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的传统经典源于先秦,其后经历了汉代的整理与考证,宋代的思辨与诠释,清代的考据与梳理,最终确立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可以说,中国的经史传统汇集了古人最杰出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思考方式,凝聚了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这一传统并未经历西方古典文明曾经遭受的中断,而是以不断焕发的新活力应对危机,体现了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绵延不绝的生命力。那么,在当下我们应当如何建设好古典学呢?古典学首先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古典学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文献的整理、校订与解读,还应当深入考察人类古典文明所确立的基本价值观,把传承高尚的文明价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和希腊的古代哲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美德为核心的成人之道,他们强调通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培养习惯、塑造人格,最终成长为道德完善的“君子”或“优秀的人”。我们应当跟随先哲思考幸福与德性、友爱与正义、理智与情感等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让古典美德转化为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力量。以传承文明传统中的优秀价值观为使命,古典学将有助于反思并完善现代世界。基于经典传承的文明认同面临瓦解的危险,甚至经典本身也在后现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下变成了一个可疑的概念。经典何以是经典?经典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能够阐发对现代世界的反思性批判?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古典学需要成为人类现代性的一面镜子,深入思考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为应对现代世界的难题与挑战提供古典的思想资源。古典学实现价值传承必然要立足于教育。古典学不仅研究经典,也传授经典。我们希望经典的价值在新一代学生中得到发扬,让年轻人亲近经典,阅读经典,得到古典心性的陶冶。这样的古典教育并不仅仅是智性的教育,它同时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教育。同时,古典学研究一方面必须以扎实的语文学训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总是指向文本所蕴含的义理问题,需要对经典作品做出深入的理解与诠释。古典教育应当激发生活的意义感,“尊德性而道问学”。只有这样的古典学才能够培养出“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时代栋梁之材和文明担纲者。通过价值传承,古典学的长远目标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古典学应当跨越文明的界限,从仅限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到面向世界的古典学,从“小古典学”拓展为“大古典学”。这样的古典学尊重古典文明价值的多元性,鼓励古典文明研究的交流互鉴,将大大丰富古典学研究的范畴与内容。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各古典文明的历史文化和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在多元、包容的文明观视野中,通过更整全的古典文明研究,探索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我们应当以古为鉴,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努力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形态。(摘编自董波《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材料二:“国学”与西学相对而言,强调对中国固有的典籍与文化进行研究。古典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古典文明,其研究进路则借助于对核心经典的重新阐释。即便我们只从事对中国古典的研究,也需要对其他西方国家的古典文明有起码的了解,需要构筑一个从事文明研究所需的整全视野和比较视野。对于古典文明的研究,不可能平行地看待各个种类的典籍,只能是以经史为中心向子集辐射。对于古典文明的研究,也不可能等价地看待各个时期的典籍,只能以经史传统的形成期为中心向其他历史时期辐射。古典学虽然没有特别清晰的边界,但是有特别明确的中心和边缘。古典学的各部分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古典学的方法更不是各种现代学科方法的叠加。解释对于经典固然重要。但是,解释之于经典的形成,既非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的解释都会形成经典,也不是所有经典的形成都依赖于解释。从表面看,经史传统和解释传统似乎就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但其实质并非如此。解释学仅仅关注解释行为本身,而古典学却关注解释所连接的经典和历史。换言之,各种解释都在解释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但并非所有解释都会在古典学中得到同等的重视。作为古典文明研究,经典和历史既是思考对象的两极,也是衡量解释的两个相互交叉的标准。古典学会选择性地关注因其切中根本问题而成为“新经典”的解释,或者因其理论成果产生了社会行动生成社会建制、从而创造了“新历史”的解释。流行的看法是,只有综合运用文史哲的方法才能达到全面研究古代的目的,所以才需要建设中国古典学。这种认识对于古典学的性质、目的、意义都存在误解。就其性质而言,古典学是对文明问题的探究。之所以把文明研究的重心放在“古典”,乃是因为各大文明在古典时期已经发展出它的基本要素。今天建设中国古典学的目的,就是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大视野中,理解自身文明属性和文明特质。古典学的意义不在于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掌握关于古代的知识,而是要建构一个整全的文明视野。这种文明视野无法通过综合文史哲的古代研究而获得。这种文明视野的获得也无法取代现有的文史哲的古代研究。但是,它可以影响、刺激,甚至引领现有的文史哲的古代研究。古典学和各种“古代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古典学研究“古典”,却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当下、面向未来。经史传统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传统;不是一个僵死的传统,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传统;不是一个只存在于过去的传统,而是一个向当代和未来延伸的传统。从经史传统再出发,建设中国的古典学,既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也是完成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的需要。(摘编自李长春《经史传统与古典研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和希腊的现代哲人都关注以美德为核心的成人之道,强调通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培养习惯、塑造人格。B. 古典教育不是智性的教育,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教育。古典教育应当激发生活的意义感,“尊德性而道问学”。C. 古典学研究的对象是古典文明,古典学没有特别明确的中心和边缘,其方法不是各种现代学科方法的叠加。D. 解释对于经典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解释都会形成经典,也并非所有的解释都会在古典学中得到同等的重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传统经典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它汇集了古人最杰出的智慧,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其精神内核绵延不绝。B. 古典学应当跨越文明的界限,使古典学面向世界,尊重古典文明价值的多元性,鼓励古典文明研究的交流互鉴。C. 古典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掌握关于古代的知识,还在于建构一个整全的文明视野。D. 古典学不同于各种“古代学”,虽然古典学研究的是古典文明,但它是面向当代和未来的,我们要重视建设中国古典学。3. 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一中“让古典美德转化为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力量”的一项是( )A. 某教育机构开设古典学课程,不仅讲解经典知识,还引导学生践行美德B. 一位学者对某古代经典进行了新的注释,但大家对他的注释成果看法不一。C. 某古典学研究机构整理出版了一套古典文献,但是没有对文献进行解读。D. 某学生为了获得荣誉称号和奖金,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古代经典诵读活动。4.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古典学?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 我们如何才能建设好中国古典学?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开满院侯德云自打老五被人偷了那丛用青花瓷盆栽培的莲花,侍弄盆栽的心情就收了起来。庭院里,除了栽种在树荫下和花池边的白玉簪、鸢尾和麦冬,再无别的草本花卉。老五老婆退休了,从第一天起就变了一个人,整日在家里倒腾。家里的三组衣柜,东挪西挪让她挪了好几个来回。尤其是米色的那组,先从自己的房间挪到女儿的房间,又从女儿的房间挪回自己的房间,没几日又挪到女儿的房间。一个人搬不动,喊老五帮她。远嫁南方的女儿对此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女儿没意见,不意味着老五也没有。老五的脑袋让老婆给倒腾成角瓜形,他趁着酒劲说了句河南话:“你弄啥嘞?”老婆白了老五一眼。她不在乎老五的脑袋变成什么形,只一味兴致盎然地继续倒腾。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把老五多年积攒的旧花盆都倒腾出来。陶盆、瓷盆,褐色、绿色、蓝色、土黄色,大、中、小,都有。老五的盆栽雅好自婚后萌生,延续多年兴致不减。起先他们在文兰小区住五楼,房间逼仄,只能用小盆养点儿倒挂金钟、旱金莲、长春花之类。也养过兰花,没养好,到了儿只剩下空盆。十年后搬到芳园小区,住临街的三楼,有个宽绰的阳台。他一时兴起,用六只大盆在阳台上种植牵牛花。牵牛花按逆时针方向渐渐缠满栅栏,盛花期,满栅的红白粉紫,在风中簌簌颤动,牵住一街目光。牵牛花之外,阳台上还有呈立体布局的十几种花卉。又一个十年后,老五再次搬家,搬到圣嘉美地小区的一楼。是一方庭院把他吸引来的。庭院里以木本绿植为主,花盆用不上那么多,剩下的只好堆放在隐蔽角落。老婆要是不日日倒腾,有关牵牛花的往事,老五压根儿就想不起来。初春季节,老婆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花盆,摆了一地。老五下班,站在院门外,问:“你弄啥嘞?”老婆蹲在地上,用后背说道:“用你管!”未几,一批草本花卉进院——瓜叶菊、凤仙花、石竹、四季海棠,四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是四株,四四一十六,十六株,都移栽到花盆里。老五站在一边看,心里头连连撇嘴——没见过这么栽花的。他暗中掰了一回手指头,给老婆的盆栽掰出三条失误:盆土压得太实,此其一;盆土太满,浇水时外溢严重,此其二;花盆大小取舍不当,此其三。原本还有个“其四”,老五想了想,把无名指给摁回去了。无名指上的内容是,花盆摆放位置不对,呈阴阳错位态势。才半个多月,老婆移栽的瓜叶菊全都死掉,石竹只剩病恹恹的一株,凤仙花和四季海棠倒是活着,但都不够茂盛。老五又一次忍不住说了句:“你弄啥嘞?”这回老婆一反常态,用了正脸,对老五笑笑,说:“你会弄,你弄呗。”老五搁心里头叹口气:“我弄吧,我弄。”老五先将过满的盆土抠走一些,再松土,再移动花盆。喜阳的,放到强光下;喜半阴的,放到遮阳环境;喜阴的,放到树根附近。时过不久,老五发现,栽植在大盆里的两株凤仙花和四季海棠都长得壮实,于是把小盆里的都移到大盆。在任何事情上都一样,老五不做则已,做就尽量做到完美。夏天,老五的庭院里,赤橙黄绿青蓝紫,既鲜艳又斑斓。不光招蜂,还时时引蝶。鸟和流浪猫也来,每天几次几次地来。来得最多的是蝉,成群结队,来了不走,在树干和树杈上定居。从早到晚,它们不间断地、合唱般地对老五的绿植大声叫好。从入伏到立秋,嗓门越叫越亮。老婆从不叫好,只是喜欢在傍晚时分到庭院里去。太阳伞下,休闲茶座上,有盛开的小巧盆栽,有茶壶、茶杯、茶点。看花听蝉,她看很久也听很久。转年,老五把太阳花引进到庭院来扦插。长方形浅陶盆,插了四盆。空置多年的紫砂兰花盆,也插了四盆。二十天后,红白黄紫,八团锦绣。休闲茶座上,从此日日摆放太阳花。四只紫砂兰花盆,轮流上位。待花茎长高、花势稍弱,老五给太阳花剪了头。太阳花像老五一样,得定期剪头才行。剪下来的花茎,不少都带着花苞。老五找来几只塑料花盆,将它们插到里边。带着花苞扦插的太阳花,最性急的一株,在六天后绽开,粉嘟嘟的,招人爱。就这么一天一天一天,太阳花越插越多,老五发愁,咋整啊?老五的庭院,早先在东南角开门,门外空地,常有车辆停驻。老五嫌出入不便,请人重新设计,将院门改在西北角,临着人行道和车道。院门紧挨楼体,呈“凹”字形。两道矮墙,南侧的一道,爬满凌霄;北侧连着楼体的墙头,有一尺宽、一米半长的平台。老五突发奇想,把太阳花摆上北侧墙头,墙上贴一张A4纸,纸上打印一行字:“太阳花,喜欢可自取,不用谢。”墙上的太阳花转瞬消失。次日再摆几盆,转瞬又消失。整个夏天,老五每隔几日都要摆几盆太阳花到墙头上。老五看见楼上的女教师拿走两盆,隔壁邻居老夏拿走两盆,保洁员老徐也拿走两盆……就这样,老五的庭院,成了小区里的太阳花集散地。老五走在小区里,总能遇见太阳花一般喜盈盈的笑脸。老五的心情一片大好。又一年夏天,一向被称作避暑胜地的这座城市,三十度以上高温竞顽固地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老五热得不行,太阳花却不受丝毫影响,比往年开得更为热烈。在这个酷热的夏天里,老五老婆成功地羽化为育花达人,庭院里所有的花卉,老五都能放心地交给她打理。在老五看来,花事种种,老婆做得最好的,是往墙头上摆放太阳花。她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五老婆退休后整日在家里倒腾衣柜,这一行为让老五感到困惑,为后文老五老婆倒腾出旧花盆并开始养花做了铺垫。B. 老五认为老婆栽种花卉的方法有诸多不当之处,他暗中总结出其中三条,还想了个“其四”,这展现了老五丰富的养花经验。C. 老五为了让大家自取方便,将院门从东南角改为西北角,把太阳花摆上墙头,这些改变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品质。D. 在那个酷热的夏天,老五老婆在养花技艺上有了质的飞跃,老五对此十分认可,放心地把庭院里所有的花都交给她来打理。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老五的莲花被偷后老五收了侍弄盆栽的心情,后文他又重新投入到养花当中,使小说情节有波澜。B. 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五对老婆养花行为的质疑,如“你弄啥嘞”,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气息。C. 小说描写蝉在树干和树杈上定居并对老五的绿植大声叫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表现出老五养花的显著成果。D. 小说以“花开满院”为标题,既指老五庭院里花卉盛开的景象,又暗示了老五和老婆关系的转变,一语双关。8. 小说从哪些方面展现出老五对养花的热爱?请结合小说分析。9. 小说结尾说“在老五看来,花事种种,老婆做得最好的,是往墙头上摆放太阳花”,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初仕,为中都宰①。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②,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③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④,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⑤既毕齐使莱人⑥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⑦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选自《孔子家语·相鲁》,有删改)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选自《论语·颜渊》,有删改)[注]①中都宰:鲁邑的长官。②涂:同“途”。③定公:鲁国国君。④鲁昭公讨伐季平子,失败流亡于晋并死于晋地,季平子把昭公葬于鲁先君陵寝墓道以南。季氏这里指季平子,鲁桓公的后代,是鲁国权臣,季桓子是季平子之子。⑤献酢:主客互相揖让敬酒。⑥莱人:齐国东部少数民族之人。⑦偪:同“遥”。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揖让A而登B献酢C既毕D齐E使莱人F以兵G鼓噪H劫定公。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偕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B. “贬君以彰己罪”中的“彰”与成语“欲盖弥彰”中的“彰”词义相同。C. “恶之欲其死”与“恶施不孝”(《兼爱》)两句中的“恶”词义相同。D. “诚不以富”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诚”词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担任中都邑邑宰时制定了有关制度,使老百姓活着有保障,死后得以安葬。后来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B. 孔子做了司空后,把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作物生长得很好;孔子任大司寇后很仁慈,使法律没派上用场。C. 鲁定公和齐侯会盟,孔子代理司仪,孔子劝说鲁定公,前去会盟时应配备文武官员随从。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D. 面对子张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疑问,孔子认为讲究忠信和义能提高道德修养水平,要以忠信为主,使思想合于义。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2)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4. 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了治国理政要遵守“礼”,孔子自己是如何遵守“礼”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阻风三峰①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②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①三峰: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②风回:风向转变。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使用了对偶句,“满载”“平铺”用词精妙,使写景状物更具画面感。B. 上阕“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描写水面状况。C. 词人顺风而行且沉醉于沿途风景,内心倍感畅快,认为即使今宵露宿也无妨。D. 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这一特点在他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体现。16. 词中张孝祥的情感流露与写景叙事是紧密联系的,请加以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乐在琴房弹琴,音符骤停,一片寂静,乐曲所传达的愁思充斥琴房,这一情景可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述。(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这一名号可能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3)风雨既可以指自然的风雨,也可以象征人生中的际遇,古诗词中,同时含有“风”“雨”二字的句子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灵机一动而转身提着镰刀往屋后走去的母亲很快就将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摆在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一路上,同学们赶路上学,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下雨的清晨,细雨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已渗入我的脑海,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长大成人的我。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18. 文中画横线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那些雨丝已留在了我的脑海,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长大成人的我”,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我们要如何应对高温天气?②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清淡的食物,③适当增加蛋白质的设入。④要注意补充水分,保持体内水分平横,⑤可通过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体内电解质。⑥户外工作者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⑦合理安排上班时间,减小高温时段的户外工作量。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避免中暑。( A ),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中暑虽然是身体应急反应,但仍有一些先兆症状。当身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了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凉毛巾擦拭四肢皮肤,或用冰袋、冰块等敷额头、腋窝、股沟等部位,帮助身体散热,及时降温。如出现昏迷等重症,( B ),千万不能耽误治疗时间。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和两处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书写没有错误,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下列句子中的“反应”与文中加点的“反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我和同行的人谈起那件令人气愤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反应并不强烈。B. 医生感到非常棘手,因为病人吃了对症的几种药后有较大的不良反应。C. 他在处理重要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精准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反应速度快。D. 核材料在反应堆中发生核反应时产生的大量热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以上漫画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D 2. C3. A 4. ①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经史传统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思考方式,凝聚了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②中国古典学以传承文明传统中的优秀价值观为使命,将有助于反思并完善现代世界,为应对现代世界的难题与挑战提供古典的思想资源。5. ①我们应深入考察人类古典文明所确立的基本价值观,把传承高尚的文明价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以美德为核心,通过道德上的修养来完善自我。②我们应充分挖掘各古典文明的历史文化和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以古为鉴,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③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古典文明,还要了解其他西方国家的古典文明,构筑一个从事文明研究所需的整全视野和比较视野,并探究古典学研究的方法、目的、意义等。(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D8. ①养花时间跨度长,从婚后到多次搬家,老五一直保持着养花的爱好,持续多年兴致不减。②养过的花卉多,在不同居住环境下,养过倒挂金钟、旱金莲、长春花、兰花、牵牛花等多种花卉。③养花细致用心,在阳台种植牵牛花时精心布局,搬到有庭院的房子后,对老婆养的花进行细致的调整和打理,追求完美。9. ①承接前文老五把太阳花摆上墙头让大家自取的情节,使故事有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结局。②这一情节体现出老五老婆的变化,她从不会养花到成为育花达人,并且在摆太阳花时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丰富了人物形象。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太阳花不仅给庭院带来了美,还通过分享给他人,传递了美好与快乐,展现出邻里之间的和谐温馨。(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DH11. C 12. B13. (1)(这)不是合乎礼制(或“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用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2)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人民(对统治者)不信任了,(那么国家)就不能立足(或“无法存在”)了。14. ①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公的陵墓与先君的陵墓圈连到一起,以遵守礼制。②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逼鲁定公。孔子说这种做法是不义的,也是失礼的,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后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孔子维护了礼制。(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开篇描写湖光山色,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安闲自在;②把水波说成波神挽留,将波涛声想象成《霓裳》乐声,乐观之情见于言外;③结尾设想自己明日将登上岳阳楼赏景,展现了豪迈情怀与开阔的胸襟。(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 倚南窗以寄傲 ④. 审容膝之易安 ⑤.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⑥. 铁马冰河入梦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18~19题答案】【答案】18. 母亲灵机一动,转身就提着镰刀往屋后走去,她很快就拿回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将它摆在我眼前。19. ①原句使用“渗入”,形象地写出了当年的情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比改句的“留在了”更有表现力。②原句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些雨丝”比作“一条时间的线”,生动地表现了长大成人的“我”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比改句的表达更有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22题答案】【答案】20. 两处表述不当:②将“和”改为“等”;⑦将“减小”改为“减少”。两处错别宇:③将“设入”中的“设”政为“摄”;④将“平横“中的“横”改为“衡”。21. A.如果出现中暑先兆症状B.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22. B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于网络浪潮,守书香净土在信息如潮的当下,免费网络前人头攒动,免费图书处门可罗雀,这一鲜明对比,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大众文化选择的倾斜。身处其中的我们,应于网络浪潮中,坚守书香净土,让文化的根基稳固,思维的羽翼丰满。网络的勃兴,为生活带来诸多便捷。它是知识的宝库,让我们轻点屏幕就能知晓天下事;它是交流的桥梁,使远隔重洋的人们能实时对话。然而,当网络的娱乐属性过度膨胀,当人们沉溺于短视频的碎片化狂欢、社交平台的表面的互动,网络便成了思维的枷锁。某知名直播平台,千万观众围观主播的日常琐事,时间流逝,留下的只有短暂的感官刺激,而对思维深度的滋养,几近于无。网络的便捷与喧嚣,若不加以节制,只会让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沦为流量的附庸。反观书香,它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是思维深耕的沃土。古籍里,司马迁忍辱著《史记》,以文字为笔,为华夏历史绘出波澜长卷,让千年后的我们能触摸历史温度;现代文学中,残雪以独特笔触探索人性深渊,其作品如幽暗迷宫,引读者挣脱思维茧房,在文字褶皱里发现思想微光。于喧嚣现世,捧一卷书,在墨香中沉潜,是对浮躁的抵抗,更是为精神觅得归处。当网络用海量信息制造“知道”的幻觉,书香以深度阅读,赋予我们“懂得”的智慧,让思维突破快餐式汲取的藩篱,走向真正的丰盈。网络与书香,本应是互补的双翼,而非对立的两极。我们需以理性为舵,驾驭网络之舟,驶向书香彼岸。科学家颜宁,利用网络追踪学术前沿,却也在古籍与经典著作中寻得科研灵感,网络的高效与书香的厚重,在她的学术生涯里交织出创新火花;作家郝景芳,借网络洞察社会百态,又以阅读经典沉淀思想,让科幻创作既有时代温度,又具人文深度。他们的智慧,在于不被网络的洪流裹挟,亦不将书香束之高阁,而是让二者在人生旅程中共振,奏响文化滋养的和弦。试想,若全社会都沉迷网络的即时欢愉,摒弃书香的深度滋养,我们的思维将如无根之萍,在信息风暴中飘摇;文化传承将似断线风筝,丢失历史锚点。当年轻一代只知网络热梗,不懂经典哲思,民族的精神厚度又怎能维系?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网络与书香失衡下的隐忧。“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网络浪潮翻涌的今天,愿我们以清醒之姿,奔赴书香之约,让网络的便捷为阅读赋能,让书香的滋养为网络纠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