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期末学科能力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码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个人优良文风如何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二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因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经典古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起承转合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生动精巧,成语典故丰富多彩。作为中国的文化人,主动自觉地挑选一些合适的篇章用心去读,完全是应该的。从经典古文中读出“文心”。试想一下,诸葛亮的《诫子书》如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不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篇章还能流传千古吗?《文心雕龙》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句简单的话所指正是好文的真谛。虚夸不实的大话、无病呻吟的废话、不接地气的官话、没有内容的空话、人云亦云的套话、自以为是的蠢话、胡说八道的鬼话,都不可能有“文心”,更不用说深造自得。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让人喜爱,更不可能广为传播。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文无定法是指不要墨守成规,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说写作没有遵循的原则。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陈于陛说“作文不必论奇古,须自成一家意见”,这些都在强调创新,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至于写作方法的最高境界则是师法自然。陆游说“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李梦阳说“夫文者,随事变化,错理以成章者也”,董桂敷说“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所强调的都是师法自然,袁枚甚至说“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文心雕龙》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章文采焕发,一定是章节没瑕疵;章节鲜明华丽,一定是句子没有污点;句子清洁明净,一定是字词没有瞎用。这句话虽着眼于字句章篇关系,核心意思则是说,把文章写好就要讲究语言和修辞。对语言修辞的重视,我国有悠久传统,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强调这一点。(摘编自华学诚《优良文风的养成之道》)材料二:在汉语词汇中,“清”与“自然”在审美领域是备受推崇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解释“清”就是“澄水之貌”。什么叫“澄”呢?《说文解字》又用“清”字给解释回去了。综合来说,清的本义就是形容水流安静而纯净透明的状态。虽然天地万物争奇斗艳,“形难为状”,但纯净透明的“清”一定是最受人赏爱的。具体到文风,正如宋代林景熙《王修竹诗集序》说:“天地间唯正气不挠,故清气不浑。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可以化今,可以传后。”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能化今传后,而“正气”就涉及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一个人的操守与德性。在老子哲学中,“自然”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法则,“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则无往而不胜”,自然是通向一切的法门。庄子也说:“能顺其自然者谓之德,失其自然者谓之力。”“德”的地位尊崇,“自然”的地位也因此隆盛。其实,清澄也是一种自然,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纯美。清澄自然是天地间的大美风景,也是人类的审美极境。文风从来不是单一的语言风格之事,中国古代文论历来有“文品出于人品”之说,与作者的德性追求、反映理性事情的真实深广程度密切相关,但在表现形式,毫无疑问,清澄自然是一种文章之大美。文学来自生活,一种好的文风一定与真实、灵动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相关,也与作者超越现实的宏观理论思考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有了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笔下的文字必然是深具质感和光泽的。文风的自信在本质上来自内容的自信。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一个平素总体低调谦逊的王国维,何以在填词上如此自信呢?尤其是说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似乎有点出语张狂。但细究原因,王国维说的是在常规词风之外,自己将新旧交替时代的普泛性哲思融进了小词之中,以唤醒一代人的时代与人生之思,行走在时代思想的前列,这样的文风自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言情、写景、语言的自然之致,从根本上依托的还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当我们的文学家在关注时代和生活的同时,具备了深厚、深刻与深邃的思考,再辅以自然的显现方式,这样的文学,兼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灵动的审美境界,如何不让人流连忘返、叹赏不止呢!(摘编自彭玉平《文学的“生气”与“高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古文是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体现古人“立言”的价值追求,值得用心去阅读。B. “文无定法”指写作要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创新,但须遵循一定原则。C. “清”就是“澄”,清澄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纯净之美,是文章表现形式上的大美。D. 材料二认为,王国维的词作融入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哲思,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主张文章“师法自然”,又强调讲究“修辞”,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B. 文风不仅关乎语言风格,还与作者“人品”有关,要努力追求清气与正气的结合。C. 内容的自信决定了文风的自信,而内容的自信则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D. 文学家只要关注时代和生活,拥有深刻的思考,就可以写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3.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以作者熟知的封建大家庭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全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B.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深入生活,目睹了基层的艰辛,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同时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C. 《促织》中,蒲松龄通过人变虫这一荒诞手法真实反映了重赋之下百姓的疾苦生活,同时又冷静观察社会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处。D. 《三国演义》是作者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逸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进行的再创作。4. 姜夔的《扬州慢》是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是如何体现优良文风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地回忆孙犁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中纺的织纺特别感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的。那是个冬天,大概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砸开一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损。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那女孩子的纪念。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有删改)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因为阜平自然条件恶劣、百姓生活窘迫,这一双粗布缝制的袜子才具有了特殊的意义。B. 女孩子由斥责埋怨,到为“我”做袜子,体现了群众对革命队伍由不理解到支持的变化。C. 争吵过后,女孩子看似突兀几问,既化解了矛盾,也让读者对她的印象开始产生变化。D. “我”执意要为农民大伯买布,既有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也有对难忘的战斗岁月的感怀。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既详写了“水边相遇”这一情景,又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变迁。B. 小说的构思由“几尺布”和“一双袜子”引发开去,串联起了争吵、贩枣和买织布机等片段。C. “我”在河边洗脸,突然听到一个姑娘的厉声指责,这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D. 小说中的“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女孩子的生活,以“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7.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山地回忆》同《荷花淀》一样,未赋予文中的女孩子具体姓名,本文称女孩子为“妞儿”。作者这样处理有怎样的用意?请简要分析。8.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透过本文的人物形象你看到了哪些时代风貌?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①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毅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②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节选自《庄子·让王》)材料二: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言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节选自《孔子家语·困誓》)【注】①糁:小米粒。②扢然:喜悦的样子。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七日A不火B食C藜羹D不糁E颜色F甚惫G而弦H歌于室。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禁,指无人禁止,与“取之无禁”中的“无禁”词义相同。B. 干,指盾;戚,指大斧。古人执干戚而舞,是礼乐的重要内容。C. 病,指痛苦、困苦,与“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中的“病”词义相同。D. 烈士,指有气节壮志的人,与“烈士暮年”中的“烈士”词义相同。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中,孔子都认为陈蔡之间的遭遇对自己来说并非灾难而是幸运,他还借此耐心地教导学生们要正确地看待生命中的困境。B. 两则材料中,子路一开始都对孔子在围困中依然弦歌不辍表达了质疑,但经过孔子的教导后,都能够理解并认同孔子的思想精神。C. 两则材料中,人物形象有一致性。孔子表现出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风,子路则表现出了坦诚直率、乐于听从教导的品性。D. 两则材料相比,材料一更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如霜雪喻指困境,松柏比喻精神弘毅的君子,天之高、地之下则比喻孔子宽广的胸怀。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2)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13. 同样讲述孔子陈蔡之间的遭遇,两则材料想要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区别?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1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注】①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B. 颔联写朝堂活动朝入和暮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C. “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D. 本诗对仗极为工整。首联对仗,中间两联也对仗;联中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夜对书卷有感陆游人生如梦终当觉,世事非天孰可凭?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所闻要足敌忧患,吾道岂其无废兴?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①灯。【注】①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反问揭示世事是变化的,不能沉溺于人生的表象和天命的虚幻中。B. 颈联强调学习的意义和道的永恒,通过学习、追寻道能应对遇到的困境。C. 前三联叙写了自己冬夜读书时的感悟,也可视为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D. 尾联以“依然”二字展现年老的自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传承的重视。16. 同样面对“书卷”,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陆游在本诗颔联中却说“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请结合诗句分析二者对“读书”的认知有何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诗人游历中见到树木、河流之后对人生有所感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2)《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又细腻,其中“_______”和“_______”这两个动作,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3)刘克庄在《贺新郎》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应“不拘一格降人材”的议论。(4)晋代成公绥称赞乌鸦能“反哺识养”,李密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便使用了该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尽孝之心。(5)《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批评某些“他植者”总是养护太过,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甚至会“_______,_______”。三、课本内容(9分)18. 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 )A. ①夙遭闵凶 夙:早年 ②逮奉圣朝 逮:及,至③寻蒙国恩 寻:不久 ④不矜名节 矜:骄傲,自满B. ①以当南日 当:阻挡 ②珊珊可爱 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③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④其致一也 致:表达,传达C. ①乃瞻衡宇 衡宇:简陋的房屋 ②载欣载奔 载:开始③审容膝之易安 审:考察 ④园日涉以成趣 涉:游玩,游览D. ①其筑欲密 筑:捣土 ②其莳也若子 莳:栽种③桴止响腾 腾:飞扬、传播 ④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开19.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聊乘化以归尽”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乘”字意思不同。B.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与“酾酒临江”(《赤壁赋》)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C. “有类橐驼者”与“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类”字含义相同。D. “俯察品类之盛”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察”字意思相同。20. 下列句子中,翻译存在错误的选项是( )A.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翻译: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B. 或植杖而耘耔翻译: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土。C.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翻译: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翻译:是因为区域太小不敢废止对祖母的奉养而远离她。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2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很多年后,偶翻闲书,见到一则逸闻:1789年清廷殿试后,皇上见高中探花的考生一只眼大一只眼小,龙心不悦,当场出对子难为他: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该考生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下列句子中的“难为”与文中加点的“难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欧阳雪:于科长,佟小姐,干吗这样难为他呢?(老舍《面子问题》)B. 难为你亲自端来,不吃太对不起你了。(巴金《春》)C. 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曹雪芹《红楼梦》)D. 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吴承恩《西游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于气候变化,“最热夏天”将更加频繁地出现。热浪给城市带来了危险,而且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影响,( 甲 ):建造屋顶花园、种植树木、将街道刷成白色等。( 乙 ),植被较少的城市地区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热浪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研究学者表示:“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城市中心比周围农村更热。”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B. 这种影响造成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由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C. 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D. 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由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23.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五、写作(60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对于聪明人来说,劝告是多余的;对于愚昧人来说,劝告是不够的。——法国喜剧作家 莫里哀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报刊发行人 朗根尼西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代政治家 魏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绝密★启用前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期末学科能力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码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1~4题答案】【答案】1. D 2. B3. D 4. ①“黍离之悲”贯穿全篇:需有“文心”,传达家国深情,避免空泛。②自度新曲,融合婉约与沉郁风格:追求创新,突破传统形式。③“尽荠麦青青”场景白描:师法自然,以质朴笔触勾勒真实情境,避免雕琢。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炼字炼句:注重修辞,精准炼字,营造意境感染力。⑤个人漂泊与家国之思交织:融入时代体验,交织微观感受与宏观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5~8题答案】【答案】5. B 6. D7. ①以“妞儿”这一日常称呼塑造根据地青年女性群像,使其成为战争年代支持革命的普通百姓的代表,凸显形象的普遍性。②“妞儿”是华北农村对女孩的亲昵称呼,贴合阜平地域特色,赋予人物浓郁的乡土气息,拉近与读者距离。③称谓从“女孩子”到“妞儿”的变化,既展现“我”与这家人从陌生到亲人般信赖的情感升华,也凸显军民鱼水情的质朴深厚。8. ①女孩争执后主动为八路军做袜子,体现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互信互助的鱼水深情。②女孩学纺织、全家置办织布机,展现战乱中百姓自力更生、重建生活的坚韧意志与对安定的向往。③大伯买布制国旗,折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民众喜悦心情与家国认同。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9~13题答案】【答案】9. CEG 10. C11. D 12. (1)如今我怀有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是处于走投无路呢?(2)难道有谁不了解我却愿意跟随我吗?13. ①材料一更侧重于表达对穷通处境的超越性理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穷通的境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印记。②材料二更侧重于表达困境对人的激励磨砺作用,有儒家自强的精神追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14题答案】【答案】C【15~16题答案】【答案】15. A 16. ①杜甫侧重“量的积累”。“破万卷”强调读书数量的广博,以厚积薄发实现创作上“有神”的境界。②陆游侧重“质的思辨”。“万卷虽多当具眼”突出读书需具备辨别力,不盲目接受万卷内容,主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言惟恕可铭膺”以“恕道”为读书的终极指向,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修养德行、待人宽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善万物之得时 ②. 感吾生之行休 ③. 以手阖门 ④. 持一象笏至 ⑤. 未必人间无好汉 ⑥. 谁与宽些尺度 ⑦. 乌鸟私情 ⑧. 愿乞终养 ⑨.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⑩.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三、课本内容(9分)【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A【20题答案】【答案】D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2分)【21题答案】【答案】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22~23题答案】【答案】22. D 23. 甲处:城市纷纷采取措施 乙处:与植被较多的农村地区相比五、写作(60分)【24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