惨生活,促使更多像安常这样的人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③揭示了主题,安常的转变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变化,即使在白色恐怖下,仍有有识之士投身到改变社会的洪流中,预示着旧的统治秩序必将被推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C 12. B
13. (1)(他)超脱(且有)独特的追求,众人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2)那些做君主的人,不是想要在宫中养成祸患,大概祸患都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情势造成的。
14. ①君主与不离左右的宦官越来越亲密,与忠臣、正人君子越来越疏远。
②君主越来越孤立,惧祸心理就越来越深切,而宦官们的地位也就越来越牢固,祸患就产生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两首诗中的“悲愤”之情都包含着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懑。②这首诗写边塞之地的战事无休止而自己只能袖手旁观,抒发了诗人一心报国却又无可奈何、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③《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诗人回忆曾在前线的过去,还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抒发了诗人想施展收复失地的抱负而得不到重用、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为天下理财 ②. 不为征利 ③. 而庭阶寂寂 ④.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⑤.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⑥. 便胜却人间无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①增强亲切感,打破时空界限,与祖先直接对话,拉近了距离,读者也更易共情。
②强化情感表达,使作者对祖先智慧的赞美之情更加浓烈和直白。
③更有代入感,让读者以作者的视角,直观想象祖先创造历史的场景。
19. ①原句将“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后置且单列,读起来更简洁有力,更富有节奏感。
②相比改句而言,原句有强调作用,更能激发读者联想古人活动的画面,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A举世闻名(闻名遐迩、大名鼎鼎) B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C息息相关(息息相通)
21. 甲:含有少量碳酸的流水溶解 乙: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
22. 两处错别字:①,将“遍部”中的“部”改为“布”;③,将“追诉”中的“诉”改为“溯”。
两处表述不当:⑤,将“产生”改为“发生”;⑦,删去“是”或“成为”。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目验难凭,心鉴方得真
苏轼夜泊石钟山,以亲历破除郦道元之误,却不知千载之后,巴金在榕树下被群鸟缺席欺骗了双眼。当孔子叹息“目犹不可信”时,这位圣贤早已触及人类认知的永恒困境——我们究竟该相信什么?窃以为,在算法推送塑造认知、AI换脸混淆真伪的今天,目验难为凭,心鉴方得真。
笃信感官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愈发凸显。那些在直播间抢购“原产地直供”水果的消费者,收到货品时常常发现实物与屏幕里鲜艳饱满的样品判若两物,这种由滤镜和灯光制造的视觉魔术,让“眼见为实”的古老箴言沦为笑谈。更吊诡的是2023年爆火的“室温超导”事件,韩国科学家展示的悬浮视频让全球物理学界沸腾,但当各国实验室试图复现时,那些看似确凿的视觉证据最终被证明是精心设计的表演。这让人想起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警醒:“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真正的认知从来不能停留在表象的浅滩。
突破认知困境需要构建观察与思辨的辩证循环。袁隆平在海南发现野生稻时,没有轻信“这是普通杂草”的成见,而是通过长达数年的杂交实验验证其特殊性状,最终培育出影响世界粮食格局的杂交水稻。这种科研智慧在当代病毒溯源中同样闪耀,当COVID-19疫情初期出现“实验室泄漏论”时,科学家们没有停留在政治话语的表层,而是通过基因测序比对,在蝙蝠洞穴中找到了病毒自然进化的证据。正如钱学森所言“正确的结果来自大量错误中的筛取”,真实的认知恰似玉石琢磨,需要实证与反思的反复砥砺。
在深度伪造技术颠覆认知基准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立认知的免疫系统。当乌克兰战场上出现真假难辨的“泽连斯基投降视频”,当电商平台充斥着AI生成的“买家秀”,传统的经验主义认知框架已然崩塌。但有趣的是,正是技术反哺了破解技术欺骗的手段——区块链溯源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可验证,数字水印技术正在成为识别AI生成内容的新标准。这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进化,印证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深刻: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对认知方式本身的反思与革新。
当我们站在ChatGPT能模仿任何人笔迹的时代回望,会发现苏轼的“目见耳闻”与孔子的“目不可信”本质上是认知铜镜的两面。在这个每秒产生数百万GB数据的星球上,或许最珍贵的不是信息的获取能力,而是像古人观星辨位那样,在信息海洋中校准认知罗盘的智慧。毕竟,比看清世界更难的,是看清我们如何看世界的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