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比如说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拿团扇自喻,可以说是主观的文学。但是班婕妤在作这首诗时就不能同时在怨的情感中过活,她须暂时跳开切身的情境,看看它像什么样子,才能发现它像团扇。这就是说,她在作《怨歌行》时须退处客观的地位,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看。在这一刹那中,她就已经由弃妇变而为歌咏弃妇的诗人了,就已经在实际人生和艺术之中辟出一种距离来了。再比如说王昌龄的《长信怨》。他以一位唐朝的男子来写一位汉朝的女子,他的诗可以说是客观的文学。但是他在作这首诗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想象班婕妤谪居长信宫的情况如何。像班婕妤自己一样,他也是拿弃妇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欣赏。在想象到聚精会神时,他达到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物我同一的境界,霎时之间,他的心境就变成班婕妤的心境了,他已经由客观的观赏者变而为主观的享受者了。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像司空图所说的。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严沧浪说过:“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这话本是见道语而实际上又不尽然。晋以还方有佳句,但是晋以还的好诗像任何时代的好诗一样,仍然“难以句摘”。比如《长信怨》的头两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拆开来单看,本很平凡。但是如果没有这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白华引用石涛的观点,旨在强调“山川代我而言”,艺术家要深入自然核心,通过关照山水来立言。B. 朱光潜认为《长信怨》的头两句从全诗中拆开来看虽显得非常平凡然而不可忽视,属于点睛前的画龙。C. 宗白华认为以活跃生动的山水草木映射艺术家的主观情思是中国式的“意境”区别于西方的显著表征。D. 朱光潜指出主观与客观的文艺作品并非对立,班婕妤的《怨歌行》既是主观抒情,也需客观审视情感。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宗白华认为屈原的缠绵悱恻与庄子的超旷空灵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艺术“情”与“景”的核心根基。B. 朱光潜以《怨歌行》为例,说明诗歌必须具有完整性,其精彩处在于整体情境的营造,而非单句的警辟。C. 朱光潜指出晋以后诗歌虽追求警句,但好诗的感染力仍依赖整体情境的和谐统一,不宜只做句摘的赏析。D. 宗白华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光潜主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两者的艺术主张恰恰相反。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中的“情具象而为景”艺术观的一项是( )A.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壮阔景象映射豪迈胸襟。B.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通过人物姿态展现宗教故事的紧张冲突。C.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设问直抒胸臆。D. 毕加索《格尔尼卡》以抽象手法控诉战争的残酷与荒诞。4.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5. 朱光潜认为“主观的作品必同时是客观的”,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李白《将进酒》如何体现这一观点。(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的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枝大枪进来了,立在正当屋,这支大枪是当年中央军南逃时春儿用几件破衣服从一个受伤的逃兵手里换来的。“你这是干什么?”田大瞎子唬着脸问。“当家的!”芒种笑着说,“我报上名当兵了!”“唉!”田大瞎子吃了一惊,着急的说,“你这孩子,你怎么事先也不说一声儿!”“怎么又怪我?”芒种说,“你不是早就说,今年冬里活儿少,叫我想别的活路儿吗!”“我是叫你找个安分守己的事由儿,”田大瞎子挤着那一只失去光明的眼,“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们净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咱们东伙一场,平日我又看你这小人儿本分,我才这样劝你,要是别人,我管他死活哩!”芒种正在高兴头上,听田大瞎子这样一说,脸色和口气儿又是这么亲热,心里就有点拿不定主意,慢吞吞的说:“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田大瞎子说:“那怕什么,你就说当家的不让你干这个!”紧接着又摆手,“不要这么说!你还是说你自己不乐意!”“我乐意!”芒种的心定下来,“我不听你的话,死活是我自己找的,也不用你们心痛!”说完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芒种从里院出来,到了牲口棚。老常和老温一见芒种这身打扮,就都笑着说:“好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芒种也笑着说:“我来和你们辞个行儿。咱们作了几年伴,多亏你们照看我,教导我。”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不过你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家有家规,军有军规,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芒种: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老温笑着说:“你这都是家常老理儿,军队上不一定用得着。”芒种说:“用得着,我都记在心里了。”芒种在长工屋牲口棚里转了几转,在场院里站了一下,望了望紧闭的二门,才和老伙计们珍重告别,走出了田大瞎子的庄院。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冀中初冬,四野肃杀。芒种想念着,走到春儿家里来。篱笆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又把它关好。太阳照满了院子,葫芦的枝叶干黄了,一只肥大光亮的葫芦结成了。架下面,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咕咕的叫着,把远处的一只芦花肥母鸡招了来,用自己的尖嘴整理润饰着她的羽毛。有一个红红的脸,在窗上的小玻璃后面一贴,就不见了,芒种知道春儿在家里。他推门进去,到了里间,看见她正低着头,面对着窗台做活哩。“做什么哩?”芒种问。“再给你做双鞋!”春儿说着转过头来,“换上二尺半了,真像个大兵了!我给做的那褂子哩?”“这不是套在里面,还做鞋干什么,队上什么也发!”芒种说。“发了吗?”春儿说,“我先做好你穿上,要不,穿着这么新鲜衣裳,下面露着脚趾头,多不好看!”“怎么看着你不高兴?”芒种坐在炕沿上,靠着隔扇门。对面墙上有四张旧日买的木刻涂色的年画儿,是全本《薛平贵征东》①,他望着“别窑”那一节。春儿没有说话,眼圈儿有些红了。芒种说:“你这是怎么了?舍不得你这枪吗?我还给你放下,当了兵,不愁没枪使!”“放屁!”春儿笑了,“你这就走了,我不知道还能和你见面不?”“为什么不能见面,我又走的不远,无非在家门子上转游。”芒种说。春儿说:“那可不敢定,一步一步你就离我们远了,你没见姐夫庆山,他一出去就是十年!”“我哪里能比他!”芒种说,“我这一辈子能成了他那样,就是死了也不冤。你没见今天的动员大会哩,人家真有两下子!”“你得跟他学,”春儿说,“还要比他好,别叫姐姐笑话我们!”“我记着你的话!”芒种说。“你出去长久了,”春儿低着头说,“别忘了我。做了官儿,也别变心!”芒种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急的胀红了脸,说:“你净说些没踪没影儿的话!我怎能变心哩!”“有什么凭据?”春儿抬起头来,红着脸,眼里有那样一种光芒,能使铁打的人儿也软下来。芒种说:“什么凭据?我得给你立个字儿吗?”“不用。”春儿笑了,“那天你在柳子地里拉拉扯扯,要说什么呀?”说完就用手掩着脸哭了。芒种呆了,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他过去把春儿的头轻轻抱起来。“好了!”春儿把他推起来,“就这样。你走吧!”芒种从春儿家出来,追赶队伍去。这年轻人,本来是任什么牵挂都没有的,现在觉到有一种热烈的东西,鼓荡着他的血液,这以后,在战争和革命的锻炼里,这孩子渐渐知道什么是精神的世界。尽管他长年只有脚下一双鞋和一身粗布衣裳,一枝短短的铅笔和一个小小的白纸本,在祖国广漠的幅员上,忍受了风霜雨露、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他的思想的光辉却越来越丰盛,越来越坚强。(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删改)[注]①戏曲故事,贫寒青年薛平贵,被皇帝封赏即将东征。“别窑”就是他出征前与妻子王宝钏在所居寒窑告别的故事。文本二: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节选自孙犁《荷花淀》)6. 下列对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大瞎子认为芒种去当兵就是去胡闹,就是要造反,并且以东家的身份劝阻芒种,足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消极苟安的心理。B. 临别前老常对芒种的一番叮嘱展现了他质朴善良的禀性、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参军入伍的渴望,饱含对芒种的关心与爱护。C. 春儿给芒种做的新鞋不仅是为满足他行军打仗的需要,也是二人爱情的象征,春儿内心对芒种参军入伍既有支持也有不舍。D. 芒种看年画的细节巧妙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与后文春儿叮嘱他“做了官儿,也别变心!”的内容有着潜在关联。7. 结合文本一、二,下列对孙犁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犁小说少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常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如文本一的河滩大会、文本二的夫妻话别来反映时代形势,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B. 文本一描绘了里院争执、牲口棚告别、春儿家话别几个场景,充分展现出孙犁小说淡化情节而善于连缀场景的特点,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之美。C. 孙犁善于把记事、写景和描写人物融在一起,抒情文字也优美动人,如文本一结尾深情歌颂了芒种艰苦中的成长,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D. 文本一中方言口语的融入增添了小说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文本二中话别语言多以短句,简洁质朴、细腻真挚,暗含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8. 文本一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9. 阅读春儿和芒种、水生嫂和水生两个话别场景,试分析这两个对话场景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风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宵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材料二: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①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远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②。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诚也。(节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三十四》)【注】①少康:中兴夏朝的君主。②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嗣源A兵反B向京师C庄宗D东幸E汴州F而嗣源G先入。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与“优劣得所”(《出师表》)中的“优”意义不同。B. 置,置办、准备,与“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中的“置”,意义均不同。C. 称,声称,与“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中的“称”意义不同。D. 得,得到,与“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中“得”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唐庄宗重用、放纵伶人:授予伶人郭从谦从马直指挥使的职位,对郭从谦结交权贵缺乏警惕;对郭从谦鼓动部下谋反疏于防范。B. 叛乱士兵放火烧毁城门,攀着城墙攻入城内时,后唐庄宗杀死数十上百人,但因当时形势危急,他寡不敌众,身受重伤。C. 后唐庄宗被乱军射成重伤后,倒地不起,上自皇后、诸王,下至近侍都逃跑了,证明了诸王和后宫联手窃权乱政的危害。D. 薛居正认为后唐庄宗谋略宏大,可以像夏朝的少康享受祭天时以先祖配祭,亦可以像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受命于天,巩固统治。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2)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14. 材料二中薛居正认为后唐庄宗“得之孔劳,失之何速”的教训“足以为万代之炯诫”。请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简要概括后唐庄宗“失之(何)速”的原因。(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梁石头城罗邺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B. 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C. “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D. 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16. 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借酒浇愁、长歌当哭、悲怆难抑的形象。(3)《列子·黄帝篇》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运用了“鸥”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迎春花因开放后即迎来 A 的春天而得名。( 甲 ),枝条上只有零星的几朵小黄花,但很快便是成千上万朵花一同绽放,仿佛是黄色的瀑布,在北方初春大片的灰褐色中显得格外明媚灿烂。迎春花的栽培历史 B ,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了。迎春花有一定耐寒性,花色明显,花量繁密,是北方城市的“报春使者”。宋代韩琦《迎春》中写道:“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迎春的花呈金黄色,先叶开放,( 乙 ),故唐代白居易称之为“金英翠萼”。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初期天气较为干冷的原因,我们经常能看到迎春花很多的花萼为红色。迎春花长于绿色四棱形小枝两侧,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相邻的两对花在枝条上呈90度交错排列,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花朵(叶片)减少互相遮挡,更好地接受阳光和雨露,显示了植物适应环境的智慧。迎春花,热烈而繁茂,花量之大,仿佛要把积攒一冬的活力都倾洒而出,在风中 C ,构成一幅幅绝美的春日画卷。然而,这份盛大之中却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我们极少能看到它的果实。究其原因,( 丙 ):那细长的花筒中,雌蕊如同亭亭玉立的公主,常探出头来展示自己;而雄蕊恰似羞涩的少年,深深隐匿在花筒内部。普通昆虫因花筒的阻碍,无法触及雄蕊,传粉这一关乎繁衍的使命便难以达成。尽管有长喙天蛾这种昆虫不时光顾迎春,它细长的喙也与迎春的长花筒很适配,但它只采花不携带花粉,只采蜜却不酿蜜,与蜜蜂大不一样。所以即便喙长,也无法助力迎春孕育果实。迎春虽结果寥寥,却并未放弃希望。有心人如笔者,一次次在丛丛迎春间寻觅,终于在国家植物园邂逅了那难得一见的果实。18.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这份盛大之中却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我们极少能看到它的果实。A.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B.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C.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D.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2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我们经常能看到迎春花很多的花萼为红色。B. 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的原因,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迎春花的花萼为红色。C. 在北京,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的原因,我们经常能看到迎春花很多的花萼为红色。D. 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迎春花的花萼为红色。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常立志者,心怀多元梦想,能在不断尝试中探索自身无限可能,拥抱更广阔天地。”也有人说:“立长志者,专注一心,以滴水穿石之力,在既定道路上笃定前行,更容易抵达成功彼岸。”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A 2. C3. A 4. ①情感是艺术意境的灵魂: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是“情”与“景”的结合,“情具象为景”,情感通过自然景象显现。(或“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主观情思统摄客观景物的结果”或“艺术意境的创成,又依赖于情感的深切”)②情感驱动艺术综合:文艺作品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情感是综合的原动力;意象需“受情感饱和”,情感将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综合为谐和整一。5. ①主观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抒发“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悲愤,是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②客观观照:李白跳出即时情绪(在实际人生和艺术之中辟出距离),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高堂明镜悲白发”等意象将抽象愁绪具象化,“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自然规律(白发易老)客观呈现时光流逝,避免陷入纯粹主观的情感泛滥。③主客统一:《将进酒》将主观客观融合,全诗以“酒”为媒介,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有相同境遇的人的普遍思考(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成为具有共鸣性的艺术表达。(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 B 7. A8. ①选取了冀中农村小院典型的事物,色彩鲜艳,色调明亮,营造了温暖和谐、宁静美好的环境氛围;②葫芦、鸡等形象是春儿和芒种美好情感的象征,也暗含百姓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③与上文“四野肃杀”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环境的变化寓示着芒种即将摆脱旧命运,开始新生活。9.①对话内容:春儿送芒种参军的对话,话题丰富,有关于衣服鞋子、分别后再见、参军后进步、离别叮嘱;文本二的话题相对集中,主要是临别叮嘱。②情感表达:春儿送芒种离别对话,表现了革命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革命热情;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表现了夫妻二人面对生离死别的勇敢坚强,深明大义。③情感表达特色:文本一对话情感表达直接,真切细腻,节奏较快,感情炽热;文本二表达比较克制,节奏相对较缓,情感浓郁缠绵,内敛深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CF11. D 12. C13. (1)全部用掉你们的家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作打算。(2)难道不是因为快速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奔波劳苦的艰难,沉迷于声色犬马的逸乐吗?14. ①攻取天下后沉迷于安乐,居安而不能思危。②权柄旁落:外面伶官乱政,内由妇人掌权。③吝惜财物,不恤将士。④横征暴敛搜刮百姓。⑤残杀无罪之臣,导致大臣们不敢发表意见。(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频频回首,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知不可乎骤得 ②. 托遗响于悲风 ③. 酌酒以自宽 ④.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A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B 源远流长C 摇曳生姿/楚楚动人19. 甲:初开之时乙:花萼翠绿如翡翠/花萼为绿色丙:在于迎春花独特构造20. B 21. D22. ①比喻:将雌蕊比作“公主”突出其外露形态,把雄蕊喻为“少年”强调其内藏特征,通过性别意象生动呈现雌雄蕊结构差异。②拟人:以“探出头展示”“隐匿”赋予花朵人格化动作,暗示雌雄蕊位置分离导致的传粉困难,将生物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画面,兼具文学感染力与科学逻辑性。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志向是人们心中的指南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常立志”与“立长志”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前者让生命保持开放的姿态,后者赋予行动持续的力量。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人生不同阶段的自然选择。青年时期需要“常立志”以探索可能,成熟后则需要“立长志”以深耕细作。“常立志”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为人生提供了多元可能。北宋诗人林逋年轻时曾想考取功名,后来选择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成就了“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尝试极简生活,最终写出《瓦尔登湖》这部传世之作。不断尝试新的志向,不是三心二意,而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往往埋藏在未知的领域,只有通过尝试才能发现。“立长志”的价值则体现在专注的力量上。法国数学家格罗滕迪克一生专注于代数几何研究,最终革新了整个数学领域。中国科学家黄昆在半导体物理领域深耕六十年,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任何领域的突破都需要长期积累。专注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认准方向后的持续投入。这种坚持往往能在某个领域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常立志”与“立长志”需要智慧地平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还在外交领域有所建树,展现了多元发展的可能。而法国画家莫奈一生执着于光影研究,创作出数百幅睡莲系列作品,证明了专注的价值。关键不在于选择哪种方式,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自己。志向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生命方向感。无论是“常立志”还是“立长志”,都是为了让生命更加充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十余年行走中国,留下《徐霞客游记》;现代企业家乔布斯在多个领域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志向不必拘泥形式,重要的是它能否点燃内心的热情。人生如航海,志向是罗盘。有时需要调整航向,有时需要坚持既定路线。重要的不是选择“常立志”还是“立长志”,而是在每个阶段都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到达某个终点,而在于航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只要心怀热爱,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